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偶像練習生》

比如,很多選秀類的節目,類似於《偶像練習生》,裡面的練習生,往往需要從初選一直到最後的PK勝出出道。整個過程,很多粉絲都是一路相伴的。

很多粉絲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身上,內心陪著偶像一層一層的打怪升級,用時間、金錢、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勝出,從而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③認同效應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價值會給人樹立榜樣,讓受眾認同其人格魅力。

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這一個角色。是一種超越簡單世俗評價標準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賺錢,又有思想和學問,而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要看到故事背後,塑造這個角色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把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認同效應,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用來為自己的方向指明道路的。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偶像練習生》

比如,很多選秀類的節目,類似於《偶像練習生》,裡面的練習生,往往需要從初選一直到最後的PK勝出出道。整個過程,很多粉絲都是一路相伴的。

很多粉絲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身上,內心陪著偶像一層一層的打怪升級,用時間、金錢、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勝出,從而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③認同效應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價值會給人樹立榜樣,讓受眾認同其人格魅力。

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這一個角色。是一種超越簡單世俗評價標準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賺錢,又有思想和學問,而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要看到故事背後,塑造這個角色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把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認同效應,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用來為自己的方向指明道路的。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

比如,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村上春樹,很多人熟知他都是因為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有一個偶像,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偶像練習生》

比如,很多選秀類的節目,類似於《偶像練習生》,裡面的練習生,往往需要從初選一直到最後的PK勝出出道。整個過程,很多粉絲都是一路相伴的。

很多粉絲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身上,內心陪著偶像一層一層的打怪升級,用時間、金錢、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勝出,從而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③認同效應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價值會給人樹立榜樣,讓受眾認同其人格魅力。

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這一個角色。是一種超越簡單世俗評價標準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賺錢,又有思想和學問,而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要看到故事背後,塑造這個角色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把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認同效應,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用來為自己的方向指明道路的。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

比如,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村上春樹,很多人熟知他都是因為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有一個偶像,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對其偶像的評價是:

無論被現實人生何等苛酷的打翻在地,都幾乎沒有喪失對文章的信賴。直到最後的最後,他都一直堅信自己能在寫作中得到拯救。

這種精神也一直在激勵著村上春樹的寫作。而村上春樹又成長為很多文學青年的偶像,不斷傳承這種精神。

④補充而非補償

補償心理是指通過崇拜偶像還獲取現實中無法獲得的人際交往滿足。

不過這個部分我覺得解釋比較好的,還是心理學研究者唐納德·霍頓和理查德·沃爾,在1956年的精神病學期刊上,提出的準社會交往理論。

與現實中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同,這是一種想象的、單向的友誼關係。

簡單來說,你非常瞭解對方,但是對方卻對你一無所知。

這個在很多追星族身上表現特別明顯,也許不記得家人的生日,但是卻熟知自己偶像的生日、星座、喜歡的顏色、食物等等。

這種心理是一種普遍的情感聯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是簡單的為了尋求補償,更多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偶像練習生》

比如,很多選秀類的節目,類似於《偶像練習生》,裡面的練習生,往往需要從初選一直到最後的PK勝出出道。整個過程,很多粉絲都是一路相伴的。

很多粉絲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身上,內心陪著偶像一層一層的打怪升級,用時間、金錢、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勝出,從而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③認同效應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價值會給人樹立榜樣,讓受眾認同其人格魅力。

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這一個角色。是一種超越簡單世俗評價標準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賺錢,又有思想和學問,而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要看到故事背後,塑造這個角色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把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認同效應,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用來為自己的方向指明道路的。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

比如,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村上春樹,很多人熟知他都是因為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有一個偶像,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對其偶像的評價是:

無論被現實人生何等苛酷的打翻在地,都幾乎沒有喪失對文章的信賴。直到最後的最後,他都一直堅信自己能在寫作中得到拯救。

這種精神也一直在激勵著村上春樹的寫作。而村上春樹又成長為很多文學青年的偶像,不斷傳承這種精神。

④補充而非補償

補償心理是指通過崇拜偶像還獲取現實中無法獲得的人際交往滿足。

不過這個部分我覺得解釋比較好的,還是心理學研究者唐納德·霍頓和理查德·沃爾,在1956年的精神病學期刊上,提出的準社會交往理論。

與現實中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同,這是一種想象的、單向的友誼關係。

簡單來說,你非常瞭解對方,但是對方卻對你一無所知。

這個在很多追星族身上表現特別明顯,也許不記得家人的生日,但是卻熟知自己偶像的生日、星座、喜歡的顏色、食物等等。

這種心理是一種普遍的情感聯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是簡單的為了尋求補償,更多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邁克爾·傑克遜

