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

文 / 文史怪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一些偉人、名人的出生的記載,總會伴有一些異相,要麼就是天有奇兆,要麼就是夢有奇緣。就比如說關於王陽明的出生記載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明史 王守仁傳》)。

而這樣的一些記載很明顯地就給人以一種錯覺,以為天才偉人皆是“天選之子”,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偉業的建立,盡皆是命中註定的。就比如說王陽明,他五歲才開口說話,並且開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背誦《四書》,這讓人們更是驚為天人。與此同時也會認為,正因為如此天縱之才才有了他日後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然而,王陽明的成功,真的能歸咎於他比較天才嗎?

"

文 / 文史怪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一些偉人、名人的出生的記載,總會伴有一些異相,要麼就是天有奇兆,要麼就是夢有奇緣。就比如說關於王陽明的出生記載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明史 王守仁傳》)。

而這樣的一些記載很明顯地就給人以一種錯覺,以為天才偉人皆是“天選之子”,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偉業的建立,盡皆是命中註定的。就比如說王陽明,他五歲才開口說話,並且開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背誦《四書》,這讓人們更是驚為天人。與此同時也會認為,正因為如此天縱之才才有了他日後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然而,王陽明的成功,真的能歸咎於他比較天才嗎?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實事求是的講,王陽明聰明嗎?我想,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的日後成就是因為他的聰明所直接促成的嗎?我想,這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尼采曾說過,一個人要不朽,他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必須死好幾次。

而王陽明的一生,其實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王陽明在後來教導他的弟子們時,一再強調他的學說是經歷了萬死千生才得來的。其實王陽明這句話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後人習慣以天才、用兵奇才來形容他,卻往往忽略了王陽明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事實上,王陽明的一生,筆者竊以為,與其說是才華橫溢光彩奪目的一生,倒不如說是如一個苦行者一般的踽踽獨行的一生,甚至於在這個過程中還“死了好幾次”。

王陽明的一生,最主要的困擾來自這三個方面。

"

文 / 文史怪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一些偉人、名人的出生的記載,總會伴有一些異相,要麼就是天有奇兆,要麼就是夢有奇緣。就比如說關於王陽明的出生記載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明史 王守仁傳》)。

而這樣的一些記載很明顯地就給人以一種錯覺,以為天才偉人皆是“天選之子”,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偉業的建立,盡皆是命中註定的。就比如說王陽明,他五歲才開口說話,並且開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背誦《四書》,這讓人們更是驚為天人。與此同時也會認為,正因為如此天縱之才才有了他日後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然而,王陽明的成功,真的能歸咎於他比較天才嗎?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實事求是的講,王陽明聰明嗎?我想,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的日後成就是因為他的聰明所直接促成的嗎?我想,這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尼采曾說過,一個人要不朽,他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必須死好幾次。

而王陽明的一生,其實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王陽明在後來教導他的弟子們時,一再強調他的學說是經歷了萬死千生才得來的。其實王陽明這句話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後人習慣以天才、用兵奇才來形容他,卻往往忽略了王陽明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事實上,王陽明的一生,筆者竊以為,與其說是才華橫溢光彩奪目的一生,倒不如說是如一個苦行者一般的踽踽獨行的一生,甚至於在這個過程中還“死了好幾次”。

王陽明的一生,最主要的困擾來自這三個方面。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打坐雕像

一、身體的困擾。

小小年紀的王陽明就樹立了“當聖人”這樣遠大而高遠的目標,但是聖人之路雖說可學而至,卻也缺乏明確的指導。而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成仙成聖”的途徑,也許就是學佛學道了。

於是,王陽明毅然開始學習打坐。

王陽明其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在確定了一個目標以後,就可以全身心地、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其中,就如同他日後在辭章、書法方面能取得極高的造詣也源於此。只可惜,打坐一事卻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

王陽明自然是不肯死心,於是又開始按照朱熹朱聖人的辦法“格物致知”,開始了“格竹子”。可是七天的時間堅持下來的結果確實開始吐血。而這,徹底地成為了他一生的病根。

之後,因為劉瑾而被貶謫到龍場的他,首先面臨著一大挑戰就是惡劣的環境,加之他後來選擇在龍場的一個山洞中居住、在一個石棺中悟道,這些種種都對他的身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在當時,人們都知道王陽明很厲害,但是也都清楚王陽明是個瘦書生加病秧子,而疾病確實是折磨了他的後半生,也就直接造成了他在五十多歲就去世,他的傳奇一生戛然而止。

