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用小說構建當下與歷史的聯繫

文學 小說 曹雪芹 文化 河北新聞網 2017-06-09
葛亮:用小說構建當下與歷史的聯繫

記者田瑞夫、耿輝攝

□實習生 盧旭東 孫 博

5月31日,在第27屆全國書博會“讀者大會”現場,筆者見到了青年作家葛亮。他談吐文雅,身上散發著古典文人的沉靜氣息。在這場愛書人的盛會上,葛亮難抑興奮之情,他認為“讀者大會”的意義在於建立起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繫,而讀者的期待構成了作者創作的動力。

談到葛亮,人們總會提及他帶有傳奇色彩的家世,他的祖父是著名的藝術史學者葛康俞。然而,比起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員,葛亮似乎更願意談論他的小說《北鳶》。

《北鳶》是葛亮書寫近代歷史、家國興衰的“南北書”之“北篇”,也是他繼《朱雀》之後的最新長篇小說,因其典雅的文筆和內在的情懷,被評論界稱為“新古典主義的力作”,併入選“2016中國好書”,他本人也被認為是“當代華語小說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

正所謂“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葛亮認為,如果人們的心中都有這種“靜氣”,就不會在種種不可預料的變故面前感到焦灼,而是能夠從容面對。“這種‘靜氣’是我們民族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想在《北鳶》中呈現出來的。”

小說的故事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用盧文笙和孟仁楨兩個家族的命運沉浮描繪了歷史的變遷。這兩個人物的原型正是葛亮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這也是葛亮首次在作品中追溯祖輩身世。葛亮告訴筆者,他試圖從與祖輩的對話中建立當下與歷史的聯繫,尋找民族文化根系所在。

“工匠精神對於我來說,更多是一種創作態度。一部好的作品,必須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反覆打磨。”葛亮坦言,在7年的寫作時間裡,他做了大量的訪談以及埋首於文獻的“格物”工作。如果用繪畫來比喻的話,《北鳶》不是潑墨式的表達,而是一種工筆式的描摹。因此,他希望讀者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能夠慢下來。

葛亮在小說自序裡提到,小說的題目“北鳶”出自曹雪芹不大為人所知的著述《南鷂北鳶考工志》,“雖是殘本,散佚有時,終得見天日。管窺之下,是久藏的民間真精神”。而小說主人公身上對時代、他人以及苦難的包容與理解,正是葛亮尋找的“民間真精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