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清溪隱逸》

誠哉斯言,龔賢在創作和課徒實踐中總結出的“四要”經驗,至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獨到學術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極具現代性特色的創作正是這一觀點的生動寫照,從而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開金陵一派,且流風餘韻直接影響了後世諸多畫壇大家。其“四要”之說言簡意賅言近旨遠: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清溪隱逸》

誠哉斯言,龔賢在創作和課徒實踐中總結出的“四要”經驗,至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獨到學術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極具現代性特色的創作正是這一觀點的生動寫照,從而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開金陵一派,且流風餘韻直接影響了後世諸多畫壇大家。其“四要”之說言簡意賅言近旨遠: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木葉丹黃圖》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清溪隱逸》

誠哉斯言,龔賢在創作和課徒實踐中總結出的“四要”經驗,至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獨到學術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極具現代性特色的創作正是這一觀點的生動寫照,從而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開金陵一派,且流風餘韻直接影響了後世諸多畫壇大家。其“四要”之說言簡意賅言近旨遠: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木葉丹黃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家黃葉圖》

這些閃爍著真知灼見的理論結晶,獨闢蹊徑,在藝術教育史上具有獨特的啟示性意義。他生前課徒為業,但能夠完美繼承發揚其藝術風采的寥寥無幾,其子龔柱以及門生王概當是其中佼佼者,後者參與主編的《芥子園畫譜》被譽為“畫學之金針”。而弔詭的是,在這部洋洋大觀的繪畫教科書中,在編撰組稿中明顯參照了龔賢的《課徒畫稿》的體例,但在其中並未收錄龔賢的畫樣,而王概流傳下來的作品從創作風格上來講似乎也與龔賢的相去甚遠,這種似乎“自帶反骨”的做法,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龔賢的畫風在當時的主流畫壇上屬於劍走偏鋒之一脈,儘管享有一定的地位但卻並未得到主流的認同,這種傲慢與偏見當屬時代的侷限和遺憾。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清溪隱逸》

誠哉斯言,龔賢在創作和課徒實踐中總結出的“四要”經驗,至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獨到學術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極具現代性特色的創作正是這一觀點的生動寫照,從而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開金陵一派,且流風餘韻直接影響了後世諸多畫壇大家。其“四要”之說言簡意賅言近旨遠: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木葉丹黃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家黃葉圖》

這些閃爍著真知灼見的理論結晶,獨闢蹊徑,在藝術教育史上具有獨特的啟示性意義。他生前課徒為業,但能夠完美繼承發揚其藝術風采的寥寥無幾,其子龔柱以及門生王概當是其中佼佼者,後者參與主編的《芥子園畫譜》被譽為“畫學之金針”。而弔詭的是,在這部洋洋大觀的繪畫教科書中,在編撰組稿中明顯參照了龔賢的《課徒畫稿》的體例,但在其中並未收錄龔賢的畫樣,而王概流傳下來的作品從創作風格上來講似乎也與龔賢的相去甚遠,這種似乎“自帶反骨”的做法,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龔賢的畫風在當時的主流畫壇上屬於劍走偏鋒之一脈,儘管享有一定的地位但卻並未得到主流的認同,這種傲慢與偏見當屬時代的侷限和遺憾。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清溪隱逸》

誠哉斯言,龔賢在創作和課徒實踐中總結出的“四要”經驗,至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獨到學術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極具現代性特色的創作正是這一觀點的生動寫照,從而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開金陵一派,且流風餘韻直接影響了後世諸多畫壇大家。其“四要”之說言簡意賅言近旨遠: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木葉丹黃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家黃葉圖》

這些閃爍著真知灼見的理論結晶,獨闢蹊徑,在藝術教育史上具有獨特的啟示性意義。他生前課徒為業,但能夠完美繼承發揚其藝術風采的寥寥無幾,其子龔柱以及門生王概當是其中佼佼者,後者參與主編的《芥子園畫譜》被譽為“畫學之金針”。而弔詭的是,在這部洋洋大觀的繪畫教科書中,在編撰組稿中明顯參照了龔賢的《課徒畫稿》的體例,但在其中並未收錄龔賢的畫樣,而王概流傳下來的作品從創作風格上來講似乎也與龔賢的相去甚遠,這種似乎“自帶反骨”的做法,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龔賢的畫風在當時的主流畫壇上屬於劍走偏鋒之一脈,儘管享有一定的地位但卻並未得到主流的認同,這種傲慢與偏見當屬時代的侷限和遺憾。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深山讀書樓》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清溪隱逸》

