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拼音”是“讀錯的人多了就改了”?這些審音背後的知識顛覆認知(附權威審音表)

文章 麻疹 古詩 法律 歷史 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社 2019-04-16

此前,一則《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引起熱議。文章列出了一些古詩中被改的讀音,如“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等;此外,文章指出,過去在考試中會被判定錯誤的讀音,如今卻成為了正確讀音,如“呆(ái)板”讀“呆(dāi)板”,“蕁(qián)麻疹”讀“蕁(xún)麻疹”等。


“改拼音”是“讀錯的人多了就改了”?這些審音背後的知識顛覆認知(附權威審音表)


事實上,該文章裡所列舉的稱之為“被改了的”讀音,有的是道聽途說,有的是1985年發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中就改過的,還有的來自2016年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該《審音表》現處於徵求意見階段,最終稿尚未發佈

無論是已改過的讀音,還是《審音表》中可能會被改的讀音,都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有人認為古詩中的讀音不應該改,有人認為讀音的修改不應該順應大眾“因錯就錯”……就此話題,本刊記者採訪了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原所長張世平


“改拼音”是“讀錯的人多了就改了”?這些審音背後的知識顛覆認知(附權威審音表)


  • 審音是為了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標準體系

記者:近來,“改拼音”一事引發民眾熱議。為什麼要對拼音進行修改?

張世平:這類改動準確說來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普通話是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的通用語言,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作為一個高規格的,跨方言、跨民族語言的,在14億人口大國通用的語言,應該予以規範。

如果通用語不標準、不規範,在傳遞信息方面就會產生很多誤解。我國的通用語的語音現在還沒有達到完全統一,一個字在不同詞語中表示同一含義時有不同讀音,甚至在同一詞語中不同人讀法都不一樣,對這樣的詞語要進行審音,以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標準體系。

語音用來識別字意,如果異讀音有識別意義的作用,保留異讀;如果作用微弱,或者給人造成的負擔大於它區別意義的作用,語言文字工作部門為避免語音系統複雜,造成普通話難學、難記的情況,方便漢語在國內的推廣及走向國際,就進行統讀。比如“指”,以前它有三個音,“手指(zhī)甲”,“手指(zhí)頭”,“指(zhǐ)示”。這可能是受北京音的影響,但對外地人來說這增加了學習難度,1985年“指”統讀為第三聲。

“改拼音”是“讀錯的人多了就改了”?這些審音背後的知識顛覆認知(附權威審音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進行了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其中1985年公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是到現在仍在遵循的普通話語言規範。2016年第三次審音形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目前還在教育部官網上公示,徵求公眾意見,最終稿尚未發佈。

  • 社會使用語言在先,國家規範調整在後

記者:“從俗改音”這次受到很多批評。有人說,改拼音不能“從俗從眾”“積非成是”,否則就沒有是非對錯了。您怎麼看?

張世平:從俗改音,是社會改在先,國家規範調整在後。不是國家先制定了標準,讓老百姓都跟著走。社會在使用上已經發生了變化,需要根據大多數人的使用進行修改。

比如2016年公示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注:此為徵求意見稿)中,將“蕁(qián)麻”和“蕁(xún)麻疹”的蕁統讀成(xún)。2011年,承擔該次審音修訂的課題組對北京地區的五百多人進行讀音調查,其中讀“蕁(xún)麻”的佔76.66%,讀“蕁(xún)麻疹”的佔93.75%。就是說,這個字在老百姓的日常使用中很少讀“qián”。社會使用已經發生了變化,國家只是做了追認的工作,是適應語言的社會使用現實。

這種改動不是“積非成是”,這裡面沒有是非。語言是屬於老百姓的,老百姓怎麼用,國家只能引導,不能強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文字法》是唯一沒有罰則的法律,它注重的是宣傳引導,老百姓不這麼用你非擰巴著來,這是不行的。如果大批的規範和老百姓的使用不吻合,也不合適。一個讀音,多數人都“讀錯”,且“錯誤”形式一樣,那這個“錯誤”的讀音可能更符合語言發展規律。

“改拼音”是“讀錯的人多了就改了”?這些審音背後的知識顛覆認知(附權威審音表)


記者:有網友質疑異讀詞審音的科學性,請問審音的過程是怎樣的?

