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
"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在頭條悟空問答欄裡,有寶媽問:寶寶被大孩搶玩具,無力反抗,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一個資深的二胎老母親,這位寶媽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絕大部分家長都曾經被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困擾過:孩子太軟弱,怕他吃虧,孩子太強勢,怕他不合群。

事實上,只要是孩子扎堆的地方,就一定會發生搶東西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手上的玩具。

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會致使孩子變得蠻不講理:

1.獨生子女

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長輩們肯定都是寵愛有加的,再加上沒有什麼同伴,當開始團體生活時,他們就可能不太懂得尊重其他同伴的物權。

2.家長予取予求

有些家長工作很忙,就沒什麼時候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喜歡什麼就會強行佔有的習慣。

3.不當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處於反抗期的階段,喜歡的就想要得到,否則就會不停地哭鬧。此時若是家長怕麻煩,選擇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

4.孩子希望得到關注

有些家庭添了二寶後,大部分的關注都投在了小成員身上。此時,被忽略的孩子就會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可能會有攻擊嬰兒或者有行為退化的現象。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搶玩具,原因在於

4~5歲的孩子,“物權”概念還不是很明晰,他們心中的物權,常常跟成人不一樣,這個階段,心理學上稱為兒童物權敏感期。

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這時期即稱為“敏感期”。

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常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在頭條悟空問答欄裡,有寶媽問:寶寶被大孩搶玩具,無力反抗,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一個資深的二胎老母親,這位寶媽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絕大部分家長都曾經被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困擾過:孩子太軟弱,怕他吃虧,孩子太強勢,怕他不合群。

事實上,只要是孩子扎堆的地方,就一定會發生搶東西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手上的玩具。

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會致使孩子變得蠻不講理:

1.獨生子女

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長輩們肯定都是寵愛有加的,再加上沒有什麼同伴,當開始團體生活時,他們就可能不太懂得尊重其他同伴的物權。

2.家長予取予求

有些家長工作很忙,就沒什麼時候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喜歡什麼就會強行佔有的習慣。

3.不當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處於反抗期的階段,喜歡的就想要得到,否則就會不停地哭鬧。此時若是家長怕麻煩,選擇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

4.孩子希望得到關注

有些家庭添了二寶後,大部分的關注都投在了小成員身上。此時,被忽略的孩子就會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可能會有攻擊嬰兒或者有行為退化的現象。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搶玩具,原因在於

4~5歲的孩子,“物權”概念還不是很明晰,他們心中的物權,常常跟成人不一樣,這個階段,心理學上稱為兒童物權敏感期。

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這時期即稱為“敏感期”。

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常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一)什麼是物權意識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在這一階段,孩子最常說的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連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有些孩子還會非常喜歡把一些東西據為已有,甚至去搶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等。

不過,不同孩子對物權意識也有不同的呈現,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物權意識的表現也有可能會不同。比如,有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在其他小朋友搶自己玩具時,不敢反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玩具被搶走;而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其他人分享玩具,但是對某一特定的人會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這些截然不同的情況都是孩子們在“物權意識”方面的表現。

"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在頭條悟空問答欄裡,有寶媽問:寶寶被大孩搶玩具,無力反抗,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一個資深的二胎老母親,這位寶媽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絕大部分家長都曾經被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困擾過:孩子太軟弱,怕他吃虧,孩子太強勢,怕他不合群。

事實上,只要是孩子扎堆的地方,就一定會發生搶東西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手上的玩具。

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會致使孩子變得蠻不講理:

1.獨生子女

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長輩們肯定都是寵愛有加的,再加上沒有什麼同伴,當開始團體生活時,他們就可能不太懂得尊重其他同伴的物權。

2.家長予取予求

有些家長工作很忙,就沒什麼時候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喜歡什麼就會強行佔有的習慣。

3.不當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處於反抗期的階段,喜歡的就想要得到,否則就會不停地哭鬧。此時若是家長怕麻煩,選擇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

4.孩子希望得到關注

有些家庭添了二寶後,大部分的關注都投在了小成員身上。此時,被忽略的孩子就會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可能會有攻擊嬰兒或者有行為退化的現象。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搶玩具,原因在於

