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意思是說,人生的福運境遇和禍患局面,都是由心中的慾念所造就的。每個人來到這世間,本都可以自在、瀟灑的走一遭,然而卻有很多人自覺痛苦、渾噩的活著,究其原因就是捨不得放下。人都有害怕失去,而又渴望得到的本性,但是更要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的道理。

古語言:“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一旦心中貪婪的念頭燃起,而沒有及時的斷滅,就很容易加速使人墮落,甚至是不擇手段,這就是“慾壑難填”的可怕之處。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我們雖身在紅塵之中,但卻可以讓心靈超脫於俗世塵情,這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知足常樂,任憑紅塵喧鬧,我自守得一方清寧。

"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意思是說,人生的福運境遇和禍患局面,都是由心中的慾念所造就的。每個人來到這世間,本都可以自在、瀟灑的走一遭,然而卻有很多人自覺痛苦、渾噩的活著,究其原因就是捨不得放下。人都有害怕失去,而又渴望得到的本性,但是更要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的道理。

古語言:“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一旦心中貪婪的念頭燃起,而沒有及時的斷滅,就很容易加速使人墮落,甚至是不擇手段,這就是“慾壑難填”的可怕之處。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我們雖身在紅塵之中,但卻可以讓心靈超脫於俗世塵情,這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知足常樂,任憑紅塵喧鬧,我自守得一方清寧。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寫道:“人生有可為之事,當盡力從之;有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凡事總可能有萬千的變化,而我們若想立身,其實並不需要太過的為難自己,在處世中以善為本,有所為且有所不為,若能如此,生活中又怎會有過不去的坎呢?

而若要論到教化於人如何為人處世,必然要提及的一本書便是《圍爐夜話》。《圍爐夜話》是由清朝文人王永彬所著寫的儒家通俗讀物,全書所涉獵的學問極為廣泛,在道德、持家、忠孝、修身等方面均有著筆,實在是難得的一本文學奇書。如下是我自《圍爐夜話》中所摘錄的四句人生箴言,極其受用,我們若能讀懂,必會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意思是說,人生的福運境遇和禍患局面,都是由心中的慾念所造就的。每個人來到這世間,本都可以自在、瀟灑的走一遭,然而卻有很多人自覺痛苦、渾噩的活著,究其原因就是捨不得放下。人都有害怕失去,而又渴望得到的本性,但是更要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的道理。

古語言:“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一旦心中貪婪的念頭燃起,而沒有及時的斷滅,就很容易加速使人墮落,甚至是不擇手段,這就是“慾壑難填”的可怕之處。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我們雖身在紅塵之中,但卻可以讓心靈超脫於俗世塵情,這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知足常樂,任憑紅塵喧鬧,我自守得一方清寧。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寫道:“人生有可為之事,當盡力從之;有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凡事總可能有萬千的變化,而我們若想立身,其實並不需要太過的為難自己,在處世中以善為本,有所為且有所不為,若能如此,生活中又怎會有過不去的坎呢?

而若要論到教化於人如何為人處世,必然要提及的一本書便是《圍爐夜話》。《圍爐夜話》是由清朝文人王永彬所著寫的儒家通俗讀物,全書所涉獵的學問極為廣泛,在道德、持家、忠孝、修身等方面均有著筆,實在是難得的一本文學奇書。如下是我自《圍爐夜話》中所摘錄的四句人生箴言,極其受用,我們若能讀懂,必會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一、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釋義:古時君王雖不倡導人放生,但也不會無故的殺害生靈,可見生命都是值得愛惜的。

古語云:“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古時的人們,是非常有積善意識和惻隱之心的,即便是昆蟲蚊蟻,亦是不會無故殺害的。佛家有言:“眾生所受最苦者,莫過於殺身;而所做諸功德中,放生當列第一”,對所有人來言,都具備兩種先天本有的慾望,那就是食慾和色慾,這兩者可以說是很強烈、極難降伏的,世人往往也因此貪圖口腹之慾,無故殺害了許多生靈,這同古人所言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完全是相悖的。

古時的君子皆是非常有憐憫之心的,並有四不食的戒律:“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孟子言:“君子遠庖廚”,倘若我們都能感同身受,體會到動物被殺時的悽慘苦痛,我想,很多人都會不再忍心,行殺生害命之事的。

在佛家的觀點裡,所有我們曾有意無意傷害的生靈,都可能是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有緣的家親眷屬,若是無端殺害它,就是在與之結怨,削損自身的福澤。

