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886年八月,王氏三兄弟攻下泉州,為紮根福建、一統八閩、鼎建閩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一福建,嗣兄自立

就在王潮兄弟佔據泉州後不久,福建觀察使陳巖看好王潮,就表奏其為泉州刺史。亂世裡,造反往往只是手段,決非目的,很多人最後會選擇借造反之勢得到朝廷認可,重回體制之內的。王潮兄弟就此立足泉州。

時勢造英雄。公元891年,就在王潮兄弟苦心恢復泉州經濟的時候。陳巖病重,臨終他讓人召王潮入福州,想把福建託附給他。這是彼時典型的政權交接形式,那些擁兵自重的節帥都是自己選定接班人,然後再向朝廷報備,朝廷只能捏著鼻子蓋章認可。

然而,陳巖慧眼識人,效法三國陶謙讓徐州的做法卻讓他的妻弟範暉大為惱怒。時任福州護軍的範舅爺二話不說,就自稱留後,發兵拒絕王潮。

此時的王潮,經過數年發展,業已鳥槍換炮,吞併福建的野心早如野草般瘋長。加上範暉上臺後,一改陳巖的做法,驕狂奢侈,令福州將士大失所望,一些與王潮交好的將領跑到泉州鼓動王潮,這就更加助長了王潮的討範之心。

翌年二月,經過一番準備的王潮派堂弟王彥復為都統、親弟王審知為都監,統兵攻打福州。福州畢竟是重鎮,加上陳巖主政期間的修繕,城高池深,王審知兄弟苦戰一年也未能攻下。

攻城辛苦,守城也不輕鬆。範暉派人向盤踞兩浙的軍閥董昌求援。董昌派了五千兵馬前往救援。

王審知等人久戰力疲,就想班師,哪知卻被王潮一口拒絕。王審知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信稱:“軍隊打光了,我再給你們招兵買馬;大將戰死了,我再提拔新將領;新將領再陣亡了,我就親自上陣攻城。”這等於是給王審知下了死命令。

素知兄長賞罰分明、自己犯事照打不誤的王審知收到命令,知道沒有迴旋餘地,索性拼力攻城。

893年,王審知攻克福州。範暉棄城逃跑,最終被部將殺死。

進入福州的王氏兄弟為了籠絡人心,下令厚葬陳巖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巖的兒子,終於使一大批陳巖舊部安下心來。

福建境內最有實力的福州、泉州都落入了王氏兄弟手中,其他各州刺史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紛紛舉州來降,由此王潮全部佔有閩、嶺五州的地盤。

不久,唐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氏兄弟從此合理合法地佔有了福建全境。

897年冬,王潮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王潮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眾望所歸的決定,自己的大業既不傳給四個兒子,也不傳給二弟王審邽,而是傳給三弟王審知。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886年八月,王氏三兄弟攻下泉州,為紮根福建、一統八閩、鼎建閩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一福建,嗣兄自立

就在王潮兄弟佔據泉州後不久,福建觀察使陳巖看好王潮,就表奏其為泉州刺史。亂世裡,造反往往只是手段,決非目的,很多人最後會選擇借造反之勢得到朝廷認可,重回體制之內的。王潮兄弟就此立足泉州。

時勢造英雄。公元891年,就在王潮兄弟苦心恢復泉州經濟的時候。陳巖病重,臨終他讓人召王潮入福州,想把福建託附給他。這是彼時典型的政權交接形式,那些擁兵自重的節帥都是自己選定接班人,然後再向朝廷報備,朝廷只能捏著鼻子蓋章認可。

然而,陳巖慧眼識人,效法三國陶謙讓徐州的做法卻讓他的妻弟範暉大為惱怒。時任福州護軍的範舅爺二話不說,就自稱留後,發兵拒絕王潮。

此時的王潮,經過數年發展,業已鳥槍換炮,吞併福建的野心早如野草般瘋長。加上範暉上臺後,一改陳巖的做法,驕狂奢侈,令福州將士大失所望,一些與王潮交好的將領跑到泉州鼓動王潮,這就更加助長了王潮的討範之心。

翌年二月,經過一番準備的王潮派堂弟王彥復為都統、親弟王審知為都監,統兵攻打福州。福州畢竟是重鎮,加上陳巖主政期間的修繕,城高池深,王審知兄弟苦戰一年也未能攻下。

攻城辛苦,守城也不輕鬆。範暉派人向盤踞兩浙的軍閥董昌求援。董昌派了五千兵馬前往救援。

王審知等人久戰力疲,就想班師,哪知卻被王潮一口拒絕。王審知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信稱:“軍隊打光了,我再給你們招兵買馬;大將戰死了,我再提拔新將領;新將領再陣亡了,我就親自上陣攻城。”這等於是給王審知下了死命令。

素知兄長賞罰分明、自己犯事照打不誤的王審知收到命令,知道沒有迴旋餘地,索性拼力攻城。

893年,王審知攻克福州。範暉棄城逃跑,最終被部將殺死。

進入福州的王氏兄弟為了籠絡人心,下令厚葬陳巖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巖的兒子,終於使一大批陳巖舊部安下心來。

福建境內最有實力的福州、泉州都落入了王氏兄弟手中,其他各州刺史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紛紛舉州來降,由此王潮全部佔有閩、嶺五州的地盤。

不久,唐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氏兄弟從此合理合法地佔有了福建全境。

897年冬,王潮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王潮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眾望所歸的決定,自己的大業既不傳給四個兒子,也不傳給二弟王審邽,而是傳給三弟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潮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傳位決定,是需要付出勇氣與智慧的,而他恰恰是個沉勇而有智略的政治家,更兼有識人的遠見,才能使自己開創的基業繁榮昌盛。

當然,這其中也與王審知的努力與表現是分不開的。王審知除了有個白馬王子的好賣相外,更是一位秀外慧中的軍政能人。

首先,王審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他在領軍作戰時,平易近人,關心士卒,與將士們打成一片,士兵沒吃飯,他絕不動筷子;士兵未喝水,他絕不端杯子。同時,王審知強調軍紀,注意搞好軍民關係,他帶領的軍隊所過州縣,往往秋毫無犯,贏得了當地軍民的真心擁護。那支王緒創建的軍紀渙散的流寇隊伍,在王審知的言傳身教之下,逐漸成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王者之師。因此王審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一點是他的二哥與諸侄無可比擬的。

其次,王審知治理地方的能力也超強,屬於軍政雙優的高素質人才。這點我們在後文中再講。

第三,王審知的政治手腕也比較高明,讓他的二哥與諸侄望而卻步。據傳,王潮曾經讓人給兩個弟弟算命,得到的結論是“一人勝一人”,雖然王審知當時嚇得渾身冒汗,但王潮卻篤定三弟要比二弟強。

不過,王審邽也是個能吏,他治理泉州期間大興文教,遺澤深遠,如何讓他拱手讓權,王審知還是要有些手段的。當時,王審知一面聲稱要將大位讓給二哥,一面讓人散佈童謠:“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意思是當年王潮入閩,陳巖讓位;如今王潮辭世,審知(矢口)當立。就在眾人因為童謠而困惑的時候,又一位僧托兒突然指著眾人中的王審知高呼“金輪王第三子降人間,專主殺柄”。如此假借神佛製造輿論,對於尚未開化的福建百姓無異於大殺器。