4~5歲的孩子,“物權”概念還不是很明晰,他們心中的物權,常常跟成人不一樣,這個階段,心理學上稱為兒童物權敏感期。

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這時期即稱為“敏感期”。

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常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一)什麼是物權意識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在這一階段,孩子最常說的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連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有些孩子還會非常喜歡把一些東西據為已有,甚至去搶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等。

不過,不同孩子對物權意識也有不同的呈現,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物權意識的表現也有可能會不同。比如,有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在其他小朋友搶自己玩具時,不敢反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玩具被搶走;而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其他人分享玩具,但是對某一特定的人會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這些截然不同的情況都是孩子們在“物權意識”方面的表現。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二)那麼,每個年齡段的寶寶的物權意識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

0~1歲

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洋洋8個月了,一天阿姨帶著哥哥來家裡玩,哥哥看到洋洋的足球,非常紳士地問:“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嗎?”媽媽連忙回答:“玩吧玩吧,洋洋還不知道護東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洋洋也高興地手舞足蹈。 寶貝這個階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體,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動作是自己的,至於身體之外的東西,我暫時還顧不上,所以孩子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儘管如此,孩子還是喜歡有同伴的環境,看到別人玩,他也會高興地大笑,他會明白“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玩”。

1~2歲

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小區裡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1歲多的潤潤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車,拿著就走,嘴裡還喊著:“潤潤玩,潤潤玩!”大哥哥連忙跑過來說:“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車,潤潤委屈地大哭起來,又試圖去拿,被奶奶抱開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也能區分出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但是還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裡,只要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伸手拿。所以父母要多告訴孩子“這是哥哥的,不是潤潤的”。慢慢地,孩子就會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時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會有些失望,甚至哭鬧,其實孩子失望的過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過程。父母只需要安撫孩子,讓他接受這種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讓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去別人家裡做客或者要玩別人東西前要先詢問,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記得歸還並且致謝。

2~3歲

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迪迪和媽媽都熱情好客,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小朋友來了,不管玩什麼玩具,迪迪都會第一時間把玩具拿走,並大聲說:“這是我的!”去小區廣場玩也是,什麼玩具都看得緊緊的,不肯分享。爸爸媽媽擔心孩子這樣交不到朋友,很著急,告訴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蒙臺梭利認為,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物權期”是所有孩子經歷的一個階都要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現強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現溫和些。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表現要採取尊重,接納的態度並加以引導。

"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在頭條悟空問答欄裡,有寶媽問:寶寶被大孩搶玩具,無力反抗,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一個資深的二胎老母親,這位寶媽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絕大部分家長都曾經被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困擾過:孩子太軟弱,怕他吃虧,孩子太強勢,怕他不合群。

事實上,只要是孩子扎堆的地方,就一定會發生搶東西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手上的玩具。

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會致使孩子變得蠻不講理:

1.獨生子女

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長輩們肯定都是寵愛有加的,再加上沒有什麼同伴,當開始團體生活時,他們就可能不太懂得尊重其他同伴的物權。

2.家長予取予求

有些家長工作很忙,就沒什麼時候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喜歡什麼就會強行佔有的習慣。

3.不當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處於反抗期的階段,喜歡的就想要得到,否則就會不停地哭鬧。此時若是家長怕麻煩,選擇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

4.孩子希望得到關注

有些家庭添了二寶後,大部分的關注都投在了小成員身上。此時,被忽略的孩子就會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可能會有攻擊嬰兒或者有行為退化的現象。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搶玩具,原因在於

4~5歲的孩子,“物權”概念還不是很明晰,他們心中的物權,常常跟成人不一樣,這個階段,心理學上稱為兒童物權敏感期。

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這時期即稱為“敏感期”。

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常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一)什麼是物權意識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在這一階段,孩子最常說的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連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有些孩子還會非常喜歡把一些東西據為已有,甚至去搶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等。

不過,不同孩子對物權意識也有不同的呈現,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物權意識的表現也有可能會不同。比如,有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在其他小朋友搶自己玩具時,不敢反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玩具被搶走;而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其他人分享玩具,但是對某一特定的人會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這些截然不同的情況都是孩子們在“物權意識”方面的表現。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二)那麼,每個年齡段的寶寶的物權意識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

