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接單”,故宮第七位掌門人曾為敦煌石窟配AR技術開直播

本文2606字,閱讀完需要9分鐘

王旭東“接單”,故宮第七位掌門人曾為敦煌石窟配AR技術開直播
2017年12月13日,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從巴米揚到敦煌”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班結業典禮上講話。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棒單霽翔執掌故宮博物院備受矚目。這位52歲的學者型院長也是故宮博物院的第七任院長。

與單霽翔頗為相似的是,王旭東也是典型的學者型官員,長期從事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作,學術成果頗豐:在敦煌研究院近30年間,他撰寫了60多篇論文、3部專著,還曾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0項,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同時也是蘭州大學與西北大學的兼職教授兼博士生導師。

2017年,王旭東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從立志當水利工程師敦煌“守門人”

28年前,王旭東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至此開啟了他與敦煌的不解之緣。

王旭東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19歲那年,考入蘭州大學地質系,畢業後他先是到甘肅省張掖地區水電處當了一名技術員。

彼時,敦煌研究院正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美國專家建議石窟保護應該去找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只好到蘭州大學“尋人”,蘭州大學推薦了已畢業的王旭東。

1991年正月,王旭東坐著長途車從張掖一路顛簸到了敦煌,這一次與敦煌的“邂逅”改變了其人生走向。

到敦煌的當晚,王旭東繞著莫高窟轉了好幾圈,萬籟俱靜的敦煌讓王旭東倍感舒心。他與時任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李最雄聊了聊,很快就被敦煌的風土和這裡濃厚的學術氛圍吸引。

當年6月,曾立志當一名水利工程師的王旭東正式加入敦煌研究院。

初來乍到的王旭東進行的第一個研究課題是崖體穩定性研究。王旭東很上心,幾乎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

最初,抱有水利工程師夢想的王旭東對敦煌壁畫並未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回憶起最初對這些壁畫的印象,王旭東還曾坦言“沒有感覺,只覺得就是石頭泥巴。”

後來,王旭東又承擔了洞窟的壁畫修復工作。當時,一些洞窟的壁畫出現表面開裂的情況,王旭東和美國專家們一起研究,從環境監測到壁畫製作材料、工藝以及巖體內和壁畫地仗層(注:壁畫和巖壁之間的草泥或麻泥層)中鹽分的分析,終於找到病因。由於壁畫顏料層的鹽分含量太高,當相對溼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鹽分就會溶解;當溼度低的時候,鹽分又會結晶。反覆溶解和結晶導致壁畫的表面產生病害,長期修修補補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王旭東就此從巖體結構和水鹽運移規律入手,最終破解了這個難題。

在莫高窟待得越久,王旭東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不同時代的壁畫的風格、技藝以及反映出來的風土人情也慢慢讓王旭東感受到壁畫不僅是石頭泥巴,還有著精深的學問,也有著歷時千年的生命力。為進一步深入瞭解掌握工作,王旭東隨後在工作期間於蘭州大學攻讀碩博,並於36歲那年最終拿下地質工程的博士學位。

此後,王旭東在敦煌研究院近30年間獲得多項優異成績,學術成果頗豐。據公開資料顯示,除60多篇論文,3部專著外,王旭東還曾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0項,獲技術專利4項,申請技術專利5項,完成國家及行業技術標準5項。作為項目負責人,王旭東還主持過30餘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加固的勘察設計和現場施工,承擔國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達的文物保護重點研究項目20多項,並主持或參加與美國、日本、英國的國際合作4項 。

從一名技術員到敦煌的守衛者,從不知道壁畫的價值到對此如數家珍,在王旭東心裡,敦煌具有獨特的魅力。“敦煌莫高窟擁有4.5萬平方米的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記錄著從4世紀到14世紀社會生活的具體場景。它是一座千年的博物館、一座藝術的博物館、也是最能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博物館。”王旭東曾對媒體說。

推動敦煌實現數字化:網上就可暢遊敦煌石窟

早時期,敦煌文化不被外人瞭解因此少有人跡,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敦煌莫高窟也逐漸成為熱門景點之一。如何讓普通觀眾看懂敦煌,與敦煌文化產生共通共鳴,成為擺在敦煌研究院面前的新命題。

2014年,王旭東昇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自接任工作以來,“創新”就是王旭東工作的關鍵詞。

2013年在保護敦煌莫高窟的前提下,實現遊客限流,莫高窟將全年的觀展人數限制於200萬人以內,有遊客們反映限流後能看到的洞窟太少。

2014年,敦煌採用數字技術將莫高窟內的真實情景通過影像還原展示給觀眾,王旭東曾對媒體表示,這一舉措將使得更多對敦煌文化感興趣的公眾瞭解和認識敦煌文化。

王旭東還進一步提出了“打造數字敦煌”的理念。

2017年12月4日,圍繞“互聯網+:讓文物活起來”,來自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的院長以及文物領域專家在烏鎮共同討論文化的包容互鑑和網上文化交流共享。

王旭東在會上介紹,敦煌石窟已完成180多個洞窟數字化,網民們只要點點鼠標,就能暢遊敦煌石窟。據悉,這個項目實現了壁畫的數字化、塑像的三維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體的三維重建。數字敦煌資源庫已實現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

據悉,為更好保護文物,莫高窟風險監測預警體系也已初步建成,工作人員可隨時掌握自然因素對莫高窟壁畫的影響。

曾言發展文創年輕人是主體,開通網絡直播觀看量超1000萬

針對近年來各大博物館紛紛發展文創產業,王旭東將目標精準的鎖定在了年輕人身上。在去年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利用高峰論壇暨創意大師工作坊”活動中,王旭東曾明確表示,敦煌的文創,年輕人是主體。

據介紹,近年來一些年輕人蔘與敦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把近乎失傳的“撥浪鼓”“竹馬”“射箭”等傳統遊戲呈現在電子屏幕上。2018年9月在敦煌的“古樂重聲音樂會”上,年輕音樂人用箜篌、篳篥等6種古樂器和古樂譜創作了全新的飛天樂曲,當天網絡直播的觀看量曾達1000多萬,較為罕見。

此前2017年3月8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也在同濟大學博物館正式開幕,這一年,該展覽還多次進入西北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展覽上不乏有VR技術等現代科技輔助觀展者體驗洞窟虛擬漫遊,再一次體現王旭東的創新理念。

以“互聯網+”玩轉文物,打造智能文物研究院,同時注重開發年輕人的市場,王旭東的一系列理念都與近年來故宮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南都記者瞭解到,此前,“網紅院長”單霽翔對故宮未來的發展也曾談到:未來將打造5G故宮博物院。

這,或將成為王旭東接掌故宮後的重要任務之一。

出品: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採寫: 南都記者 蔣小天

新華社照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