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

張伯陽/文

彭一鵬/圖

渭南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將領不勝枚舉,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就是其中之一。

"

張伯陽/文

彭一鵬/圖

渭南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將領不勝枚舉,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就是其中之一。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在華州區公安局大門東側有一座功德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便是李元諒曾經在渭南建功立業的最好印證。此碑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側雕飾蔓草花紋。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額,張哲撰文,韓秀弼書。篆額書:“大唐鎮國軍陝西節度使右僕射李公懋功昭德頌。”

李元諒本姓安,因自幼為宦官駱奉先所養,遂改姓駱,名元光,祖籍安息(今伊朗)。早年從軍,智勇雙全,後任鎮國軍副使。

李元諒先在潼關領軍,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兵變,佔領長安,自稱為帝,派部將何望之攻佔華州。李元諒聞訊,率部從潼關西進,趕走何望之,收復華州,整修城池,招募士卒,備戰守城,軍威大振。朱泚數次遣兵來犯,皆被擊退,朝廷因功加封李元諒為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興元元年(784),李元諒與兵馬副元帥李晟打敗朱泚,收復長安。唐德宗返京,李元諒讓功於李晟,獲授檢校尚書右僕射。貞元元年(785),李元諒參加了討伐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戰鬥。貞元三年(787)又率本部軍馬隨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唐德宗念其功勳,賜姓李,改名元諒。

貞元四年,李元諒兼任隴右節度使,離華州移鎮良原(今甘肅省崇信縣)。貞元五年,華州百姓為李元諒樹碑頌功。貞元九年,李元諒病逝於良原,終年62歲。德宗悼惜,廢朝三日,追贈司空。

1957年,李元諒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也是我省東部唯一的大型唐代碑石。

"

張伯陽/文

彭一鵬/圖

渭南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將領不勝枚舉,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就是其中之一。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在華州區公安局大門東側有一座功德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便是李元諒曾經在渭南建功立業的最好印證。此碑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側雕飾蔓草花紋。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額,張哲撰文,韓秀弼書。篆額書:“大唐鎮國軍陝西節度使右僕射李公懋功昭德頌。”

李元諒本姓安,因自幼為宦官駱奉先所養,遂改姓駱,名元光,祖籍安息(今伊朗)。早年從軍,智勇雙全,後任鎮國軍副使。

李元諒先在潼關領軍,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兵變,佔領長安,自稱為帝,派部將何望之攻佔華州。李元諒聞訊,率部從潼關西進,趕走何望之,收復華州,整修城池,招募士卒,備戰守城,軍威大振。朱泚數次遣兵來犯,皆被擊退,朝廷因功加封李元諒為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興元元年(784),李元諒與兵馬副元帥李晟打敗朱泚,收復長安。唐德宗返京,李元諒讓功於李晟,獲授檢校尚書右僕射。貞元元年(785),李元諒參加了討伐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戰鬥。貞元三年(787)又率本部軍馬隨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唐德宗念其功勳,賜姓李,改名元諒。

貞元四年,李元諒兼任隴右節度使,離華州移鎮良原(今甘肅省崇信縣)。貞元五年,華州百姓為李元諒樹碑頌功。貞元九年,李元諒病逝於良原,終年62歲。德宗悼惜,廢朝三日,追贈司空。

1957年,李元諒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也是我省東部唯一的大型唐代碑石。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

張伯陽/文

彭一鵬/圖

渭南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將領不勝枚舉,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就是其中之一。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在華州區公安局大門東側有一座功德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便是李元諒曾經在渭南建功立業的最好印證。此碑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側雕飾蔓草花紋。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額,張哲撰文,韓秀弼書。篆額書:“大唐鎮國軍陝西節度使右僕射李公懋功昭德頌。”

李元諒本姓安,因自幼為宦官駱奉先所養,遂改姓駱,名元光,祖籍安息(今伊朗)。早年從軍,智勇雙全,後任鎮國軍副使。

李元諒先在潼關領軍,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兵變,佔領長安,自稱為帝,派部將何望之攻佔華州。李元諒聞訊,率部從潼關西進,趕走何望之,收復華州,整修城池,招募士卒,備戰守城,軍威大振。朱泚數次遣兵來犯,皆被擊退,朝廷因功加封李元諒為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興元元年(784),李元諒與兵馬副元帥李晟打敗朱泚,收復長安。唐德宗返京,李元諒讓功於李晟,獲授檢校尚書右僕射。貞元元年(785),李元諒參加了討伐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戰鬥。貞元三年(787)又率本部軍馬隨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唐德宗念其功勳,賜姓李,改名元諒。