比如,深受無數人喜愛的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

其經典舞蹈動作,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人去模仿。

通過模仿其動作,會跟偶像建立一種間接的親密感,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在現實中,我們喜歡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是一個虛構的角色。只要是這種單向的,對方對你一無所知的關係,都是上面提到這這幾個原理的相互作用。

那怎麼區分理性的喜歡還是病態的喜歡呢?

02 具體的判斷有三點指標


①認同的程度

理性的狀態,會區分偶像身上的優缺點,可以容忍別人對偶像的非議。

而病態性的喜歡,就會變成無條件的支持,對於任何非議,都無法接受。

比如,經常看到的就是,有些明星爆出醜聞事件以後,他的鐵桿粉絲,會拼命為其找各種理由進行洗白,用來解釋這件事的合理性。

當認同這個人超過了事實的邊界,就會變成一種病態。

比如,丁元英這個角色的塑造,恰恰由於整個故事中料事如神,反而產生了裂縫。能操盤全局而不出一點差錯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非常難的。

所以,我認同的是丁元英這個角色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而不是僵化在這個角色本身。

②情感的連接程度

理性的狀態,能合理的看待自己跟偶像之間的情感,認清現實和虛擬的關係。

病態的喜歡,則是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狂熱。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偶像練習生》

比如,很多選秀類的節目,類似於《偶像練習生》,裡面的練習生,往往需要從初選一直到最後的PK勝出出道。整個過程,很多粉絲都是一路相伴的。

很多粉絲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身上,內心陪著偶像一層一層的打怪升級,用時間、金錢、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勝出,從而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③認同效應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價值會給人樹立榜樣,讓受眾認同其人格魅力。

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這一個角色。是一種超越簡單世俗評價標準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賺錢,又有思想和學問,而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要看到故事背後,塑造這個角色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把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認同效應,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用來為自己的方向指明道路的。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

比如,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村上春樹,很多人熟知他都是因為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有一個偶像,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對其偶像的評價是:

無論被現實人生何等苛酷的打翻在地,都幾乎沒有喪失對文章的信賴。直到最後的最後,他都一直堅信自己能在寫作中得到拯救。

這種精神也一直在激勵著村上春樹的寫作。而村上春樹又成長為很多文學青年的偶像,不斷傳承這種精神。

④補充而非補償

補償心理是指通過崇拜偶像還獲取現實中無法獲得的人際交往滿足。

不過這個部分我覺得解釋比較好的,還是心理學研究者唐納德·霍頓和理查德·沃爾,在1956年的精神病學期刊上,提出的準社會交往理論。

與現實中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同,這是一種想象的、單向的友誼關係。

簡單來說,你非常瞭解對方,但是對方卻對你一無所知。

這個在很多追星族身上表現特別明顯,也許不記得家人的生日,但是卻熟知自己偶像的生日、星座、喜歡的顏色、食物等等。

這種心理是一種普遍的情感聯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是簡單的為了尋求補償,更多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邁克爾·傑克遜

比如,深受無數人喜愛的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

其經典舞蹈動作,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人去模仿。

通過模仿其動作,會跟偶像建立一種間接的親密感,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在現實中,我們喜歡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是一個虛構的角色。只要是這種單向的,對方對你一無所知的關係,都是上面提到這這幾個原理的相互作用。

那怎麼區分理性的喜歡還是病態的喜歡呢?

