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從節氣上來說,不準盜墓時已過了“大雪”,中原地區已是冬天了,應該很冷。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不準帶著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後,月亮是下玄月,九十點以後會升起來。出發時“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國;行動時“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線。

不準挖好盜洞,進入墓穴。當時也沒有手電筒,裡面漆黑一片。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從節氣上來說,不準盜墓時已過了“大雪”,中原地區已是冬天了,應該很冷。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不準帶著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後,月亮是下玄月,九十點以後會升起來。出發時“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國;行動時“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線。

不準挖好盜洞,進入墓穴。當時也沒有手電筒,裡面漆黑一片。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墓室不小,卻讓不準很失望,裡面並沒有他期望中的金銀財寶,各個廂室塞滿的是竹片子(竹簡)。由於燈具的亮光太弱,裡面又陰暗,不準就地取材,隨手拿起竹簡,插在墓壁上,點燃照明,還能取暖。

但搜尋了大半夜,把竹簡胡亂地翻一遍,甚至連魏王的屍骨都翻了,最後也沒有找到多少值錢的隨葬品。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從節氣上來說,不準盜墓時已過了“大雪”,中原地區已是冬天了,應該很冷。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不準帶著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後,月亮是下玄月,九十點以後會升起來。出發時“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國;行動時“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線。

不準挖好盜洞,進入墓穴。當時也沒有手電筒,裡面漆黑一片。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墓室不小,卻讓不準很失望,裡面並沒有他期望中的金銀財寶,各個廂室塞滿的是竹片子(竹簡)。由於燈具的亮光太弱,裡面又陰暗,不準就地取材,隨手拿起竹簡,插在墓壁上,點燃照明,還能取暖。

但搜尋了大半夜,把竹簡胡亂地翻一遍,甚至連魏王的屍骨都翻了,最後也沒有找到多少值錢的隨葬品。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時候天快亮了,不準趕緊爬出了盜洞,背上摸出的隨葬品,趕回家睡覺。

過去北方冬天農民有撿糞積肥的習慣,次日一大早,一早起出村撿大糞的農民,走到村頭的大墳前,發現地面上散落不少從未見過的竹簡,還有新土的痕跡,頓時起疑,是不是夜裡有人盜墓了?再一細看,旁邊還有一個虛掩的盜洞。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從節氣上來說,不準盜墓時已過了“大雪”,中原地區已是冬天了,應該很冷。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不準帶著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後,月亮是下玄月,九十點以後會升起來。出發時“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國;行動時“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線。

不準挖好盜洞,進入墓穴。當時也沒有手電筒,裡面漆黑一片。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墓室不小,卻讓不準很失望,裡面並沒有他期望中的金銀財寶,各個廂室塞滿的是竹片子(竹簡)。由於燈具的亮光太弱,裡面又陰暗,不準就地取材,隨手拿起竹簡,插在墓壁上,點燃照明,還能取暖。

但搜尋了大半夜,把竹簡胡亂地翻一遍,甚至連魏王的屍骨都翻了,最後也沒有找到多少值錢的隨葬品。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時候天快亮了,不準趕緊爬出了盜洞,背上摸出的隨葬品,趕回家睡覺。

過去北方冬天農民有撿糞積肥的習慣,次日一大早,一早起出村撿大糞的農民,走到村頭的大墳前,發現地面上散落不少從未見過的竹簡,還有新土的痕跡,頓時起疑,是不是夜裡有人盜墓了?再一細看,旁邊還有一個虛掩的盜洞。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下,有人盜墓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

官府聞訊後,立即派人前來調查,不準盜墓事發。

當時,汲郡的太守叫王宏,這人很有政績,在任上曾得到了晉武帝的重用和獎勵。官府派人來到現場,一眼看出散落在地上的竹簡是古籍,但當時也未意識到它有多大價值,沒有當成寶貝。隨便叫來附近的村民幫忙,把散落的竹簡收集起來,堆在一旁。村民都不識字,不把竹簡當好的,收拾時毀壞了一部分竹簡。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從節氣上來說,不準盜墓時已過了“大雪”,中原地區已是冬天了,應該很冷。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不準帶著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後,月亮是下玄月,九十點以後會升起來。出發時“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國;行動時“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線。