誠哉斯言,龔賢在創作和課徒實踐中總結出的“四要”經驗,至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獨到學術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極具現代性特色的創作正是這一觀點的生動寫照,從而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開金陵一派,且流風餘韻直接影響了後世諸多畫壇大家。其“四要”之說言簡意賅言近旨遠: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木葉丹黃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家黃葉圖》

這些閃爍著真知灼見的理論結晶,獨闢蹊徑,在藝術教育史上具有獨特的啟示性意義。他生前課徒為業,但能夠完美繼承發揚其藝術風采的寥寥無幾,其子龔柱以及門生王概當是其中佼佼者,後者參與主編的《芥子園畫譜》被譽為“畫學之金針”。而弔詭的是,在這部洋洋大觀的繪畫教科書中,在編撰組稿中明顯參照了龔賢的《課徒畫稿》的體例,但在其中並未收錄龔賢的畫樣,而王概流傳下來的作品從創作風格上來講似乎也與龔賢的相去甚遠,這種似乎“自帶反骨”的做法,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龔賢的畫風在當時的主流畫壇上屬於劍走偏鋒之一脈,儘管享有一定的地位但卻並未得到主流的認同,這種傲慢與偏見當屬時代的侷限和遺憾。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深山讀書樓》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鬆亭遠山圖》

歷史的誤解終將被時間所化解。龔賢終將以“後起之古人”的風範對後世畫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所獨創的畫風隔代影響近代畫壇上黃賓虹、李可染這兩位畫壇巨匠。黃賓虹曾經直截了當的說出了龔賢對自己畫風的影響:“其用墨勝過明人,我曾師法”,而受西方繪畫的影響的李可染,在龔賢的墨跡中找到了層次和明暗關係的表現技巧和手法,從而在意象描繪和意境營造上實現了隔代共鳴,在空間感和層次感的構築上達成了心有靈犀的同聲相和,最終推動了山水畫的涅槃重生。

在兩位大師的隔空接力之下,龔賢繪畫的現代性、獨創性的因子被重新評估並節節攀高,從而使的龔賢在畫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進一步走入人們的視野並日益受到更多的關注。

龔賢那句帶有自大狂傲的無心之語,似乎就像飄蕩在風中的答案: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

【之三十一】

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的龔賢,以泥石流般恣意磅礴的才華左衝右突左右逢源,在明清畫壇上書寫一幕讓人瞠目結舌的篇章,墨氣氤氳,筆意厚重,信步黑白,激盪風雲,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構圖以前瞻性的姿態留下了一筆厚實的文化寶藏。而他本人也對此極為自信滿滿,自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豈賢之名,半千之號,無不透露出那種捨我其誰的狂傲姿態:豈有人物賢如我,五百年來我居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龔賢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首,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號半隱)並稱“天下二半”。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夏山過雨圖》


飄零的一生:亂世之悲歌

龔賢出生在明末亂世,在這樣的一個世道之中,亂離人的命運早就被時代寫就。

生於官宦家庭的他自小便聰穎異常,作為家中的長子,幼年時期隨為官的父親定居金陵,在啟蒙教育上自然不輸他人,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他十幾歲剛懂事時就因為其父親遷官入蜀之後離奇失蹤而被打破,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十歲之前便已過世,從此父母雙亡的龔賢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高崗茅屋圖》

家道中落後的龔賢與當時南京畫家楊文驄因緣巧合之下,一同拜師當時畫壇執牛耳者的董其昌門下,其時董其昌在任南京禮部尚書。這對“十三歲便能畫”的龔賢來說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在董其昌的指點下,龔賢的畫藝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不過,在史料記載中,早期的龔賢一直是以詩成名。他自己也曾經自稱“餘生皆酒力,不幸以詩名”便是明證,且早期交往的大多都是詩人名士。