第四,彼時王氏兄弟的母親董氏尚在,三人素來孝順,不忍在母親面前反目,當然要將兄友弟恭的劇情演繹到底。而以董氏為首的元老派大多傾向於王審知,這也給王審知越過二哥承繼大位提供了強力支持。

王審知雖然表面上敦請二哥順序承位,但王審邽心知肚明,自己爭不過三弟。他在主持王潮葬禮後,特意把大哥的墓建在晉江盤龍山,遠離當時的福州城,以此儘量減少大哥的影響力,對此,王審知是非常滿意的。王審知對於大哥的四個兒子也很照顧,不過只給他們高官厚祿,而無多少實權。他還特別任命大侄子王延興為威武軍節度副使,暗示以後可能讓其當接班人,這個權宜之計王延興坦然受之。王審知和二哥與諸侄的親情互動,使得新興的王氏家族避免了自相殘殺的內亂,同時也極大安定了福建的民心。這在五代十國的權力交接大戲中是很少上演的。

很快,唐廷的正式任免書下達了,王審知擔任了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再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此時,王氏在福建才算根基穩固。

文治武功,開閩成聖

王審知要想真正坐穩福建的頭把交椅,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文治武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王審知的治閩善政可以從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在政治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緩和家族內部矛盾以外,他更加註重緩和階級矛盾。王氏兄弟千里轉戰,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間慘劇,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能體會農民戰爭的威力,在其執政後,他特別注意吸取農民起義的教訓,千方百計緩和階級矛盾。他曾經說過:“大丈夫不能安民濟世,豈不虛度此生?”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位於閩西的黃連洞一帶發生了饑民暴動,數以萬計的饑民包圍了長汀縣城。對此,王審知不像其他政權那樣單純武力解決,而是親統大軍到達長汀,一面下令嚴禁濫殺激化矛盾,一面在調查清楚暴動的原因後派人安撫饑民說:“吏實為禍,你們有什麼罪?”在王審知恩威並重的真誠撫卹下,深受感動的饑民無條件放下了武器。王審知不殺一人而止息干戈,不僅贏得了軍民之心,還保住了亂世中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

王審知還十分重視整頓吏治,他堅持任人唯賢,注意改進官場作風,進一步理順了吏民關係,使官吏們大多能夠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從而營造出較為良好的發展氛圍。

在經濟方面,由於福建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不利於大規模發展農業,王審知就在宜農地區,招懷離散,勵精為理,抑制豪強,安集百姓,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迅速恢復了因為戰爭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王審知還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沿海大堤,開挖疏浚了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他帶人圍海造田,極力擴大耕地面積,並大力推廣雙季稻,開墾茶園,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王審知發揮福建沿海的地理優勢,大力扶植對外貿易。905年,他下令鑿去位於福州之北黃崎(岐)海道中梗舟的巨石,開闢出專事對外貿易的“甘棠港”。這個天賜良港,北通日本、高麗,南聯南洋諸島,甚至遠達阿拉伯地區,成為王氏政權取之不盡的聚寶盆。為了招商,王審知儘量簡省通關手續,盡去繁苛,縱其交易,收穫巨豐。福建產的陶器、鐵器大量銷於國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藥等也返銷中國,共同見證了泉州商貿的繁盛,讓人重睹盛唐泉州的輝煌。對外貿易的發達反哺了當地造船、陶瓷、冶金、鑄造等行業,使福建在醫治戰爭創傷、發展民生經濟方面走在了前列。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886年八月,王氏三兄弟攻下泉州,為紮根福建、一統八閩、鼎建閩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一福建,嗣兄自立

就在王潮兄弟佔據泉州後不久,福建觀察使陳巖看好王潮,就表奏其為泉州刺史。亂世裡,造反往往只是手段,決非目的,很多人最後會選擇借造反之勢得到朝廷認可,重回體制之內的。王潮兄弟就此立足泉州。

時勢造英雄。公元891年,就在王潮兄弟苦心恢復泉州經濟的時候。陳巖病重,臨終他讓人召王潮入福州,想把福建託附給他。這是彼時典型的政權交接形式,那些擁兵自重的節帥都是自己選定接班人,然後再向朝廷報備,朝廷只能捏著鼻子蓋章認可。

然而,陳巖慧眼識人,效法三國陶謙讓徐州的做法卻讓他的妻弟範暉大為惱怒。時任福州護軍的範舅爺二話不說,就自稱留後,發兵拒絕王潮。

此時的王潮,經過數年發展,業已鳥槍換炮,吞併福建的野心早如野草般瘋長。加上範暉上臺後,一改陳巖的做法,驕狂奢侈,令福州將士大失所望,一些與王潮交好的將領跑到泉州鼓動王潮,這就更加助長了王潮的討範之心。

翌年二月,經過一番準備的王潮派堂弟王彥復為都統、親弟王審知為都監,統兵攻打福州。福州畢竟是重鎮,加上陳巖主政期間的修繕,城高池深,王審知兄弟苦戰一年也未能攻下。

攻城辛苦,守城也不輕鬆。範暉派人向盤踞兩浙的軍閥董昌求援。董昌派了五千兵馬前往救援。

王審知等人久戰力疲,就想班師,哪知卻被王潮一口拒絕。王審知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信稱:“軍隊打光了,我再給你們招兵買馬;大將戰死了,我再提拔新將領;新將領再陣亡了,我就親自上陣攻城。”這等於是給王審知下了死命令。

素知兄長賞罰分明、自己犯事照打不誤的王審知收到命令,知道沒有迴旋餘地,索性拼力攻城。

893年,王審知攻克福州。範暉棄城逃跑,最終被部將殺死。

進入福州的王氏兄弟為了籠絡人心,下令厚葬陳巖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巖的兒子,終於使一大批陳巖舊部安下心來。

福建境內最有實力的福州、泉州都落入了王氏兄弟手中,其他各州刺史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紛紛舉州來降,由此王潮全部佔有閩、嶺五州的地盤。

不久,唐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氏兄弟從此合理合法地佔有了福建全境。

897年冬,王潮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王潮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眾望所歸的決定,自己的大業既不傳給四個兒子,也不傳給二弟王審邽,而是傳給三弟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潮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傳位決定,是需要付出勇氣與智慧的,而他恰恰是個沉勇而有智略的政治家,更兼有識人的遠見,才能使自己開創的基業繁榮昌盛。

當然,這其中也與王審知的努力與表現是分不開的。王審知除了有個白馬王子的好賣相外,更是一位秀外慧中的軍政能人。

首先,王審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他在領軍作戰時,平易近人,關心士卒,與將士們打成一片,士兵沒吃飯,他絕不動筷子;士兵未喝水,他絕不端杯子。同時,王審知強調軍紀,注意搞好軍民關係,他帶領的軍隊所過州縣,往往秋毫無犯,贏得了當地軍民的真心擁護。那支王緒創建的軍紀渙散的流寇隊伍,在王審知的言傳身教之下,逐漸成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王者之師。因此王審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一點是他的二哥與諸侄無可比擬的。

其次,王審知治理地方的能力也超強,屬於軍政雙優的高素質人才。這點我們在後文中再講。

第三,王審知的政治手腕也比較高明,讓他的二哥與諸侄望而卻步。據傳,王潮曾經讓人給兩個弟弟算命,得到的結論是“一人勝一人”,雖然王審知當時嚇得渾身冒汗,但王潮卻篤定三弟要比二弟強。

