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所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一位專家發現後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立刻上報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所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一位專家發現後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立刻上報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國家文物局一看此事重大,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但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批陶俑越收越多。為此,中國歷史博物館共買了3次,花了80萬元。故宮博物院買了兩次,花了10萬元。國家文物局看流落到市場 的北魏陶俑如此之多,懷疑是有人盜挖了北魏的古墓。於是他們立刻向公安機關報了警。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也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製的“高仿”工藝品,而且生產和流通都在合法的範圍。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所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一位專家發現後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立刻上報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國家文物局一看此事重大,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但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批陶俑越收越多。為此,中國歷史博物館共買了3次,花了80萬元。故宮博物院買了兩次,花了10萬元。國家文物局看流落到市場 的北魏陶俑如此之多,懷疑是有人盜挖了北魏的古墓。於是他們立刻向公安機關報了警。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也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製的“高仿”工藝品,而且生產和流通都在合法的範圍。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 1999年1月,收藏愛好者劉建業在潘家園舊書攤上,花1900元買到了19冊65卷明萬曆年間刻本《十三經注疏》。按他的說法:“在潘家園我只肯定了此書是清宮所藏萬曆官版。回來後仔細翻閱,才發現它還是清宮學者用來校對明末汲古閣版《十三經注疏》的範本。”《十三經注疏》是中國歷史上史學、經學研究的經典著作,始刻於南宋,到了明中期,南宋皈已經湮沒,明嘉靖年間依宋版重刻,史稱‘閩版’。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再由皇家敕刻,歷時七年始成,史稱萬曆本。此書在清嘉慶年間就已明確無存,居然重現於世,其價值不言而喻。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所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一位專家發現後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立刻上報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國家文物局一看此事重大,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但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批陶俑越收越多。為此,中國歷史博物館共買了3次,花了80萬元。故宮博物院買了兩次,花了10萬元。國家文物局看流落到市場 的北魏陶俑如此之多,懷疑是有人盜挖了北魏的古墓。於是他們立刻向公安機關報了警。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也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製的“高仿”工藝品,而且生產和流通都在合法的範圍。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 1999年1月,收藏愛好者劉建業在潘家園舊書攤上,花1900元買到了19冊65卷明萬曆年間刻本《十三經注疏》。按他的說法:“在潘家園我只肯定了此書是清宮所藏萬曆官版。回來後仔細翻閱,才發現它還是清宮學者用來校對明末汲古閣版《十三經注疏》的範本。”《十三經注疏》是中國歷史上史學、經學研究的經典著作,始刻於南宋,到了明中期,南宋皈已經湮沒,明嘉靖年間依宋版重刻,史稱‘閩版’。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再由皇家敕刻,歷時七年始成,史稱萬曆本。此書在清嘉慶年間就已明確無存,居然重現於世,其價值不言而喻。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2000年,巴金、周作人、郭沫若等諸多大家的手稿,以及胡適、周作人、李大釗、康有為、梁啟超等多位名人的信札,驚現在潘家園。原來,這一年恰好趕上原軍事藝術出版社(今華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大搬家,這些出版社都保留了一大批名人手稿,但隨著老編輯退休,年輕編輯對這些故紙價值瞭解有限,許多就按廢紙處理掉了。而當年的傳奇人物趙慶偉,被人稱為“趙大秤”,因為他是用大秤從出版社中,按斤買來的這些珍貴手稿。黑龍江大學的臧偉強副教授是這次財富浪潮中的佼佼者,他先後收藏了多份名人書信,其中一些如今已經價值上百萬元。