"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意思是說,人生的福運境遇和禍患局面,都是由心中的慾念所造就的。每個人來到這世間,本都可以自在、瀟灑的走一遭,然而卻有很多人自覺痛苦、渾噩的活著,究其原因就是捨不得放下。人都有害怕失去,而又渴望得到的本性,但是更要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的道理。

古語言:“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一旦心中貪婪的念頭燃起,而沒有及時的斷滅,就很容易加速使人墮落,甚至是不擇手段,這就是“慾壑難填”的可怕之處。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我們雖身在紅塵之中,但卻可以讓心靈超脫於俗世塵情,這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知足常樂,任憑紅塵喧鬧,我自守得一方清寧。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寫道:“人生有可為之事,當盡力從之;有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凡事總可能有萬千的變化,而我們若想立身,其實並不需要太過的為難自己,在處世中以善為本,有所為且有所不為,若能如此,生活中又怎會有過不去的坎呢?

而若要論到教化於人如何為人處世,必然要提及的一本書便是《圍爐夜話》。《圍爐夜話》是由清朝文人王永彬所著寫的儒家通俗讀物,全書所涉獵的學問極為廣泛,在道德、持家、忠孝、修身等方面均有著筆,實在是難得的一本文學奇書。如下是我自《圍爐夜話》中所摘錄的四句人生箴言,極其受用,我們若能讀懂,必會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一、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釋義:古時君王雖不倡導人放生,但也不會無故的殺害生靈,可見生命都是值得愛惜的。

古語云:“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古時的人們,是非常有積善意識和惻隱之心的,即便是昆蟲蚊蟻,亦是不會無故殺害的。佛家有言:“眾生所受最苦者,莫過於殺身;而所做諸功德中,放生當列第一”,對所有人來言,都具備兩種先天本有的慾望,那就是食慾和色慾,這兩者可以說是很強烈、極難降伏的,世人往往也因此貪圖口腹之慾,無故殺害了許多生靈,這同古人所言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完全是相悖的。

古時的君子皆是非常有憐憫之心的,並有四不食的戒律:“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孟子言:“君子遠庖廚”,倘若我們都能感同身受,體會到動物被殺時的悽慘苦痛,我想,很多人都會不再忍心,行殺生害命之事的。

在佛家的觀點裡,所有我們曾有意無意傷害的生靈,都可能是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有緣的家親眷屬,若是無端殺害它,就是在與之結怨,削損自身的福澤。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二、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釋義:聖賢之人雖不要求他人無過失,但總會設法讓人們改正過錯,如此人心都可做到由惡轉善。

在所有聖賢的經典裡,往往都會提及兩個格外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勸人“行善和改過”。做善業是在為自身累積福德,而改過則是自淨其意,將所有惡業都清除掉,這樣才能有圓滿的收穫,讓人生、境遇都趨於純粹。

李覯《易論第九》中有言:“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若要論及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德能,首先便要看他有無自知之明。有智慧的人,在發覺自身的過失時,即刻就會反躬內省,加以遷正。而我們平常人,在有過失時,也會想到改正,但往往是拖泥帶水,缺乏應有的決心和狠勁,這樣不良習氣永遠是難斬斷的。

《了凡四訓》中言:“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若是懇切改過,當要做到如救頭燃,發起無上的勇猛之心,悔改的愈是猛厲,所能保持的精進狀態愈是持久,這樣奔馳其間,所獲得的必然是莫大的快樂。

"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意思是說,人生的福運境遇和禍患局面,都是由心中的慾念所造就的。每個人來到這世間,本都可以自在、瀟灑的走一遭,然而卻有很多人自覺痛苦、渾噩的活著,究其原因就是捨不得放下。人都有害怕失去,而又渴望得到的本性,但是更要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的道理。

古語言:“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一旦心中貪婪的念頭燃起,而沒有及時的斷滅,就很容易加速使人墮落,甚至是不擇手段,這就是“慾壑難填”的可怕之處。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我們雖身在紅塵之中,但卻可以讓心靈超脫於俗世塵情,這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知足常樂,任憑紅塵喧鬧,我自守得一方清寧。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寫道:“人生有可為之事,當盡力從之;有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凡事總可能有萬千的變化,而我們若想立身,其實並不需要太過的為難自己,在處世中以善為本,有所為且有所不為,若能如此,生活中又怎會有過不去的坎呢?

