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要論丨廖名春說《周易》“七日來複”,即常說的隔幾天就回來

文化 渝州南山枰 2017-04-17

廖明春,清華大學易學教授。

名家要論丨廖名春說《周易》“七日來複”,即常說的隔幾天就回來

廖名春,圖片來自網絡

其論七日來複,值得思考,其文如下——


《周易》卦爻辭“七日”三見。如《震》卦六二爻辭雲:“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是說驚雷乍響,會有危險,估計會損失資財;登高望遠,不要去管它,不久之後損失了的就會回來。“億”,當讀為“意”,訓為“度”,是估計、猜度的意思。“躋”,登。“九陵”,高陵。(54)這裡的“九”,也是虛數,並非實指。從“勿逐”的從容放心看,“七日”當指時間不長,過不了多久,是幾天的意思,並不一定是7天。

名家要論丨廖名春說《周易》“七日來複”,即常說的隔幾天就回來

九陵,圖片來自網絡

《既濟》六二爻辭:“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是說婦人丟失了首飾,不用追尋,過幾天就會復得。(55)“婦喪其茀”而勸其“勿逐”,“七日”不能說是實指,剛好7天,也應該是數日、幾天的意思。

以此來看《復》卦卦辭,應該能獲得啟發。其“七日來複”的涵義,歷來聚訟不已,不能確詁。吾兄舒大剛教授及其高足鍾雅婷最近將“七日來複”的諸家解釋作了一個歸納,並提出了他們的新見。這樣,實際上就分成了七家。

一是“卦氣說”以“六日七分”解“七日”,以鄭玄、王弼為代表。

二是“闢卦說”以“十一月”當“七日”,以唐人侯果為代表。

三是“卦變說”以“陰陽七變”解“七日”,以宋儒程頤(1033~1107)為代表。

四是用“七日來複”以示“憂患”,如宋人耿南仲(?~1129)。

五是以神祕數字解“七日”,如今人束景南、劉金明。

六是以月相解“七日”,以王國維的“月相四分”說來解釋“七日來複”,如今人王長紅。

七是舒、鍾文為代表,以火歷解“七日”,按照闢卦也就是十二月卦的理論,復卦為十一月,但這是以周曆建子(十一月)為說,火歷則是建辰(即以夏曆三月為歲首),所以復卦就成為七月了。(56)

這一歸納雖然詳盡,不過還可再補充。比如屈萬里(1907~1979)就認為:《復》卦為《剝》卦之反,《復》卦之一陽,歷六爻而至《剝》卦,再返回於《復》卦,這樣,一共經歷了七爻。卦辭此處是以一爻當一日,(57)回返經歷了七爻,故謂之“七日”。這是以反對卦解“七日”。以圖表示,即:

名家要論丨廖名春說《周易》“七日來複”,即常說的隔幾天就回來

這些說法雖各有其根據,亦言之成理,但從《周易》卦爻辭時間數量表示的整體性、一致性看,卻往往是通於此而不通於彼,難以取信。

筆者認為:《復》卦卦辭“其”可訓為“有”。

吳昌瑩《經詞衍釋》:“其,猶‘有’也。《禮記》:‘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聞。’舊解訓曰:已有令善之聲聞是也。‘庶子不祭,明其宗也。’謂明有宗子也。‘天下其幾矣。’言有幾也。《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猶有誰曰不是也。文二年:‘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昭五年:‘備之若何,誰其重此?’成八年:‘闢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周語》:‘民所曹好,鮮其不濟;民所曹惡,鮮其不廢。’‘其’皆言‘有’也。凡經言‘豈其’者,猶言‘豈有’也。”(58)其說是。“道”,路,此指規律。“反覆其道”,是說陽氣的回覆有一定的規律。

“七日來複”,即數日來複,幾天後就回復。這裡的“七日”,與《震》卦六二爻辭、《既濟》六二爻辭同,皆非實數,都是虛指,言其時間不長也。

因此,卦辭“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是說陽氣復反,亨通。出而又入,沒有疾患;群陽復反,沒有咎責。陽氣的回覆有一定的規律,過不了多久必將回復。利於有所前往。

(此文摘編自廖名春《《周易》卦爻辭時間數量表示的虛與實》,特此說明,鳴謝!)

註解

(54)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6頁。

(55)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9頁。

(56)舒大剛、鍾雅婷:《〈周易〉復卦卦辭“七日來複”新詮》,《周易研究》2014年第2期。

(57)屈萬里:《周易卦爻辭成於周武王時考》,《書傭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店,1980年,第13頁。

(58)吳昌瑩:《經詞衍釋》,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88~89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