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經歷8年之癢,80、90後為什麼都不愛玩了?

2011年,騰訊正式推出了微信。就像廣告語“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樣,幾乎一夜之間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

對於用戶而言,其好處不言自明。可以發短信,還能語音視頻,搖一搖、附近人、漂流瓶等功能,所有這些居然不花錢;它像丘比特之劍一樣,擊中了人們的痛點,成為了幾億中國人殺手級的“伴侶”。

從商業模式看,其免費的策略(除了流量不免),顛覆了傳統的“收費盈利”商業思維,短端時間內騰訊成為全中國用戶最多、粘性最強的公司。

一、微信朋友圈,遭遇七年之癢!

最早一批用微信的用戶,至今已有8年。假定這部分人當中年紀最小的,剛大學畢業22歲,如今這批90後已經30歲了。當年30歲80後用戶,如今也已40不惑。當年70後用戶,如今快入知天命之年。

“微信朋友圈”經歷8年之癢,80、90後為什麼都不愛玩了?

8年來,我們和微信、和朋友圈的關係變遷,似乎就像一個人歷經8年婚姻生活的心路歷程。從陌生、新鮮好奇,到激情廝守,再到不討厭不喜歡,甚至有些冷淡,逐漸理性的過程。我們曾經大概可以一天可以隔幾個小時就在朋友圈發一條動態,而且大多都是一些特別零散、瑣碎的東西,一些工作和生活當中無關緊要的小事情、小情緒;不管是開心的、不開心的。然後,期待著朋友們點贊,留言互動,享受著被關注的喜悅。

微信,已經逐漸從眾星捧月的輝煌時期,迴歸到正常的溝通工具。就像老夫老妻一樣,不能缺少,卻也很難找到熱情似火的激情,僅此而已。

二、為什麼會這樣?

1、微信變“違信”——人們心智也變成熟了。

違,違心也。翻翻最初幾年你或者你朋友的微信,再翻翻近期你們的微信。有沒有發現,我們發的內容變了,變得有些違心了。朋友圈要麼變成了炫耀的場景,各種鄙視鏈的表演,要麼就是職場的“求生欲”。

對於發朋友圈這件事,人們從愛發、不斷髮,到很少發,甚至乾脆沉默,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成熟的過程。就算髮朋友圈是為了職場中的“求生”,也未必有效。

更多的人選擇了少發,說明人們的心智變得更成熟了,在朋友圈選擇轉發文章的人多於發個人私生活的人。因為,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2、微信變“慰信”——人們也不再矯情了。

慰,尋求安慰。或許在你看來是一件十分令你感到難過的事情,可能在別人的眼裡就只是一種矯情。

“微信朋友圈”經歷8年之癢,80、90後為什麼都不愛玩了?

當我們對朋友圈的瞭解逐漸加深了以後,當你自己心理狀態穩定了下來,你逐漸就不太需要朋友圈去“尋求”自己了,也不太需要尋求別人“安慰”自己了。

人生而孤獨,而無法相互理解,我們本能地會傾訴、以及想要交流的衝動,以尋求互相尋求安慰。但是,魯迅先生曾說過,“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3、微信變“危信”——人們更加註重保護隱私了。

中國是一個長期處在農耕社會的國家,農耕文化決定了中國人歷來不太注重自己的隱私,我們總會毫無忌諱地問起對方的家庭、工作和收入狀況。

“微信朋友圈”經歷8年之癢,80、90後為什麼都不愛玩了?

但如今,隱私已經嚴重危及了我們的安全。很多人深受隱私洩漏問題的困擾,甚至是傷害,各種網絡詐騙和騷擾層出不窮。另一方面,隨著中產階級人群的增加,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加速,人們對於隱私的保護如同私有財產一樣,意識在逐漸增強。

4、微信變“萎信“——用戶焦點被轉移了。

一個人的注意力一定是有限的。2009年,當微博出現的時候,人們把注意力放在微博上。隨著今日頭條,抖音視頻、火山視頻、西瓜視頻等新媒體的出現,搶佔了人們有限的時間,花在微信上的時間當然是越來越少。

“微信朋友圈”經歷8年之癢,80、90後為什麼都不愛玩了?

微信,變“萎信”了,花在微信上的時間逐漸萎縮。

5、微信變“偽信”——人們不願受其困擾了。

微信剛上線的時候,裡面都是自己認識的親朋好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充斥了很多的陌生人。朋友圈變成了偽朋友圈了,微信變成了“偽信”

“微信朋友圈”經歷8年之癢,80、90後為什麼都不愛玩了?

當朋友圈裡微商氾濫之後,朋友圈不但失去了它的魅力,而且開始讓人反感。

三、形勢比人強,期待新驚喜

微信朋友圈的用戶活躍度逐漸在降低,是社會心理和社交商業形態快速發展的縮影,所有的商業形態最終是服務於人,而人行為和思想的改變又會逐漸改變商業形態的格局,兩者相互作用。

1、微信公眾號流量和廣告紅利逐漸減弱

僅以我的一篇原創文章為例,在今日頭條的閱讀量是42萬,而在公眾號僅為1600多。公眾號,作為獨立封閉的閉環,在流量方面開始遠遠落後於開放自媒體生態圈——今日頭條。

2、真實生活遠比朋友圈重要,也更有趣。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不管是新浪,百度,淘寶,微信,或者是未來具有顛覆性的新的社交或其它產品。對於一個用戶而言,本質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玩具。

時代在變,科技在變,但人類的本性和商業規律是不變的。那就是喜新厭舊,物極必反。而且真實生活遠比朋友圈更重要,也更有趣。

“微信朋友圈”經歷8年之癢,80、90後為什麼都不愛玩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