而若要論到教化於人如何為人處世,必然要提及的一本書便是《圍爐夜話》。《圍爐夜話》是由清朝文人王永彬所著寫的儒家通俗讀物,全書所涉獵的學問極為廣泛,在道德、持家、忠孝、修身等方面均有著筆,實在是難得的一本文學奇書。如下是我自《圍爐夜話》中所摘錄的四句人生箴言,極其受用,我們若能讀懂,必會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一、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釋義:古時君王雖不倡導人放生,但也不會無故的殺害生靈,可見生命都是值得愛惜的。

古語云:“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古時的人們,是非常有積善意識和惻隱之心的,即便是昆蟲蚊蟻,亦是不會無故殺害的。佛家有言:“眾生所受最苦者,莫過於殺身;而所做諸功德中,放生當列第一”,對所有人來言,都具備兩種先天本有的慾望,那就是食慾和色慾,這兩者可以說是很強烈、極難降伏的,世人往往也因此貪圖口腹之慾,無故殺害了許多生靈,這同古人所言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完全是相悖的。

古時的君子皆是非常有憐憫之心的,並有四不食的戒律:“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孟子言:“君子遠庖廚”,倘若我們都能感同身受,體會到動物被殺時的悽慘苦痛,我想,很多人都會不再忍心,行殺生害命之事的。

在佛家的觀點裡,所有我們曾有意無意傷害的生靈,都可能是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有緣的家親眷屬,若是無端殺害它,就是在與之結怨,削損自身的福澤。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二、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釋義:聖賢之人雖不要求他人無過失,但總會設法讓人們改正過錯,如此人心都可做到由惡轉善。

在所有聖賢的經典裡,往往都會提及兩個格外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勸人“行善和改過”。做善業是在為自身累積福德,而改過則是自淨其意,將所有惡業都清除掉,這樣才能有圓滿的收穫,讓人生、境遇都趨於純粹。

李覯《易論第九》中有言:“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若要論及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德能,首先便要看他有無自知之明。有智慧的人,在發覺自身的過失時,即刻就會反躬內省,加以遷正。而我們平常人,在有過失時,也會想到改正,但往往是拖泥帶水,缺乏應有的決心和狠勁,這樣不良習氣永遠是難斬斷的。

《了凡四訓》中言:“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若是懇切改過,當要做到如救頭燃,發起無上的勇猛之心,悔改的愈是猛厲,所能保持的精進狀態愈是持久,這樣奔馳其間,所獲得的必然是莫大的快樂。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三、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

釋義:肯捨身救助那些在艱難困苦中的人,便是如同菩薩在世。

《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在世間,有不少人都有獲得好福運的想法,而這顯然不是人人都有得天眷顧資格的,《道德經》的這句話就指名了,那些得天賜福的,必然是常行善舉之人。正如《庭訓格言》所言:“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人們多覺積財爭利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於是疲於奔馳,終日活在私慾中,而結果往往都是樂少苦多,這就譬如中日避影,雖肯勤勉,但卻無積善意識,是難成大器的。

相信不少人的家中都供奉有菩薩,以期保佑福運連連、家族安康。菩薩在佛教中,是慈悲覺悟、普度眾生的象徵,但是可不要認為菩薩是高不可攀的存在,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覺悟成佛、做菩薩的潛能,要知道,佛是已覺悟的人,人人都有如來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有人可以做到菩薩的慈憫,心念想的都是蒼生的利益,甚至不吝獻出生命,那麼當之無愧是在世的活菩薩。

"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意思是說,人生的福運境遇和禍患局面,都是由心中的慾念所造就的。每個人來到這世間,本都可以自在、瀟灑的走一遭,然而卻有很多人自覺痛苦、渾噩的活著,究其原因就是捨不得放下。人都有害怕失去,而又渴望得到的本性,但是更要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的道理。

古語言:“利令智昏,欲令智迷”,一旦心中貪婪的念頭燃起,而沒有及時的斷滅,就很容易加速使人墮落,甚至是不擇手段,這就是“慾壑難填”的可怕之處。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不知足,禍莫大於欲得”,我們雖身在紅塵之中,但卻可以讓心靈超脫於俗世塵情,這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知足常樂,任憑紅塵喧鬧,我自守得一方清寧。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寫道:“人生有可為之事,當盡力從之;有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凡事總可能有萬千的變化,而我們若想立身,其實並不需要太過的為難自己,在處世中以善為本,有所為且有所不為,若能如此,生活中又怎會有過不去的坎呢?

