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作者 / 蘇蘇


2009年,北京冬天的雪下得特別早,樹葉都還沒有完全掉光,有的樹枝被雪壓彎,葉子瞬間從綠色變成黃色,遠看一片金黃。20出頭的麥田導演將這樣難得的“盛景”拍成了一個視頻,簡單剪輯,上傳土豆,一晚上獲得了近40萬點擊。

彼時,互聯網技術開始高速發展,通過互聯網平臺,創作者可以快速實現自己作品跟觀眾的互動,這種內容到達觀眾更便捷的時效性,裂變式的分享帶給麥田很大的創作“刺激”。

他隨即在2010年成立麥田映畫,早期以拍短片、品牌營銷微電影、歌曲MV起家,作為國內最早的互聯網影視創作者之一,麥田又在2013年用戶付費習慣逐漸養成的當下,涉足網絡大電影。


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到了2016,在一年上線3000多部網絡大電影的井噴爆發期,麥田又“急流勇退”選擇深耕網絡劇。如今三十而立,他用宮廷言情《花落宮廷錯流年》、古風言情《等到煙暖雨收》兩部獨具個人辨識度的新國風作品,以分賬劇模式取得了亮眼成績,而他的下一部《水墨人生》也很快與觀眾見面。

以不同的作品形態在互聯網領域一步步開疆拓土,麥田信奉的是,不要一味等待時機,也要適時創造時機。


等待時機不如創造時機

2013年,支撐互聯網內容生態的新技術日臻完善,麥田介紹,那時公司以短片、微電影在網絡平臺做一些新媒體營銷,而從平臺和廣告商所分得的回報卻相當有限。但與此同時,線上觀眾從願意花時間停留逐漸轉化到願意為內容付費。

趕上新規則、新模式、新內容業態的迅猛紅利,麥田轉換的下一個跑道是網絡大電影,由他導演的多部作品,也都創造了一些播放和分賬奇蹟,但另一方面,網絡電影市場題材同質化、“神鬼妖魔”內容的趨同性也特別明顯。

麥田表示,網絡大電影至今都未真正有出圈的爆款,在他看來,這種“爆款”不是因為賣了多少錢,而是在傳播度,口碑和認知度上真正為觀眾所接受。“票房越來越高,但同質化越來越嚴重。”


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於是在2016年市場年產3000+部的爆發期,麥田“領先半步”轉到了分賬網絡劇方向的嘗試。

“不是一味再去等待時機,我們也要去創造時機,我們一直期待去講故事,喜歡做人物、做情懷。”麥田告訴網娛觀察。同時,對於人性真善美表達的東西,也是他骨子裡一直想詮釋、輸出的價值觀。“真正要對得起觀眾,就是提高我們的手藝,拍好故事,把好故事拍好。”

2017年,麥田映畫和騰訊合作的《花落宮廷錯流年》應運而生。這部宮廷虐心言情戲講述了大清第一才女年姝媛與太子胤礽以及四阿哥三人之間愛恨糾葛的情感故事。沒有常見老派清宮戲的宮鬥權謀,而是主攻“甜虐”古裝市場,往年輕化、輕鬆化的方向去打造,角色人物深情用心去愛,在感情世界裡相對執著和純粹、願意付出。“因為我本身不太喜歡勾心鬥角的東西。”


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導演麥田



作品如其人。麥田映畫公司裝置的茶座,劍盞,牆上的書法字畫,陳設的各種古式傢俱,極具年代感,帶有強烈麥田式古風作品的特色,連他本人著裝也是極簡淡雅的中國風服飾。

“由短及長”轉化的另一原因在於,麥田注意到如今太多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分流了觀眾的注意力和碎片化時間,所以決定打差異化,做長久計,就做常見的,更能滿足自己講故事、做人物、說情懷,以及對於自己審美要求的內容。“文化產品作為精神食糧,必須要承載一些情懷和價值,基因決定這個東西是短視頻替代不了的。”


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花落》之後,麥田導演的《等到煙暖雨收》以跟播期超3000萬的分賬創造了2018年分賬劇市場的收益奇蹟。《煙暖》系列被看作是“Z世代付費網絡劇的開端”,也意味著劇集對“Z世代”用戶審美更精準的定位。

“首先那時候沒有同類型的作品,獨一份,差異化”,麥田分析,也離不開自己一直秉持的“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的核心創作理念:要跟觀眾一起去娛樂,而不能以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俯瞰觀眾,也不能跪求觀眾來看,其實就像朋友一樣坐在一起。你喜歡看什麼片子,你有什麼樣的情感的需求。他說,這個“觀眾”代表一個群體,找到了群體的共性,也就能代表大部分個體。

