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文物 武器 考古 南北朝 冷兵器研究所 2017-04-30

擁有良好破甲能力的馬槊(有時也被寫作“矟”),就成為甲騎具裝騎兵手中最重要的兵器。馬槊這種武器,在《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水滸傳》等我國古典小說中多次出現。比如當陽長板橋奪槊三條的趙子龍,橫槊賦詩的曹操,使用金釘棗陽槊的好漢單雄信。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年輕還是將領時,曾豪言,他親自執弓,有尉遲敬德持槊,天下無可當者。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橫槊賦詩的曹操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不過在近幾年的網絡上,槊逐漸被神話。尤其在某些小說中,騎兵長槊由於柄杆使用“積竹柲”導致其是一件昂貴到誇張的兵器,製作一根需要消耗大量布帛、桐油、木材等物料並費時數年。事實上,“積竹柲”的製作工藝在古代並不那麼昂貴,實際工期也沒有多漫長。其中,包裹竹篾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長柄被敵方所砍斷,用織物包裹上漆是為了防止其受潮損壞,並增強整體結構強度。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西漢長安武庫遺址中,以及我國其他地區所出土的漢代鋼鐵長矛中,就發現了大量的該種長柄。實際生產中,該種長柄完全可以使用類似“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每一個步驟有專人負責,大批量一批接著一批製造,可以有效的提高產量,降低平均成本,而且還能保證隨時向軍隊提供充足的武器。總而言之,在現代人看起來會覺得很昂貴的“積竹柲”,在古代其實是一件優質但很理所當然的消耗品,其成本甚至要低於優質的木柲。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正使得長槊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在於:鋼鐵製造的槊鋒。鍛造一件鋼質槊鋒需要消耗較多的優質鋼鐵材料,當時生產條件下,優質鋼材很多時候甚至比金銀還要珍貴。同時鍛造長而鋒利的槊鋒,更需要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鐵匠(在古代,鐵匠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工匠,其培養難度遠勝於木匠等其他工匠。由於其特殊性,很多時候鐵匠往往被官府進行直接的人身控制。)。另外,必須說明的是:槊是漢代鋼鐵長矛進化的產物,並非由鈹這種長柄兵器發展而來。儘管扁平的槊鋒看上去是繼承了鈹的造型,但是鈹的插入連接方式與槊的套接完全不同,實際上漢代也有鋼鐵長鈹存在,這一點有出土實物可以證明。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兩漢之際,使用長兵器的突擊騎兵首次出現於中原,當時的騎兵們主要的兵器還是環首刀與長戟。隨著技術的發展,鋼鐵鎧甲逐漸普及裝備,戟作為舊時代流傳下來的兵器,面對新的戰場已力不從心。騎兵平端長兵衝擊時,戟的小枝失去了其意義。鉤、啄、推、叉的殺傷方式對於衝鋒中的騎兵沒有太多意義:即不方便出招,也容易因鉤掛造成兵器的遺失。同時由於鋼鐵鍛造中,其小枝與套筒的鍛造工藝麻煩,導致了成本上升。刺殺類的長柄兵器更便於騎兵的作戰方式,也利於擊破日益堅固的鎧甲。因此槍矛類刺殺兵器在漢代的發展十分迅速,在考古發掘中,同時出土了大量漢代的長鎩、鋼鐵長矛,鋼鐵長鈹。從出土實物的年代上看,越到後期長鈹與長鎩的比例越低,直至消失。

我們可以從出土文物,看到漢代鋼鐵矛頭演化的過程。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從上到下:漢代鐵環首刀,鐵劍,鐵鈹,鐵鎩

第一個發展趨勢:矛鋒由八面(截面為八邊形)逐漸轉變為六面、四面,這一點是與材料性能和鍛造工藝緊密相連的。早期鐵矛頭簡單的沿用了青銅長矛造型,由於材料性能的限制,青銅矛頭不得不採用八邊形或六邊形截面的造型來提高結構強度,同時受到鑄造工藝的限制,其造型也比較圓潤。改用鋼鐵材料後,由於鍛造工藝的大量運用,矛頭鋒的部分造型逐漸變得扁平。同時由於材料性能的提升,矛頭不再需要複雜的多面體結構與相對很大的厚度來提高強度。並且鍛造多個平面的工藝過於繁雜、費時費力,逐漸被簡化為四面結構。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第二個發展趨勢:金屬矛頭的長度越來越長,從早期的鐵質矛頭長度不過20釐米左右,發展到後期全長已經超過半米。一些出土的南北朝時期槊鋒,其全長甚至達到了84釐米!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觀來看,尺寸較長的金屬矛頭,可以防止因木柄被敵方刀劍砍斷而失效的情況(這一時期刀的發展十分迅速)。鍛造一個較長的鋒比鍛造一個長的套筒工藝難度低很多。另外也要看到,這樣長的鋒可以用來揮砍,還可以利用其重量砸擊。同時,造型細長的槊鋒對堅固鐵鎧的穿透能力也十分強悍。與之對比,明清時期的金屬槍頭普遍偏短,為解決對重甲目標穿刺力不足的問題,出現了一種鋒刃細長的“透甲錐”槍頭來專門對付重甲。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馬槊和明清槍頭的對比

可以看出,製造一柄南北朝甲騎具裝的長槊,其槊鋒就必須用優質的鋼鐵——材料性能必須兼顧其強度(保證其在突刺過程中不會彎曲變形)、韌性(保證細長的槊鋒不會因衝擊而折斷)與硬度(破堅甲的先決條件)來鍛造,這樣的優質鋼材在古代自然價值不菲。更何況馬槊還會被當做標槍來投擲使用,這就更進一步的造成武裝一名具狀甲騎的成本直線上升,我們常能在史冊中看到某位武將“負數槊”上陣。比如南朝猛將蕭摩訶成名之戰,就是擲槊殺死了一名敵將而獲大勝的。

中國版騎兵騎槍:被捧上天的破甲武器馬槊究竟是什麼樣的?

▲槊頭和其中殘存的積竹柲

其實歐洲中世紀騎士的騎槍在很多時候,也是會當標槍來投擲的。比如我們在反映黑斯廷斯戰役的巴約掛毯中可以看到,諾曼騎士常用的戰術中就包括奔馬擲矛來殺傷結陣步兵。在一些歐洲騎士小說中,我們也可以看這一戰術。比如波蘭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顯克維支所著《十字軍騎士》中就有大量描寫,可見無奔馬擲矛這一騎兵戰術在東西方都是通用的。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佈,主編原廓,作者廉震。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