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所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一位專家發現後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立刻上報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國家文物局一看此事重大,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但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批陶俑越收越多。為此,中國歷史博物館共買了3次,花了80萬元。故宮博物院買了兩次,花了10萬元。國家文物局看流落到市場 的北魏陶俑如此之多,懷疑是有人盜挖了北魏的古墓。於是他們立刻向公安機關報了警。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也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製的“高仿”工藝品,而且生產和流通都在合法的範圍。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 1999年1月,收藏愛好者劉建業在潘家園舊書攤上,花1900元買到了19冊65卷明萬曆年間刻本《十三經注疏》。按他的說法:“在潘家園我只肯定了此書是清宮所藏萬曆官版。回來後仔細翻閱,才發現它還是清宮學者用來校對明末汲古閣版《十三經注疏》的範本。”《十三經注疏》是中國歷史上史學、經學研究的經典著作,始刻於南宋,到了明中期,南宋皈已經湮沒,明嘉靖年間依宋版重刻,史稱‘閩版’。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再由皇家敕刻,歷時七年始成,史稱萬曆本。此書在清嘉慶年間就已明確無存,居然重現於世,其價值不言而喻。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2000年,巴金、周作人、郭沫若等諸多大家的手稿,以及胡適、周作人、李大釗、康有為、梁啟超等多位名人的信札,驚現在潘家園。原來,這一年恰好趕上原軍事藝術出版社(今華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大搬家,這些出版社都保留了一大批名人手稿,但隨著老編輯退休,年輕編輯對這些故紙價值瞭解有限,許多就按廢紙處理掉了。而當年的傳奇人物趙慶偉,被人稱為“趙大秤”,因為他是用大秤從出版社中,按斤買來的這些珍貴手稿。黑龍江大學的臧偉強副教授是這次財富浪潮中的佼佼者,他先後收藏了多份名人書信,其中一些如今已經價值上百萬元。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2005年,藏友紀先生在潘家園淘書,居然淘到一張北平《解放》報。這份由毛主席手寫刊頭的報紙,是1946年2月22日創刊,5月29日與新華社北京分社同遭封閉,前後共只出了37期,首都博物館工作人員多年來苦苦尋找未果的歷史文物,居然出現在了潘家園書市。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所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一位專家發現後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立刻上報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國家文物局一看此事重大,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但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批陶俑越收越多。為此,中國歷史博物館共買了3次,花了80萬元。故宮博物院買了兩次,花了10萬元。國家文物局看流落到市場 的北魏陶俑如此之多,懷疑是有人盜挖了北魏的古墓。於是他們立刻向公安機關報了警。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也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製的“高仿”工藝品,而且生產和流通都在合法的範圍。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 1999年1月,收藏愛好者劉建業在潘家園舊書攤上,花1900元買到了19冊65卷明萬曆年間刻本《十三經注疏》。按他的說法:“在潘家園我只肯定了此書是清宮所藏萬曆官版。回來後仔細翻閱,才發現它還是清宮學者用來校對明末汲古閣版《十三經注疏》的範本。”《十三經注疏》是中國歷史上史學、經學研究的經典著作,始刻於南宋,到了明中期,南宋皈已經湮沒,明嘉靖年間依宋版重刻,史稱‘閩版’。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再由皇家敕刻,歷時七年始成,史稱萬曆本。此書在清嘉慶年間就已明確無存,居然重現於世,其價值不言而喻。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2000年,巴金、周作人、郭沫若等諸多大家的手稿,以及胡適、周作人、李大釗、康有為、梁啟超等多位名人的信札,驚現在潘家園。原來,這一年恰好趕上原軍事藝術出版社(今華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大搬家,這些出版社都保留了一大批名人手稿,但隨著老編輯退休,年輕編輯對這些故紙價值瞭解有限,許多就按廢紙處理掉了。而當年的傳奇人物趙慶偉,被人稱為“趙大秤”,因為他是用大秤從出版社中,按斤買來的這些珍貴手稿。黑龍江大學的臧偉強副教授是這次財富浪潮中的佼佼者,他先後收藏了多份名人書信,其中一些如今已經價值上百萬元。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2005年,藏友紀先生在潘家園淘書,居然淘到一張北平《解放》報。這份由毛主席手寫刊頭的報紙,是1946年2月22日創刊,5月29日與新華社北京分社同遭封閉,前後共只出了37期,首都博物館工作人員多年來苦苦尋找未果的歷史文物,居然出現在了潘家園書市。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至於其它的傳說和故事更是數不勝數,有喜有悲。像從山西收到兩捆價值上億的宋版古書,卻一捆賭氣扔掉,一捆350元賣掉的舊書攤主老喬;做為贈品搭配賣,卻進入拍賣行的殘書《三國演義圖》;還有2007年從國家博物館散出的大量文物圖片、資料和部分人事料驚現潘家園等等。總之潘家園是一個傳奇之地,吸引著無數的人趨之若鶩!但也是一個需要有慧眼的地方!