02 具體的判斷有三點指標


①認同的程度

理性的狀態,會區分偶像身上的優缺點,可以容忍別人對偶像的非議。

而病態性的喜歡,就會變成無條件的支持,對於任何非議,都無法接受。

比如,經常看到的就是,有些明星爆出醜聞事件以後,他的鐵桿粉絲,會拼命為其找各種理由進行洗白,用來解釋這件事的合理性。

當認同這個人超過了事實的邊界,就會變成一種病態。

比如,丁元英這個角色的塑造,恰恰由於整個故事中料事如神,反而產生了裂縫。能操盤全局而不出一點差錯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非常難的。

所以,我認同的是丁元英這個角色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而不是僵化在這個角色本身。

②情感的連接程度

理性的狀態,能合理的看待自己跟偶像之間的情感,認清現實和虛擬的關係。

病態的喜歡,則是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狂熱。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比如,當年轟動全網的,楊麗娟追星事件。從16歲開始喜歡劉德華,然後這種喜歡慢慢變成了一種不計代價的狂熱。為了見劉德華一面,逼自己的父母辭職賣房,父親賣腎,所得來的錢用於楊麗娟去追香港追星。最終,父親只能試圖通過自殺來喚醒女兒。

就像那句經典的話一樣,好的小說一定是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不能僵化的理解,把小說認定為就是其表達的那樣。

就像《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作者借芮小丹之口表達的,寫小說、寫劇本是為了揭示不同文化屬性的人生命運,對人以啟迪和啟發,這就夠了,不能苛求其過於完美。

③行為投入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偶像練習生》

比如,很多選秀類的節目,類似於《偶像練習生》,裡面的練習生,往往需要從初選一直到最後的PK勝出出道。整個過程,很多粉絲都是一路相伴的。

很多粉絲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身上,內心陪著偶像一層一層的打怪升級,用時間、金錢、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勝出,從而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③認同效應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價值會給人樹立榜樣,讓受眾認同其人格魅力。

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這一個角色。是一種超越簡單世俗評價標準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賺錢,又有思想和學問,而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要看到故事背後,塑造這個角色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把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認同效應,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用來為自己的方向指明道路的。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

比如,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村上春樹,很多人熟知他都是因為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有一個偶像,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對其偶像的評價是:

無論被現實人生何等苛酷的打翻在地,都幾乎沒有喪失對文章的信賴。直到最後的最後,他都一直堅信自己能在寫作中得到拯救。

這種精神也一直在激勵著村上春樹的寫作。而村上春樹又成長為很多文學青年的偶像,不斷傳承這種精神。

④補充而非補償

補償心理是指通過崇拜偶像還獲取現實中無法獲得的人際交往滿足。

不過這個部分我覺得解釋比較好的,還是心理學研究者唐納德·霍頓和理查德·沃爾,在1956年的精神病學期刊上,提出的準社會交往理論。

與現實中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同,這是一種想象的、單向的友誼關係。

簡單來說,你非常瞭解對方,但是對方卻對你一無所知。

這個在很多追星族身上表現特別明顯,也許不記得家人的生日,但是卻熟知自己偶像的生日、星座、喜歡的顏色、食物等等。

這種心理是一種普遍的情感聯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是簡單的為了尋求補償,更多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邁克爾·傑克遜

比如,深受無數人喜愛的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

其經典舞蹈動作,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人去模仿。

通過模仿其動作,會跟偶像建立一種間接的親密感,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在現實中,我們喜歡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是一個虛構的角色。只要是這種單向的,對方對你一無所知的關係,都是上面提到這這幾個原理的相互作用。

那怎麼區分理性的喜歡還是病態的喜歡呢?

02 具體的判斷有三點指標


①認同的程度

理性的狀態,會區分偶像身上的優缺點,可以容忍別人對偶像的非議。

而病態性的喜歡,就會變成無條件的支持,對於任何非議,都無法接受。

比如,經常看到的就是,有些明星爆出醜聞事件以後,他的鐵桿粉絲,會拼命為其找各種理由進行洗白,用來解釋這件事的合理性。

當認同這個人超過了事實的邊界,就會變成一種病態。

比如,丁元英這個角色的塑造,恰恰由於整個故事中料事如神,反而產生了裂縫。能操盤全局而不出一點差錯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非常難的。

所以,我認同的是丁元英這個角色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而不是僵化在這個角色本身。

