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華隨筆:讀《西線軼事》小說,我認識了軍旅作家徐懷中

文學 小說 散文 藝術 天鵝文學 2017-06-07

施秀華隨筆:讀《西線軼事》小說,我認識了軍旅作家徐懷中

2013年初冬本文作者和徐懷中夫婦合影

徐懷中是我敬佩的軍旅老作家,他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團員、第二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美術組組長。

建國後,歷任西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研究員、解放軍報社編輯、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昆明軍區文化部副部長、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作協第四屆主席團委員。曾獲三級解放勳章。

著有中篇小說《地上的長虹》、長篇小說《我們播種愛情》、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翅膀的天使》等。短篇小說《西線軼事》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1983年第一屆解放軍文藝獎。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北京時間2012年12月8日,莫言發表諾貝爾文學獎演說時提及徐懷中是其就讀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時的老師。

我對懷中老師的認識始於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我當時正在武警部隊服役,讀到他的第一篇小說就是《西線軼事》。有人評價他給中國軍旅文學帶來了第一個春天。並且說它報春的緣由有三:

一是題材,《西線軼事》成功開啟了用文學反映南線戰爭之先河,一時間描寫當代戰爭的“南線”故事風雲際會,《高山下的花環》等名篇佳作相繼問世,構成了支撐80年代軍旅小說輝煌的重要路線。

二是思想,軍旅文學的神韻皆出自“英雄”,但在十七年直至文革時期存在著“高大全”形象充斥的尷尬。新時期到來,日常生活的殘缺和傷痛一再地反諷著軍旅文學的“不食人間煙火”。《西線軼事》彌合了兩者的矛盾,寫得既有人間味又有飛揚感,通過體現蒼涼人生和英雄生活所構成的內在焦灼,寫出了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軍人,多舛的生活遭遇構成的心靈創痛和崇高堅定的愛國情感之間的張力,成功統合了反思意識和頌歌模式,為軍旅文學進一步騰飛作了鋪墊。

三是美學,在結構上,《西線軼事》打破了前十七年以戰爭和英雄人物為中心的敘述模式,沒有寫戰爭的腥風血雨、風雲突變,而只是呈現戰爭背後的人情世態。它敘述的多是不連貫的事件、瞬間的場景和不可言說的心情——譬如女兵們找不到廁所、害怕屍體、心情緊張忘了口令、無緣無故的笑聲等等,以瑣事寫大事,以人情寫英雄,將“大江東去”置換為“小橋流水”,先大事化小,再以小見大。娓娓閒談之中舉重若輕,平淡自然之中別出手眼。語言上,不加刻意但又字字斟酌,平淡而有味,普通又獨特。

2013年末,我去北京參加中國散文年會,幸會懷中老師,他雖然已經85歲高齡,但身體非常硬朗,在老伴的陪同下,積極參加散文年會的一些列活動,他的散文獲得了2013年度一等獎,我獲二等獎。他向與會作家分享了創作體會。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提筆寫此,我祝懷中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也期待他寶刀不老,不斷有新在作品問世。


施秀華隨筆:讀《西線軼事》小說,我認識了軍旅作家徐懷中

作者簡介:施秀華,筆名,尚書、原上草。詩人、散文作家。1962年2月生於黑龍江省巴彥縣;17歲入伍,曾任《黑龍江武警報》文藝副刊編輯,現供職於大慶市薩爾圖文學雜誌社,任主編。1983年在部隊開始文學創作,多次獲軍內外文學創作獎;迄今已發表詩歌、散文隨筆、文學評論300多萬字。出版詩集和散文隨筆集9部。主編、編著文集70餘部。為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副主席,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大慶市寫作學會副主席,大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祕書長,大慶市大眾音樂協會副主席,大慶市薩爾圖區作家協會主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