"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80年代中後期,這裡是一個自發但違規的古玩交易市場。隨著相關部門的查處,市場裡的攤主到處隨時遊擊。直到92年時由相關部門協調才固定下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一說起潘家園,那最先在腦海裡想到的兩個詞就是“撿漏”和“打眼”。

“撿漏”,是一句古玩圈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所以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

“打眼”,也是古玩圈獨有詞彙,意思是沒看好或是因為佔小便宜而買了贗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早期在潘家園交易中出現過很多的文物古玩。80 、90年代,潘家園可以說是國寶遍地。但也因為潘家園裡的物品稀奇古怪,五花八門。有文物古玩,也有做舊品和仿古品。所以發生了很多撿漏和打眼的故事。有低價買下後價值暴漲百倍的,也有高價買下的古玩卻是贗品的。坊間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結果賣了37萬;有人花300元買了1副麻將,結果賣了6萬……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但隨著文物古玩交易的規範化,現在潘家園市場上的真正的文物古玩已經少很多了。因為古玩也是和玉石一樣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類的收藏,世間存量就那麼些,無非是從你手裡到我手裡。現在已經過了早期文物古玩的大交易時代,真正的老東西很少見了,所以現在潘家園裡90%都是現代仿古或做舊的工藝品,還想撿漏的機會是很少了。想撿漏或是買到合適的文物進行交易是很考驗眼力和考古知識的。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這裡就盤點一下潘家園比較有名的的傳說。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老爺子,就是潘家園的常客。在80、90年代那個時代,中國國內文玩市場剛剛興起,市場套路沒有那麼深,加之文物珍品也多,那時人們對文物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馬老爺子就在這個時期以很低廉的價格在潘家園淘到了許許多多的寶貝。在當時淘到的很多的寶貝,成為了後來發家致富的基礎資金。舉個例子來說,當時馬老爺子以2000元人民幣買來的一個唐代瓷器,在前幾年以300萬人民幣的價格賣出。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在潘家園撿漏界,被譽為瓷神的有兩位,一位是上面說的觀復館長馬老爺子,還有一位是被稱為“那王爺”的李先生。李先生曾經在潘家園一家古玩店,發現一個乾隆年的青花破罐子,不光底足缺角,有裂紋,還沒蓋。而這個罐子在這個古玩店擺了七八年,無人問津。李先生以兩千的價格買去並送到拍賣行。幾天後,拍賣會上,以標價45萬,實際成交價格138萬被人拍下。店老闆看拍賣行信息,發現就是從他那兒賣出的青花罐子,導致信心崩潰,關門轉行了。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潘家園突然流出了近百件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一北魏時期墓穴被盜,所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一位專家發現後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立刻上報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裡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鑑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國家文物局一看此事重大,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但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這批陶俑越收越多。為此,中國歷史博物館共買了3次,花了80萬元。故宮博物院買了兩次,花了10萬元。國家文物局看流落到市場 的北魏陶俑如此之多,懷疑是有人盜挖了北魏的古墓。於是他們立刻向公安機關報了警。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也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贗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製的“高仿”工藝品,而且生產和流通都在合法的範圍。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 1999年1月,收藏愛好者劉建業在潘家園舊書攤上,花1900元買到了19冊65卷明萬曆年間刻本《十三經注疏》。按他的說法:“在潘家園我只肯定了此書是清宮所藏萬曆官版。回來後仔細翻閱,才發現它還是清宮學者用來校對明末汲古閣版《十三經注疏》的範本。”《十三經注疏》是中國歷史上史學、經學研究的經典著作,始刻於南宋,到了明中期,南宋皈已經湮沒,明嘉靖年間依宋版重刻,史稱‘閩版’。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再由皇家敕刻,歷時七年始成,史稱萬曆本。此書在清嘉慶年間就已明確無存,居然重現於世,其價值不言而喻。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2000年,巴金、周作人、郭沫若等諸多大家的手稿,以及胡適、周作人、李大釗、康有為、梁啟超等多位名人的信札,驚現在潘家園。原來,這一年恰好趕上原軍事藝術出版社(今華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大搬家,這些出版社都保留了一大批名人手稿,但隨著老編輯退休,年輕編輯對這些故紙價值瞭解有限,許多就按廢紙處理掉了。而當年的傳奇人物趙慶偉,被人稱為“趙大秤”,因為他是用大秤從出版社中,按斤買來的這些珍貴手稿。黑龍江大學的臧偉強副教授是這次財富浪潮中的佼佼者,他先後收藏了多份名人書信,其中一些如今已經價值上百萬元。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2005年,藏友紀先生在潘家園淘書,居然淘到一張北平《解放》報。這份由毛主席手寫刊頭的報紙,是1946年2月22日創刊,5月29日與新華社北京分社同遭封閉,前後共只出了37期,首都博物館工作人員多年來苦苦尋找未果的歷史文物,居然出現在了潘家園書市。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至於其它的傳說和故事更是數不勝數,有喜有悲。像從山西收到兩捆價值上億的宋版古書,卻一捆賭氣扔掉,一捆350元賣掉的舊書攤主老喬;做為贈品搭配賣,卻進入拍賣行的殘書《三國演義圖》;還有2007年從國家博物館散出的大量文物圖片、資料和部分人事料驚現潘家園等等。總之潘家園是一個傳奇之地,吸引著無數的人趨之若鶩!但也是一個需要有慧眼的地方!

北京讓無數人嚮往的“撿漏”勝地,充滿傳奇的“潘家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