不準挖好盜洞,進入墓穴。當時也沒有手電筒,裡面漆黑一片。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墓室不小,卻讓不準很失望,裡面並沒有他期望中的金銀財寶,各個廂室塞滿的是竹片子(竹簡)。由於燈具的亮光太弱,裡面又陰暗,不準就地取材,隨手拿起竹簡,插在墓壁上,點燃照明,還能取暖。

但搜尋了大半夜,把竹簡胡亂地翻一遍,甚至連魏王的屍骨都翻了,最後也沒有找到多少值錢的隨葬品。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時候天快亮了,不準趕緊爬出了盜洞,背上摸出的隨葬品,趕回家睡覺。

過去北方冬天農民有撿糞積肥的習慣,次日一大早,一早起出村撿大糞的農民,走到村頭的大墳前,發現地面上散落不少從未見過的竹簡,還有新土的痕跡,頓時起疑,是不是夜裡有人盜墓了?再一細看,旁邊還有一個虛掩的盜洞。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下,有人盜墓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

官府聞訊後,立即派人前來調查,不準盜墓事發。

當時,汲郡的太守叫王宏,這人很有政績,在任上曾得到了晉武帝的重用和獎勵。官府派人來到現場,一眼看出散落在地上的竹簡是古籍,但當時也未意識到它有多大價值,沒有當成寶貝。隨便叫來附近的村民幫忙,把散落的竹簡收集起來,堆在一旁。村民都不識字,不把竹簡當好的,收拾時毀壞了一部分竹簡。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查清了墓外,調查官員又帶人一起進入墓穴,進行清理(這算不算“搶救性考古”?)。除了清理出大量竹簡外,在墓穴內還發現了鍾、磬、玉律、銅劍等文物。全部結束後,調查官員把地上和墓內的竹簡全部集中起來運走。

地方將一部分送到京城洛陽,古文字專家一看不得了,這竟然是久已失傳的史書。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從節氣上來說,不準盜墓時已過了“大雪”,中原地區已是冬天了,應該很冷。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不準帶著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後,月亮是下玄月,九十點以後會升起來。出發時“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國;行動時“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線。

不準挖好盜洞,進入墓穴。當時也沒有手電筒,裡面漆黑一片。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墓室不小,卻讓不準很失望,裡面並沒有他期望中的金銀財寶,各個廂室塞滿的是竹片子(竹簡)。由於燈具的亮光太弱,裡面又陰暗,不準就地取材,隨手拿起竹簡,插在墓壁上,點燃照明,還能取暖。

但搜尋了大半夜,把竹簡胡亂地翻一遍,甚至連魏王的屍骨都翻了,最後也沒有找到多少值錢的隨葬品。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時候天快亮了,不準趕緊爬出了盜洞,背上摸出的隨葬品,趕回家睡覺。

過去北方冬天農民有撿糞積肥的習慣,次日一大早,一早起出村撿大糞的農民,走到村頭的大墳前,發現地面上散落不少從未見過的竹簡,還有新土的痕跡,頓時起疑,是不是夜裡有人盜墓了?再一細看,旁邊還有一個虛掩的盜洞。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下,有人盜墓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

官府聞訊後,立即派人前來調查,不準盜墓事發。

當時,汲郡的太守叫王宏,這人很有政績,在任上曾得到了晉武帝的重用和獎勵。官府派人來到現場,一眼看出散落在地上的竹簡是古籍,但當時也未意識到它有多大價值,沒有當成寶貝。隨便叫來附近的村民幫忙,把散落的竹簡收集起來,堆在一旁。村民都不識字,不把竹簡當好的,收拾時毀壞了一部分竹簡。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查清了墓外,調查官員又帶人一起進入墓穴,進行清理(這算不算“搶救性考古”?)。除了清理出大量竹簡外,在墓穴內還發現了鍾、磬、玉律、銅劍等文物。全部結束後,調查官員把地上和墓內的竹簡全部集中起來運走。

地方將一部分送到京城洛陽,古文字專家一看不得了,這竟然是久已失傳的史書。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皇帝司馬炎這才趕緊要求,把這批竹簡全部運來京城,總共運了幾十車。由於當時戰事未息,這批竹簡暫時收藏在一處祕密安全的宮室裡,過了兩三年,西晉全國統一了,才安排學者們著手整理。