0~1歲

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洋洋8個月了,一天阿姨帶著哥哥來家裡玩,哥哥看到洋洋的足球,非常紳士地問:“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嗎?”媽媽連忙回答:“玩吧玩吧,洋洋還不知道護東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洋洋也高興地手舞足蹈。 寶貝這個階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體,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動作是自己的,至於身體之外的東西,我暫時還顧不上,所以孩子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儘管如此,孩子還是喜歡有同伴的環境,看到別人玩,他也會高興地大笑,他會明白“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玩”。

1~2歲

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小區裡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1歲多的潤潤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車,拿著就走,嘴裡還喊著:“潤潤玩,潤潤玩!”大哥哥連忙跑過來說:“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車,潤潤委屈地大哭起來,又試圖去拿,被奶奶抱開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也能區分出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但是還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裡,只要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伸手拿。所以父母要多告訴孩子“這是哥哥的,不是潤潤的”。慢慢地,孩子就會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時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會有些失望,甚至哭鬧,其實孩子失望的過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過程。父母只需要安撫孩子,讓他接受這種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讓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去別人家裡做客或者要玩別人東西前要先詢問,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記得歸還並且致謝。

2~3歲

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迪迪和媽媽都熱情好客,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小朋友來了,不管玩什麼玩具,迪迪都會第一時間把玩具拿走,並大聲說:“這是我的!”去小區廣場玩也是,什麼玩具都看得緊緊的,不肯分享。爸爸媽媽擔心孩子這樣交不到朋友,很著急,告訴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蒙臺梭利認為,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物權期”是所有孩子經歷的一個階都要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現強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現溫和些。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表現要採取尊重,接納的態度並加以引導。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三)培養寶寶物權意識的意義

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弗洛姆

培養寶寶的物權意識,能夠讓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當孩子的物權得到尊重時,可以促使他們在各個方面得到有利發展。當孩子明白要尊重他人的物權時,就代表他們已經掌握了一種社會規則,這將會讓他們在交往中更受歡迎。

"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在頭條悟空問答欄裡,有寶媽問:寶寶被大孩搶玩具,無力反抗,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一個資深的二胎老母親,這位寶媽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絕大部分家長都曾經被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困擾過:孩子太軟弱,怕他吃虧,孩子太強勢,怕他不合群。

事實上,只要是孩子扎堆的地方,就一定會發生搶東西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手上的玩具。

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會致使孩子變得蠻不講理:

1.獨生子女

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長輩們肯定都是寵愛有加的,再加上沒有什麼同伴,當開始團體生活時,他們就可能不太懂得尊重其他同伴的物權。

2.家長予取予求

有些家長工作很忙,就沒什麼時候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喜歡什麼就會強行佔有的習慣。

3.不當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處於反抗期的階段,喜歡的就想要得到,否則就會不停地哭鬧。此時若是家長怕麻煩,選擇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

4.孩子希望得到關注

有些家庭添了二寶後,大部分的關注都投在了小成員身上。此時,被忽略的孩子就會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可能會有攻擊嬰兒或者有行為退化的現象。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搶玩具,原因在於

4~5歲的孩子,“物權”概念還不是很明晰,他們心中的物權,常常跟成人不一樣,這個階段,心理學上稱為兒童物權敏感期。

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這時期即稱為“敏感期”。

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常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一)什麼是物權意識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在這一階段,孩子最常說的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連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有些孩子還會非常喜歡把一些東西據為已有,甚至去搶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等。

不過,不同孩子對物權意識也有不同的呈現,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物權意識的表現也有可能會不同。比如,有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在其他小朋友搶自己玩具時,不敢反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玩具被搶走;而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其他人分享玩具,但是對某一特定的人會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這些截然不同的情況都是孩子們在“物權意識”方面的表現。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二)那麼,每個年齡段的寶寶的物權意識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

0~1歲

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洋洋8個月了,一天阿姨帶著哥哥來家裡玩,哥哥看到洋洋的足球,非常紳士地問:“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嗎?”媽媽連忙回答:“玩吧玩吧,洋洋還不知道護東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洋洋也高興地手舞足蹈。 寶貝這個階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體,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動作是自己的,至於身體之外的東西,我暫時還顧不上,所以孩子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儘管如此,孩子還是喜歡有同伴的環境,看到別人玩,他也會高興地大笑,他會明白“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玩”。