張世平:就2011年啟動的第三次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工作來說,審音委員會專家委員祕書處設在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專家組組長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王洪君教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承擔《審音表》修訂課題,可以說動用了頂尖學術力量來做這個事情。課題組要徵求國家語委、部分省市代表及網民意見,5萬多人蔘與了網上讀音調查。每一個要調整的字音,都有相當的理據,絕不是拍腦袋說變就變。

異讀詞的修訂不是想當然的,而是按照修訂原則去執行。第三次審音修訂有五條原則:一是以北京語音系統為審音依據;二是充分考慮北京語音發展趨勢,同時適當參考在官話及其他方言區的通行程度;三是以往審音確定的為普通話使用者廣泛接受的讀音,保持穩定;四是儘量減少沒有別義作用或語體差異的讀音;五是在歷史理據和現狀調查都不足以硬性劃一的情況下暫時保留異讀並提出推薦讀音。

這幾條原則充分考慮了歷史,考慮了現實,考慮了未來發展,考慮了穩定,也考慮到減輕漢字漢語的難學程度,為漢語在國內的進一步推廣普及和走向國際創造條件。

變化總是讓人有不適應的感覺。明代語言學家陳第說過:“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我們要從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要僅以個人好惡輕易拒絕,有些東西的變化有你不瞭解的道理在裡面。在這個事情上,不要同仇敵愾,不要一談“音變”就色變

  • 標準須規範,使用可寬容

記者:改字音可能會讓已經習慣了原讀音的人認知錯亂,或者由於不知道讀音被改繼續使用錯誤讀音,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改後的讀音又該如何普及到大眾?

張世平:普通話推廣工作有四個重點領域,以黨政機關為龍頭,以學校為基礎,以新聞媒體為榜樣,以公共服務行業為窗口。這些行業從業者必須使用標準普通話,讓他們引領全社會逐漸往規範的方向發展。

對普通大眾來說,不能讀規範讀音也沒關係,它不是強制性的。在實際使用中,只要不耽誤信息交流信息傳遞就好。比如將“大街(jiē)”讀成“大街(gāi)”,“鞋(xié)子”讀成“鞋(hái)子”,別人也能理解。在社會使用上是寬容的,但是在標準的制定上要準確,還是要引導大眾往標準方向走。

記者:一些古詩中的字音被改,有人認為改後影響古詩文美感,不該改。您怎麼看?


“改拼音”是“讀錯的人多了就改了”?這些審音背後的知識顛覆認知(附權威審音表)


張世平:涉及到古詩詞,我們可以另論。比如“斜”現在統讀“xié”。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以前讀“xiá”是押韻的,改成“xié”,音韻之美就喪失了,這是很遺憾的。我認為可以適當變通,不同場合不同運用。在讀古代詩文或者語言藝術表演的場合,可以讀舊音。古代有叶韻之說,也是為了遷就韻腳,體現詩詞韻律之美。

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裡“斜”讀“xié”還是讀“xiá”?緊接著下一句“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斜”讀“xié”還是“xiá”?曾經有人問我這兩句的讀法,我建議讀“江潭落月復西斜(xiá)”,因為這是讀詩,有叶韻之說。下一句讀斜(xié)月沉沉。

能讀普通話的地方,我們儘量讀普通話,需要保留詩詞之美的地方,我們也儘可能保留。像鄉音無改鬢毛衰,向學生說明情況,這個詞現在在漢語詞典裡讀(shuāi),但是為了押韻,權用古音。給學生說明情況,他知道這是一個特例,知道在什麼場合怎麼使用。

記者:前不久,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等幾大組織機構共同發佈《嶽麓宣言》,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重要永久性文件。您認為我們在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保護語言多樣性之間應如何平衡?

張世平: 普通話、方言現在是並重的。以前我們只強調推廣普通話,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保護傳承方言文化”,給方言以政策地位。而且現在我們強調多語能力。《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 年)》中提到提倡國民發展多語能力。多語多方言,是語言能力提升、文化程度提高、教育程度提高的表現,也適應世界發展趨勢和我國未來發展現實。如果掌握多種語言多種方言,在不同場合的交流都能很順暢。所以,既要推廣普通話,也要保護方言,保護語言多樣性。

小編已為各位老師附上最最權威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內含沿用至今的原審音表),請戳閱讀原文

— END —

原文刊於《教育家》2019年3月刊,作者周彩麗,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