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尋找中唐時期曾經影響中國歷史的重要軍事建築—— — 唐中受降城,我兩次走訪了二狗灣村和村中的昭君古城。

二狗灣村隸屬於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村莊坐落在一道土樑上,與包鋼水源地隔黃河相望,一架浮橋連接兩岸。古代黃河從村前西南向流過,由於黃河改道,小村成為了黃河南岸,否則這裡應該是包頭市的轄域。

這裡給我留下了太多的謎和不解,這裡有 3 座多朝代使用過的古城和王昭君疑冢,有豐富的歷史文物遺存。

二狗灣村我感覺沒什麼講究,可能是因近代最早在此居住的村民叫二狗子而得名。昭君墳和這三座古城是有故事的,這裡正在建設旅遊景區,稱昭君古城旅遊區,但我感覺投資者對這裡歷史文化的重視和挖掘還遠遠不夠。

這裡地形奇特,土樑和山丘突兀聳立,地勢雄坦,長約 2.5 公里,寬四五百米,高十數米,東高西低。四周是平原地帶,往南數公里是浩瀚的庫布齊沙漠,往北數公里是滔滔黃河,繼續向北 20 多公里是巍巍的陰山山脈。

傳說中的昭君墳在土樑東邊的山丘上。3 座古城中,東城和西城有許多現代墳堆,二狗灣村民居住在中城,民居散落,參差不齊,亂挖亂建,垃圾遍地,使這一處重要的古城遺址滿目瘡痍。城牆殘存,猶見當年氣勢雄偉,三座古城北牆斷續相連,約有 1.5公里。南城牆由於黃河從城下經過,沖刷坍塌,已不見蹤跡。據村民講,村前過去是古河道,地勢低窪,近幾十年,由於黃河水漫灘,村前地面抬高了十幾米。

這裡有太多的歷史之謎,這裡有神奇的古代傳說。

西漢河陰縣,宜樑縣?西漢時期包頭及周邊地區屬五原郡,轄 16縣,其中 7 個縣治不知其所在,有 8 個能初步判斷其縣治所,但也沒有足夠的考古證據予以確認。

有學者研究認為昭君古城為五原郡“河陰縣治”所在,也有學者認為是“宜樑縣治”。據古代地理“河之南為陰,河之北為陽”,我分析,西漢時期,昭君古城在黃河北岸,應為“河之陽”,所以稱此為“河陰縣”似乎有所不妥。

從地名詞義分析: “宜”, “恰當、正好、適宜”之意; “樑”, “從木、從水,意為用木在水上造橋;樑,水橋也;樑津為橋樑與渡口;樑,也解釋為“綿延的高地”。

從地形地貌分析,昭君古城曾是古代金津古渡所在地,適宜水上架設木浮橋;這裡也是一處適合攻防的綿延高地。

從歷史資料分析, 《水經注》曰:河水又東經宜樑縣之故城南,河水又東經 陽城南,又經河陰縣故城北。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宜樑縣在西,且黃河從縣城南經過;河陰縣在東,且黃河從縣城北經過。

因此,綜合地名詞義、地形地貌、歷史資料,我感覺昭君古城為“宜樑縣治”似乎更為確切一些。


"

為了尋找中唐時期曾經影響中國歷史的重要軍事建築—— — 唐中受降城,我兩次走訪了二狗灣村和村中的昭君古城。

二狗灣村隸屬於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村莊坐落在一道土樑上,與包鋼水源地隔黃河相望,一架浮橋連接兩岸。古代黃河從村前西南向流過,由於黃河改道,小村成為了黃河南岸,否則這裡應該是包頭市的轄域。

這裡給我留下了太多的謎和不解,這裡有 3 座多朝代使用過的古城和王昭君疑冢,有豐富的歷史文物遺存。

二狗灣村我感覺沒什麼講究,可能是因近代最早在此居住的村民叫二狗子而得名。昭君墳和這三座古城是有故事的,這裡正在建設旅遊景區,稱昭君古城旅遊區,但我感覺投資者對這裡歷史文化的重視和挖掘還遠遠不夠。

