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張軍鋒:鐵鐮山

渭南 大荔 新疆 黃河 紅薯 不完美媽媽 渭南文壇 2019-07-11

不知從何時起,在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接連的大荔縣城北面,忽忽地竟冒出一座鐵鐮山來。鐵鐮山從黃河岸邊逶迤而去,直至洛河水畔,沉沉一線40餘公里,狀如平地生就的一把彎鐮,又如側臥休憩的一頭老牛。

鐵鐮山其實不是山,只是一抹黃土堆砌的古塬。日子長了,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山。鐵鐮山古稱商顏山。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注說:“商顏,商山之顏也。謂之顏者,譬人之顏額也,亦猶山額領象人之頸領。”後因其形似鐮刀長虹,當地人俗稱鐵鐮山、長虹嶺。

鐵鐮山歷史悠遠,古書裡的筆墨卻甚為罕見。似乎最早提及的,要數《史記•河渠書》中關於龍首渠的記載。漢武帝時,有位叫莊熊羆的人上書劉徹,建議開鑿龍首渠,自澄城西南,引洛水東南流,灌溉大荔平原。他說,如果渠修成了,就可將100多萬畝鹽鹼地改造成良田,且“每畝產量達到十石”。於是,武帝下令徵調一萬多民工修渠。引洛水穿越商顏山,因傍山渠岸易塌方,莊熊羆便帶人在山上測出渠道要經過的路線,沿著這條線鑿出一眼眼直井,最深的達到40多丈,再把各井從地下挖通,水從地下穿商顏山而過,東行直到山嶺之中十多裡遠。雖然渠道因塌方歷時不長,但“井渠”便從此產生。新疆的“坎兒井”據說就是受此啟發,衍生而來的。

渭南文壇 | 張軍鋒:鐵鐮山

沿著渭南北上,一路上映入眼簾的,都是平整如一、坦蕩無垠的土地,像無風的海面,道道田埂將大地分成均勻的條條塊塊,似海面上湧起的波紋,和著曠野的輕風,直讓人陶醉在這關中平原的勝景裡。過了大荔縣城,平展空曠的視野裡便隱隱約約的現出一道土樑,土樑並不高,卻長長的像橫著的一條腰帶。待到愈走愈近,土樑慢慢擴大、伸展開來,腰帶一會兒變成土坯的城牆,一會兒又成了巨型的蒙古包。

等距離三五里時,才撩開了所有面紗,一睹她的芳顏。山並不陡,緩緩的一層又一層,一梯又一梯,層與層、梯與梯之間,也高低不一,參差不齊,或高若丈許的崖壁,或低似臺階的土層,崖壁的半空或頂上,常常會冒出一簇身材短小卻生性倔強的酸棗樹來,秋月裡,紅豔豔的果子綴滿枝頭,山下的、山上的小孩便拿了竹竿抽打,拇指大小的酸棗葉滿山都是。每一層、一梯上面,就開闢出大小不一的平地來。平地上有的建屋造房,有的種了玉米,有的栽了果樹。每一片土地,周圍的人們都要將它們合理利用,即便兩行花生、一片紅薯,他們也倍加珍惜。

渭南文壇 | 張軍鋒:鐵鐮山

山是土山,樹卻是極缺的。儘管一年裡種上五穀,間或也閃出一片果園,但那僅是零星點綴而已。沒了樹木,山就丟失了根本,成了沒孃的孩子,多少也就沾染了一些荒涼的習氣。晴天裡還好,在太陽的朗照下,黃土堆起的山坡金燦燦的,與南面的平原沒什麼兩樣。一起風,情景就大不同了。風從東面的河灘裡漫來,四面捲起的塵土便肆意飛揚,整個兒山就被一團塵灰籠罩,灰濛濛的一片。透過飛舞的黃沙,朦朦朧朧的,僅能辨出山的影子。似乎這個時候,鐵鐮山就最能彰顯黃土高原的魅力了。

渭南文壇 | 張軍鋒:鐵鐮山

微信公眾號搜索:渭南文壇,關注後,可查看更多美文。

渭南文壇 | 張軍鋒:鐵鐮山

山不是一氣兒通到底的,有山就有谷,然而,這裡人將谷不叫谷,他們稱它為溝,鐵鐮山就是由無數條溝壑組合而成。山喜裸露,溝壑偏好躲藏,羞答答得像待嫁的閨女,東轉西折,南彎北繞,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地隱匿於山的角角落落。從山外看,若不留意,是斷然不會發覺的。平展展的塬面,倏地閃出一條兩三米寬的道來,像狐狸的尾巴。順道而入,愈往裡兩壁的土崖就愈往上長而往回縮,這樣愈長愈縮,愈縮愈長,不知不覺,就已是溝底了。昂首望去,雨水沖刷的土痕似一道道皺紋錯落有致地佈滿了溝壑的四周,宛如一條條裂開的口子,更像一張張血盆的獸嘴。土痕裸露著,有削尖了的峭壁,有腐蝕了的層土,有凸出的一團,有凹進去的一片,千奇百怪,莫可名狀。溝底自然也被村人們開發了,大都植上果樹。夏秋雨水多,山坡上的雨水,和著溝壑間的黃泥滾入溝底,果樹就煥發了精神,旁邊高地上房舍裡的農人也就樂滋滋地哼起了秦腔。

渭南文壇 | 張軍鋒:鐵鐮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