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之二十一】

汪士慎悽風苦雨的一生像極了一篇斷章,這個明清畫壇上最匪夷所思的傳奇人物,其經歷與貝多芬極為相似,在命運接踵而至的毀滅性打擊面前,以“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衝破藩籬,打破枷鎖,從命運的“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書寫了一段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畫壇傳奇篇章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書畫家。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晚年自號觀心道人、七峰居士等,又被人稱為“汪六”或“汪六先生”,安徽歙縣(一說安徽休寧)人,寓居揚州。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春風香國圖》


清苦漂泊,寫盡悲涼一世情。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早歲已知世事艱,汪士慎的早年歲月是當時徽州人的一個生動剪影。出生在徽州一個大家族中,排行第六,但從當時徽州的情況來看,汪士慎謎一般的早年歲月肯定嚐遍了生活的艱辛與苦難,有詩為證:

憶昔同少壯,懷抱多慷慨。

接納重義氣,談笑生悲涼。

徽商當時天下聞名,可是在這樣的盛名之下掩映的是當時徽州普通人生活之不易,在傳統“父母在不遠游”的文化語境下,商業只是在農業山窮水盡之下的一種自我救贖的無奈之舉,那種“十五六歲,往外一丟”的前途未卜的抗爭歷程,隱含著無盡的淒涼和窘迫。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春風三友圖》

而徽州自宋元以來就有著深厚的儒學傳統,科舉之途自是最受人推崇的正途。汪士慎自小受這樣文化氛圍的薰陶,立志讀書進仕是他當仁不讓的最初嚮往,而他在苦讀的同時,又在金石書畫上展現出高人一等的天賦,於是父親在喜悅之餘卻又憂心忡忡地告誡道:“吾鄉土地貧瘠,耕穫十不贍一,唯有讀書求仕得一俸祿,或者外出經商求一生機,方能成為正途,寫字畫畫,如何養家餬口?”

父輩的告誡彷彿是一道讖語,汪士慎的讀書進仕之路 “終年焚香坐,三年冷壯心”,在這樣接連碰壁的現實面前,他從“安期如可遇,招我入煙嵐”的躊躇滿志中,最終只得“甘心老蓬蓽,無意走風塵”,從此開始了他遊歷揚州的下半場人生。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白梅》

在此期間,家庭又突遭變故。康熙五十七年(1718)徽州那場史無前例的“戊戌之水”,這場爆發的山洪使“故鄉廬舍歸風雨”,得此噩耗的汪士慎趕赴家鄉為父母料理好後事,其中的悲情“可與人語無二三”,也許下面這首詩應該是他那時最真實的心境寫照:

身依故土家何有,鬢欲成翁事已非。

寄語故人應憐我,我憐無處對春暉。

不久之後訣別故土,寓居揚州。

繁華的揚州當時徽商雲集,幸運的是汪士慎不久之後以一幅梅花圖冊而引起關注,從此躋身揚州畫壇。而這期間在物質上對他資助最慷慨的就是老鄉馬曰琯、馬曰璐兄弟,這兄弟倆是當時揚州有名額鹽商,為人風雅,與揚州畫壇諸多名人相交莫逆。汪士慎被他兄弟倆安排在由“七峰亭”改建而成的房子裡,這間房子被汪士慎名之為“七峰草堂”,而他本人也因之自號七峰居士。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青杉書屋》

有了落腳之地的汪士慎開始了他賣畫餬口的生涯,但揚州的商業環境顯然與他身上的文人風骨一時難以兼容,“嗜茶頂有茶經讀,能畫羞來畫直酬”,但在朋友邊壽民、鄭板橋、金農等人的幫助下,漸漸地日子好了起來,後來在揚州城郊買了一間老房子,從此才正式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巢林書堂”,從此有了巢林居士稱號。

但命運的重擊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襲來,作為一個畫家可他的眼睛的視力每況愈下,乾隆四年(1939)左眼失明,可是這種“尚有一目著花梢”的日子在乾隆十七年(1752)徹底終結,這一年他完全雙目失明。隨後的日子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乾隆二十四年(1759)他走完了坎坷崎嶇的一生,享年七十四歲。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幽風圖》


