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淺析(八)——良知不違正業

王陽明 孔子云 佛教 安井仙知 正心讀書會 2017-04-07

孔孟之道與王陽明心學第二篇

王陽明心學淺析(八)

——良知不違正業

文/離開

王陽明心學淺析(八)——良知不違正業

(七)致良知

良知不違正業,不違正思維,不違見聞

王陽明把良知貫徹融入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強調以良知為體,正常工作、正常思維、正常日用見聞,這一切皆是良知起用的體現,正如我的安祥禪導師耕雲先生所倡導的,帶著安祥心態去工作、生活與學習,過著安祥生活,已竟修行之功,人生美好,大吉大利……

王陽明良知心學,已上升到一種人生的生活姿態,非學問,更非宗教,而是一種致良知的聖人生活,這與耕雲先生倡導的安祥生活異曲同工。

《答歐陽德》: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孔子云: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大抵學問工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

這段話有點禪宗的“但得本,不愁未”的禪學思想。也就是,帶著良知覺性的體,去見聞學習而無礙,離開良知覺性的體,去見聞學習,又極易成為理障塵埃。

問:師雲:《系》言何思何慮?(《易經·繫辭下傳》),是言所思所慮只是天理,更無別思別慮耳,非無思無慮也。心之本體即是天理,有何可思慮可得?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只是要復他本體,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學者之蔽,大率非沈空守寂,則安排思索。……但思索亦是良知發用,其與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別?恐認賊作子,惑而不知也。

答:“思曰睿,睿作聖”(《尚書·洪範》)。“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孟子·告子章句上》)。思其可少乎?沈空守寂與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為喪失良知也,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發用之思,自然明白簡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紛紜勞擾,良好亦自會分別得?蓋思之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所以認賊作子,正為致知之學不明,不知在良知上體認之耳。

這段對話很精彩,大凡修行人,極易陷入二種極端,一是胡思亂想失良知本心,二是沉空守寂,不動腦筋,貪圖境界上的快樂。古代把禪修稱為思維修,說明思維正見對禪修之重要。王陽明在這裡,再次強調以良知生命覺性狀態之下,以良知體認基礎上的良知發用之思,是非常必要的,自性良知自然流露而思維就可以斷惑,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沒有良知體認基礎上的思維,則是紛紜勞擾,越思越亂,離良知愈遠矣。引用我的安祥禪導師耕雲先生的話,你在安祥覺性中進行正思維,你的思維力量來自安祥生命的源頭活水,你的思維充滿靈性而有活力,你就更加容易斷惑證真,加深你對宇宙生命的安祥證悟。反之,沒有安祥的思維,自然失去思維的源頭活水,蒼白無力,只會消耗你的生命能源,徒增理障法塵而無益。

所以,你擁有安祥,擁有良知,是你避免胡思亂想,避免沉空守寂的唯一良方。你擁有安祥,擁有良知,思維就是不思維,有念就是無念,二者不二而無礙的。

王陽明心學淺析(八)——良知不違正業

王陽明弟子中,有的家長父母擔心其子女學良知聖學影響學業,前來向王陽明求釋疑?

王陽明答曰:豈特無妨?乃大益耳。學聖賢者,譬之治家,其產業、第宅、服食、器物,皆所自置。欲請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在。還以自享,終生用之無窮也。今之為舉業(學業)者,譬之治家不務居積,專以假貸為功。欲請客,自廳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來,則諸貸之物一時豐裕可觀;客去,則盡以還人,一物非所有也;若請客不至,則時過氣衰,借貨亦不備;終生奔勞,作一窶人而已。是求無益於得,求在外也。

套用耕雲先生名言: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安祥是幸福的源泉,你如果能念念自知,時時自覺,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人生大吉大祥,自然消千災於未蔭,擁有安祥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耕雲先生的這段話,用來詮釋王陽明的良知聖學與人生正業的論述,是再合適不過了。

從上述王陽明的論述中,我們更加清晰地體會到,王陽明的良知心學,絕非一種學問,更超越了人倫道德理論範疇,而是倡導過良知生活。心懷聖者的良知,過活現象界生活,這是一種既存在又超越的聖人灑脫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聖者對世人的殷切期盼,這與佛法的八正道思想是相一致的,與中國禪宗倡導的語默動靜體安然的禪者生活相一致。

王陽明心學淺析(八)——良知不違正業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正心讀書會,感恩!

王陽明心學淺析(八)——良知不違正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