"

文 / 文史怪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一些偉人、名人的出生的記載,總會伴有一些異相,要麼就是天有奇兆,要麼就是夢有奇緣。就比如說關於王陽明的出生記載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明史 王守仁傳》)。

而這樣的一些記載很明顯地就給人以一種錯覺,以為天才偉人皆是“天選之子”,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偉業的建立,盡皆是命中註定的。就比如說王陽明,他五歲才開口說話,並且開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背誦《四書》,這讓人們更是驚為天人。與此同時也會認為,正因為如此天縱之才才有了他日後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然而,王陽明的成功,真的能歸咎於他比較天才嗎?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實事求是的講,王陽明聰明嗎?我想,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的日後成就是因為他的聰明所直接促成的嗎?我想,這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尼采曾說過,一個人要不朽,他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必須死好幾次。

而王陽明的一生,其實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王陽明在後來教導他的弟子們時,一再強調他的學說是經歷了萬死千生才得來的。其實王陽明這句話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後人習慣以天才、用兵奇才來形容他,卻往往忽略了王陽明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事實上,王陽明的一生,筆者竊以為,與其說是才華橫溢光彩奪目的一生,倒不如說是如一個苦行者一般的踽踽獨行的一生,甚至於在這個過程中還“死了好幾次”。

王陽明的一生,最主要的困擾來自這三個方面。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打坐雕像

一、身體的困擾。

小小年紀的王陽明就樹立了“當聖人”這樣遠大而高遠的目標,但是聖人之路雖說可學而至,卻也缺乏明確的指導。而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成仙成聖”的途徑,也許就是學佛學道了。

於是,王陽明毅然開始學習打坐。

王陽明其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在確定了一個目標以後,就可以全身心地、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其中,就如同他日後在辭章、書法方面能取得極高的造詣也源於此。只可惜,打坐一事卻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

王陽明自然是不肯死心,於是又開始按照朱熹朱聖人的辦法“格物致知”,開始了“格竹子”。可是七天的時間堅持下來的結果確實開始吐血。而這,徹底地成為了他一生的病根。

之後,因為劉瑾而被貶謫到龍場的他,首先面臨著一大挑戰就是惡劣的環境,加之他後來選擇在龍場的一個山洞中居住、在一個石棺中悟道,這些種種都對他的身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在當時,人們都知道王陽明很厲害,但是也都清楚王陽明是個瘦書生加病秧子,而疾病確實是折磨了他的後半生,也就直接造成了他在五十多歲就去世,他的傳奇一生戛然而止。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二、仕途的坎坷。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乃是舉世矚目的狀元,所以王華自然希望兒子也能夠在科舉路上一舉成名。然而,在當年幾乎已經是預定了狀元席位的情況下,卻因為唐伯虎的高調而招來了漏題風波。這也就使得王陽明與狀元擦肩而過。

可是,王陽明對此深不以為意,畢竟,自己可是要成為聖人的人。

後來,王陽明還是一如王華所希望的那樣開始步入了仕途,而在他就任兵部一個小科員的時候,朝廷中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當時的滿朝文武和大太監劉瑾的鬥爭。這一場鬥爭最終以官員的失敗而收場,而劉瑾自然是不依不饒地要對之前對自己“下黑手”的人進行清算。

而王陽明,正是其中一員。

劉瑾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欣賞王陽明父子之才,也曾一度想要收買這二人。但是,王華的氣節較王陽明有過之而無不及,怎麼可能屈從於太監劉瑾?這樣一來失算的劉瑾就惱羞成怒,暗派殺手在王陽明去龍場的赴任路上擊殺他,而機智的王陽明則是靠著假裝跳河自殺成功地躲避了殺手的追殺。

應該說,劉瑾對於王陽明一生的影響是極大的。因為,自從劉瑾將王陽明“趕”出京城以後,王陽明的一生就再也少有在京任職,而是始終拖著一副病軀奔波在剿匪與平定寧王之亂的路上。