不過,王審邽也是個能吏,他治理泉州期間大興文教,遺澤深遠,如何讓他拱手讓權,王審知還是要有些手段的。當時,王審知一面聲稱要將大位讓給二哥,一面讓人散佈童謠:“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意思是當年王潮入閩,陳巖讓位;如今王潮辭世,審知(矢口)當立。就在眾人因為童謠而困惑的時候,又一位僧托兒突然指著眾人中的王審知高呼“金輪王第三子降人間,專主殺柄”。如此假借神佛製造輿論,對於尚未開化的福建百姓無異於大殺器。

第四,彼時王氏兄弟的母親董氏尚在,三人素來孝順,不忍在母親面前反目,當然要將兄友弟恭的劇情演繹到底。而以董氏為首的元老派大多傾向於王審知,這也給王審知越過二哥承繼大位提供了強力支持。

王審知雖然表面上敦請二哥順序承位,但王審邽心知肚明,自己爭不過三弟。他在主持王潮葬禮後,特意把大哥的墓建在晉江盤龍山,遠離當時的福州城,以此儘量減少大哥的影響力,對此,王審知是非常滿意的。王審知對於大哥的四個兒子也很照顧,不過只給他們高官厚祿,而無多少實權。他還特別任命大侄子王延興為威武軍節度副使,暗示以後可能讓其當接班人,這個權宜之計王延興坦然受之。王審知和二哥與諸侄的親情互動,使得新興的王氏家族避免了自相殘殺的內亂,同時也極大安定了福建的民心。這在五代十國的權力交接大戲中是很少上演的。

很快,唐廷的正式任免書下達了,王審知擔任了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再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此時,王氏在福建才算根基穩固。

文治武功,開閩成聖

王審知要想真正坐穩福建的頭把交椅,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文治武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王審知的治閩善政可以從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在政治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緩和家族內部矛盾以外,他更加註重緩和階級矛盾。王氏兄弟千里轉戰,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間慘劇,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能體會農民戰爭的威力,在其執政後,他特別注意吸取農民起義的教訓,千方百計緩和階級矛盾。他曾經說過:“大丈夫不能安民濟世,豈不虛度此生?”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位於閩西的黃連洞一帶發生了饑民暴動,數以萬計的饑民包圍了長汀縣城。對此,王審知不像其他政權那樣單純武力解決,而是親統大軍到達長汀,一面下令嚴禁濫殺激化矛盾,一面在調查清楚暴動的原因後派人安撫饑民說:“吏實為禍,你們有什麼罪?”在王審知恩威並重的真誠撫卹下,深受感動的饑民無條件放下了武器。王審知不殺一人而止息干戈,不僅贏得了軍民之心,還保住了亂世中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

王審知還十分重視整頓吏治,他堅持任人唯賢,注意改進官場作風,進一步理順了吏民關係,使官吏們大多能夠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從而營造出較為良好的發展氛圍。

在經濟方面,由於福建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不利於大規模發展農業,王審知就在宜農地區,招懷離散,勵精為理,抑制豪強,安集百姓,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迅速恢復了因為戰爭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王審知還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沿海大堤,開挖疏浚了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他帶人圍海造田,極力擴大耕地面積,並大力推廣雙季稻,開墾茶園,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王審知發揮福建沿海的地理優勢,大力扶植對外貿易。905年,他下令鑿去位於福州之北黃崎(岐)海道中梗舟的巨石,開闢出專事對外貿易的“甘棠港”。這個天賜良港,北通日本、高麗,南聯南洋諸島,甚至遠達阿拉伯地區,成為王氏政權取之不盡的聚寶盆。為了招商,王審知儘量簡省通關手續,盡去繁苛,縱其交易,收穫巨豐。福建產的陶器、鐵器大量銷於國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藥等也返銷中國,共同見證了泉州商貿的繁盛,讓人重睹盛唐泉州的輝煌。對外貿易的發達反哺了當地造船、陶瓷、冶金、鑄造等行業,使福建在醫治戰爭創傷、發展民生經濟方面走在了前列。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在文化教育方面,王審知設立招賢院,吸納大批賢能之士,即使是山野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他也折節延攬。對於投效的賢士,他關懷備至,因其所長加以重用。這些客居福建的文人學士,大多來自中原,如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宰相楊涉之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等,因不肯留在中原向朱溫稱臣,也不肯北上河東充當李克用的幕僚,故此不避艱險、千里來奔,足見王審知的所作所為深得賢士之心。

有了眾多名士的加盟,王審知教育底蘊日漸深厚,於是他建學四門,延聘名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悉心教授閩中優秀學子。在他的倡導下,福建全境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村設有私塾,不僅擴大了知識傳授面,而且大大提高了福建的文化水平,使福建在進入北宋之後出現人才井噴,成為著名的科舉之鄉。

王審知還特地組織大批文人學士,開展了一場“蒐集古籍”的活動。不管是“魯壁之殘編”,還是“周陵之墜簡”,學士們都廣泛徵集、校讎和繕寫。王審知甚至親自參與其中,為蒐集到的書簡“次第籤題”,並整理歸類。王審知為保全亂世文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城市建設方面,王審知力主擴建福州城,全力打造地區中心城市。902年,王審知築福州外羅城四十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呈不規則圓弧形,設有8個城門。城區面積擴大後,他又把城外的部分居民區、商業區括入城中,最終形成內外兩重城垣:內重是政治中心及貴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這些平民居住區後來逐漸形成了當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和閩都古街。 三年後,王審知又築南北夾城,稱“南北月城”。又過了三年,王審知仍不滿足,再次在羅城南北兩端擴建夾城,並開浚溝渠,與城外的河湖相通。夾城建成後,福州的制高點盡括城中,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防禦力,也使福州成為“人煙繡錯、舟楫雲排”的嶺外大城。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886年八月,王氏三兄弟攻下泉州,為紮根福建、一統八閩、鼎建閩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一福建,嗣兄自立

就在王潮兄弟佔據泉州後不久,福建觀察使陳巖看好王潮,就表奏其為泉州刺史。亂世裡,造反往往只是手段,決非目的,很多人最後會選擇借造反之勢得到朝廷認可,重回體制之內的。王潮兄弟就此立足泉州。

時勢造英雄。公元891年,就在王潮兄弟苦心恢復泉州經濟的時候。陳巖病重,臨終他讓人召王潮入福州,想把福建託附給他。這是彼時典型的政權交接形式,那些擁兵自重的節帥都是自己選定接班人,然後再向朝廷報備,朝廷只能捏著鼻子蓋章認可。

然而,陳巖慧眼識人,效法三國陶謙讓徐州的做法卻讓他的妻弟範暉大為惱怒。時任福州護軍的範舅爺二話不說,就自稱留後,發兵拒絕王潮。

此時的王潮,經過數年發展,業已鳥槍換炮,吞併福建的野心早如野草般瘋長。加上範暉上臺後,一改陳巖的做法,驕狂奢侈,令福州將士大失所望,一些與王潮交好的將領跑到泉州鼓動王潮,這就更加助長了王潮的討範之心。

翌年二月,經過一番準備的王潮派堂弟王彥復為都統、親弟王審知為都監,統兵攻打福州。福州畢竟是重鎮,加上陳巖主政期間的修繕,城高池深,王審知兄弟苦戰一年也未能攻下。

攻城辛苦,守城也不輕鬆。範暉派人向盤踞兩浙的軍閥董昌求援。董昌派了五千兵馬前往救援。

王審知等人久戰力疲,就想班師,哪知卻被王潮一口拒絕。王審知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信稱:“軍隊打光了,我再給你們招兵買馬;大將戰死了,我再提拔新將領;新將領再陣亡了,我就親自上陣攻城。”這等於是給王審知下了死命令。

