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昌期的圍棋人生(六):為吳清源不平 誓改棋規

圍棋 應昌期 吳清源 高川格 棋牌新聞 棋牌新聞 2017-10-24

應昌期的圍棋人生(六):為吳清源不平 誓改棋規

應昌期與吳清源

六、接過故人的火把

1974-1983(一)

1974年初,應昌期出資發行的《圍棋》雜誌撰稿人,也是應昌期在臺灣銀行時的下屬沙濟琯多次拜訪應宅,與應昌期談起改革圍棋規則的夙願。沙濟琯對圍棋可謂痴迷,除了撰寫圍棋評論,1960年至1971年在《圍棋》雜誌上連續發表六篇文章評論數子、數目規則,指出日本規則不合理之處,強烈呼籲廢除“數子法收後需還半子”的條款,提議“數子為體,比目為用”,但響應者寥寥。那時的應昌期“離開臺銀,忙於生活”,“疏遠圍棋好幾年”。隨著生活重心的轉向,沙濟琯的見解越來越被應昌期重視。但就在打算深入研討的時候,噩耗傳來:1974年3月17日,沙濟琯外出散步時遭遇車禍,意外身亡。

沙濟琯的罹難對應昌期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昔日秉燭夜談的棋友一夜之間成為故人,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接受的事。故人已沒,讓其“雖死猶生”的最好方法,就是繼承他的心願。應昌期自己說:“經過這次意外的波折,更促成我下最大的決心,必須完成沙君的遺志。”於是,應昌期要來沙濟琯研究規則的所有文件,堆在案頭當作了自己的使命。

應昌期對圍棋規則並非沒有認知,1948年與1959年,吳清源在日本升降十番棋與對本因坊三番棋中兩次出現規則爭議,都與終局時是否需要補棋有關。第一盤對巖本薰,由於無關勝負,出現了吳清源“一目或兩目勝”的棋史奇談。第二盤對高川格,因為輸贏只在一目之間,吳清源原本半目勝的棋被判為半目敗。雖然日本圍棋規則受此影響而出臺,但應昌期對這兩局勝負判決耿耿於懷,認為是吳清源“被日本人欺負”的明證。為了替中國人揚眉吐氣,制訂一部“絕無爭議”、“絕無判例”的規則,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應昌期的理想。

同樣促使應昌期“改革規則”的,還有他少年時代在上海棋社的見聞。規則不僅要判決盤內勝負,更要規範、約束棋手對局時的行為習慣。“藝、品、理、規”四個字,是為“應氏規則”的總綱領。規則開篇便說:“棋藝乃熟能生巧之功夫,棋品乃人品哲理之化境,因人而異。一代圍棋宗師除超高之棋藝外,兼是非常人所能及之無上棋品,才能有此成就。”細緻到對局衣著與坐姿、落子手勢、棋子只能放在盤上和盒中等都有明確規定。“藝、品、理、規”再加上“禮、器”二項,構成了應昌期心中的“棋道”。“棋品”的重要位置,沒有任何一部圍棋規則置於如此靠前。

敢想敢做,行動力超強的應昌期立即動手。沙濟琯逝世僅十天,3月27日應昌期便以“中國圍棋會”常務理事會為名義組建“圍棋規則研究修改委員會”,四天後舉行第一次會議,兩個月後召開第二次會議。6月,應昌期發表《圍棋規則必須改革》,此後類似的署名文章絡繹不絕。年近六旬的應昌期,將他晚年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了這項事業,投入程度令觀者為之驚訝:“哪有一位大老闆,辦公桌上擺的全都是圍棋規則文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