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文物 錢幣 考古 博物館 老李談古今 2017-05-24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齊刀“節墨之法化”兩枚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戰國 三孔布“安陽”背“十二·一兩”一枚

高:72.5mm, 重:10.20g,極美品 珍罕

此三孔布幣文字俊逸挺拔,呈傳世古色,保存之完整,實為罕見;再者,“安陽”背“十二·一兩”大型三孔布系首次現世,孤品名珍。她的亮相不僅增添了三孔布的種類和數量,而且對研究戰國時期趙國的歷史地理和社會經濟提供了實物資料,可謂集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史料價值與收藏價值於一身,彌足珍貴。三孔布,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其形制一般為圓首、圓肩、圓足、圓襠,因其布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孔,特徵獨具,故稱“三孔布”,舊時亦稱“三竅布”。其鑄造國別有趙國、秦國、中山國三說,鑄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紀、三世紀的爭議,分歧較大。其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紀值及範次編號文字。三孔布因其形制具圓足布特徵,故李佐賢《古泉匯》把它歸為圓足布類。由於鑄行數量少,流通區域小,故極難見到實物。自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齡著《吉金所見錄》十六卷,首次向世人介紹此種幣形,此後近兩百年來獲藏者寥寥。又因為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文字瑰麗奇異,品相端美,格外受人矚目,屬中國古錢“五十珍”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自清中期至今先後出土七十餘枚,大部分在早年已流入日本,國內留存極罕,如上海博物館龐大的錢幣體系中都缺少此品種,可知其珍貴程度。此三孔布面文“安陽”背“一兩”及級數編號“十二”,銘文清晰,保存完美。面文“安陽”當為鑄造地。1995年出版的《中國錢幣大辭典》之《平擋方足平首布》一節中,“安陽”條目下注明:“安陽,古地名,趙、燕、韓、魏皆有之,趙國又有東西二安陽。”而歷代藏家均認為三孔布當屬三晉貨幣,故與之相關的“安陽”有三:背文“一兩”紀重,“十二”為範次編號。按古時量制,一兩等於二十四朱,所以一枚大型三孔布可折抵二枚小型三孔布,和大、小圓足布及一釿、半釿布同。據已有記載,三孔布可見“安陽”背“兩”者,迄今未見背“一兩”者,此前所有錢幣書刊、文獻均未見記載,迄今僅發現此一枚。三孔布歷來受到各大藏家的追捧,其無論殘、全均被視為泉中珍品。2012年秋,原系道光時張延濟所藏的“下陽”背“十七兩”三孔布,以368萬拍出,可見其之珍貴。故有泉書認為三孔布“是布幣中最稀少一種”,“實物多已湮沒無聞,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門的寥若晨星”。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其保存完美,形狀新奇,製作精美,通體水銀古,顯得敦實厚重;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枚錢幣周邊留存有範母痕跡,為我們研究王莽鑄幣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質料。在傳世量極微的“國寶金匱直萬”中,此枚集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史料價值與收藏價值於一身,當屬珍罕之極美品,可謂古泉之魁首奇珍。“國寶金匱直萬”最早面世應該在清道光年間,據翁樹培《古泉匯考》中劉燕庭附註曰:“道光戊申冬日,鮑子年孝廉自青門寄一拓本,文曰‘國寶金匱’,篆書,甚遒勁,亦當是漢魏六朝之別品,雲陝西近時出土者。逾年已酉餘歸京師,適蘇兆年自秦中寄售陳太史壽卿,壽卿以贈餘,因附記之於此”。此錢僅存上部殘件,拓本見於李佐賢《古泉匯》貞集無考品中。另據,高煥文《談泉雜錄》和蔡季襄《國寶金匱“時代”與“用途”之探討》(《泉幣》創刊號,1941年)都對的流傳經過有記述;其時,“國寶金匱直萬”已經被斷為王莽所鑄。“國寶金匱直萬”收藏著前後涉及劉燕庭、餘挺生、張叔馴、陳仁濤等眾人,流傳過程複雜,頗具神祕色彩。

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後一次貨幣改革所鑄造。傳統歷史中,王莽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歷史人物,從其大膽地實行改良政策來看,其不失為一位有膽略的政治家。雖然其貨幣改革是失敗的,但其所發行的一系列錢幣卻是古錢史上的精品。“國寶金匱直萬”即是一例,因其幣值過高,發行時間短,故存世極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加之其近乎神化般的傳奇經歷,故即使歷經百年滄桑,其仍被文博界和收藏界視為古泉魁首奇珍。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五代 “天策府寶”一枚

直徑:40.5mm,小字版,平尾贊平舊藏 附孫仲匯先生拓片

天策府寶大銅錢簡解:天策府寶銅錢為五代時楚地馬殷政權所鑄,大型厚重,文字雄渾,存世稀罕。久為泉界所重,平生所見實物及舊拓不下二十餘枚,雖風格一致,但細觀版別。每枚都不雷同,其中以上海博物館通體鎏金者一枚最為精美,保得自戴葆庭先生舊藏。該錢筆劃若刀削斧劈,直上直下,頗疑當時使用了多技術木質雕母。因五代戰孔,銅材難得而木質又容易雕刻,但問題是即使由一個人雕刻,也無法刻得完全一模一樣,再加上木質雕母在使用中容易磨損、磕傷,這就造成了天策府寶版別眾多、精粗不一,厚薄參差的情況。

古錢幣精品賞析 古泉名珍

五代 “天德重寶”背“殷”一枚

直徑:34mm,存世較少,美品

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簡解:907年,朱溫滅唐,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閩國佔據今日福建一帶,因福建缺銅,鑄幣多以鉛鐵代之,錢文則仍用唐制,稱開元通寶,僅在背後以“閩”字區別。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稱帝自立,改國號“閩”為“殷”,建元“天德”,以此鼓鑄大錢。該枚天德重寶背“殷”,正是這次政治變故的見證。天德錢銅鐵兩鑄,迄今僅見銅品。銅錢中又有“通寶”、“重寶”之分。方藥雨先生雲:“天德最罕見,通寶隸書背無文,重寶正書,背殷字。”因天德政權在三年後即為南唐所滅,通寶、重寶均存世甚少,為泉界所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