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微電影 正能量 社會 唐山發佈 2017-05-14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小布說

曾經遠近聞名的亂村,如今卻成為了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是哪個村?誰改造的?

“天上掉餡餅”只是一句諺語嗎?

一個五年級的小姑娘竟然能有如此善舉,從幾歲開始的?

今天,小布為你揭曉這些答案……

姬瑩瑩

遵化市馬蘭峪鎮辦公室主任。

2015年研究生畢業後毅然放棄留校任教,

返鄉成為官房村的包村幹部,

積極投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今天,

她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官房村的帶頭人,

黨支部書記徐景明。

《我心築夢 不忘初心》姬瑩瑩

提起徐景明,得從他擔任村支部書記時說起。那時的官房派性嚴重,是遠近聞名的亂村,誰也沒有信心能收拾好這個爛攤子。在徐景明預備黨員轉正那天,鎮黨委就直接委任他為官房村黨支部書記,可想而知這個擔子有多重,但是他應了下來,這一干就是16年。這16年來,在他的帶動引導下,村裡的情況逐漸穩定下來,現在全村老百姓擰成一股勁謀發展,才成就了今天騰飛的官房。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官房村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徐景明就利用這張名片,修復村的歷史原貌,把官房打造成一個惠及全體村民的致富產業,留給後人的千秋基業。有人不相信他,問 “這能幹成嗎?”他說“能做成的,不難的,只要我們有信心”。為了起到示範作用,仿古改造他第一個做起來,可是這第二個誰家建呢?他開始不停地串門子、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終於有人願意先建個大門樓,可這戶人家沒有餘錢,他就像自己的朋友籌借,為這家湊夠了資金,建成了村內第二個仿古建築。就這樣,經過幾年,他帶領村兩委從白手起家、自籌資金修建大門樓到現在的古村落已經初見規模。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說起峪關路,馬蘭關幾千口人沒有不皺眉的,沒有不搖頭的,難走實在是太難走了。“暢通道路,為旅遊發展鋪路”。這個想法一直盤桓在他腦海裡,為了長遠的發展,他排除萬難,不斷的到鎮裡申請,去市裡彙報,盼來了峪關路翻修改造的日子。皆大歡喜的同時又讓他陷入了兩難,路邊的加油站、修理部、榨油點和幾戶民居可怎麼安置啊,這種小規模的拆遷是沒有任何補償的。在黨員代表大會上,他的一句話“拆”,像捅了馬蜂窩一樣,村裡立刻沸騰了。“誰敢拆,試試!”、“他要是敢拆,我們全家就搬他們家住去!”“實在不行,我就把加油站炸了,還省事!”。這些話並沒有阻擋徐景明入戶做工作的腳步,“三哥,咱修理部的所有搬遷費用,我都包了,你看行不?”、“大爺,不就是咱門口那個柴禾垛沒人搬嗎?我搬,您看要不您就搬到村裡住?”“兄弟啊,咱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想想如果路通了,咱官房發展起來了,別說一個加油站,到時大哥給你跑手續,咱一口氣開兩”。逐個擊破,慢慢的攻下了釘子戶,工程如期開工了。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劉錦傑

一個漂亮、刁蠻、任性,

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孩,

一名來自唐山草根微電影劇組的演員。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今天,

她要給大家講一講

《天上掉餡餅》劇組臺前幕後的那些事兒,

一起來聽吧!

《傳遞正能量,圓我電影夢》劉錦傑

導演,是一個劇組的靈魂人物,本應像最高指揮官之於一個軍隊。然而,我們這個草根劇組的導演朱硯章,卻是個“全能”導演,集編劇、導演、演員、攝像、後期編輯、劇務,以及買盒飯於一身。。。

朱硯章導演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婚禮攝像師。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朱硯章和幾個朋友萌生了拍電影的想法,憑藉著一股子幹勁,他很快寫出了劇本,準備了三天的時間就投入了拍攝。在沒有經驗,沒有贊助,沒有演員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的走上了電影之路。沒有道具,自己做,沒有場地,就託朋友找關係。

記得有一次我們道具用的棚車,拍攝過程中散了架,當時朱導和劇組的三個兄弟在裡面用身體撐起了四根立柱, 7月份的天氣,極端悶熱,他們在裡面整整呆了一個多小時,出來時都已經是汗流浹背。好在,我們成功了!第一部正能量微電影《天上掉餡餅》經過一個月的拍攝和後期製作,上傳到優酷網,當天點擊量突破8萬,我們受到了唐山電視臺燕趙都市報等5家媒體的報道,我們劇組沸騰了,我們歡呼雀躍!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正當我們沉浸在成功地喜悅中時,朱導的後院卻著了火,他的妻子對他說:“不許再拍了,又搭功,又搭利,還掙不著錢,再拍你就別回家了。”導演猶豫不絕,是繼續拍攝還是解散劇組,但是拍電影是他的夢想,在劇組主創人員的支持下,他不顧面臨被趕出家門的危險,繼續堅持拍攝,這一拍就一發不可收拾。不到三年的時間,共拍攝搞笑及正能量視頻100多部,全網點擊量3個多億,優酷點擊量4千多萬。現在,這個劇組已經擁有演職人員60多人,所有演員都是利用業餘時間義務拍攝,全部自己承擔往返路費,有的演員即使在百八十公里開外,也會打車過來參與拍攝。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哭過、笑過、鬧過,我們還有很多哭笑不得的經歷。有一次,我們在唐山黑沿子的一個養蝦池中拍攝,水深8-9米,而船被大風颳離岸邊將近100米,朱導和演員都不會游泳,他們也沒有划船的技術,朱導在船上當時就嚇傻了,劇組錄像師楊會錄看到這一幕,毫不猶豫跳入水中,將船一點一點拉回岸邊,完成了拍攝,真是有驚無險啊!