這裡地形奇特,土樑和山丘突兀聳立,地勢雄坦,長約 2.5 公里,寬四五百米,高十數米,東高西低。四周是平原地帶,往南數公里是浩瀚的庫布齊沙漠,往北數公里是滔滔黃河,繼續向北 20 多公里是巍巍的陰山山脈。

傳說中的昭君墳在土樑東邊的山丘上。3 座古城中,東城和西城有許多現代墳堆,二狗灣村民居住在中城,民居散落,參差不齊,亂挖亂建,垃圾遍地,使這一處重要的古城遺址滿目瘡痍。城牆殘存,猶見當年氣勢雄偉,三座古城北牆斷續相連,約有 1.5公里。南城牆由於黃河從城下經過,沖刷坍塌,已不見蹤跡。據村民講,村前過去是古河道,地勢低窪,近幾十年,由於黃河水漫灘,村前地面抬高了十幾米。

這裡有太多的歷史之謎,這裡有神奇的古代傳說。

西漢河陰縣,宜樑縣?西漢時期包頭及周邊地區屬五原郡,轄 16縣,其中 7 個縣治不知其所在,有 8 個能初步判斷其縣治所,但也沒有足夠的考古證據予以確認。

有學者研究認為昭君古城為五原郡“河陰縣治”所在,也有學者認為是“宜樑縣治”。據古代地理“河之南為陰,河之北為陽”,我分析,西漢時期,昭君古城在黃河北岸,應為“河之陽”,所以稱此為“河陰縣”似乎有所不妥。

從地名詞義分析: “宜”, “恰當、正好、適宜”之意; “樑”, “從木、從水,意為用木在水上造橋;樑,水橋也;樑津為橋樑與渡口;樑,也解釋為“綿延的高地”。

從地形地貌分析,昭君古城曾是古代金津古渡所在地,適宜水上架設木浮橋;這裡也是一處適合攻防的綿延高地。

從歷史資料分析, 《水經注》曰:河水又東經宜樑縣之故城南,河水又東經 陽城南,又經河陰縣故城北。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宜樑縣在西,且黃河從縣城南經過;河陰縣在東,且黃河從縣城北經過。

因此,綜合地名詞義、地形地貌、歷史資料,我感覺昭君古城為“宜樑縣治”似乎更為確切一些。


王昭君出塞之城——二狗灣昭君古城


昭君墳

在昭君古城周邊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流傳著許多關於王昭君的美麗傳說。當地村民講,當年昭君出塞,沿秦直道來到這裡,一路艱辛,經此黃河渡口渡河後北上,在渡口整理衣裳,休息化妝。

昭君將鞋子裡的沙子抖落在地上,沙子便變成了浩瀚的沙漠;昭君的化妝胭脂盒被風吹落,胭脂變成了粉色山樑;一群南飛的大雁被昭君美貌吸引,忘記了扇動翅膀,落在了山樑,山樑北坡被當地人稱作“落雁坡”。

在內蒙古和山西北部,有十多處傳說中的昭君墳。二狗灣村的昭君墳也是遠近聞名的。在二狗灣村土樑東側,巋然聳立著一座石頭山,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土樑上的石頭山便是昭君墳,是昭君的衣冠冢,昭君鎮因此而得名。

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來此考察,並在其文章中提到過,“我們就看到了兩個昭君墓,另一個在包頭市的黃河南岸。其實這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個古代的堡壘”。

翦伯贊先生還說, “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裡,這件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昭君墓。顯然,這些昭君墓的出現,反映了內蒙古人民對王昭君這個人物有好感,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鄉。”

但二狗灣昭君墳地形結構和土質奇特,有漢代古墓,這裡又是黃河古渡,應該是有故事的。

走訪二狗灣村民,瞭解古城舊事,多數老者能講出“軟軟留王”建城的故事,但具體細節已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我查閱有關資料,感覺村民講的“軟軟留王”似乎與古代北方民族“蠕蠕”即“柔然”有關,“軟軟” “蠕蠕”都是對柔然的稱呼。

柔然,亦稱蠕蠕等,是公元 4 世紀末至 6 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大漠地區的古代民族之一,與其並存的還有敕勒。當時中國正處於歷史上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柔然強盛時期疆域東起呼倫貝爾,西抵阿爾泰山,北括貝加爾湖,南越陰山。