而若要論到教化於人如何為人處世,必然要提及的一本書便是《圍爐夜話》。《圍爐夜話》是由清朝文人王永彬所著寫的儒家通俗讀物,全書所涉獵的學問極為廣泛,在道德、持家、忠孝、修身等方面均有著筆,實在是難得的一本文學奇書。如下是我自《圍爐夜話》中所摘錄的四句人生箴言,極其受用,我們若能讀懂,必會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一、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

釋義:古時君王雖不倡導人放生,但也不會無故的殺害生靈,可見生命都是值得愛惜的。

古語云:“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古時的人們,是非常有積善意識和惻隱之心的,即便是昆蟲蚊蟻,亦是不會無故殺害的。佛家有言:“眾生所受最苦者,莫過於殺身;而所做諸功德中,放生當列第一”,對所有人來言,都具備兩種先天本有的慾望,那就是食慾和色慾,這兩者可以說是很強烈、極難降伏的,世人往往也因此貪圖口腹之慾,無故殺害了許多生靈,這同古人所言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完全是相悖的。

古時的君子皆是非常有憐憫之心的,並有四不食的戒律:“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孟子言:“君子遠庖廚”,倘若我們都能感同身受,體會到動物被殺時的悽慘苦痛,我想,很多人都會不再忍心,行殺生害命之事的。

在佛家的觀點裡,所有我們曾有意無意傷害的生靈,都可能是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有緣的家親眷屬,若是無端殺害它,就是在與之結怨,削損自身的福澤。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二、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釋義:聖賢之人雖不要求他人無過失,但總會設法讓人們改正過錯,如此人心都可做到由惡轉善。

在所有聖賢的經典裡,往往都會提及兩個格外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勸人“行善和改過”。做善業是在為自身累積福德,而改過則是自淨其意,將所有惡業都清除掉,這樣才能有圓滿的收穫,讓人生、境遇都趨於純粹。

李覯《易論第九》中有言:“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若要論及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德能,首先便要看他有無自知之明。有智慧的人,在發覺自身的過失時,即刻就會反躬內省,加以遷正。而我們平常人,在有過失時,也會想到改正,但往往是拖泥帶水,缺乏應有的決心和狠勁,這樣不良習氣永遠是難斬斷的。

《了凡四訓》中言:“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若是懇切改過,當要做到如救頭燃,發起無上的勇猛之心,悔改的愈是猛厲,所能保持的精進狀態愈是持久,這樣奔馳其間,所獲得的必然是莫大的快樂。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三、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

釋義:肯捨身救助那些在艱難困苦中的人,便是如同菩薩在世。

《道德經》中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在世間,有不少人都有獲得好福運的想法,而這顯然不是人人都有得天眷顧資格的,《道德經》的這句話就指名了,那些得天賜福的,必然是常行善舉之人。正如《庭訓格言》所言:“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人們多覺積財爭利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於是疲於奔馳,終日活在私慾中,而結果往往都是樂少苦多,這就譬如中日避影,雖肯勤勉,但卻無積善意識,是難成大器的。

相信不少人的家中都供奉有菩薩,以期保佑福運連連、家族安康。菩薩在佛教中,是慈悲覺悟、普度眾生的象徵,但是可不要認為菩薩是高不可攀的存在,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覺悟成佛、做菩薩的潛能,要知道,佛是已覺悟的人,人人都有如來智慧德能,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有人可以做到菩薩的慈憫,心念想的都是蒼生的利益,甚至不吝獻出生命,那麼當之無愧是在世的活菩薩。

《圍爐夜話》四句人生箴言,讀懂受益匪淺,活出福氣

四、能脫身牢籠處,便是大英雄。

釋義:能夠擺脫世俗塵情的束縛,超脫於俗物之外的人,便可稱之為傑出的人。

所謂的塵世俗情,無非就是令人魂牽夢繞的財色名食睡。很多人都渴望在人生中做出成績、有所建樹,若是失敗,必會使人心有不甘、遭受折磨。另外即使成功,所謂的歡愉和成就感也只是一時的,後面還有無止境的目標,這只是俗世中的成功,若是一著不慎,招架不住名利的誘惑,還是會使人深陷於苦痛之中。

《菜根譚》:“寵辱不驚,閒看庭外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句話的意境十分美妙,講的是不為外界禍福所動,坦然面對世俗中的得與失。即使所處的境遇很糟糕,但依然可以保持喜悅、純善的一面,這才是最為難得的品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