1~2歲

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小區裡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1歲多的潤潤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車,拿著就走,嘴裡還喊著:“潤潤玩,潤潤玩!”大哥哥連忙跑過來說:“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車,潤潤委屈地大哭起來,又試圖去拿,被奶奶抱開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也能區分出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但是還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裡,只要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伸手拿。所以父母要多告訴孩子“這是哥哥的,不是潤潤的”。慢慢地,孩子就會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時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會有些失望,甚至哭鬧,其實孩子失望的過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過程。父母只需要安撫孩子,讓他接受這種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讓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去別人家裡做客或者要玩別人東西前要先詢問,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記得歸還並且致謝。

2~3歲

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迪迪和媽媽都熱情好客,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小朋友來了,不管玩什麼玩具,迪迪都會第一時間把玩具拿走,並大聲說:“這是我的!”去小區廣場玩也是,什麼玩具都看得緊緊的,不肯分享。爸爸媽媽擔心孩子這樣交不到朋友,很著急,告訴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蒙臺梭利認為,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物權期”是所有孩子經歷的一個階都要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現強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現溫和些。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表現要採取尊重,接納的態度並加以引導。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三)培養寶寶物權意識的意義

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弗洛姆

培養寶寶的物權意識,能夠讓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當孩子的物權得到尊重時,可以促使他們在各個方面得到有利發展。當孩子明白要尊重他人的物權時,就代表他們已經掌握了一種社會規則,這將會讓他們在交往中更受歡迎。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四)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1. 樹立孩子的所有權概念

樹立孩子對所有權的概念認識,就是讓孩子分清自己的和別人的。只有概念明白了,孩子才能學會約束自己,不隨便拿走或使用別人的東西。

在和孩子的日常互動中,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是媽媽的,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大家可以公用的。

具體做法:

比如,疊衣服的時候,對他說:這麼小的襪子,是誰的啊,是寶寶的!給寶寶餵飯的時候,拿著勺子對寶寶說,這麼小的勺子,是誰的呀!哄寶寶入睡的時候,問他這是誰的小床啊!

2. 尊重寶寶的物權

孩子有了所有權意識,就會維護對自己東西的所有權,這是好事,父母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不要認為他們是自私而強行剝奪,這就是尊重。只有孩子自己的所有權被尊重之後他才會學著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具體做法:

1).及時強調

家長在每次給孩子置辦一件新東西的時候,都應該及時向孩子強調:“這是送給你的”。隨後,應當介紹這件物品的名稱、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並且幫助孩子找一個恰當的位置擺放。

2).時常登記

家長應該為子女準備一本登記冊,指導他們進行物件登記,並向他們說明如何利用好登記冊來管理自己的東西。例如圖畫式登記:畫一杆水槍,標上日期,就代表某日置辦了一杆水槍。當然,家長和子女可以一起商量,創造出更多有趣有效的方法來登記。

3).定期整理

不管家長有多忙,也應該抽時間指導、帶領子女定期整理他們的物件,進行分類擺放。孩子年紀還小,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帶領,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當然,家長應該做的是帶領和指導,而不是包辦。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保持耐心,幫助孩子養成這個定期整理的好習慣,當他們能夠獨自完成這項工作時,家長就可以放手了。

4).設置專屬空間

如果家長能為子女設置一個小空間(比如給他們安排個小櫃子)來專門擺放他們的圖書、玩具等就更好了。告訴孩子,這是他們的專屬空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佈置這個空間。

5).不隨意處置孩子物品

有些成人在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下,就隨意丟棄或者收藏、挪動他們已經放置好的物件,這些行為往往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有時候,在家長眼裡不重要的東西,在小朋友心裡是非常重要的。家長的隨意處置,常會打擊到孩子存放物件的積極性,次數頻繁了,就極有可能使孩子養成亂擺亂放、亂扔亂棄的生活習慣。當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慣之後,家長再去指正、批評往往不會再有很好的效果了。所以,家長應當幫助子女養成好的取放習慣,用了東西要放回原處,並且做好孩子的榜樣,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件。

3.尊重別人的物品所有權

儘管“搶玩具”對於特定年齡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而是放任不管,覺得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覺得搶別人東西是一件正常的事。

1).明確物權歸屬。

2歲之後,寶寶逐漸意識到有些東西是不能隨便拿的。比如當寶寶看到一個大姐姐揹著一個漂亮的背,寶寶想拿過來背在自己身上,但媽媽說不可以,寶寶覺得很奇怪。面對類似的情況,家長要耐心的告訴孩子“自己的”和”別人的”區別,家長要讓寶寶知道,如果自己悄悄拿走了別人的物品,對方會著急,難過。

例如,家長可以問寶寶“你喜歡的芭比娃娃被別人拿走了,你想玩的時候找不到了,你是不是也很傷心難過呢?”