他的一生,著實不易。

"

文 / 文史怪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一些偉人、名人的出生的記載,總會伴有一些異相,要麼就是天有奇兆,要麼就是夢有奇緣。就比如說關於王陽明的出生記載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明史 王守仁傳》)。

而這樣的一些記載很明顯地就給人以一種錯覺,以為天才偉人皆是“天選之子”,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偉業的建立,盡皆是命中註定的。就比如說王陽明,他五歲才開口說話,並且開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背誦《四書》,這讓人們更是驚為天人。與此同時也會認為,正因為如此天縱之才才有了他日後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然而,王陽明的成功,真的能歸咎於他比較天才嗎?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實事求是的講,王陽明聰明嗎?我想,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的日後成就是因為他的聰明所直接促成的嗎?我想,這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尼采曾說過,一個人要不朽,他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必須死好幾次。

而王陽明的一生,其實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王陽明在後來教導他的弟子們時,一再強調他的學說是經歷了萬死千生才得來的。其實王陽明這句話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後人習慣以天才、用兵奇才來形容他,卻往往忽略了王陽明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事實上,王陽明的一生,筆者竊以為,與其說是才華橫溢光彩奪目的一生,倒不如說是如一個苦行者一般的踽踽獨行的一生,甚至於在這個過程中還“死了好幾次”。

王陽明的一生,最主要的困擾來自這三個方面。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打坐雕像

一、身體的困擾。

小小年紀的王陽明就樹立了“當聖人”這樣遠大而高遠的目標,但是聖人之路雖說可學而至,卻也缺乏明確的指導。而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成仙成聖”的途徑,也許就是學佛學道了。

於是,王陽明毅然開始學習打坐。

王陽明其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在確定了一個目標以後,就可以全身心地、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其中,就如同他日後在辭章、書法方面能取得極高的造詣也源於此。只可惜,打坐一事卻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

王陽明自然是不肯死心,於是又開始按照朱熹朱聖人的辦法“格物致知”,開始了“格竹子”。可是七天的時間堅持下來的結果確實開始吐血。而這,徹底地成為了他一生的病根。

之後,因為劉瑾而被貶謫到龍場的他,首先面臨著一大挑戰就是惡劣的環境,加之他後來選擇在龍場的一個山洞中居住、在一個石棺中悟道,這些種種都對他的身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在當時,人們都知道王陽明很厲害,但是也都清楚王陽明是個瘦書生加病秧子,而疾病確實是折磨了他的後半生,也就直接造成了他在五十多歲就去世,他的傳奇一生戛然而止。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二、仕途的坎坷。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乃是舉世矚目的狀元,所以王華自然希望兒子也能夠在科舉路上一舉成名。然而,在當年幾乎已經是預定了狀元席位的情況下,卻因為唐伯虎的高調而招來了漏題風波。這也就使得王陽明與狀元擦肩而過。

可是,王陽明對此深不以為意,畢竟,自己可是要成為聖人的人。

後來,王陽明還是一如王華所希望的那樣開始步入了仕途,而在他就任兵部一個小科員的時候,朝廷中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當時的滿朝文武和大太監劉瑾的鬥爭。這一場鬥爭最終以官員的失敗而收場,而劉瑾自然是不依不饒地要對之前對自己“下黑手”的人進行清算。

而王陽明,正是其中一員。

劉瑾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欣賞王陽明父子之才,也曾一度想要收買這二人。但是,王華的氣節較王陽明有過之而無不及,怎麼可能屈從於太監劉瑾?這樣一來失算的劉瑾就惱羞成怒,暗派殺手在王陽明去龍場的赴任路上擊殺他,而機智的王陽明則是靠著假裝跳河自殺成功地躲避了殺手的追殺。

應該說,劉瑾對於王陽明一生的影響是極大的。因為,自從劉瑾將王陽明“趕”出京城以後,王陽明的一生就再也少有在京任職,而是始終拖著一副病軀奔波在剿匪與平定寧王之亂的路上。

