到底能不能帶成文進考場——淺析考試作文與平時作文的關係


到底能不能帶成文進考場——淺析考試作文與平時作文的關係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文是語文試卷中分值最大的一道試題,佔全卷總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當然必須要高度重視,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關於中高考作文,考生和考生家長經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是:“到底能不能帶成文進考場”。

今天我就從個人指導備考、參與命題和組織閱卷的經驗來說一說這個問題。

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帶,而是先要界定“成文”這個概念。是自己的“成文”?還是別人的“成文”?

絕對不能是別人的成文,如果把別人的成文拿到考場上去,出現雷同卷,那就會是個大麻煩。雖然被發現的機率很低,但一旦發現,則後果相當嚴重。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常識,不再贅言。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很多同學平時寫作就缺乏著作權意識,可能偶然在這裡或者那裡看到了一篇文章,甚至是聽老師講了一篇範文,於是就簡單刪改一下“為我所用”、“為我所有”了。

在平時的考試作文中經常看到大量的故事梗概,文章結構,甚至是細節都基本相同的作文。諸如下雨天沒帶傘,陌生人幫忙打傘;放學路上自行車壞了,老大爺幫助義務修理自行車;小的時候,坐在大槐樹下聽爺爺講故事;假期回老家,姥姥摘了香椿炒雞蛋特別香等等。

不是說作文題材必須不同,畢竟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和他人有各種各樣的交集,有一些相同的經歷並不奇怪,但總不能連細節也相同,那就不能再以“本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系巧合”來辯解了。

爸爸給孩子買水果這種事兒經常發生。但你非要寫乘火車外出,爸爸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那就太過分了,朱自清就不幹了,這侵犯了人家的著作權。要寫屬於自己的經歷,而不是抄襲別人的經歷,或者更準確地說,不要抄襲別人的作品。

由於傳統以及現實的種種原因,這種著作權意識,很多人從小就相當薄弱。甚至還宣揚“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會抄不會抄”。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欠下的債總有一天要還的。侵犯知識產權要被懲罰,侵犯著作權也要被懲罰。即使不考慮被懲罰的問題,僅僅是為了切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考慮,這樣的“成文”也還是不要為好,不僅不能將其帶進考場,就是平時寫作時也應堅決杜絕。

排除了以上兩種“成文”,那是不是自己的成文就可以帶進考場了呢?對這個問題也不能簡單地給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到底能不能帶成文進考場——淺析考試作文與平時作文的關係

自己寫的文章能不能帶進考場?我的答案是,可以帶,但要講究條件,講究技巧。

首先,在進考場前,要完全平等地看待你寫過的每一篇成文,絕不能帶有強烈的情感傾向性。

平時作文訓練是為考試作相應的準備,這種想法沒錯。但經常會有一部分學生,在中高考前,整理了自己所寫的文章,將這些文章分出三六九等來。分類過程中就會有一些心理預期,考試時一定要用上某一篇或者某幾篇文章。這些文章的共同點是老師在平時作文評閱時評價都很高。所以一定要把它用到考試中,爭取拿高分。

須知,老師給的評價高,是針對特定的作文題目作文要求之下的評價。這篇文章,不是放在任何條件下都好,換了新的題目、新的要求,就不一定好。

而且,這種既定的心理預期,會造成思維的窄化,而且向度單一,越看考試的題目越覺得可以用自己考前已經認定的想要用的文章,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兩者差距很大,甚至八竿子打不著。

比如,下面一道北京市2010年中考語文作文題:

凝聚親情,才會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誼,才會有溫馨的集體;凝聚愛心,才會有和諧的社會;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夠戰勝困難,實現理想……請以“凝聚”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當年,就有同學因為考前寫“我因拼搏而成功”這樣的作文得到了老師很高的評價,於是他極想把這篇文章轉化應用到中考作文中去。

之前他寫“我因拼搏而成功”時,將自己如何拼搏的過程描寫得很充分很生動,老師認為很好。但“凝聚拼搏,戰勝困難”,顯然這樣的說法不合適,於是他想到了寫“凝聚信心,戰勝困難”。而事實上“凝聚信心”這個說法說出來不難,但要想展開來形象生動地寫出來,就特別難。信心本身是抽象的,要把這種抽象的內容寫具體就極不容易,極其考驗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更何況,多個人的信心可以談凝聚,一個人的信心怎麼談凝聚呢。這樣的選擇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大坑。