2).灌輸“先來後到”“借用”的觀念。比如當孩子想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或者拿別人的玩具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寶寶來玩排隊遊戲,等音樂停了你才能玩搖搖車,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皮球,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玩!”

帶孩子出門的時候不妨帶兩個孩子愛玩的玩具,當孩子為了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用他最愛的玩具轉移注意力。

3).儘快歸還

如果孩子私自拿了別人的東西,家長要儘早帶著孩子把東西還回去。並親自示範道歉。例如“很抱歉,我們拿了你的玩具,讓你著急傷心了,因為我們覺得它太好玩了,現在我們把它還給你。”

在還回去的過程中,儘量避免大聲苛責孩子,給孩子貼標上“自私”標籤

4).訂立規矩。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5).使孩子懂得與他人協商

孩子年齡還小,可能還不清楚為什麼喜歡東西不可以隨意動用,父母應當告訴他們:“假如你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可以先跟爸爸媽媽講,讓我們看看可不可以。”這樣的交流模式讓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了協商的餘地的。

6)·循序漸進,引導分享。

分享,是一種善舉,學會了它,就會學會了生活;分享,是一種思想,思考的同時,也就體會了快樂。

比爾.蓋茨曾說:“每天清晨當我醒來,我便思索著如何與他人分享我的快樂,因為那會使我更快樂。”

例如,當別的寶寶與自家寶寶分享玩具時,可以提醒寶寶:“小朋友把玩具分享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表示高興時,可以再可以告訴他:“那你也把玩具分給他們玩,他們也會很高興。”通過這樣的提點,寶寶會嘗試把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

當寶寶的小夥伴來家裡做客時,家長可以為寶寶做些好吃的,引導寶寶招待他的小夥伴,一起分享美味的食物。還可以讓寶寶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夥伴玩,一起享受快樂時光。

當寶寶對自己的玩具不再是抓著不放或者願意主動拿出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他便逐漸懂得了分享的含義,同時也體會到了分享行為給他和小朋友帶來的快樂和滿足。

"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在頭條悟空問答欄裡,有寶媽問:寶寶被大孩搶玩具,無力反抗,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一個資深的二胎老母親,這位寶媽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絕大部分家長都曾經被孩子搶玩具的問題困擾過:孩子太軟弱,怕他吃虧,孩子太強勢,怕他不合群。

事實上,只要是孩子扎堆的地方,就一定會發生搶東西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手上的玩具。

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會致使孩子變得蠻不講理:

1.獨生子女

家裡就這麼一個寶貝,長輩們肯定都是寵愛有加的,再加上沒有什麼同伴,當開始團體生活時,他們就可能不太懂得尊重其他同伴的物權。

2.家長予取予求

有些家長工作很忙,就沒什麼時候陪伴孩子,為了補償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喜歡什麼就會強行佔有的習慣。

3.不當的應對方式

當孩子處於反抗期的階段,喜歡的就想要得到,否則就會不停地哭鬧。此時若是家長怕麻煩,選擇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

4.孩子希望得到關注

有些家庭添了二寶後,大部分的關注都投在了小成員身上。此時,被忽略的孩子就會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可能會有攻擊嬰兒或者有行為退化的現象。

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搶玩具,原因在於

4~5歲的孩子,“物權”概念還不是很明晰,他們心中的物權,常常跟成人不一樣,這個階段,心理學上稱為兒童物權敏感期。

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某個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心理過程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這時期即稱為“敏感期”。

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常發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一)什麼是物權意識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在這一階段,孩子最常說的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連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有些孩子還會非常喜歡把一些東西據為已有,甚至去搶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等。