他的一生,著實不易。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與其弟子們

三、信念的折磨。

眾所周知,王陽明最終的目的還是想要當聖人,為此他甘願付出一切代價。但是令他所絕望的是,聖人之路卻似乎遙遙無期。

為了成為聖人,他學習過辭章書法,也痴迷過佛道之學,也曾研究過兵法,甚至於還親自跑到居庸關等地實地考察。

然而,經歷了這種種努力後,聖人之路還沒摸著門道,自己卻已經是碰的頭破血流,先是經歷了牢獄之災,後又面臨追殺之禍,接著又是龍場惡劣至極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王陽明的心很痛,尤其是在龍場的時候,他的壓抑幾乎到了頂峰。

當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是求索之後卻依然是一無所獲!

不過,艱難困苦有時候能打到一個人,但也同樣能成就一個人。身處龍場的王陽明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一直在琢磨著一件事,那就是“聖人如果在這種環境下,又會怎麼做?

這種換位思考給了他生存下去的動力,而一再的堅持與參悟也終於給了他一朝突破的契機。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這位躺在石棺中的青年突然坐了起來,歡呼不已。

那一刻,他終於悟到了“心即理”,徹底地與朱熹理學分道揚鑣;那一刻,他也才終於完成了心靈的救贖,終於摸到了通往聖人之路的門檻。

"

文 / 文史怪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一些偉人、名人的出生的記載,總會伴有一些異相,要麼就是天有奇兆,要麼就是夢有奇緣。就比如說關於王陽明的出生記載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明史 王守仁傳》)。

而這樣的一些記載很明顯地就給人以一種錯覺,以為天才偉人皆是“天選之子”,他們的成功、他們的偉業的建立,盡皆是命中註定的。就比如說王陽明,他五歲才開口說話,並且開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背誦《四書》,這讓人們更是驚為天人。與此同時也會認為,正因為如此天縱之才才有了他日後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

然而,王陽明的成功,真的能歸咎於他比較天才嗎?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實事求是的講,王陽明聰明嗎?我想,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的日後成就是因為他的聰明所直接促成的嗎?我想,這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尼采曾說過,一個人要不朽,他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必須死好幾次。

而王陽明的一生,其實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釋。

王陽明在後來教導他的弟子們時,一再強調他的學說是經歷了萬死千生才得來的。其實王陽明這句話沒有絲毫誇張的成分。後人習慣以天才、用兵奇才來形容他,卻往往忽略了王陽明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事實上,王陽明的一生,筆者竊以為,與其說是才華橫溢光彩奪目的一生,倒不如說是如一個苦行者一般的踽踽獨行的一生,甚至於在這個過程中還“死了好幾次”。

王陽明的一生,最主要的困擾來自這三個方面。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打坐雕像

一、身體的困擾。

小小年紀的王陽明就樹立了“當聖人”這樣遠大而高遠的目標,但是聖人之路雖說可學而至,卻也缺乏明確的指導。而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成仙成聖”的途徑,也許就是學佛學道了。

於是,王陽明毅然開始學習打坐。

王陽明其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在確定了一個目標以後,就可以全身心地、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其中,就如同他日後在辭章、書法方面能取得極高的造詣也源於此。只可惜,打坐一事卻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

王陽明自然是不肯死心,於是又開始按照朱熹朱聖人的辦法“格物致知”,開始了“格竹子”。可是七天的時間堅持下來的結果確實開始吐血。而這,徹底地成為了他一生的病根。

之後,因為劉瑾而被貶謫到龍場的他,首先面臨著一大挑戰就是惡劣的環境,加之他後來選擇在龍場的一個山洞中居住、在一個石棺中悟道,這些種種都對他的身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在當時,人們都知道王陽明很厲害,但是也都清楚王陽明是個瘦書生加病秧子,而疾病確實是折磨了他的後半生,也就直接造成了他在五十多歲就去世,他的傳奇一生戛然而止。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畫像

二、仕途的坎坷。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乃是舉世矚目的狀元,所以王華自然希望兒子也能夠在科舉路上一舉成名。然而,在當年幾乎已經是預定了狀元席位的情況下,卻因為唐伯虎的高調而招來了漏題風波。這也就使得王陽明與狀元擦肩而過。