“柔然”是自稱, “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敗多勝少,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並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地改稱“蠕蠕”。

這裡怎麼會與柔然有關呢,歷史資料顯示這裡有可能是中唐時期中受降城遺址,應該與突厥有關吧,這又是段複雜的歷史了。

唐王朝中期,在黃河以北修築了三個受降城,這是中唐歷史上重要的戰略和軍事佈局,使大唐盛世得以延續。

唐中宗時,居住在陰山以北的後突厥勢力日漸強盛,屢次興兵渡黃河南下,對唐王朝構成重大威脅。

公元 708 年,名將張仁願走馬上任,出任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趁突厥首領默啜啜西征之機,僅用 60 天便在突厥出沒的漠南地區築起3 座受降城,向北拓地 300 裡。這三座重要軍事據點,各距四百餘里,各據交通要道,首尾可互相照應,有著戰略上的重要作用。

三座受降城建成後,割斷了突厥南下的通道,從此突厥不敢度陰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一舉結束了唐與後突厥數十年戰爭中被動挨打的局面,使唐王朝的防禦勢力有了保證,同時,後突厥也被回紇(he)汗國滅亡,陰山以南地帶便安定了下來。

三座受降城中,中受降城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史料顯示,從公元715 年至 749 年為止,34 年內,該城為安北都護府的治所。

安北都護府是唐朝重要的六個都護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北方邊疆的高級軍政機構,所轄地區基本上包括今蒙古國和俄羅斯部分地區。

駐有兵六千,馬兩千。

中受降城還是唐中期對外聯絡的七個重要關口之一,融入了唐代重要對外政治、經貿往來大通道“參天可汗道”,併成為其重要的中轉樞紐,對促進唐中晚期政治、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座受降城中,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縣托克托城的大皇城,西受降城在今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鄉庫倫補隆村。對於中受降城址的具體位置,史學界眾說紛紜,有過激烈的爭論和多種觀點。

經專家考證認定,普遍認為,中受降城是位於包頭市高新區“大鼎”西側約 500 米處的敖陶窯子古城。我行走了昭君古城後,對此有了新的看法。

對於中受降城的位置,古籍有明確記載的主要有:《元和郡縣圖志》《三受降城碑銘並序》《新唐書•地理志》等。

《元和郡縣圖志》: “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境,河北有拂雲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祈禱,牧馬料兵而渡河。”

《三受降城碑銘並序》: “有拂雲祠者,在河之北,地形雄坦,控扼樞會……” “三城嶽立,以拂雲祠為中城,東西相去各四百里……”

《新唐書•地理志》: “中受降城,有拂雲堆祠。接靈州境,有關,元和九年置。” “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柵,谷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

南宋詩人陸游《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護塞寧須右北平,拂雲祠是受降城;誰知此志成虛語,白首燈前聽雁聲!

這是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最為精確的歷史依據。這些記載給我們這樣三個基本判斷:一是黃河北岸一處地形雄坦之地,被稱之為拂雲堆,拂雲堆上有拂雲祠,中受降城在拂雲祠的地方。二是以前唐王朝與突厥以黃河為界,突厥人要南渡黃河時,必先到神祠內祈禱,然後備足軍馬渡河。三是從中受降城城正北往東走八十里可到呼延谷,也就是昆都侖河谷。

所以要考證中受降城所在,必須考證拂雲堆和拂雲祠。綜合考查古代黃河以北地形及周邊古城遺址,我感覺二狗灣村的土樑應是拂雲堆,二狗灣村古城也被稱作昭君古城應該是中受降城遺址了。

那麼敖陶窯子古城是古代什麼城的遺址呢,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唐朝以來,邊塞詩尤為詩人喜愛,以受降城為題材的許多詩歌廣為流傳。其中邊塞詩人李益曾親臨三受降城,並寫出一些著名的詩篇,題為《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寫道: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詩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後,聽到了遠處傳來的笛聲,同情駐守邊防兵卒的思鄉之情。這首詩反映了各族群眾的和平心聲,因而成為千古絕唱,長期流傳下來。

我站在這座千年古城,遙想當年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也不覺潸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