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馬: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文玩 雕塑 藝術 浮雕 壽山石圈 2017-04-27

我們在福州

我們瞭解壽山石

何馬: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在文玩世界裡,把玩件份量不輕,材質豐富,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爭奇鬥豔,我略有見聞。若要說出什麼來,恐怕只有壽山石的把玩件,確切說,是回憶一下我在接觸或雕刻壽山石過程中的一些純屬個人的理解。但也僅僅是說說而已。

何馬: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壽山石是自然界的產物,除了各種被人看中的質地、巧色外,還有瑕疵、雜質、裂縫、色格……這近乎常識,卻不合人的意願,總是想方設法地除去。有人喜歡印章,有人喜歡擺件。於是原石就被刮削、鑽鑿、分解。原石越分越小,小到恰好可以被一隻手握住時,就可以考慮做成把玩件了。其體裁有圓雕、浮雕、薄意、印章及磨光過的原石,題材有山水、人物、瑞獸、書法等,其實是把前人的山水人物畫,各種器皿上瑞獸、圖案,及各種雜玩等似像不像地用壽山石去仿製。選用的材料質地都比較好,如透明或半透明的,還有的紋理奇特、色彩少見的也選在內。而外形都合乎一個共同的特點或者說要求——把玩件的手感。

何馬: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手“感”到的外形,大體上有兩種,一是飽滿的,屬普遍的手感,可以在手中反覆轉握體會到。二是不飽滿的,如扁薄狀、長條狀、型等,有點像竹片雕、珊瑚、核桃、印章等。其特色是一處在握,另一處讓大拇指去尋找感受,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在‘手,頭”。將以上的“手感意識",貫穿到打坯、定型、修光、磨光的過程中,反覆審視調整,直到自己盈握摩挲起來感到順手為止。我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手相應,推己及人,自己“把"得適手,別人起碼也略有同感吧。無非是手的大小、厚薄之別。成品的把玩件,常繫上編織精美的五彩絲繩,粗的便於手抓,留出圈的可以套在手指或手腕上,即美觀又實用。近年來壽山石產量劇減,大的石料少之又少,加上經濟好轉,新的藝人與收藏家都倍加珍惜,要求對壽山石材料和工藝的更加精緻完美。我大膽推斷隨著文化素質提高,人的見識不斷開闊,未來僅靠精緻的複製是無法滿足品位高的收藏群體。我時常問自己“還可以怎麼作?”說我“把"過壽山石,是符合事實的,近二十年來幾乎天天不離。要說“玩",我卻不敢,沒什麼底氣。我生於天地之間先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伸手向自然界要這要那,得益於壽山石,不知感恩於上蒼,之後競飯飽思淫,在此遑論,說誤入歧途也不為過。

何馬: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我以為把玩件“把"得順手,“玩”得稱心就“oK"了。稍作細想,才發覺沒那麼簡單。為什麼想玩?有的說“玩質地”,有的說“玩雕工"、有的說“玩新意”,也有的說“玩包漿”、“玩品味(品位?)”……好像誰都能說出一串理由,卻怎麼也說不清。其間“玩味”因人而異,反映出人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或二者兼顧,再具體一些又關係到審美觀、價值觀……我只得小題小做,大題也小做。看看石頭的形狀、色彩、質地、紋理,把原石“刪減”成新的形狀,像這,像那,或什麼都不像。雕刻時感受一陣刀感,摸摸石頭感覺一下手感,打發了一天又一天,聊以自慰,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無非盲人摸象,自作多情。平時,刻到興處,聊得興起,常歡呼“壽山石好玩”,但捫心自問,竟不知誰玩誰。勉強作個比喻,我的“好玩”好比遊山玩水、觀花顧影。無非看看而已、玩玩或被玩玩而已。

何馬: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坦白說一下,我一直沒有“把玩件"的概念,一直認為那是自己雕刻的小型作品。我查了《辭海》,有“把玩”一詞,解釋為:“拿著欣賞”,所以用“把玩件"為名稱。只要看見了壽山石的把玩件,誰都想‘‘拿著",至於“欣賞"嘛,見仁見智。在壽山石雕界裡,有的人管把玩件叫“手玩件",多一些的說法是“手把件”,最普遍說的就是‘‘手件"。我想市場最能反映現實問題,“手件”,連“玩"都省了。不禁妄作聯想,覺得很有意思。大部分的雕刻者埋頭工作,找材料,找靈感,琢琢磨磨。等到買家看中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都是手上來,手上去,而後就皆大歡喜,之間看不出有什麼玩的花樣,更不用說玩的道道了。大夥忙忙碌碌為生計、為名利。我不知道,時下這圈子的人是否沒心思或沒閒去“玩”?還是不懂得“玩”?順便求教於大方。

何馬:說說壽山石的把玩件

何馬:原名啟宗,1972年生,福建羅源人。長期致力於壽山石雕刻,擅長以感情色彩對應石材的色彩、質地、紋理,創作出承載思想及情感的藝術造型。代表作有《山雨欲來》、《春風得意》、《牛》等。2000年,《崩》獲“杭州西湖博覽會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2003年,《翠鳥》獲中國玉雕*石雕作品“天工獎”金獎;《老荷心中》獲“首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優秀獎。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