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文物 文玩 傢俱 《收藏·拍賣》雜誌 2017-06-24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蔣念慈,明清傢俱收藏大家。從十幾歲就開始在古傢俱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來經手老傢俱無數,數件藏品曾創保利、嘉德拍賣天價紀錄。他對中國傳統傢俱的鑑賞、研究、理解以及豐富閱歷在當代幾無人能出其右者,蜚聲國內外業界。

小物件的體系性收藏

提起香港古董商蔣念慈,行內人皆知他是古董傢俱的收藏大家。家族二代收藏,從18歲開始就跟著母親一起到廣州、上海尋找老傢俱,他踏足這一領域已經35 年。在廣州南沙橄欖鎮的老傢俱倉庫,佔地面積達2 萬多平方米,多達上萬件。早幾年拍賣市場上屢創紀錄和天價的頂級宮廷傢俱,很多是出自他的藏品。

有趣的是,這位頂級藏家並沒有因為被最頂級的古代傢俱“洗過眼”就眼高過頂,反而對平凡的小件兒器物鍾愛有加。他收了上萬件古董器物小件,如果你來到他的倉庫,一定會被震撼到:一排排、一堆堆的造型迥異、材質各異的香盒、墨盒、箱子、盤子、筆筒、硯臺、底座兒、下卷、燈籠、皮帶扣……而且都是成系列地一個品類拿出幾十個、上百個,令人瞠目。

他喜歡把自己收藏的雜項藏品成系列地拿出來給別人看,比如他會拿出來一系列“趟門”的箱子,橫向比較它們,年代、做工、結構、大小、比例、造型、線條盡收眼底。又比如,他會一次性端出八個托盤多達上百件各式帶扣,有金屬的、有翡翠的、有瑪瑙的、有玉製的、有瓷制的、有木質、有法郎彩的……每一盤都美如圖畫。

這種“任性”的收藏,需要有足夠財力的支撐,但這也正是他的收藏方法:想知道一件東西的好壞,要學會橫向作比較。比較之下,所有器物都會褪掉粉飾,迴歸原來的位置,哪個好,哪個不好,哪種線條更適合哪件東西,一切都一目瞭然。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蔣念慈認為,要想獲利必須得成體系性地收藏,沒有雄厚的資金很難作出什麼名堂。什麼叫體系性收藏呢?“首先你不能只買一件,你得買一批,尤其是雜項小件;其次你買了一批還只能算是系列,不能算是系統。還有另外一個條件,就是進行相應的研究,把它背後的文化信息給梳理、歸納出來。做到這些工作才叫系統性收藏,才能真正令藏品增值。”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香盒系列

蔣念慈收藏了幾百個香盒,有竹子根兒挖的香盒,還有紫檀、榨榛木等材質製作的香盒。其中一種有口緣、盛放香粉香塊用的小盒為香盒,蓋身口緣為子母口緣,蓋之嚴絲合縫,防止香粉外露。還有一種沒有口緣的,用來裝藥物和蠟丸。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榫卯結構的竹燈

蔣念慈過手並收藏過不少燈,對燈有種莫名的喜愛。這是一件用竹做的燈,它的好處是榫卯是活的,四面都可以翻折,為什麼說它是燈呢?除了它有提鏈可以懸掛和透氣天窗,還有四面雕刻字“日日光明”。

這隻燈周身有通花,最下面掩窗拉手貼了雞蛋殼一樣的玻璃作裝飾。其中有兩個榫他修理過,其他都是原裝。把竹子這種材料運用得這麼好,器物製作得如此精緻是很難的——榫卯的精妙和完整度讓蔣念慈很喜歡它。

可賞可玩,方為上等

作為資深行家,蔣念慈並不以材質、出身作為收藏一件傢俱的標準。他不認為黃花梨就一定比櫸木高檔,更不認為宮廷的就一定高貴,而民間的就一定粗鄙。他偏偏把它們放在一起告訴別人:所謂的“階層”,其實大多是人們賦予的。它本身真實的屬性,並不是因為皇帝用過就註定高貴,民間手工藝人也可以打造有美感的器物。

但蔣念慈也有自己判斷器物“高下”的標準。在他看來,第一等的古玩可以欣賞、可以玩又可以用;第二等的古玩可以欣賞、可以玩,但不能用;像那種只可以遠觀不能玩又不能用的,只能算是第三等的收藏。當然,他所說的“玩”不是簡單地“玩”,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很深的文化含量。

蔣念慈支持收藏“理念”先行。他說:“當我們開始入手藏品,首先要問自己想買哪一類,要先做大門類的定位。譬如定位書畫或者玉器,然後在大門類中確定自己想買哪個細分門類,譬如是明清書畫還是高古玉器。當然,這種分類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另外一種理念先行,比如定位自己買“文房”系列,那麼無論木質、青銅、玉器不同材質都可以納入文房的概念。收藏起步時,他把自己的收藏定位在傢俱,之後因為他對於木材的精深理解,逐漸演變為木器的系列收藏。

對於小件家居的收藏,他沒有可以跟隨的老師,也鮮有現成的資料。很多物件,他收了幾十年以後還沒搞清功能和用途。但他覺得這就是樂趣所在。“玩收藏,一定要有超前意識,走在別人前面,才能顯示自己的眼光和判斷。”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蔣念慈,小件木器玩出大乾坤

“趟門兒”的箱子

這種“趟門”他收藏了幾十個,第一隻箱子年代最早,大概是清中期,它的蓋子是由前向後插進去的,滿徹黃花梨,做工算好。第二隻,同治、光緒左右,結構和做工非常好,背板幾乎完全隱藏在木縫裡,好像一塊木頭挖出來一樣。而第三隻,有兩個提手,年代則明顯偏晚,幾乎到民國。這隻做得就不太好,連門板上的癭木也是一大一小拼起來的,從這個小細節,就知道它整體也不會精細。

小雜件,大潛力

三十年來,蔣念慈不斷收集小件傢俱。基本上以北京和上海為基地,從大行家手裡直接收。別人一天只能見到兩件,他卻能一天見到10件。最多的時候,2003年“非典”期間,一個多月他就收了幾十個四十尺的貨櫃。他不追求最便宜,只追求效率。所以,他能收到令人咂舌的上萬件小件器物。

早年,他收藏小件器物價格並不高,三十、五十、幾百塊都有。那時收藏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他很難拍照、整理和傳播,他的很多東西全部一箱箱放在倉庫。而現在,他開始感興趣整理它們,不斷做資料蒐集,做主題研究。例如他在香港有木筆筒、木盤子等系列收藏,並計劃把他的小件收藏納入展覽計劃。

這幾年,他超前的眼光開始得到驗證。香港上拍的一些小件,價格很強勁,小件傢俱潮流漸起。例如,香港佳士得明末黃花梨製作的茶壺桶、香盒等都是10 萬起拍價格。

蔣念慈看好小件器物未來的升值空間。他認為,小件精品的數量目前還是未知數,所以首先從數量上,小件市場就非常值得看好。大件兒傢俱受到的歡迎程度有目共睹,而目前小件的價值還處於窪地。

文/ 董萍

圖/ 由受訪者提供

今日編輯 / 雨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


《收藏/拍賣》雜誌現進駐媒體平臺有: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網易藝術、新浪微博、搜狐新聞、騰訊天天快報、大粵藝術、一點資訊、雅昌藝術網、時代財經APP等主流媒體平臺,部分文章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體傳播矩陣。

歡迎邀請加入更多媒體平臺!如想商務合作,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微信scpm2004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