風雲變幻的時代,龔賢和當時大多士大夫一樣,面對明王朝後期至暗時刻,他與當時南京一代的東林黨和復社人士經常聚在一起談論家國時事,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東林黨名士範鳳翼、顧夢遊、薛岡等人發起的秦淮詩社,詩文唱和,激揚文字。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寒山落木》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月輝如霜》

這段激情飛揚的歲月不久之後便因為明朝的壽終正寢而煙消雲散。清軍攻克南京後,龔賢雖然逃過一劫,不過他的妻子卻遭遇不測,於是開始了身不由己的浪跡天涯的漂泊之旅,孤家寡人的龔賢隻身前往揚州謀生,臨行之前賦詩一首《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

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

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

定知隋苑曉,還憶蔣山青。

揮別諸兄弟,追隨有故貧。

可此時的揚州也是一派殘垣斷壁,殘酷的現實讓龔賢百感交集,和淚寫下了《北郊》一詩憑弔曾經春風十里的揚州,其中“吾生多不遇,此地最繁華”的感嘆寄予了他無限的惆悵與傷感。

江山易鼎造成的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人間慘劇,對龔賢來說無疑是無邊的黑暗,從此之後他心念故朝,甚至一度逃禪成為覺浪大師的俗家弟子,與髡殘成為同門師兄弟。但生活還得繼續,龔賢也漸漸在無奈中心有不甘地接受了這樣的境況,一度前往泰州開館授徒,同時潛心書畫創作,創作出《課徒畫稿》。歷經數年,歷經戰亂的揚州又漸漸展現出新的生機,於是龔賢又回到揚州,而此時的揚州似乎又漸漸昔日重現,經濟活躍人文鼎盛,龔賢在這裡與當時的名流王士禎、周亮工、胡介、漸江等人交往頻密,也一度重新娶妻生子,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詩文書畫創作也漸入佳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不覺山城點曙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掛壁飛泉圖》

畢竟南京長大,在南京的形勢趨向穩定之後,康熙三年(1664年)冬,龔賢舉家回到南京定居鐘山之麓,後遷居清涼山下避世隱居,埋頭詩文書畫創作,過起了“賣文活妻子,著撰多自怡”的隱居生活,並結交了孔尚任、戴本孝、屈大均、王翬等文化界名流。

從此之後的龔賢在藝術創作上步入了巔峰時刻,創作了一系列名傳後世的佳作。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後的貧困交加的暮年時期,卻因為一場豪強強索書畫一事而一病不起,不久之後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含恨離世,後在孔尚任的幫助下使其靈柩迴歸故土安葬於崑山。

一生踉踉蹌蹌、跌跌撞撞,但最終魂兮歸來,也算是劃上了一個基本圓滿的句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臨流覓句》


飄忽的風采:藝術之魅影

龔賢以詩聞世、以畫傳世,他的繪畫創作呈現出“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極具個性的筆墨特點,由簡入繁,由白入黑,用筆如龍馭風,用墨潤而不溼,顯示出不拘成法的筆墨技巧,從而獨創積墨之法而獨步明清畫壇。

他對自己的筆墨技巧具有超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乃是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正像他在《雲峰圖》的題跋中洋洋灑灑的條分縷析的那樣:

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

復有營丘與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

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

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

後來獨數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

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

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

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能歌舞。

我與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

友人所畫雲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

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

詩中列舉了五代至明末近七百年間的二十三位畫家:董源、范寬、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瓚、黃公望、王蒙、王紱、沈周、文徵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惲向、鄒之麟、楊文驄、馬士英。這些都是其取法學習的對象,博學精取方才成就了他不一樣的筆墨特點。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一)》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二)》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四)》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五)》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六)》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七)》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八景山水卷(八)》

作為曾經的董其昌的弟子,龔賢的初期作品顯然受董其昌藝術觀和審美觀的影響頗深,這一被稱為“白龔”時期的作品,用筆簡淡,更注重線條的表現力,皴染較少,這種略顯單一的表現手法基本上沒有脫去前人的巢窠,處在一種探索的初級階段,其原創性的稀缺使這類作品在藝術史上整體藝術價值不高。而後大約四十歲左右進入過渡期的“灰龔”階段,在沿襲了線條表現力的同時,注入了皴染之法而體現出的柔和的力量,選擇性地吸收借鑑了董、巨的山水錶現技巧,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更豐富厚實的畫面綜合表現力,為後來的蛻變昇華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 一道飛泉》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山結樓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手卷》