不過,不同孩子對物權意識也有不同的呈現,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物權意識的表現也有可能會不同。比如,有些2歲左右的孩子會在其他小朋友搶自己玩具時,不敢反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玩具被搶走;而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其他人分享玩具,但是對某一特定的人會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這些截然不同的情況都是孩子們在“物權意識”方面的表現。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二)那麼,每個年齡段的寶寶的物權意識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

0~1歲

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洋洋8個月了,一天阿姨帶著哥哥來家裡玩,哥哥看到洋洋的足球,非常紳士地問:“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嗎?”媽媽連忙回答:“玩吧玩吧,洋洋還不知道護東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洋洋也高興地手舞足蹈。 寶貝這個階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體,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動作是自己的,至於身體之外的東西,我暫時還顧不上,所以孩子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儘管如此,孩子還是喜歡有同伴的環境,看到別人玩,他也會高興地大笑,他會明白“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玩”。

1~2歲

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小區裡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1歲多的潤潤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車,拿著就走,嘴裡還喊著:“潤潤玩,潤潤玩!”大哥哥連忙跑過來說:“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車,潤潤委屈地大哭起來,又試圖去拿,被奶奶抱開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也能區分出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但是還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裡,只要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伸手拿。所以父母要多告訴孩子“這是哥哥的,不是潤潤的”。慢慢地,孩子就會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時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會有些失望,甚至哭鬧,其實孩子失望的過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過程。父母只需要安撫孩子,讓他接受這種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讓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去別人家裡做客或者要玩別人東西前要先詢問,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記得歸還並且致謝。

2~3歲

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迪迪和媽媽都熱情好客,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小朋友來了,不管玩什麼玩具,迪迪都會第一時間把玩具拿走,並大聲說:“這是我的!”去小區廣場玩也是,什麼玩具都看得緊緊的,不肯分享。爸爸媽媽擔心孩子這樣交不到朋友,很著急,告訴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蒙臺梭利認為,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交朋友、群體活動有明顯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物權期”是所有孩子經歷的一個階都要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現強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現溫和些。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表現要採取尊重,接納的態度並加以引導。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三)培養寶寶物權意識的意義

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弗洛姆

培養寶寶的物權意識,能夠讓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並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當孩子的物權得到尊重時,可以促使他們在各個方面得到有利發展。當孩子明白要尊重他人的物權時,就代表他們已經掌握了一種社會規則,這將會讓他們在交往中更受歡迎。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四)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1. 樹立孩子的所有權概念

樹立孩子對所有權的概念認識,就是讓孩子分清自己的和別人的。只有概念明白了,孩子才能學會約束自己,不隨便拿走或使用別人的東西。

在和孩子的日常互動中,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是媽媽的,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大家可以公用的。

具體做法:

比如,疊衣服的時候,對他說:這麼小的襪子,是誰的啊,是寶寶的!給寶寶餵飯的時候,拿著勺子對寶寶說,這麼小的勺子,是誰的呀!哄寶寶入睡的時候,問他這是誰的小床啊!

2. 尊重寶寶的物權

孩子有了所有權意識,就會維護對自己東西的所有權,這是好事,父母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不要認為他們是自私而強行剝奪,這就是尊重。只有孩子自己的所有權被尊重之後他才會學著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具體做法:

1).及時強調

家長在每次給孩子置辦一件新東西的時候,都應該及時向孩子強調:“這是送給你的”。隨後,應當介紹這件物品的名稱、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並且幫助孩子找一個恰當的位置擺放。

2).時常登記

家長應該為子女準備一本登記冊,指導他們進行物件登記,並向他們說明如何利用好登記冊來管理自己的東西。例如圖畫式登記:畫一杆水槍,標上日期,就代表某日置辦了一杆水槍。當然,家長和子女可以一起商量,創造出更多有趣有效的方法來登記。

3).定期整理

不管家長有多忙,也應該抽時間指導、帶領子女定期整理他們的物件,進行分類擺放。孩子年紀還小,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帶領,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當然,家長應該做的是帶領和指導,而不是包辦。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保持耐心,幫助孩子養成這個定期整理的好習慣,當他們能夠獨自完成這項工作時,家長就可以放手了。

4).設置專屬空間

如果家長能為子女設置一個小空間(比如給他們安排個小櫃子)來專門擺放他們的圖書、玩具等就更好了。告訴孩子,這是他們的專屬空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佈置這個空間。