清勁淡雅,畫斷梅花宿世因。

在汪士慎的藝術創作生涯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筆下的梅花,被人譽為“汪梅”。

揚州八怪之中,汪士慎和高翔被後人稱為“梅花二友”,既有擅畫梅花之故,也有兩人境遇相似之因(高翔晚年右臂殘疾)。他們兩人和金農、羅聘師徒四人有被並稱為“畫梅聖手”。

梅花香自苦寒來,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最愛,歲寒三友、四君子中都佔據一席之地,寄託了傳統文人對個人自身品格的一種砥礪和期許。而汪士慎一生愛梅、賞梅、詠梅、畫梅,“老覺梅花是故人”,他一生的作品最多的就是千姿百態的梅花,與李方膺筆下“鐵幹銅皮”梅花不同的是,汪士慎的筆下的梅花呈現出“鐵骨冰心”的姿態,在畫面構成上具有自己鮮明的審美追求和藝術特色,在諸多大家林林總總的梅花圖中展示出和而不同的個性,這點極為難得。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梅花圖》

就構圖而言,他筆下的梅花枝幹遒勁有力,虯龍亂舞中梅影繽紛,老樹新花,萬蕊千花,或舒朗淡雅、姿態古拙,或繁枝幽雅、樸質自然,呈現出一種奇正相諧、花枝相映、人梅相契的美學境界。無論是飽滿的畫面還是清疏的畫面,次第開放梅花賦予了整個畫面一種生機盎然、勁節挺拔的氣息,充滿著不懼風雨剛正不阿的昂然之姿。而在筆墨運用上,用墨淡然簡約,勾皴點染兼施,細膩工整中透露出一股雅緻淡泊的氣息,即使“橫斜千萬枝”佔據了整個畫面,但淡墨飛白的老槓與重墨細實的新枝之間的對比,使整個畫面具有一種深度的層次感的同時,在密不透風的視覺衝擊力下卻隱含著“光搖玉樹寒”的清勁淡雅況味。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墨梅》

同是畫梅聖手的金農對汪士慎的梅花之作評價道:“巢林畫繁枝,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在汪士慎的繁枝梅花這類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元代王冕對其畫風的影響的痕跡,這種畫法傳承和畫面特點正如他的好友陳章在一首長詩中所說的那樣:“巢林畫法王元章,縱橫細密爭豪茫。亭亭瘦幹卓鶴膝,累累繁驀排蜂房。……粉效墨染盡殊盡,生機發自冰雪腸……”。但從流傳下來的汪士慎的梅花作品來看,疏影橫出類的梅花之作也極有韻味,比如他自己在一幅疏雅的《墨梅圖》中的題詩自道:

駐馬清流香氣吹,東風漸近落花時。

可憐躑躅關山客,才見江南第一支。

這幅作品構圖別緻,一老杆一新枝低垂盤曲而構成,由平行的下垂枝條到最後的迴環交錯在一起,濃淡、長短、新老、粗細之間相映成趣,將老樹新花的生機不滅的情趣詮釋的饒有韻味。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墨梅圖》

再如他創作的一幅《梅竹石圖》,這幅作品在構圖上呈現上下呼應之勢,畫面上方梅花旁逸斜出,中間的竹枝挺立勁拔,下方的石頭以及旁邊的梅花老樁斜斜地與上方的梅花呈隔空對視之態,這種構圖使整個畫面形斷意連,具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而他在這幅圖上還以戲謔的口氣寫下了這樣一首題詩,更讓人覺得意味深長:

淡寫空鉤貌冷香,石兄竹弟共清狂。

笑餘無事一身老,硯北花南幽興長。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梅竹石圖》

汪士慎的筆下的梅花千姿百態,而他梅花圖上的題詩也獨具魅力,這種詩畫合一使他的梅花圖在相同的氣質下呈現出不一樣的風姿,極大地拓展了其表達的空間維度,猶如鑽石在各種不同的切面中呈現出不同的光華一樣。除了以上那種常見的清冷悲涼的意境之外,早期還有這樣清新脫俗的名士風流的格調:

皎然如玉絕塵埃,南北枝頭次第開。

夜半月明香悄悄,美人應逐夢魂來。

他的一生,最眷念的就是那魂繞夢縈的梅花,梅花也是他一生的宿命。在他雙目失明之後他的好友丁敬得知後為他寫下了一首詩,其中的那句“畫斷梅花宿世因”更是對他藝術創作的一種至高無上的頂禮。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暗香浮動》