②情感的連接程度

理性的狀態,能合理的看待自己跟偶像之間的情感,認清現實和虛擬的關係。

病態的喜歡,則是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狂熱。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比如,當年轟動全網的,楊麗娟追星事件。從16歲開始喜歡劉德華,然後這種喜歡慢慢變成了一種不計代價的狂熱。為了見劉德華一面,逼自己的父母辭職賣房,父親賣腎,所得來的錢用於楊麗娟去追香港追星。最終,父親只能試圖通過自殺來喚醒女兒。

就像那句經典的話一樣,好的小說一定是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不能僵化的理解,把小說認定為就是其表達的那樣。

就像《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作者借芮小丹之口表達的,寫小說、寫劇本是為了揭示不同文化屬性的人生命運,對人以啟迪和啟發,這就夠了,不能苛求其過於完美。

③行為投入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理性的狀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喜歡。

病態的喜歡,不惜一切代價的投入,包括時間、金錢、精力等等。

比如,上面提到的楊麗娟,這種極端的投入,給偶像和其自身帶來的都是無盡的痛苦。後來,媒體採訪,劉德華表示自己,因為此次事件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此去看了心理醫生進行疏導。

這種極端的認同,就是認知失調,簡單來說,就是扭曲現實來符合自己的觀點。投入越大,這種扭曲越厲害。

比如,1964年,美國公共衛生部公佈了一項關於吸菸和癌症關係的健康報告。有人調查了民眾對這份報告的相信程度。結果,在不吸菸的人裡,90%的人都相信這份報告。在重度菸民裡,有40%的人表示不相信這份報告,並且會給出各種各樣的合理化解釋。

這三點指標背後最核心的還是,在與偶像的關係裡,你自己是不是還存在。

病態的喜歡,一定是內心裡沒有了自己,虛幻的偶像變成了自己的一切。所以,才會不計一切代價,去實現那種虛幻。就像楊麗娟發誓自己一輩子非劉德華不嫁一樣,後來也確實一直單身。但問題是劉德華幹嘛要娶你。對於病態的喜歡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統統都被其屏蔽掉了。

理性的喜歡,是偶像激勵你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加強大。偶像代表的是一種榜樣的力量,是一種精神上的養料。


總結:

有些網友批評,那些喜歡丁元英的人,丁元英明明就是個小說虛構角色,用力太猛,誤入歧途,還是早點回頭的好。

這就是沒區分,對於偶像什麼是理性的喜歡,什麼是病態的喜歡。

我們喜歡一個角色,不管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還是單純虛構出來的角色,背後都是有心理依據的。

有四種心理效應:宣洩效應、投射效應、認同效應,準社會交往。這種底層的心理原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

有三點指標可以用來判斷理性喜歡與病態喜歡的邊界:

①認同程度,是選擇性認同,還是無條件全部認同。

後者往往會導致一種非理性的狀態,容不得別人對自己偶像一點點質疑,即使這種質疑是有事實依據的。

②情感的連接程度,是瞭解邊界,還是狂熱。

狂熱會讓一個人喪失基本的理性,不計一切代價投入的去追星。比如,楊麗娟追星事件。

③行為投入,是不是會產生嚴重的認知失調。會不會扭曲現實來滿足自己想法。

三點指標背後的核心,就是一個人是通過偶像找到了自我,還是通過偶像迷失了自我。

"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36


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說明:丁元英是電視劇《天道》中的主人公,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角色,就是丁元英。恰恰由於塑造的太成功,以至於很多人將丁元英推上了神壇。

其對於未來的事件走向,預見性之精準,讓人歎為觀止。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的設計。

在樂聖和格律詩的大戰之中,明明知道格律詩勝訴對其威脅最大,相當於是檯面上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結果,其董事會開會討論了半天,竟然得出650萬要約收購,用於接近格律詩收集情報,認為如果格律詩勝訴了,這相當於是一種示好。

要知道格律詩跟樂聖這種已經有合作關係的,丁元英都表示樂聖與格律詩沒有恩典基礎,也沒看出來這是恩典,這只是買賣雙方的一筆交易。而伯爵這種高姿態的做法,真能實現其預期效果?