5).不隨意處置孩子物品

有些成人在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下,就隨意丟棄或者收藏、挪動他們已經放置好的物件,這些行為往往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有時候,在家長眼裡不重要的東西,在小朋友心裡是非常重要的。家長的隨意處置,常會打擊到孩子存放物件的積極性,次數頻繁了,就極有可能使孩子養成亂擺亂放、亂扔亂棄的生活習慣。當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慣之後,家長再去指正、批評往往不會再有很好的效果了。所以,家長應當幫助子女養成好的取放習慣,用了東西要放回原處,並且做好孩子的榜樣,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件。

3.尊重別人的物品所有權

儘管“搶玩具”對於特定年齡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而是放任不管,覺得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覺得搶別人東西是一件正常的事。

1).明確物權歸屬。

2歲之後,寶寶逐漸意識到有些東西是不能隨便拿的。比如當寶寶看到一個大姐姐揹著一個漂亮的背,寶寶想拿過來背在自己身上,但媽媽說不可以,寶寶覺得很奇怪。面對類似的情況,家長要耐心的告訴孩子“自己的”和”別人的”區別,家長要讓寶寶知道,如果自己悄悄拿走了別人的物品,對方會著急,難過。

例如,家長可以問寶寶“你喜歡的芭比娃娃被別人拿走了,你想玩的時候找不到了,你是不是也很傷心難過呢?”

2).灌輸“先來後到”“借用”的觀念。比如當孩子想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或者拿別人的玩具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寶寶來玩排隊遊戲,等音樂停了你才能玩搖搖車,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皮球,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玩!”

帶孩子出門的時候不妨帶兩個孩子愛玩的玩具,當孩子為了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用他最愛的玩具轉移注意力。

3).儘快歸還

如果孩子私自拿了別人的東西,家長要儘早帶著孩子把東西還回去。並親自示範道歉。例如“很抱歉,我們拿了你的玩具,讓你著急傷心了,因為我們覺得它太好玩了,現在我們把它還給你。”

在還回去的過程中,儘量避免大聲苛責孩子,給孩子貼標上“自私”標籤

4).訂立規矩。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5).使孩子懂得與他人協商

孩子年齡還小,可能還不清楚為什麼喜歡東西不可以隨意動用,父母應當告訴他們:“假如你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可以先跟爸爸媽媽講,讓我們看看可不可以。”這樣的交流模式讓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了協商的餘地的。

6)·循序漸進,引導分享。

分享,是一種善舉,學會了它,就會學會了生活;分享,是一種思想,思考的同時,也就體會了快樂。

比爾.蓋茨曾說:“每天清晨當我醒來,我便思索著如何與他人分享我的快樂,因為那會使我更快樂。”

例如,當別的寶寶與自家寶寶分享玩具時,可以提醒寶寶:“小朋友把玩具分享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表示高興時,可以再可以告訴他:“那你也把玩具分給他們玩,他們也會很高興。”通過這樣的提點,寶寶會嘗試把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

當寶寶的小夥伴來家裡做客時,家長可以為寶寶做些好吃的,引導寶寶招待他的小夥伴,一起分享美味的食物。還可以讓寶寶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夥伴玩,一起享受快樂時光。

當寶寶對自己的玩具不再是抓著不放或者願意主動拿出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他便逐漸懂得了分享的含義,同時也體會到了分享行為給他和小朋友帶來的快樂和滿足。

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喜歡搶玩具

(五).寶寶物權敏感期應注意的問題

當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非常敏感且強烈時,成人絕不應該出於逗樂的心理去強搶他們的物品,惹得孩子生氣、哭泣,還對孩子說“你太小氣了”這類話。

。當孩子知道分享的時候,把食物分給大人一部分的時候,大人應該要接受,而不是拒絕,說出“剛剛是逗你玩的,你自己吃吧,我不吃”這類話。當他們被拒絕時,內心會感到失望、失落,多幾次之後,在他們心裡,“分享”是和“失望”並存的,也慢慢不會再分享。

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

---蒙臺梭利

培養寶寶的物主意識,有助於他們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所有權,同時也尊重別人的“私有財產”,做一個懂規矩,有原則,樂於分享的好寶寶,爸爸媽媽們不妨試試以上的這些方法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