這樣的拉郎配,生硬地拽過來的文章,不可能寫好,當然也就不可能得高分。正確的思路應該是不帶有任何先入之見,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地審題,審題完成之後再琢磨,這樣的要求之下,考前寫的哪一篇文章和現在這道作文題目的要求比較接近,怎麼以那一篇文章為底子進行修改調整。

其次,在考場上,要能夠巧妙地調整轉換自己曾經寫過的成文,而不是生搬硬套

當給學生講解平時作文和考試作文的關係時,我常用做麵點這件事來打比方。平時老師教的,自己練的,可能就是在學會做饅頭、麵條、油條、包子一類的常見面食,是在培養一種做麵食的能力。考試的時候,則不能完全按照你的習慣,完成這些常見的麵食製作就算完成任務,常常會增加一些更具體更細緻更特別的要求。

比如,可能會讓你做花捲,而不是饅頭,這時你要想辦法在饅頭上弄幾個褶兒,看起來才像花捲才行;或者讓你做個糖油餅,你要把兩根油條拼起來,而且之前還記得放糖才行。絕對不能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子只會做饅頭,你不是要油餅嗎?對不起,沒有,老子不會做,只有饅頭,愛吃不吃!

所謂“在人屋簷下,怎敢不低頭”,“幹活不由東,累死也無功”。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符合考場作文的諸多限定性要求才能拿高分。考場作文因為有時間限定,字數限定等諸多限制。完全“白手起家”,確實有相當難度,在已有的內容上進行調整和改造是個不錯的辦法,但這種調整和改造要以符合相關要求為目的,不能自說自話,

比如,還是以前面提及的2010年的北京中考作文為例。如果考前有寫過諸如“合作”這樣題材的文章,就可以寫“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夠戰勝困難,實現理想”,但寫作時要注意重點寫放在合作中的智慧和力量是如何凝聚起來的,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寫不合作有怎樣的危害或者合作有怎樣的好處上。如果考前有寫過“愛心”這樣題材的文章,也可以拿來用,但只寫一個人的愛心是不行的,因為“凝聚”必須是多對一,而不能是一對一,所以這時候就要按照這樣的方向去改造之前寫過的文章,增補一些新的素材才行。

這種微調和轉換,要靈活處理,絕對不能生拉硬拽。經常看到一些考生,明顯提前準備了幾篇文章,一個模板,不管什麼樣的作文要求,都生搬硬套一通,結果文章看起來就是“衣冠禽獸”,雖穿了衣戴了帽,但還是禽獸。這種“宿構”作文的行為也會在作文評閱中遭到嚴厲打擊。


到底能不能帶成文進考場——淺析考試作文與平時作文的關係

總之,平時作文是為考試作文積累素材,培養能力。兩者關係雖然密切,但絕不是平時寫了什麼考試就要展示什麼,平時學了什麼考試就要應用什麼,兩者不是一一對應關係,不能那麼急功近利。

學生平時作文寫得不好,問題恰恰出在太過於對標考試作文,太過於為考試作文服務。因為對標考試作文,於是平時作文也端起架子來,非要把平時的作文也寫成考試作文那樣刻板的樣子。恨不得有同學小學三年級寫了一篇作文,就一直用到初三甚至高三,這樣的文章常常變得面目可憎甚至了無生趣,於個人寫作能力的提升有百害而無一利。

平時作文應該“耍”起來。大到文章的體裁、題材,中到文章結構、語言風格,小到敘述視角的調整,詞句的順序選擇等,都要有意識多多嘗試。在這種嘗試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平時作文要以“玩”和“耍”的心態,來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而不是為了完成一個特定的任務,得到一個滿意的分數。

平時非高利害關係的考試,我也主張要以現場即興創作為主,而不主張在已有作文基礎上改造。惟其如此,才能在將來諸如中高考這樣的高利害考試中,寫起作文來遊刃有餘,既有能力微調轉換,也有能力另起爐灶。

【自帶廣告】從上一篇關於如何作文的文章留言來看,確實在寫作這方面從考生到家長都有很多困惑。歡迎大家多多提出來,我會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排出個順序,最近陸續寫一寫關於作文的系列文章,分享一下我對這方面問題的粗淺思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