素知兄長賞罰分明、自己犯事照打不誤的王審知收到命令,知道沒有迴旋餘地,索性拼力攻城。

893年,王審知攻克福州。範暉棄城逃跑,最終被部將殺死。

進入福州的王氏兄弟為了籠絡人心,下令厚葬陳巖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巖的兒子,終於使一大批陳巖舊部安下心來。

福建境內最有實力的福州、泉州都落入了王氏兄弟手中,其他各州刺史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紛紛舉州來降,由此王潮全部佔有閩、嶺五州的地盤。

不久,唐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氏兄弟從此合理合法地佔有了福建全境。

897年冬,王潮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王潮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眾望所歸的決定,自己的大業既不傳給四個兒子,也不傳給二弟王審邽,而是傳給三弟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潮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傳位決定,是需要付出勇氣與智慧的,而他恰恰是個沉勇而有智略的政治家,更兼有識人的遠見,才能使自己開創的基業繁榮昌盛。

當然,這其中也與王審知的努力與表現是分不開的。王審知除了有個白馬王子的好賣相外,更是一位秀外慧中的軍政能人。

首先,王審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他在領軍作戰時,平易近人,關心士卒,與將士們打成一片,士兵沒吃飯,他絕不動筷子;士兵未喝水,他絕不端杯子。同時,王審知強調軍紀,注意搞好軍民關係,他帶領的軍隊所過州縣,往往秋毫無犯,贏得了當地軍民的真心擁護。那支王緒創建的軍紀渙散的流寇隊伍,在王審知的言傳身教之下,逐漸成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王者之師。因此王審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一點是他的二哥與諸侄無可比擬的。

其次,王審知治理地方的能力也超強,屬於軍政雙優的高素質人才。這點我們在後文中再講。

第三,王審知的政治手腕也比較高明,讓他的二哥與諸侄望而卻步。據傳,王潮曾經讓人給兩個弟弟算命,得到的結論是“一人勝一人”,雖然王審知當時嚇得渾身冒汗,但王潮卻篤定三弟要比二弟強。

不過,王審邽也是個能吏,他治理泉州期間大興文教,遺澤深遠,如何讓他拱手讓權,王審知還是要有些手段的。當時,王審知一面聲稱要將大位讓給二哥,一面讓人散佈童謠:“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意思是當年王潮入閩,陳巖讓位;如今王潮辭世,審知(矢口)當立。就在眾人因為童謠而困惑的時候,又一位僧托兒突然指著眾人中的王審知高呼“金輪王第三子降人間,專主殺柄”。如此假借神佛製造輿論,對於尚未開化的福建百姓無異於大殺器。

第四,彼時王氏兄弟的母親董氏尚在,三人素來孝順,不忍在母親面前反目,當然要將兄友弟恭的劇情演繹到底。而以董氏為首的元老派大多傾向於王審知,這也給王審知越過二哥承繼大位提供了強力支持。

王審知雖然表面上敦請二哥順序承位,但王審邽心知肚明,自己爭不過三弟。他在主持王潮葬禮後,特意把大哥的墓建在晉江盤龍山,遠離當時的福州城,以此儘量減少大哥的影響力,對此,王審知是非常滿意的。王審知對於大哥的四個兒子也很照顧,不過只給他們高官厚祿,而無多少實權。他還特別任命大侄子王延興為威武軍節度副使,暗示以後可能讓其當接班人,這個權宜之計王延興坦然受之。王審知和二哥與諸侄的親情互動,使得新興的王氏家族避免了自相殘殺的內亂,同時也極大安定了福建的民心。這在五代十國的權力交接大戲中是很少上演的。

很快,唐廷的正式任免書下達了,王審知擔任了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再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此時,王氏在福建才算根基穩固。

文治武功,開閩成聖

王審知要想真正坐穩福建的頭把交椅,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文治武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王審知的治閩善政可以從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在政治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緩和家族內部矛盾以外,他更加註重緩和階級矛盾。王氏兄弟千里轉戰,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間慘劇,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能體會農民戰爭的威力,在其執政後,他特別注意吸取農民起義的教訓,千方百計緩和階級矛盾。他曾經說過:“大丈夫不能安民濟世,豈不虛度此生?”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位於閩西的黃連洞一帶發生了饑民暴動,數以萬計的饑民包圍了長汀縣城。對此,王審知不像其他政權那樣單純武力解決,而是親統大軍到達長汀,一面下令嚴禁濫殺激化矛盾,一面在調查清楚暴動的原因後派人安撫饑民說:“吏實為禍,你們有什麼罪?”在王審知恩威並重的真誠撫卹下,深受感動的饑民無條件放下了武器。王審知不殺一人而止息干戈,不僅贏得了軍民之心,還保住了亂世中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

王審知還十分重視整頓吏治,他堅持任人唯賢,注意改進官場作風,進一步理順了吏民關係,使官吏們大多能夠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從而營造出較為良好的發展氛圍。

在經濟方面,由於福建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不利於大規模發展農業,王審知就在宜農地區,招懷離散,勵精為理,抑制豪強,安集百姓,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迅速恢復了因為戰爭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王審知還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沿海大堤,開挖疏浚了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他帶人圍海造田,極力擴大耕地面積,並大力推廣雙季稻,開墾茶園,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王審知發揮福建沿海的地理優勢,大力扶植對外貿易。905年,他下令鑿去位於福州之北黃崎(岐)海道中梗舟的巨石,開闢出專事對外貿易的“甘棠港”。這個天賜良港,北通日本、高麗,南聯南洋諸島,甚至遠達阿拉伯地區,成為王氏政權取之不盡的聚寶盆。為了招商,王審知儘量簡省通關手續,盡去繁苛,縱其交易,收穫巨豐。福建產的陶器、鐵器大量銷於國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藥等也返銷中國,共同見證了泉州商貿的繁盛,讓人重睹盛唐泉州的輝煌。對外貿易的發達反哺了當地造船、陶瓷、冶金、鑄造等行業,使福建在醫治戰爭創傷、發展民生經濟方面走在了前列。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在文化教育方面,王審知設立招賢院,吸納大批賢能之士,即使是山野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他也折節延攬。對於投效的賢士,他關懷備至,因其所長加以重用。這些客居福建的文人學士,大多來自中原,如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宰相楊涉之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等,因不肯留在中原向朱溫稱臣,也不肯北上河東充當李克用的幕僚,故此不避艱險、千里來奔,足見王審知的所作所為深得賢士之心。

有了眾多名士的加盟,王審知教育底蘊日漸深厚,於是他建學四門,延聘名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悉心教授閩中優秀學子。在他的倡導下,福建全境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村設有私塾,不僅擴大了知識傳授面,而且大大提高了福建的文化水平,使福建在進入北宋之後出現人才井噴,成為著名的科舉之鄉。