貞元四年,李元諒兼任隴右節度使,離華州移鎮良原(今甘肅省崇信縣)。貞元五年,華州百姓為李元諒樹碑頌功。貞元九年,李元諒病逝於良原,終年62歲。德宗悼惜,廢朝三日,追贈司空。

1957年,李元諒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也是我省東部唯一的大型唐代碑石。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

張伯陽/文

彭一鵬/圖

渭南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將領不勝枚舉,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就是其中之一。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在華州區公安局大門東側有一座功德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便是李元諒曾經在渭南建功立業的最好印證。此碑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側雕飾蔓草花紋。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額,張哲撰文,韓秀弼書。篆額書:“大唐鎮國軍陝西節度使右僕射李公懋功昭德頌。”

李元諒本姓安,因自幼為宦官駱奉先所養,遂改姓駱,名元光,祖籍安息(今伊朗)。早年從軍,智勇雙全,後任鎮國軍副使。

李元諒先在潼關領軍,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兵變,佔領長安,自稱為帝,派部將何望之攻佔華州。李元諒聞訊,率部從潼關西進,趕走何望之,收復華州,整修城池,招募士卒,備戰守城,軍威大振。朱泚數次遣兵來犯,皆被擊退,朝廷因功加封李元諒為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興元元年(784),李元諒與兵馬副元帥李晟打敗朱泚,收復長安。唐德宗返京,李元諒讓功於李晟,獲授檢校尚書右僕射。貞元元年(785),李元諒參加了討伐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戰鬥。貞元三年(787)又率本部軍馬隨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唐德宗念其功勳,賜姓李,改名元諒。

貞元四年,李元諒兼任隴右節度使,離華州移鎮良原(今甘肅省崇信縣)。貞元五年,華州百姓為李元諒樹碑頌功。貞元九年,李元諒病逝於良原,終年62歲。德宗悼惜,廢朝三日,追贈司空。

1957年,李元諒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也是我省東部唯一的大型唐代碑石。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時代更迭,歲月前行。當年的勇猛戰將已經埋骨他鄉,留下這一方石碑佇立在他曾經策馬揚鞭揮刀退敵的渭北之地。

曾經的金戈鐵馬,曾經的氣吞山河,都留給後人無限遐想。

"

張伯陽/文

彭一鵬/圖

渭南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將領不勝枚舉,唐朝中期名將李元諒就是其中之一。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在華州區公安局大門東側有一座功德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便是李元諒曾經在渭南建功立業的最好印證。此碑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側雕飾蔓草花紋。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額,張哲撰文,韓秀弼書。篆額書:“大唐鎮國軍陝西節度使右僕射李公懋功昭德頌。”

李元諒本姓安,因自幼為宦官駱奉先所養,遂改姓駱,名元光,祖籍安息(今伊朗)。早年從軍,智勇雙全,後任鎮國軍副使。

李元諒先在潼關領軍,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兵變,佔領長安,自稱為帝,派部將何望之攻佔華州。李元諒聞訊,率部從潼關西進,趕走何望之,收復華州,整修城池,招募士卒,備戰守城,軍威大振。朱泚數次遣兵來犯,皆被擊退,朝廷因功加封李元諒為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興元元年(784),李元諒與兵馬副元帥李晟打敗朱泚,收復長安。唐德宗返京,李元諒讓功於李晟,獲授檢校尚書右僕射。貞元元年(785),李元諒參加了討伐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的戰鬥。貞元三年(787)又率本部軍馬隨渾瑊與吐蕃會盟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唐德宗念其功勳,賜姓李,改名元諒。

貞元四年,李元諒兼任隴右節度使,離華州移鎮良原(今甘肅省崇信縣)。貞元五年,華州百姓為李元諒樹碑頌功。貞元九年,李元諒病逝於良原,終年62歲。德宗悼惜,廢朝三日,追贈司空。

1957年,李元諒碑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唐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也是我省東部唯一的大型唐代碑石。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時代更迭,歲月前行。當年的勇猛戰將已經埋骨他鄉,留下這一方石碑佇立在他曾經策馬揚鞭揮刀退敵的渭北之地。

曾經的金戈鐵馬,曾經的氣吞山河,都留給後人無限遐想。

渭南文壇 | 華州:尋訪李元諒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