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虹橋曹寅碑轟動紅學界 工程中或還有重要發現

文物 建築 清朝 曹寅 中國江蘇網 2017-07-07
揚州大虹橋曹寅碑轟動紅學界 工程中或還有重要發現

正在修繕中的大虹橋

■記者 王鑫 陶敏

中國江蘇網6月28日訊 昨天,本報報道了大虹橋修繕時,施工人員在大虹橋南側橋腹發現了清代曹寅題石碑。這一研究曹雪芹家族與揚州歷史淵源的珍貴實物資料,轟動了中國紅學界。昨天,我市文物部門和考古部門再次來到現場,進一步落實石碑保護事宜,推斷該石碑可能是1973年重建大虹橋時搬至這裡的,文物部門也期待在接下來的工程中能有相關的重要發現,可以破解歷史謎團。

1973年大虹橋拆除重建

可能拿這塊石碑當建材

聽聞大虹橋南側橋腹“藏”清代曹寅題石碑,昨天,有很多市民來到大虹橋,希望能看看這塊石碑。

大虹橋是揚州市標誌性建築之一。相關資料記載,大虹橋初建於明末,原是木橋,因橋上的紅色欄杆而稱紅橋。乾隆元年(1736)將木橋改為石拱橋,因橋形似彩虹臥波,遂將“紅橋”改為“虹橋”。清乾隆年間,王漁洋在揚州做官時修繕了虹橋,橋上建亭,他常與一班文人在橋上作詩。由於詩人的吟詠,揚州虹橋聲名遠揚。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1960年曾兩度對大虹橋進行維護修繕,將臺階改建為坡道,以通車輛。畢竟經歷百年滄桑,此橋橋體質量遠不能適應瘦西湖主入口交通流量的需要,1973年,大虹橋拆除重建,由單孔擴為三孔,中孔直徑8米,邊孔各4米,以中孔通畫舫、遊船,全長44.36米,寬7.6米,為放緩坡度,延長接線道路,以通車輛、行人。設計採用鋼筋混凝土拱圈,欄杆仍用“一字”式,以存古韻,橋面用蘆蓆紋的花崗石鋪就。

去年,景區建設部門發現大虹橋的橋身拱圈上有不少結構性裂縫,被專業機構評定為危橋,最近,大虹橋修繕工程正在進行中,如今在南側橋腹發現曹寅題寫的石碑,有人好奇,石碑原來在哪裡?是何時“藏”在大虹橋橋腹?文物部門工作人員推測,可能是1973年大虹橋在重建時,因為該石碑相對而言保存比較好,當時可能被廢棄,於是被另作他用,被人們搬到了這裡,成了大虹橋的建築構件。

至於該石碑一開始所在地及其用途,目前還是一個謎,需要尋找到更多歷史信息加以考證。但是,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強調,該石碑原本就在揚州,是毫無疑問的。

石碑將取出搬至揚博保護展示

期待工程中能有相關重要發現

看見珍貴文物成了大虹橋的建築構件,不少市民覺得可惜,文物部門表示,該石碑是研究曹雪芹家族與揚州歷史淵源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有助於揚州鹽業史的研究,所以,文物部門也初步制定了保護方案,適時將這一珍貴的石碑從橋身取出,將這塊殘破的石碑搬至揚州博物館妥善保護並展示,充實揚州歷史文化研究展示。

同時,現場勘察了石碑的保存現狀,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發現的這一塊石碑,應該是一組石碑中最後一塊,至於其他幾塊在哪,會不會“藏”在橋的其他地方,或者因破損嚴重被丟棄在大虹橋下面的河道里?文物部門也期待在接下來的工程中能有相關的重要發現,可以破解歷史謎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