王審知還特地組織大批文人學士,開展了一場“蒐集古籍”的活動。不管是“魯壁之殘編”,還是“周陵之墜簡”,學士們都廣泛徵集、校讎和繕寫。王審知甚至親自參與其中,為蒐集到的書簡“次第籤題”,並整理歸類。王審知為保全亂世文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城市建設方面,王審知力主擴建福州城,全力打造地區中心城市。902年,王審知築福州外羅城四十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呈不規則圓弧形,設有8個城門。城區面積擴大後,他又把城外的部分居民區、商業區括入城中,最終形成內外兩重城垣:內重是政治中心及貴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這些平民居住區後來逐漸形成了當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和閩都古街。 三年後,王審知又築南北夾城,稱“南北月城”。又過了三年,王審知仍不滿足,再次在羅城南北兩端擴建夾城,並開浚溝渠,與城外的河湖相通。夾城建成後,福州的制高點盡括城中,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防禦力,也使福州成為“人煙繡錯、舟楫雲排”的嶺外大城。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王審知主政一方,以福建為家,精心地營造著屬於自己的亂世樂土。

睦鄰自守,共尊閩祖

樹欲靜而風不止。王審知的小日子也不是那麼好過的。周邊勢力對福建的覬覦讓他不得不在搞好內政的同時,全力做好外交工作。他謹事四鄰,儘量避免戰爭,想方設法維護福建一隅的太平。

王審知在位期間,始終奉中原王朝的正朔,每年都遣使自登萊海上入貢後梁,雖然在來去途中經常遭遇狂風巨濤傾覆之禍,哪怕損失船隻達十之四五也在所不惜。及至後唐李存勖滅樑後,王審知又一如既往地遣使朝貢,讓李存勖頗為感動。

對於周邊政權,王審知也儘量交好。917年,他與吳越結為婚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吳越王錢鏐之子錢傳珦。不久,他又為自己的兒子劉延鈞禮聘南漢主劉隱的女兒清遠公主,這些政治婚姻改善了與周邊勢力的關係,使閩境更加安定。

當然,王審知也不是隻知道和親的老好人,對於外部勢力的霸凌,他也從不手軟。909年,楊吳政權派使者張知遠到福建與王審知結盟共同對付後梁。哪知,張知遠驕橫傲慢,根本不把王審知放在眼裡。王審知遂藉故把他殺掉,同時把楊氏的書信進呈後梁,以示忠心,朱溫下令褒獎王審知,並與楊吳絕交。

王審知雄據福建,坐看天下雲起雲落。福建在他苦心孤詣的治理下日新月異、實力大增,不少人都動了勸王審知稱帝的念頭。對此,王審知看得很清楚,他深知福建偏居一隅,戰略空間有限,一旦冒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力排眾議道:“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這個見識遠遠超過那位自號“大越羅平國”的鳥皇帝董昌。不過,在公元925年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孫們經不住誘惑,在擅作威福的皇權之路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當然,王審知也被不成器的兒孫們追尊為閩太祖。

王審知的知趣贏得了中原皇朝的點贊,公元907年,朱溫任命王審知為中書令,晉爵閩王。哪怕是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對這位保靖一方、善政惠民的亂世英傑也不吝封賞。公元974年,趙匡胤下詔重修王審知的忠懿王祠(閩王祠),並親題“八閩人祖”廟額。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886年八月,王氏三兄弟攻下泉州,為紮根福建、一統八閩、鼎建閩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一福建,嗣兄自立

就在王潮兄弟佔據泉州後不久,福建觀察使陳巖看好王潮,就表奏其為泉州刺史。亂世裡,造反往往只是手段,決非目的,很多人最後會選擇借造反之勢得到朝廷認可,重回體制之內的。王潮兄弟就此立足泉州。

時勢造英雄。公元891年,就在王潮兄弟苦心恢復泉州經濟的時候。陳巖病重,臨終他讓人召王潮入福州,想把福建託附給他。這是彼時典型的政權交接形式,那些擁兵自重的節帥都是自己選定接班人,然後再向朝廷報備,朝廷只能捏著鼻子蓋章認可。

然而,陳巖慧眼識人,效法三國陶謙讓徐州的做法卻讓他的妻弟範暉大為惱怒。時任福州護軍的範舅爺二話不說,就自稱留後,發兵拒絕王潮。

此時的王潮,經過數年發展,業已鳥槍換炮,吞併福建的野心早如野草般瘋長。加上範暉上臺後,一改陳巖的做法,驕狂奢侈,令福州將士大失所望,一些與王潮交好的將領跑到泉州鼓動王潮,這就更加助長了王潮的討範之心。

翌年二月,經過一番準備的王潮派堂弟王彥復為都統、親弟王審知為都監,統兵攻打福州。福州畢竟是重鎮,加上陳巖主政期間的修繕,城高池深,王審知兄弟苦戰一年也未能攻下。

攻城辛苦,守城也不輕鬆。範暉派人向盤踞兩浙的軍閥董昌求援。董昌派了五千兵馬前往救援。

王審知等人久戰力疲,就想班師,哪知卻被王潮一口拒絕。王審知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信稱:“軍隊打光了,我再給你們招兵買馬;大將戰死了,我再提拔新將領;新將領再陣亡了,我就親自上陣攻城。”這等於是給王審知下了死命令。

素知兄長賞罰分明、自己犯事照打不誤的王審知收到命令,知道沒有迴旋餘地,索性拼力攻城。

893年,王審知攻克福州。範暉棄城逃跑,最終被部將殺死。

進入福州的王氏兄弟為了籠絡人心,下令厚葬陳巖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巖的兒子,終於使一大批陳巖舊部安下心來。

福建境內最有實力的福州、泉州都落入了王氏兄弟手中,其他各州刺史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紛紛舉州來降,由此王潮全部佔有閩、嶺五州的地盤。

不久,唐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氏兄弟從此合理合法地佔有了福建全境。

897年冬,王潮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王潮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眾望所歸的決定,自己的大業既不傳給四個兒子,也不傳給二弟王審邽,而是傳給三弟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潮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傳位決定,是需要付出勇氣與智慧的,而他恰恰是個沉勇而有智略的政治家,更兼有識人的遠見,才能使自己開創的基業繁榮昌盛。

當然,這其中也與王審知的努力與表現是分不開的。王審知除了有個白馬王子的好賣相外,更是一位秀外慧中的軍政能人。

首先,王審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他在領軍作戰時,平易近人,關心士卒,與將士們打成一片,士兵沒吃飯,他絕不動筷子;士兵未喝水,他絕不端杯子。同時,王審知強調軍紀,注意搞好軍民關係,他帶領的軍隊所過州縣,往往秋毫無犯,贏得了當地軍民的真心擁護。那支王緒創建的軍紀渙散的流寇隊伍,在王審知的言傳身教之下,逐漸成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王者之師。因此王審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一點是他的二哥與諸侄無可比擬的。

其次,王審知治理地方的能力也超強,屬於軍政雙優的高素質人才。這點我們在後文中再講。

第三,王審知的政治手腕也比較高明,讓他的二哥與諸侄望而卻步。據傳,王潮曾經讓人給兩個弟弟算命,得到的結論是“一人勝一人”,雖然王審知當時嚇得渾身冒汗,但王潮卻篤定三弟要比二弟強。

不過,王審邽也是個能吏,他治理泉州期間大興文教,遺澤深遠,如何讓他拱手讓權,王審知還是要有些手段的。當時,王審知一面聲稱要將大位讓給二哥,一面讓人散佈童謠:“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意思是當年王潮入閩,陳巖讓位;如今王潮辭世,審知(矢口)當立。就在眾人因為童謠而困惑的時候,又一位僧托兒突然指著眾人中的王審知高呼“金輪王第三子降人間,專主殺柄”。如此假借神佛製造輿論,對於尚未開化的福建百姓無異於大殺器。