清冷恓惶,勘破老病半世名。

汪士慎在繪畫上以畫梅著稱之外,而且工畫花卉,偶作人物。晚年一目失明之後,憑藉頑強的毅力克服重重障礙在書畫上勇猛精進,“隱几宜晴畫,揮毫仗小明”,甚至被人譽為“工妙勝於未瞽時”。

他曾經在一幅《鏡影水月圖》中這樣寫下這樣四句偈:

鏡中之影,水中之月;雲過山頭,獅子出窟。

後面題跋中還寫道:清湘老人曾有此幅,近人偶一摹寫,以博明眼一笑。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鏡影水月圖》

從畫上的題跋來看,這應該是他一目失明之後所作。這幅作品在汪士慎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見的人物之作,畫面墨氣氤氳、充滿禪意,一羅漢盤腿而坐,神態安閒,靜觀水中之月,給人一種清淨淡然的禪味,那種瀰漫在畫面之中的“色空不二”的佛理隱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超然豁達,悠然自得。

但這樣的境況下總是依稀隱現著絲絲縷縷揮不去的憂思,儘管他自謂“盲目何關老,憂貧不礙狂”,這種清高倔強的背後清冷恓惶在他乾隆六年(1741)仲春所作的《才有梅花便風雨圖》中的四首題詩中呼之欲出:

水邊林下孰幽探,春氣濛濛溼似嵐;

才有梅花便風雨,枉教好夢隔江南。

冷雲侵戶懶為吟,幾日清齋曉睡深;

才有梅花便風雨,老來何處得春心。

二三遊侶興遲遲,屐齒無聲到竹籬;

才有梅花便風雨,長懷野店酒香時。

橫窗孤乾瘦憐人,幾度揮豪為寫真;

才有梅花便風雨,夢中懵懂不知春。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才有梅花便風雨圖》

而他在人生的暮年雙目完全失明。這對一個以畫為生的老畫家而言,這種打擊可謂是毀滅性的,但“盲於目,不盲於心”的汪士慎卻以“心觀道人”自稱。他在雙目失明之後曾這樣對金農說:衰齡忽爾喪明,然無所痛惜,從此不復見碌碌尋常人,覺可喜也。

透過這種自嘲之語,可以看到一個倔強的靈魂那種不肯服輸的精氣神,發出了那種流年啊你奈我何的最強音:不因一場宿命而忘卻初衷,不因一世坎坷而殘喘苟活。

在雙目失明的境況下,汪士慎毅然以意運腕,揮寫狂草。金農曾經記錄下這樣的情景:“汪六士慎,失明三年,忽近展紙能作狂草,神妙之處,儼然如雙瞳未損時。知予臥病蕭寺,自攜大書一通見贈。……相對終日,塵事俱忘。”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幼孚齋中試涇縣茗》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朝陽不及夕陽紅七言詩軸》

由此可見,汪士慎不僅在繪畫上被人稱道,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也不甘人後,甚至在篆刻上也與浙派篆刻大師丁敬齊名,在藝術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全才。他在書法創作上借古開今、推陳出新,以隸書見長且以此為基,同時兼擅行草、行楷,並且以小篆入印,書風融碑學的厚實與帖學的飄逸於一體,同時受繪畫筆法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了古樸生冷兼具淡雅飄逸的獨特風格,與他的繪畫作品相得益彰。

梅與茶是汪士慎一生的寫照。除了藝術上的獨創性之外,他對茶的痴迷也世所罕見,被稱之為“茶痴”“茶仙”。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知我平生清苦癖,清愛梅花苦愛茶”“飲時得意寫梅花,茶香墨香清可誇”。尤其是在晚年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心中從梅與茶中悟道參禪,給了他人生最後的慰藉。

明清畫人錄|汪士慎:從命運“黑洞”一次次逃逸而出,成就傳奇

《 乞水圖》


風雨是你,平淡是你,清貧是你。

汪士慎逆水行舟的一生充滿著艱辛與苦難,但在這樣的堅硬的現實面前,他卻以其巨大的勇氣和磅礴的才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一次次越過山丘、穿越漩渦、逃逸黑洞,最終行穩致遠,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一個讓人動容的踽踽獨行的身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