可是,王陽明對此深不以為意,畢竟,自己可是要成為聖人的人。

後來,王陽明還是一如王華所希望的那樣開始步入了仕途,而在他就任兵部一個小科員的時候,朝廷中卻發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當時的滿朝文武和大太監劉瑾的鬥爭。這一場鬥爭最終以官員的失敗而收場,而劉瑾自然是不依不饒地要對之前對自己“下黑手”的人進行清算。

而王陽明,正是其中一員。

劉瑾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欣賞王陽明父子之才,也曾一度想要收買這二人。但是,王華的氣節較王陽明有過之而無不及,怎麼可能屈從於太監劉瑾?這樣一來失算的劉瑾就惱羞成怒,暗派殺手在王陽明去龍場的赴任路上擊殺他,而機智的王陽明則是靠著假裝跳河自殺成功地躲避了殺手的追殺。

應該說,劉瑾對於王陽明一生的影響是極大的。因為,自從劉瑾將王陽明“趕”出京城以後,王陽明的一生就再也少有在京任職,而是始終拖著一副病軀奔波在剿匪與平定寧王之亂的路上。

他的一生,著實不易。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與其弟子們

三、信念的折磨。

眾所周知,王陽明最終的目的還是想要當聖人,為此他甘願付出一切代價。但是令他所絕望的是,聖人之路卻似乎遙遙無期。

為了成為聖人,他學習過辭章書法,也痴迷過佛道之學,也曾研究過兵法,甚至於還親自跑到居庸關等地實地考察。

然而,經歷了這種種努力後,聖人之路還沒摸著門道,自己卻已經是碰的頭破血流,先是經歷了牢獄之災,後又面臨追殺之禍,接著又是龍場惡劣至極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王陽明的心很痛,尤其是在龍場的時候,他的壓抑幾乎到了頂峰。

當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是求索之後卻依然是一無所獲!

不過,艱難困苦有時候能打到一個人,但也同樣能成就一個人。身處龍場的王陽明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一直在琢磨著一件事,那就是“聖人如果在這種環境下,又會怎麼做?

這種換位思考給了他生存下去的動力,而一再的堅持與參悟也終於給了他一朝突破的契機。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這位躺在石棺中的青年突然坐了起來,歡呼不已。

那一刻,他終於悟到了“心即理”,徹底地與朱熹理學分道揚鑣;那一刻,他也才終於完成了心靈的救贖,終於摸到了通往聖人之路的門檻。

王陽明:天才的光環下面,其實是一個苦行者的踽踽前行

王陽明雕像

終王陽明一生,其實疾病、仕途這二者始終困擾著他,但是,在龍場悟道之後的王陽明卻再也沒有將這二者視為自己人生的羈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王陽明在已經是功成名就,已經是學術有成的情況下,卻沒有一絲一毫的鬆懈,而是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來實踐自己的學說、來昇華自己的理論。由於自己的理論為當朝者以及朝中高官所忌憚(當時朱熹理學乃是官方正統學說)、由於自己的功勞等等被奸臣所嫉妒,導致他的人生路更加坎坷,可王陽明卻依然不為所動地按照自己內心的指引去走好每一步,這也讓他對於自己的“致良知”等學說更加的自信。

關於王陽明,還有很出名的一點就是他極愛講學,即便是在軍務繁忙、大戰在即的情況下,他也沒有將之放下。在他看來,越是這種時候,越是磨練一個人的時候,越是修心的最佳時間。所以也就有了王陽明一邊指揮大戰,一邊講學的奇怪場景,而在捷報傳來之後,王陽明在得知喜訊後依然轉身不動神色地繼續講學。這種“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言傳身教,對其弟子的影響可想而知。

正是王陽明的這種孜孜不倦,正是他的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態度,也正是由於他秉持著“為天地立心,為宇宙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胸懷,才讓他在為官未將路上幾乎無一敗績劣跡,也讓他在學術路上一路向前,在心即理的基礎上進行昇華,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再到最後的天泉證道四句教,徹底地讓他贏得了“百世之師”的稱號,成為一代聖人。

然而,在欣賞他這一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們始終還是應該看到,他如同一個苦行者一般所進行的不懈努力。而這些,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所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大傳》岡田武彥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