第四,彼時王氏兄弟的母親董氏尚在,三人素來孝順,不忍在母親面前反目,當然要將兄友弟恭的劇情演繹到底。而以董氏為首的元老派大多傾向於王審知,這也給王審知越過二哥承繼大位提供了強力支持。

王審知雖然表面上敦請二哥順序承位,但王審邽心知肚明,自己爭不過三弟。他在主持王潮葬禮後,特意把大哥的墓建在晉江盤龍山,遠離當時的福州城,以此儘量減少大哥的影響力,對此,王審知是非常滿意的。王審知對於大哥的四個兒子也很照顧,不過只給他們高官厚祿,而無多少實權。他還特別任命大侄子王延興為威武軍節度副使,暗示以後可能讓其當接班人,這個權宜之計王延興坦然受之。王審知和二哥與諸侄的親情互動,使得新興的王氏家族避免了自相殘殺的內亂,同時也極大安定了福建的民心。這在五代十國的權力交接大戲中是很少上演的。

很快,唐廷的正式任免書下達了,王審知擔任了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再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此時,王氏在福建才算根基穩固。

文治武功,開閩成聖

王審知要想真正坐穩福建的頭把交椅,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文治武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王審知的治閩善政可以從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在政治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緩和家族內部矛盾以外,他更加註重緩和階級矛盾。王氏兄弟千里轉戰,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間慘劇,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能體會農民戰爭的威力,在其執政後,他特別注意吸取農民起義的教訓,千方百計緩和階級矛盾。他曾經說過:“大丈夫不能安民濟世,豈不虛度此生?”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位於閩西的黃連洞一帶發生了饑民暴動,數以萬計的饑民包圍了長汀縣城。對此,王審知不像其他政權那樣單純武力解決,而是親統大軍到達長汀,一面下令嚴禁濫殺激化矛盾,一面在調查清楚暴動的原因後派人安撫饑民說:“吏實為禍,你們有什麼罪?”在王審知恩威並重的真誠撫卹下,深受感動的饑民無條件放下了武器。王審知不殺一人而止息干戈,不僅贏得了軍民之心,還保住了亂世中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

王審知還十分重視整頓吏治,他堅持任人唯賢,注意改進官場作風,進一步理順了吏民關係,使官吏們大多能夠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從而營造出較為良好的發展氛圍。

在經濟方面,由於福建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不利於大規模發展農業,王審知就在宜農地區,招懷離散,勵精為理,抑制豪強,安集百姓,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迅速恢復了因為戰爭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王審知還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沿海大堤,開挖疏浚了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他帶人圍海造田,極力擴大耕地面積,並大力推廣雙季稻,開墾茶園,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王審知發揮福建沿海的地理優勢,大力扶植對外貿易。905年,他下令鑿去位於福州之北黃崎(岐)海道中梗舟的巨石,開闢出專事對外貿易的“甘棠港”。這個天賜良港,北通日本、高麗,南聯南洋諸島,甚至遠達阿拉伯地區,成為王氏政權取之不盡的聚寶盆。為了招商,王審知儘量簡省通關手續,盡去繁苛,縱其交易,收穫巨豐。福建產的陶器、鐵器大量銷於國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藥等也返銷中國,共同見證了泉州商貿的繁盛,讓人重睹盛唐泉州的輝煌。對外貿易的發達反哺了當地造船、陶瓷、冶金、鑄造等行業,使福建在醫治戰爭創傷、發展民生經濟方面走在了前列。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在文化教育方面,王審知設立招賢院,吸納大批賢能之士,即使是山野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他也折節延攬。對於投效的賢士,他關懷備至,因其所長加以重用。這些客居福建的文人學士,大多來自中原,如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宰相楊涉之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等,因不肯留在中原向朱溫稱臣,也不肯北上河東充當李克用的幕僚,故此不避艱險、千里來奔,足見王審知的所作所為深得賢士之心。

有了眾多名士的加盟,王審知教育底蘊日漸深厚,於是他建學四門,延聘名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悉心教授閩中優秀學子。在他的倡導下,福建全境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村設有私塾,不僅擴大了知識傳授面,而且大大提高了福建的文化水平,使福建在進入北宋之後出現人才井噴,成為著名的科舉之鄉。

王審知還特地組織大批文人學士,開展了一場“蒐集古籍”的活動。不管是“魯壁之殘編”,還是“周陵之墜簡”,學士們都廣泛徵集、校讎和繕寫。王審知甚至親自參與其中,為蒐集到的書簡“次第籤題”,並整理歸類。王審知為保全亂世文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城市建設方面,王審知力主擴建福州城,全力打造地區中心城市。902年,王審知築福州外羅城四十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呈不規則圓弧形,設有8個城門。城區面積擴大後,他又把城外的部分居民區、商業區括入城中,最終形成內外兩重城垣:內重是政治中心及貴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這些平民居住區後來逐漸形成了當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和閩都古街。 三年後,王審知又築南北夾城,稱“南北月城”。又過了三年,王審知仍不滿足,再次在羅城南北兩端擴建夾城,並開浚溝渠,與城外的河湖相通。夾城建成後,福州的制高點盡括城中,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防禦力,也使福州成為“人煙繡錯、舟楫雲排”的嶺外大城。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王審知主政一方,以福建為家,精心地營造著屬於自己的亂世樂土。

睦鄰自守,共尊閩祖

樹欲靜而風不止。王審知的小日子也不是那麼好過的。周邊勢力對福建的覬覦讓他不得不在搞好內政的同時,全力做好外交工作。他謹事四鄰,儘量避免戰爭,想方設法維護福建一隅的太平。

王審知在位期間,始終奉中原王朝的正朔,每年都遣使自登萊海上入貢後梁,雖然在來去途中經常遭遇狂風巨濤傾覆之禍,哪怕損失船隻達十之四五也在所不惜。及至後唐李存勖滅樑後,王審知又一如既往地遣使朝貢,讓李存勖頗為感動。

對於周邊政權,王審知也儘量交好。917年,他與吳越結為婚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吳越王錢鏐之子錢傳珦。不久,他又為自己的兒子劉延鈞禮聘南漢主劉隱的女兒清遠公主,這些政治婚姻改善了與周邊勢力的關係,使閩境更加安定。

當然,王審知也不是隻知道和親的老好人,對於外部勢力的霸凌,他也從不手軟。909年,楊吳政權派使者張知遠到福建與王審知結盟共同對付後梁。哪知,張知遠驕橫傲慢,根本不把王審知放在眼裡。王審知遂藉故把他殺掉,同時把楊氏的書信進呈後梁,以示忠心,朱溫下令褒獎王審知,並與楊吳絕交。

王審知雄據福建,坐看天下雲起雲落。福建在他苦心孤詣的治理下日新月異、實力大增,不少人都動了勸王審知稱帝的念頭。對此,王審知看得很清楚,他深知福建偏居一隅,戰略空間有限,一旦冒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力排眾議道:“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這個見識遠遠超過那位自號“大越羅平國”的鳥皇帝董昌。不過,在公元925年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孫們經不住誘惑,在擅作威福的皇權之路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當然,王審知也被不成器的兒孫們追尊為閩太祖。