在劇集內容的具體執行上,麥田選擇的是用適齡的,十八九歲的演員去演十八九歲的角色,這樣觀眾首先就有情感上的連接和認知。


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就是(觀眾)我這個年齡,這個角色就像朋友一樣,我可以把她幻想成我的女朋友,或者喜歡的人,我也把這個男生幻想成我喜歡的男朋友,男生也可以把這個男生換成我自己,我覺得觀眾這種連接尤其是隔屏的情感交流和互動映射,關聯性打通效果非常好。”

其次,麥田介紹說,現在的Z世代觀眾也更能接受傳統文化,包括民族品牌,國潮國風的相關東西,這是一種迴歸。而《煙暖》在古風的審美,整體服裝配色、攝影構圖、美術道具等方面都注重清新淡雅,極簡素雅,也是更與目標用戶需求相匹配。

甚至在拍攝上,考量的標準會細化到每一場戲怎麼拍,好玩的地方能不能感染到觀眾,深情的地方能不能打動到觀眾。麥田繼續闡釋,他是把“網感”完全放到觀眾的需求裡,創作時都不會刻意去想這個事情,因為“網感”已成為自己創作的自覺素養,就像公民應該守法一樣。


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基於精準受眾理論,儘管從2012、2013年非常早期就開始重視觀眾的評論,到現在還一直在看觀眾反饋,但麥田對於“觀眾”的理解也不極端:我想到達的觀眾到達了,就可以了。他隨即舉例:“我這個片子就是拍給女生看的,男生看完感動我也理解,但是男生要是不感動、不喜歡,我也不怪你。”

接下來,麥田會繼續完成對《水墨人生》《一傘煙雨》《錦繡江山圖畫》國風言情三部曲的持續深耕,三部片從茶葉、油紙傘到刺繡,佔了三個國風元素。“自己所擅長的又是熱愛的。”麥田微微一笑。


付費內容是互聯網娛樂最偉大的產品

從《花落》到《煙暖》,作為分賬劇領域的創作代表,麥田發自內心地認為,付費內容是互聯網娛樂最偉大的產品,因為這才是真正市場化經濟下的良性運轉模式,健康、可持續。不用消耗平臺,內容方拼實力,觀眾高選擇,但一般也需要對內容有足夠自信,才能勇敢去嘗試分賬:在一切未知下,片方和平臺共擔風險和收益。

對於分賬市場,麥田也顯示出極大的耐心和誠意,“對於To C端內容,我不希望它定格在明碼標價的位置上,意義不一樣,那不是觀眾給我買單,而是平臺給我買單。”


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在麥田看來,分賬是大勢所趨,除了對《花落》《煙暖》內容上的自信,當時自己和團隊也是抱著積極心態去探索的。“我們曾經在沒有任何會員,沒有KPI分成,平臺沒有任何回報的時候都敢幹直面觀眾這個事,現在會員體系成熟的時候為什麼不敢呢?輸的機率有,但我們賭得起。”

對於分賬劇素以“小而美”“以小博大”的標籤被認知,在麥田看來也不盡然。他表示,首先,分帳劇並不是投資小,如果這個東西值80萬,結果投100萬,雖然整體感覺體量小,但其實是投多了。其實是可以用滿足這個體量的預算,把它實現了,不過度消耗就不算“小”。

第二,分賬劇的投入要和市場的回饋相匹配,不要盲目貪“大”;第三,在觀眾方,所謂的分帳劇、自制劇、版權劇都在同一個平臺呈現,他們並不知道項目背後商業模式的差別,其實也不需要,“我們不要用資本層面的詞彙去定義一個觀眾不需要的名詞,除了好內容。”於觀眾說來,好內容才是王道。


導演麥田:坐在觀眾席裡搞創作



而對於分賬劇可以期待的未來,麥田希望把“風口”這種短暫的氣象問題發展成穩定的氣候。“分賬劇一定是有成為氣候的基礎。”

如何迎來分賬劇的春天?“我不想說春天什麼時候來,有好的內容就一直是春天,反之永遠是寒冬。不能因為冬天有一個人被凍死了,就說所有人都被凍死了。也不能因為有一個人有了暖氣,就意味著所有人都溫暖,任何氣候裡都有適應這個氣候的生物,我們都想努力成為不同氣候裡那種頑強適應氣候的生物。”

就像,“優秀的人四季如春。”麥田自信說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