整理後統計,這篇古籍總共75篇,有7篇簡書折毀,看不清上面的題名。這些古籍,學術界如今統一將之命名為《汲冢書》。

"

西晉盜墓的重要文化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文化發現傳奇故事,西晉農民不準盜墓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失傳已久的珍貴史料填補了部分先秦歷史空白,特別是魏國國史的空白。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不準生活在西晉初年,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史書上記載他是“耕人”,即種地的農民。

咸寧五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某一天的夜裡,不準盜掘了魏王墓。

不準老家所在的汲郡,歷史相當悠久,地處於中原腹地,當年曾是遷客騷人會萃,商賈富豪雲集之所。據當地縣誌記載,汲郡在商紂王時期為京畿牧野地,戰國時稱汲邑。漢高祖劉邦二年開始設汲縣,西晉泰始二年設郡。1988年,汲縣易名“衛輝”。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郡的人文和墓葬資源都是相當豐富的,魏國的王家墓地便選葬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古墓很多。

一般認為,不準盜墓發生在咸寧五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晉書·武帝紀》(卷三)上記載,這一月,西晉發生了兩件大事情,一件是戊寅日(陰曆十月十九日,公元12月9日)匈奴餘渠都督獨雍等人率領本部人馬歸順晉國;再一件就是不準盜掘魏襄王的墓。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從節氣上來說,不準盜墓時已過了“大雪”,中原地區已是冬天了,應該很冷。就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夜,不準帶著工具出去“摸金”了。

再者,十月十九以後,月亮是下玄月,九十點以後會升起來。出發時“月黑”,可避免遇到熟人國;行動時“月亮”,正好可以提供自然光線。

不準挖好盜洞,進入墓穴。當時也沒有手電筒,裡面漆黑一片。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墓室不小,卻讓不準很失望,裡面並沒有他期望中的金銀財寶,各個廂室塞滿的是竹片子(竹簡)。由於燈具的亮光太弱,裡面又陰暗,不準就地取材,隨手拿起竹簡,插在墓壁上,點燃照明,還能取暖。

但搜尋了大半夜,把竹簡胡亂地翻一遍,甚至連魏王的屍骨都翻了,最後也沒有找到多少值錢的隨葬品。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時候天快亮了,不準趕緊爬出了盜洞,背上摸出的隨葬品,趕回家睡覺。

過去北方冬天農民有撿糞積肥的習慣,次日一大早,一早起出村撿大糞的農民,走到村頭的大墳前,發現地面上散落不少從未見過的竹簡,還有新土的痕跡,頓時起疑,是不是夜裡有人盜墓了?再一細看,旁邊還有一個虛掩的盜洞。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這下,有人盜墓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

官府聞訊後,立即派人前來調查,不準盜墓事發。

當時,汲郡的太守叫王宏,這人很有政績,在任上曾得到了晉武帝的重用和獎勵。官府派人來到現場,一眼看出散落在地上的竹簡是古籍,但當時也未意識到它有多大價值,沒有當成寶貝。隨便叫來附近的村民幫忙,把散落的竹簡收集起來,堆在一旁。村民都不識字,不把竹簡當好的,收拾時毀壞了一部分竹簡。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查清了墓外,調查官員又帶人一起進入墓穴,進行清理(這算不算“搶救性考古”?)。除了清理出大量竹簡外,在墓穴內還發現了鍾、磬、玉律、銅劍等文物。全部結束後,調查官員把地上和墓內的竹簡全部集中起來運走。

地方將一部分送到京城洛陽,古文字專家一看不得了,這竟然是久已失傳的史書。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皇帝司馬炎這才趕緊要求,把這批竹簡全部運來京城,總共運了幾十車。由於當時戰事未息,這批竹簡暫時收藏在一處祕密安全的宮室裡,過了兩三年,西晉全國統一了,才安排學者們著手整理。

整理後統計,這篇古籍總共75篇,有7篇簡書折毀,看不清上面的題名。這些古籍,學術界如今統一將之命名為《汲冢書》。

農民起早出村撿大糞,發現村頭大墳邊有新土,細看還有虛掩的盜洞

《汲冢書》中好多篇目在現代歷史研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事發生1970年後,國家啟動“九五”夏商周斷代文化工程,不準盜墓出土的《竹書紀年》,便作為重要的歷史典籍,成為斷代輔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