王審知的知趣贏得了中原皇朝的點贊,公元907年,朱溫任命王審知為中書令,晉爵閩王。哪怕是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對這位保靖一方、善政惠民的亂世英傑也不吝封賞。公元974年,趙匡胤下詔重修王審知的忠懿王祠(閩王祠),並親題“八閩人祖”廟額。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審知的開閩功業更是讓戰爭孑遺的福建人民感同身受,他們非常懷念這位令吏民悅服、人心歸向的開閩聖王,紛紛為他立廟祭祀,奉為神靈,香火不絕。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886年八月,王氏三兄弟攻下泉州,為紮根福建、一統八閩、鼎建閩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一福建,嗣兄自立

就在王潮兄弟佔據泉州後不久,福建觀察使陳巖看好王潮,就表奏其為泉州刺史。亂世裡,造反往往只是手段,決非目的,很多人最後會選擇借造反之勢得到朝廷認可,重回體制之內的。王潮兄弟就此立足泉州。

時勢造英雄。公元891年,就在王潮兄弟苦心恢復泉州經濟的時候。陳巖病重,臨終他讓人召王潮入福州,想把福建託附給他。這是彼時典型的政權交接形式,那些擁兵自重的節帥都是自己選定接班人,然後再向朝廷報備,朝廷只能捏著鼻子蓋章認可。

然而,陳巖慧眼識人,效法三國陶謙讓徐州的做法卻讓他的妻弟範暉大為惱怒。時任福州護軍的範舅爺二話不說,就自稱留後,發兵拒絕王潮。

此時的王潮,經過數年發展,業已鳥槍換炮,吞併福建的野心早如野草般瘋長。加上範暉上臺後,一改陳巖的做法,驕狂奢侈,令福州將士大失所望,一些與王潮交好的將領跑到泉州鼓動王潮,這就更加助長了王潮的討範之心。

翌年二月,經過一番準備的王潮派堂弟王彥復為都統、親弟王審知為都監,統兵攻打福州。福州畢竟是重鎮,加上陳巖主政期間的修繕,城高池深,王審知兄弟苦戰一年也未能攻下。

攻城辛苦,守城也不輕鬆。範暉派人向盤踞兩浙的軍閥董昌求援。董昌派了五千兵馬前往救援。

王審知等人久戰力疲,就想班師,哪知卻被王潮一口拒絕。王審知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信稱:“軍隊打光了,我再給你們招兵買馬;大將戰死了,我再提拔新將領;新將領再陣亡了,我就親自上陣攻城。”這等於是給王審知下了死命令。

素知兄長賞罰分明、自己犯事照打不誤的王審知收到命令,知道沒有迴旋餘地,索性拼力攻城。

893年,王審知攻克福州。範暉棄城逃跑,最終被部將殺死。

進入福州的王氏兄弟為了籠絡人心,下令厚葬陳巖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巖的兒子,終於使一大批陳巖舊部安下心來。

福建境內最有實力的福州、泉州都落入了王氏兄弟手中,其他各州刺史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紛紛舉州來降,由此王潮全部佔有閩、嶺五州的地盤。

不久,唐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氏兄弟從此合理合法地佔有了福建全境。

897年冬,王潮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王潮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眾望所歸的決定,自己的大業既不傳給四個兒子,也不傳給二弟王審邽,而是傳給三弟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潮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傳位決定,是需要付出勇氣與智慧的,而他恰恰是個沉勇而有智略的政治家,更兼有識人的遠見,才能使自己開創的基業繁榮昌盛。

當然,這其中也與王審知的努力與表現是分不開的。王審知除了有個白馬王子的好賣相外,更是一位秀外慧中的軍政能人。

首先,王審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他在領軍作戰時,平易近人,關心士卒,與將士們打成一片,士兵沒吃飯,他絕不動筷子;士兵未喝水,他絕不端杯子。同時,王審知強調軍紀,注意搞好軍民關係,他帶領的軍隊所過州縣,往往秋毫無犯,贏得了當地軍民的真心擁護。那支王緒創建的軍紀渙散的流寇隊伍,在王審知的言傳身教之下,逐漸成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王者之師。因此王審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一點是他的二哥與諸侄無可比擬的。

其次,王審知治理地方的能力也超強,屬於軍政雙優的高素質人才。這點我們在後文中再講。

第三,王審知的政治手腕也比較高明,讓他的二哥與諸侄望而卻步。據傳,王潮曾經讓人給兩個弟弟算命,得到的結論是“一人勝一人”,雖然王審知當時嚇得渾身冒汗,但王潮卻篤定三弟要比二弟強。

不過,王審邽也是個能吏,他治理泉州期間大興文教,遺澤深遠,如何讓他拱手讓權,王審知還是要有些手段的。當時,王審知一面聲稱要將大位讓給二哥,一面讓人散佈童謠:“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意思是當年王潮入閩,陳巖讓位;如今王潮辭世,審知(矢口)當立。就在眾人因為童謠而困惑的時候,又一位僧托兒突然指著眾人中的王審知高呼“金輪王第三子降人間,專主殺柄”。如此假借神佛製造輿論,對於尚未開化的福建百姓無異於大殺器。

第四,彼時王氏兄弟的母親董氏尚在,三人素來孝順,不忍在母親面前反目,當然要將兄友弟恭的劇情演繹到底。而以董氏為首的元老派大多傾向於王審知,這也給王審知越過二哥承繼大位提供了強力支持。

王審知雖然表面上敦請二哥順序承位,但王審邽心知肚明,自己爭不過三弟。他在主持王潮葬禮後,特意把大哥的墓建在晉江盤龍山,遠離當時的福州城,以此儘量減少大哥的影響力,對此,王審知是非常滿意的。王審知對於大哥的四個兒子也很照顧,不過只給他們高官厚祿,而無多少實權。他還特別任命大侄子王延興為威武軍節度副使,暗示以後可能讓其當接班人,這個權宜之計王延興坦然受之。王審知和二哥與諸侄的親情互動,使得新興的王氏家族避免了自相殘殺的內亂,同時也極大安定了福建的民心。這在五代十國的權力交接大戲中是很少上演的。

很快,唐廷的正式任免書下達了,王審知擔任了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再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此時,王氏在福建才算根基穩固。

文治武功,開閩成聖

王審知要想真正坐穩福建的頭把交椅,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文治武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王審知的治閩善政可以從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在政治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緩和家族內部矛盾以外,他更加註重緩和階級矛盾。王氏兄弟千里轉戰,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間慘劇,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能體會農民戰爭的威力,在其執政後,他特別注意吸取農民起義的教訓,千方百計緩和階級矛盾。他曾經說過:“大丈夫不能安民濟世,豈不虛度此生?”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位於閩西的黃連洞一帶發生了饑民暴動,數以萬計的饑民包圍了長汀縣城。對此,王審知不像其他政權那樣單純武力解決,而是親統大軍到達長汀,一面下令嚴禁濫殺激化矛盾,一面在調查清楚暴動的原因後派人安撫饑民說:“吏實為禍,你們有什麼罪?”在王審知恩威並重的真誠撫卹下,深受感動的饑民無條件放下了武器。王審知不殺一人而止息干戈,不僅贏得了軍民之心,還保住了亂世中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

王審知還十分重視整頓吏治,他堅持任人唯賢,注意改進官場作風,進一步理順了吏民關係,使官吏們大多能夠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從而營造出較為良好的發展氛圍。