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那麼幸運,為了慶祝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唐山召開,我們拍攝的正能量微電影《唐山姐懲治垃圾人》,直到現在仍讓朱導心有餘悸。這是一部武打片,我們沒有專業的武術指導,在拍攝演員從樹上跳下來的場景時,演員裙子被樹杈刮到,掉了下來,頭部先著地,當時就昏迷不醒。現場的演員都嚇壞了,朱導深深的自責,因為朱導是一個比較吝嗇的人,他不僅為演員的傷情擔憂,更多的是為了住院的花費,此時劇組演員盧強對導演說“導演別發愁,住院的花費,大家一起承擔”,朱導流淚了,這位40多歲的漢子真的流淚了。看到了嗎?這就是我們的劇組,一個團結有愛的大家庭。

我們的付出也得到了肯定,在2016年8月份,我們拍攝的微電影《乞丐之死》取得了央視微電影頻道排行名第九名的成績,朱導興高采烈地去北京領獎,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證書,但是對我們來講卻是莫大的榮譽。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朱導帶領我們拍攝微電影,傳遞正能量,還帶領我們組織了多次公益活動。2015年8月 為白血病患者趙海龍義演募捐,籌得善款16000元,2016年6月為癌症患者張軍募捐義演,籌得善款11000元。我們不但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還踴躍捐款。為了不給患者家屬造成負擔,每次都是朱導自費給大家買盒飯,當患者的家屬給我們鞠躬的時候,當患者年僅1週歲的兒子用稚嫩的童聲向我們說謝謝的時候,劇組所有的人員都流淚了。這一刻,我們更堅信:我們是對的!

朱導帶領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沒有資金,沒有人脈,受人冷眼,家人的不支持,旁人的不理解,我們依然在堅持。這就是朱導,這就是我們的劇組,即便有再大的困難,再艱辛,再勞累,我們依然會努力前行,傳遞正能量,圓我電影夢!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盧兆賦

一個五年級的小姑娘。

亂村變名村?“天上掉餡餅”?小學生的善舉?厲害了我的唐山人!

別看她年紀小,

善行善舉卻不少,

一起來認識一下她吧!

《中華美德 伴我成長》盧兆賦

叔叔、阿姨們:

您們好!我是東城社區的小居民盧兆賦,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自己的故事。

中華民族一定要實現偉大復興---這是炎黃子孫的中國夢!這個夢想的實現不僅僅需要我們擁有聰明才智,更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決不能成長為溫室裡的花朵!所以我經常要求姥爺陪我騎自行車或步行上下學,經受凜冽的寒風、炎熱的酷暑,磨練堅強的意志、鍛鍊健康的體魄!

白居易的詩中有這麼一段話:“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中如聞飢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我從中讀出了一顆扶危濟困的心,姥爺也始終培養我擁有這樣善良的品質。

幾年來姥爺不辭辛苦帶著我,追隨“燕趙報愛心社”奔波於“愛心路上”:路南、路北、開平、灤縣、灤南、豐南、曹妃甸,北部大山深處的豐潤、遵化,都留下了我幫扶慰問的身影,一百多戶特困家庭、十二所學校都播撒下我愛心的種子:我曾在嚴冬為趙莊小區獨居老人馬自春、大新莊鎮特困戶馬殿永送去米、面、油及慰問金1千元;我曾與班主任一同參加在曹妃甸柳贊小學舉辦的幫扶活動,和老師分別救助兩名將要失學的特困生400元和350元;一位88歲的獨居老人,更是我常年慰問的對象,有時間就去幫她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給老人唱歌跳舞;我還跟遵化洪山口村的特困戶韋長海的女兒交了朋友,送去米、面、油和生活用品,鼓勵她樂觀向上,給她錢讓她買書看,告訴她書籍能夠給予她自信和堅強;2013年六一兒童節,我帶著全班師生的心願,隨報社記者,帶著耳障學校的學生遊覽我們美麗的新唐山;2014年六一兒童節,到市兒童福利院參加捐贈慰問活動,應邀演講了《紅領巾相約中國夢》,贏得了臺下各級領導的熱烈掌聲,還接受了記者的專題採訪;連續三年的六一兒童節,我為開平康園耳障康復學校的三十多名殘疾兒童預定午飯,買去水果,同他們共進午餐歡度節日;在北部大山深處有一所小學,艱苦的學習環境令人難以想象,我給他們買去了學習用具、體育用品和圖書,還走上了山村學校的講臺演講了《腹有詩書氣自華》;2016年春節剛過,我和老師及幾位同學到灤南縣愛心小院看望生活在那裡的殘疾兒童,為那裡的夥伴們買去了籃球、學習用品;媽媽說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清明節前夕我與幾名同學追隨燕趙報愛心社的叔叔阿姨,前往冀東烈士陵園追悼永遠沉睡在那裡的烈士們,為他們掃墓、敬獻花籃,學習他們的英雄事蹟……

姥爺經常說:“現在物質生活如此幸福富足,我們還缺什麼呢?當下我們缺少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善良!一個外在美麗的小姑娘必須在內心擁有善良的品格!”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從不攀比同學們的名牌高檔,幾年的幫扶與慰問,花光了我十年的壓歲錢,燕趙報也多次報道我參加公益活動的事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扶危濟困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表著炎黃子孫的精神風貌,我在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影響下,收穫著助人為樂的幸福與快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茁壯成長!做為小公民我也祝願真、善、美在我們身邊蔚然成風,在我們的心底生根發芽,在美麗的開平傳播愛的芳香!

為中國夢點贊!


- END -

唐山發佈(tangshanpress)

綜合整理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唐山經濟生活廣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