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隸屬河南省開封市,古稱“尉州”,位於豫東平原,東鄰通許、扶溝縣,南與鄢陵、長葛縣接壤,西與新鄭縣交界,北與開封縣、中牟縣相連。

尉氏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於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縣。1983年8月撤開封專區,尉氏歸屬開封市至今。

總面積約13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95.18萬人(2013年末)[1],轄17個鄉鎮和1個產業集聚區,516個行政村,有北宋太平興國寺塔、清末劉青霞故居等景點,先後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科技工作先進縣、科普示範縣、村民自治模範縣、體育和衛生保健先進縣等稱號。

河南“尉氏縣”概況

尉氏縣地形呈西北高而東南低趨勢,西部7條崗系交錯,14條主脈南北起伏,最高點海拔133米(崗李鄉冉家村北);西南部為海拔70米左右的高臺平地;東部為黃河淤積平原,平均海拔65米左右,最低點海拔59米(永興鄉李崗村北)。

水文

境內南有雙洎河、杜公河,東有賈魯河,中有康溝河,蜿蜒東南,先後匯流出境,注入淮河。

氣候

尉氏縣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平均日照2481.9小時。該縣七十年代中期前水澇普遍,之後,漸呈乾旱趨勢。

尉氏縣的地形和氣候特徵,決定了本縣適宜各種林木和農作物生長。林業西部以刺槐和大棗為優勢,東部以泡桐和楊柳為普遍。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為盛。已被國家確定為幹原綠化先進縣,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優質棉生產和出口基地縣,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大棗生產基地縣。

青雲禪寺

坐落在莊頭鄉高廟範村東的金雞嶺上,金雞嶺突兀高聳、氣勢非凡,不知何時人們在最高處建了一座五嶽廟,唐初,佛教興盛,五嶽廟改為青雲禪寺,金毀於戰火,明景泰年間重建,為開封大相國寺下院,規模宏大,星辰殿宇,極為輝煌。更為奇者殿內塑釋迦、老君、夫子,集佛、道、儒於一堂,祖師真人,天王金剛同一殿。

如今寺廟已非昔比,但寺前四棵千年古槐卻氣度超凡,雖老態龍鍾,有的甚至中空,可任人由腹中上下,但古槐仍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無限生機。據傳說,北宋時在青雲禪寺還發生過“王和尚吊打包龍圖,楊排鳳大戰金雞嶺”的故事。說的是北宋真宗年間,當地劉員外的愛女劉翠翠隨母到寺內進香,被該寺主持王和尚撞見,王和尚頓生邪念,將劉翠翠禁於寺內密室中。劉員外投狀開封府,包公微服私訪被王和尚察覺,將包公擒拿,並吊在寺內大槐樹上進行毒打。消息傳到開封天波楊府,老太君派楊排鳳前往營救。楊排鳳與王和尚在金雞嶺上一場大戰,活捉王和尚,救出包公。寺內的那棵古槐就是當年吊打包公的地方。

青雲禪寺是尉氏縣開放的佛教場地之一。

阮籍嘯臺

一陂春水一荒臺,魏晉風流杳難追。欲覓阮蹤成一慟,嘯聲孤起我徘徊。

這是一位遊客在阮籍嘯臺前寫下的詩句。穿過尉氏縣縣城東部的一條小巷,可以看到一汪清水陪伴著那個孤傲靈魂身影的土臺,那汪清水是尉氏人所稱的東湖。這的確有些符合阮籍的性格,也符合尉氏“嘯臺清風”之景的記載。

據記載,阮籍嘯臺原“高15丈,闊2丈,有層3楹”,在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和民國四年(1915年)曾多次重修,可惜在日寇進犯尉氏時被毀。而今,阮籍嘯臺看來更像一座土堆,或者是遺落在鬧市中的土崗,其上雜樹叢生,有遊人經常攀登的小徑。登上去,放目遠眺,陽光燦爛,東湖之上波光粼粼,令人不禁浮想聯翩,回想起阮籍的那個年代。

太平興國寺塔

又名東關塔,位於縣城東關太平興國寺內,建於宋初,歷 代累遭兵燹寺廢而塔存。塔體為八層六稜重簷樓閣式磚塔,塔階作盤旋式,現地表以上通高三十米,直徑七米零六,塔內外均嵌有佛龕和圖案、假門、假窗等造型,腰簷互飾斗拱均仿木結構,外觀莊嚴淳厚,為我縣重要古建築。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修上三層,(塔頂刻有碑記)。一九三八年日寇犯尉,第二層西北角和第三層東北、西北角遭炮擊破壞;蔣介石扒開花園口,黃水侵蝕,下層被淤一米多,塔門坍塌。解放後黨和政府為了加強文物保護管理,一九五六年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八二年兩次撥款由縣文化館組織民工進行了維修加固。

該塔歷經近千年的風雨剝蝕,多次地震的影響,又經黃水的侵襲和戰火的考驗,至今仍然屹立巍峨壯觀。它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築技術。

興國寺塔於二零零六年六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