所以,伯爵公司要約收購,連這種事丁元英都能預見到,以至於會讓人不禁發問,是丁元英預見能力厲害,還是這些公司變成了提線木偶。

這也成為很多網友質疑這本書,以及質疑這個角色可能性的理由。甚至有些更極端的評論,給喜歡這個角色的人貼一些類似於誤入歧途、腦殘粉之類的標籤,還好心規勸早日回頭。

這裡的核心點在於,對於丁元英這個角色理性喜歡和病態喜歡的區別是什麼?

01 背後的心理原理


為什麼會喜歡丁元英這個角色?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塑造出來的人物?

有些角色甚至以非人類的形式存在,比如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動畫片《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偶胡迪警長、怪物史萊克等等。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追星與粉絲》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嶽曉東,在看過一些社會上追星的新聞,比如為見偶像逼死父親的,甚至有些追星搞到家破人亡的,也有因為偶像而奮鬥成知名作家的等等,對於這些現象進行了研究,寫了一本書《追星與粉絲:揭祕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

其中提出了,一個人會追一個偶像,或者說非常喜歡一個角色有4種心理原理:

①宣洩效應

一種情感壓力釋放的載體。

比如,追星特別容易在青少年身上出現。因為他們往往會承受,父母的期望壓力,學業的壓力等等。可能有些話不願意對父母講,就需要一個情緒釋放的通道,把自己代入到偶像身上,隨著其經歷產生情緒的起伏,對於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宣洩。

②投射效應

把自己的某種夢想和慾望投射到偶像身上。

這個其實也是遊戲的原理之一。通過控制某一個遊戲角色,不斷打怪升級,讓人獲得很強烈的成就感。甚至有些人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順利,而躲在這個世界中不願意出來。

現實中總是有各種不如意,但是我們希望有人把自己的夢想實現。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層層障礙的人,那種力量會極大的感染我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偶像練習生》

比如,很多選秀類的節目,類似於《偶像練習生》,裡面的練習生,往往需要從初選一直到最後的PK勝出出道。整個過程,很多粉絲都是一路相伴的。

很多粉絲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身上,內心陪著偶像一層一層的打怪升級,用時間、金錢、情感支持自己的偶像勝出,從而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③認同效應

偶像的言行和自身價值會給人樹立榜樣,讓受眾認同其人格魅力。

比如,《遙遠的救世主》中丁元英這一個角色。是一種超越簡單世俗評價標準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賺錢,又有思想和學問,而且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野心。

要看到故事背後,塑造這個角色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把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把實事求是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認同效應,就像是迷霧中的燈塔,用來為自己的方向指明道路的。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

比如,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村上春樹,很多人熟知他都是因為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有一個偶像,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傑拉德。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村上春樹對其偶像的評價是:

無論被現實人生何等苛酷的打翻在地,都幾乎沒有喪失對文章的信賴。直到最後的最後,他都一直堅信自己能在寫作中得到拯救。

這種精神也一直在激勵著村上春樹的寫作。而村上春樹又成長為很多文學青年的偶像,不斷傳承這種精神。

④補充而非補償

補償心理是指通過崇拜偶像還獲取現實中無法獲得的人際交往滿足。

不過這個部分我覺得解釋比較好的,還是心理學研究者唐納德·霍頓和理查德·沃爾,在1956年的精神病學期刊上,提出的準社會交往理論。

與現實中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關係不同,這是一種想象的、單向的友誼關係。

簡單來說,你非常瞭解對方,但是對方卻對你一無所知。

這個在很多追星族身上表現特別明顯,也許不記得家人的生日,但是卻熟知自己偶像的生日、星座、喜歡的顏色、食物等等。

這種心理是一種普遍的情感聯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是簡單的為了尋求補償,更多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邁克爾·傑克遜

比如,深受無數人喜愛的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

其經典舞蹈動作,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人去模仿。

通過模仿其動作,會跟偶像建立一種間接的親密感,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在現實中,我們喜歡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是一個虛構的角色。只要是這種單向的,對方對你一無所知的關係,都是上面提到這這幾個原理的相互作用。

那怎麼區分理性的喜歡還是病態的喜歡呢?