龔賢最終成就了他畫史上卓然不群的地位乃是他在後期“黑龔”階段的作品,這一時期歷經前一階段海納百川式的學習借鑑,最終厚積薄發展現出壁立千仞的風采。很顯然,這一階段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米氏雲山的美學思想的薰染,在對山水的表現上更具有一種重劍無鋒的雄渾內斂的力量。尤被人稱道的是他進一步發展了積墨法,知白守黑,欲秀而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結合的渾然一體,將“三遠”構圖法則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源於問學前賢、師法造化、參道文理,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打破了畫面構成中清晰明瞭的審美取向,賦予了一種更幽深玄遠的審美境界,畫面中詩意、文理、道氣相得益彰,開闢了沉鬱、蒼秀、潤厚的全新美學品格,實現了精神內蘊與山川底蘊的高度和諧一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攝山棲霞圖》


飄揚的答案:後起之古人

一切的出奇制勝都有著百轉千回的追尋。

龔賢也不例外,在他一路高歌的筆墨春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度思考和廣泛借鑑,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高度的自我認知,他曾經這樣說道:

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清溪隱逸》

誠哉斯言,龔賢在創作和課徒實踐中總結出的“四要”經驗,至今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獨到學術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極具現代性特色的創作正是這一觀點的生動寫照,從而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開金陵一派,且流風餘韻直接影響了後世諸多畫壇大家。其“四要”之說言簡意賅言近旨遠:

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木葉丹黃圖》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家黃葉圖》

這些閃爍著真知灼見的理論結晶,獨闢蹊徑,在藝術教育史上具有獨特的啟示性意義。他生前課徒為業,但能夠完美繼承發揚其藝術風采的寥寥無幾,其子龔柱以及門生王概當是其中佼佼者,後者參與主編的《芥子園畫譜》被譽為“畫學之金針”。而弔詭的是,在這部洋洋大觀的繪畫教科書中,在編撰組稿中明顯參照了龔賢的《課徒畫稿》的體例,但在其中並未收錄龔賢的畫樣,而王概流傳下來的作品從創作風格上來講似乎也與龔賢的相去甚遠,這種似乎“自帶反骨”的做法,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龔賢的畫風在當時的主流畫壇上屬於劍走偏鋒之一脈,儘管享有一定的地位但卻並未得到主流的認同,這種傲慢與偏見當屬時代的侷限和遺憾。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山水》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深山讀書樓》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鬆亭遠山圖》

歷史的誤解終將被時間所化解。龔賢終將以“後起之古人”的風範對後世畫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所獨創的畫風隔代影響近代畫壇上黃賓虹、李可染這兩位畫壇巨匠。黃賓虹曾經直截了當的說出了龔賢對自己畫風的影響:“其用墨勝過明人,我曾師法”,而受西方繪畫的影響的李可染,在龔賢的墨跡中找到了層次和明暗關係的表現技巧和手法,從而在意象描繪和意境營造上實現了隔代共鳴,在空間感和層次感的構築上達成了心有靈犀的同聲相和,最終推動了山水畫的涅槃重生。

在兩位大師的隔空接力之下,龔賢繪畫的現代性、獨創性的因子被重新評估並節節攀高,從而使的龔賢在畫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進一步走入人們的視野並日益受到更多的關注。

龔賢那句帶有自大狂傲的無心之語,似乎就像飄蕩在風中的答案:我法盡而我即為後起之古人。

明清畫人錄|龔賢:白首尚飄蓬,在黑白之間走位飄忽,終臻化境

《雲嶺殘曛圖》


短衣曾去國,白首尚飄蓬。不讀荊軻傳,羞為一劍雄。龔賢的一生有著深深的落寞、苦楚和悽清,轉瞬即逝的家族榮光,隨風而逝的前朝舊夢,一剎那間成了碎了一地的齏粉,在這樣繁華落盡、浮華散去的冰涼現實面前,龔賢以其獨樹一幟的筆墨個性、獨步一方的藝術品性篤行致遠,最終實現了自我的突破和圓覺,證得無上清涼,留下不二風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