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文藝創作的精神原鄉

75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主持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圓滿結束。75年來,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思想的重要文獻,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我國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產生了重要的指導意義,催生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講話》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觀點,其中的核心論斷是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講話》所確立的人民群眾對於文藝的多重意義,歷久彌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溫《講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同時結合實際,將“人民性”的思考發展下去。(5月23日《人民日報》)

一般來說,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開展文藝創作活動,絕對不能只是依靠市場的力量進行調控,還需要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價值邏輯進行,在這裡,重溫75年前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意義重大。一方面,重溫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一種知新的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能夠懂得在那個歷史階段裡發生的故事,懂得其中傳遞出來的積極價值,和當時發生的積極效應;另外一方面,對於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來說,無疑對於現代文藝創作者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從而能夠懂得“人民”才是文藝創作的精神原鄉,否則,文藝創作就會走上彎路,甚至是邪路而不能夠獲得完美的歸宿。

文藝創作,需要破解的首要問題應該是素材從哪裡來?回答肯定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賦予文藝創作一個“人民性”。縱觀所有的文藝創作進程,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電影創作,都有這樣的影子和印記。比如《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曾經感動過無數中國人;比如《藍風箏》和《黃土地》也曾經在第五代導演中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文藝創作不能夠恪守“人民性”,不能夠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話,勢必就會沒有了市場和受眾,而只有走到群眾中去,才能夠贏得市場和口碑,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不是嗎?

另外,對於文藝創作者來說,需要解決文藝作品的精神導向問題,即文藝到底是隻服從作者本身,還是需要考慮到群眾的感受。筆者以為,從75年前的文藝座談會上已經獲得了答案,即“二為”和“雙百”的方針滲透,只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樣的文藝創作就是有希望的。那麼,如何才能夠算得上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呢?其實就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層次的真正訴求罷了!比如隨著物質文化生活層次的提升,人們不能夠再次滿足於播放露天電影這樣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在新媒體的形式下,文藝創作者還是需要按照群眾的需求進行創作,唯有如此,才能夠贏得口碑,實現最好的出路。

作家的創作,如果沒有精神原點是很可怕的,因為可能陷入一種飄飄蕩蕩,沒有精神追求的境地中;更有可能的是,在沒有精神皈依的時候,每個文藝創作者都是盲目且沒有目標的。有鑑於此,藉助75年前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我們有必要將“人民”二字的內容和價值重新審視,懂得其中賦予文藝創作者的精神內涵。這樣,我們才能夠看到越來越多優質文藝作品的呈現,來豐盈我們的精神世界。(盧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