02 具體的判斷有三點指標


①認同的程度

理性的狀態,會區分偶像身上的優缺點,可以容忍別人對偶像的非議。

而病態性的喜歡,就會變成無條件的支持,對於任何非議,都無法接受。

比如,經常看到的就是,有些明星爆出醜聞事件以後,他的鐵桿粉絲,會拼命為其找各種理由進行洗白,用來解釋這件事的合理性。

當認同這個人超過了事實的邊界,就會變成一種病態。

比如,丁元英這個角色的塑造,恰恰由於整個故事中料事如神,反而產生了裂縫。能操盤全局而不出一點差錯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非常難的。

所以,我認同的是丁元英這個角色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而不是僵化在這個角色本身。

②情感的連接程度

理性的狀態,能合理的看待自己跟偶像之間的情感,認清現實和虛擬的關係。

病態的喜歡,則是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狂熱。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比如,當年轟動全網的,楊麗娟追星事件。從16歲開始喜歡劉德華,然後這種喜歡慢慢變成了一種不計代價的狂熱。為了見劉德華一面,逼自己的父母辭職賣房,父親賣腎,所得來的錢用於楊麗娟去追香港追星。最終,父親只能試圖通過自殺來喚醒女兒。

就像那句經典的話一樣,好的小說一定是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不能僵化的理解,把小說認定為就是其表達的那樣。

就像《天道》/《遙遠的救世主》中,作者借芮小丹之口表達的,寫小說、寫劇本是為了揭示不同文化屬性的人生命運,對人以啟迪和啟發,這就夠了,不能苛求其過於完美。

③行為投入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理性的狀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喜歡。

病態的喜歡,不惜一切代價的投入,包括時間、金錢、精力等等。

比如,上面提到的楊麗娟,這種極端的投入,給偶像和其自身帶來的都是無盡的痛苦。後來,媒體採訪,劉德華表示自己,因為此次事件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為此去看了心理醫生進行疏導。

這種極端的認同,就是認知失調,簡單來說,就是扭曲現實來符合自己的觀點。投入越大,這種扭曲越厲害。

比如,1964年,美國公共衛生部公佈了一項關於吸菸和癌症關係的健康報告。有人調查了民眾對這份報告的相信程度。結果,在不吸菸的人裡,90%的人都相信這份報告。在重度菸民裡,有40%的人表示不相信這份報告,並且會給出各種各樣的合理化解釋。

這三點指標背後最核心的還是,在與偶像的關係裡,你自己是不是還存在。

病態的喜歡,一定是內心裡沒有了自己,虛幻的偶像變成了自己的一切。所以,才會不計一切代價,去實現那種虛幻。就像楊麗娟發誓自己一輩子非劉德華不嫁一樣,後來也確實一直單身。但問題是劉德華幹嘛要娶你。對於病態的喜歡來說,這些現實問題統統都被其屏蔽掉了。

理性的喜歡,是偶像激勵你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加強大。偶像代表的是一種榜樣的力量,是一種精神上的養料。


總結:

有些網友批評,那些喜歡丁元英的人,丁元英明明就是個小說虛構角色,用力太猛,誤入歧途,還是早點回頭的好。

這就是沒區分,對於偶像什麼是理性的喜歡,什麼是病態的喜歡。

我們喜歡一個角色,不管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還是單純虛構出來的角色,背後都是有心理依據的。

有四種心理效應:宣洩效應、投射效應、認同效應,準社會交往。這種底層的心理原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

有三點指標可以用來判斷理性喜歡與病態喜歡的邊界:

①認同程度,是選擇性認同,還是無條件全部認同。

後者往往會導致一種非理性的狀態,容不得別人對自己偶像一點點質疑,即使這種質疑是有事實依據的。

②情感的連接程度,是瞭解邊界,還是狂熱。

狂熱會讓一個人喪失基本的理性,不計一切代價投入的去追星。比如,楊麗娟追星事件。

③行為投入,是不是會產生嚴重的認知失調。會不會扭曲現實來滿足自己想法。

三點指標背後的核心,就是一個人是通過偶像找到了自我,還是通過偶像迷失了自我。

用村上春樹追星的態度,來做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

通過偶像找到自我,是爬山,迷失自我,是沼澤。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點贊、收藏、轉發,支持我寫作的意義,讓我們一起找到更多的同好者。

想看到更多的後續文章,請點擊關注。有任何感想,也歡迎評論,每條評論看到後必回覆。也歡迎私信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