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要“貼著大地飛翔”

文學 範小青 小說 藝術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11

作者:馮芳圓 賈夢雨

充斥著雞毛蒜皮、矛盾衝突頻發的社區生活,一群身心疲憊仍堅守崗位的居委會工作人員,在浮躁焦慮時代中依舊懷抱溫情執著生活的芸芸眾生……日前,在南京召開的範小青長篇小說《桂香街》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範小青以一顆悲憫的心觸摸平民生活的脾性和體溫,使《桂香街》成為一部活生生的世情書,為當下作家提供了深刻啟示:文學創作一定要貼著大地飛翔,體驗現實生活悲歡,具備擔當意識。

2015年春節後,範小青初次聽說了常州居委會幹部許巧珍的事蹟,她一下子就被這位年逾八旬的“最美小巷總理”吸引住了,於是下定決心,要把許巧珍的故事用文學的形式還原出來。為此,她先後十餘次到常州,面對面地和數十位居委會幹部交談,深入走訪群眾,終於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桂香街》中,她塑造了林又紅這個“誤打誤撞”成為居委會主任的女主人公形象。

翻開《桂香街》,一幅幅熟悉的生活圖景撲面而來。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丁帆對小說中有關農民小販和城管衝突的情節印象深刻,“這是對前沿的、真實的生活場景進行再現,情節描繪和細節呈現都非常真實和深入。”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欒梅健將《桂香街》視為對當代中國缺失的“小巷文學”的重要補充,“範小青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紮實的作品,與她深厚的生活積累密不可分。”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吳俊認為,小說對江南里巷文化的表達,是範小青《桂香街》的靈魂,這種真實不僅體現在對生活狀態的描繪上,也體現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描繪林又紅這個人物的時候,範小青力避“高大全”的人設套路,凸顯人物優缺點並存的人性溫度。江蘇文藝出版社社長黃小初說,“我認為,作家在創作時一定要樹立這樣一個理念,就是你們不要指望我寫出十全十美的人物,我寫出的人物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這才是真實的個體,也才是真實的人性。”

轉型期社會,生活的面貌變得斑駁蕪雜,面對這種種現象,作家何為?從《桂香街》說開來,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等專家強調,作家一定要“貼著大地飛翔”。目前很多小說缺乏“煙火氣”,小說懸在空中,讀者無從觸摸生活肌理,“文學創作要從日常特別是世俗生活中表達現實的複雜以及人物的命運,作家描寫中國社會、世俗、人情,從而反映大的中國社會、文化、世俗、人情視野。”

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賀紹俊非常讚賞的是,《桂香街》是主旋律文學,但沒有圖解現實,這為如今的不少“遵命文學”提供了借鑑:“我覺得有很多這樣的所謂主旋律創作也好,或者是命題作文也好,要把命題納入到自己的文學思路之中,而不是讓自己的文學思路跟著命題走。”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光芒進一步說,“納入自己的文學思路,就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說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怨氣,這不是問題而是一種結果,小說的任務就是要揭示社會邏輯在哪裡出現了問題?這就需要了解人心,體驗人心,解決人心。”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毋庸置疑,現實有時是荒誕的,但認識到荒誕之後,生活仍要繼續。面對並不令人滿意的社會現實,作家應當如何書寫它,範小青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小說中,一群社區工作人員兢兢業業、服務群眾,努力地解決矛盾、紓解情緒,用腳踏實地的勞動反抗著現實的荒誕,這讓《桂香街》在荒誕色彩之外,充滿了堅韌的姿態和脈脈的溫情。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認為,《桂香街》直面轉型期社會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並不是為了自己“一吐為快”,而是以善意和溫情,集中筆墨塑造社區主任林又紅這一角色,呼喚擔當意識,倡導建設性行動,“如今,很多作家以‘憤青’心態進行創作,一味的牢騷之後,只剩下一片虛無。無論是觀望,還是抱怨,都不是積極的態度。最積極的態度就是沉下去、紮下去,從一點一滴去解決問題。”

談到這個問題,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謝有順深有感觸,《桂香街》細膩、堅韌,帶著日常生活的溫暖與無奈,又充滿微弱的亮光,“現在很多作家在創作的時候,往往會被一種濃郁的抱怨情緒牽著走,一味地站在制高點上進行譴責。《桂香街》以平等的姿態去書寫,在適度體諒和理解的基礎上,鼓勵人們真正行動起來,從個體、社會等各個角度去解決現實問題。”(馮芳圓 賈夢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