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讀川端康成

文學 川端康成 雪國 小說 蜀客西原創文學 2017-05-01

想:讀川端康成

諾貝爾文學獎使得莫言家喻戶曉,也使得另一位候選人日本作家也備受國人關注。從未涉獵過日本文學的我也有一絲心動,想稍微拜讀一兩部經典之作。囿於生活的繁忙,思慮再三,我選取了篇幅短小的《雪國》來拜讀。在《雪國》中,我認為有兩個最關鍵的詞語:純淨、朦朧。不知道川端康成是否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是我想,或許雪國就是日本的桃花源,而川端康成將小說的自然背景放在純白色的雪國中,必定是刻意而為之的,以此來映襯當地人們善良淳樸的性格。島村來自絢爛繁華的東京,雪國卻是純白安靜的,這裡的人自然更是。故事背景是主人公島村坐著火車駛入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雪國。島村初見駒子便覺她“純淨得出奇”,甚至連駒子為他尋來的藝伎也是老實稚氣的,那種久經風月浸染的氣息,在雪國的藝伎們中,是半分也尋不著的。在純淨的雪國,純淨的駒子熱切地愛戀著島村,那種熱意似要將人灼傷才罷休,因而顯得那麼真實。愛情,是放肆,是無法剋制,所以駒子總是說著她要走了、要走了,卻邁不開步真的離去。可偏偏,被愛意包裹的島村卻有一種空虛感,這種空虛,讓駒子的愛也變得徒勞,連帶著這本美如祕境的雪國也變得虛幻、朦朧……“虛無”構築起《雪國》的思想靈魂,突顯了小說的主題。在小說的結尾,島村對葉子的死並沒有感到什麼恐怖,他覺得在她摔下來的那一瞬間,她彷彿是在自由的無拘無束的飛翔,生或死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島村悟到生死只是生命旅程中的兩個點,無生就無死,無死就無生,死才可以再生;悟到人本來無所謂生和死,死並不是生的終結。在日本文學中,“物哀”是整個日本傳統文學的美學準則。自最古老的歷史文學著作 《古事記》 到 《萬葉集》、 《源氏物語》、 《徒然草》 等名作,都帶上了一種悲哀的情調。想:讀川端康成

或許是有些著迷了吧,我又找出了《伊豆的舞女》,這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一開始,看到“我”不為身份差距所縛,與舞女一行人同行,舞女的清純與天真如一股清泉淨化了“我”抑鬱陰沉的心靈,讓這場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滿了青春的悸動和初戀的浪漫時,我感受到與《雪國》不同的溫暖與清新。可是結局,“我”感覺體驗到的環繞舞女的社會氣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兒根性”的心靈底色本來就是悲哀的,於是我”對舞女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不得不在青春的遺憾與嘆息中走向哀婉。我恍然明白,這部小說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憂鬱和哀怨的情緒,但在這其中卻又浮現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溫馨。這股溫馨過於絢麗,以至於我最終看到主人公乘著小船在失落與哀愁中遠去時,我從心底漫延起愈加濃郁的悲哀。想:讀川端康成

或許是歷史的薰陶,或許是二戰的影響,或許是作者自身的境遇,我感到我所讀的兩部小說都籠罩著一層陰雲,置身於哀愁的曲調中,每一個字都湊在一起哭訴著。而主人公呢?總是在掙扎,他們似乎想要順從內心、歸於寧靜,卻又一個個最終都踏上了通往現實的路途。還好這世上,我們能自己救贖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