在經濟方面,由於福建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不利於大規模發展農業,王審知就在宜農地區,招懷離散,勵精為理,抑制豪強,安集百姓,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迅速恢復了因為戰爭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王審知還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沿海大堤,開挖疏浚了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他帶人圍海造田,極力擴大耕地面積,並大力推廣雙季稻,開墾茶園,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王審知發揮福建沿海的地理優勢,大力扶植對外貿易。905年,他下令鑿去位於福州之北黃崎(岐)海道中梗舟的巨石,開闢出專事對外貿易的“甘棠港”。這個天賜良港,北通日本、高麗,南聯南洋諸島,甚至遠達阿拉伯地區,成為王氏政權取之不盡的聚寶盆。為了招商,王審知儘量簡省通關手續,盡去繁苛,縱其交易,收穫巨豐。福建產的陶器、鐵器大量銷於國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藥等也返銷中國,共同見證了泉州商貿的繁盛,讓人重睹盛唐泉州的輝煌。對外貿易的發達反哺了當地造船、陶瓷、冶金、鑄造等行業,使福建在醫治戰爭創傷、發展民生經濟方面走在了前列。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在文化教育方面,王審知設立招賢院,吸納大批賢能之士,即使是山野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他也折節延攬。對於投效的賢士,他關懷備至,因其所長加以重用。這些客居福建的文人學士,大多來自中原,如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宰相楊涉之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等,因不肯留在中原向朱溫稱臣,也不肯北上河東充當李克用的幕僚,故此不避艱險、千里來奔,足見王審知的所作所為深得賢士之心。

有了眾多名士的加盟,王審知教育底蘊日漸深厚,於是他建學四門,延聘名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悉心教授閩中優秀學子。在他的倡導下,福建全境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村設有私塾,不僅擴大了知識傳授面,而且大大提高了福建的文化水平,使福建在進入北宋之後出現人才井噴,成為著名的科舉之鄉。

王審知還特地組織大批文人學士,開展了一場“蒐集古籍”的活動。不管是“魯壁之殘編”,還是“周陵之墜簡”,學士們都廣泛徵集、校讎和繕寫。王審知甚至親自參與其中,為蒐集到的書簡“次第籤題”,並整理歸類。王審知為保全亂世文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城市建設方面,王審知力主擴建福州城,全力打造地區中心城市。902年,王審知築福州外羅城四十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呈不規則圓弧形,設有8個城門。城區面積擴大後,他又把城外的部分居民區、商業區括入城中,最終形成內外兩重城垣:內重是政治中心及貴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這些平民居住區後來逐漸形成了當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和閩都古街。 三年後,王審知又築南北夾城,稱“南北月城”。又過了三年,王審知仍不滿足,再次在羅城南北兩端擴建夾城,並開浚溝渠,與城外的河湖相通。夾城建成後,福州的制高點盡括城中,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防禦力,也使福州成為“人煙繡錯、舟楫雲排”的嶺外大城。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王審知主政一方,以福建為家,精心地營造著屬於自己的亂世樂土。

睦鄰自守,共尊閩祖

樹欲靜而風不止。王審知的小日子也不是那麼好過的。周邊勢力對福建的覬覦讓他不得不在搞好內政的同時,全力做好外交工作。他謹事四鄰,儘量避免戰爭,想方設法維護福建一隅的太平。

王審知在位期間,始終奉中原王朝的正朔,每年都遣使自登萊海上入貢後梁,雖然在來去途中經常遭遇狂風巨濤傾覆之禍,哪怕損失船隻達十之四五也在所不惜。及至後唐李存勖滅樑後,王審知又一如既往地遣使朝貢,讓李存勖頗為感動。

對於周邊政權,王審知也儘量交好。917年,他與吳越結為婚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吳越王錢鏐之子錢傳珦。不久,他又為自己的兒子劉延鈞禮聘南漢主劉隱的女兒清遠公主,這些政治婚姻改善了與周邊勢力的關係,使閩境更加安定。

當然,王審知也不是隻知道和親的老好人,對於外部勢力的霸凌,他也從不手軟。909年,楊吳政權派使者張知遠到福建與王審知結盟共同對付後梁。哪知,張知遠驕橫傲慢,根本不把王審知放在眼裡。王審知遂藉故把他殺掉,同時把楊氏的書信進呈後梁,以示忠心,朱溫下令褒獎王審知,並與楊吳絕交。

王審知雄據福建,坐看天下雲起雲落。福建在他苦心孤詣的治理下日新月異、實力大增,不少人都動了勸王審知稱帝的念頭。對此,王審知看得很清楚,他深知福建偏居一隅,戰略空間有限,一旦冒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力排眾議道:“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這個見識遠遠超過那位自號“大越羅平國”的鳥皇帝董昌。不過,在公元925年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孫們經不住誘惑,在擅作威福的皇權之路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當然,王審知也被不成器的兒孫們追尊為閩太祖。

王審知的知趣贏得了中原皇朝的點贊,公元907年,朱溫任命王審知為中書令,晉爵閩王。哪怕是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對這位保靖一方、善政惠民的亂世英傑也不吝封賞。公元974年,趙匡胤下詔重修王審知的忠懿王祠(閩王祠),並親題“八閩人祖”廟額。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審知的開閩功業更是讓戰爭孑遺的福建人民感同身受,他們非常懷念這位令吏民悅服、人心歸向的開閩聖王,紛紛為他立廟祭祀,奉為神靈,香火不絕。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一個嚴肅的問題:印度的疾病與醫療發展史

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

江浙滬曾經的老大揚州,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是個地道的中原百姓,卻在千里之外的八閩大地開創了偉業。他是揭竿而起的造反派,卻致力於劫後重建與民生興復。遭逢亂世,他追隨兄長進入福建,招懷離散、均賦繕兵,經年苦戰,終於成為福建的主人。他招引賢才、辦學興教、減刑省役、降稅利農、睦鄰通商,一系列利好的修養生息政策,使關山阻隔的八閩大地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儼然亂世桃源。他就是被後世尊為“開閩聖王”的閩太祖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唐末五代,中原板蕩,民不聊生,中原之民被迫四處逃亡。在這數以萬計的逃亡者中,既有形單影隻的單幹戶,也有抱團取暖的起義軍,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亂世求生。本文主角王審知正是這個亂世逃亡潮中無比搶眼的一份子。

千里轉戰,亂世求生

王審知,字信通,一字詳卿。據說,王審知的祖先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五世祖當了光州固始縣的縣太爺,覺得此地風水好,從此客居於此。到了王審知這一代,家道中落,日子過得很艱難。同為魏晉時代頂級豪門琅琊王氏的後人,王導和王審知的起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王導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審知則貧苦無依。不過兩人的相同點也不少,都遇上了千年不遇的亂世,都成為了亂世中穩定一方的定海神針。

生於公元862年的王審知,雖然出身貧苦,但在母親的教導下,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能,在鄉里頗有名望,與他的兩個哥哥一道被好事鄉人稱為“王氏三龍”。

王審知的大哥王潮(審潮)在縣裡擔任佐史,雖然只是小吏,卻因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推崇。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至於王審知本人,長得相貌雄偉、體魄健壯,一看就是個好把式,最令人稱羨的是隆額方口,這在相書上是貴人之相,加上他在參加義軍後超喜歡騎著白馬衝鋒,軍中將士因此稱他為“白馬三郎”。王三郞的與眾不同處還有,特別喜歡讀書,對於周禮和歷代兵書津津樂道,與兄弟和朋友們交流時,總是用文武之道勉勵大家,一看就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人。得虧當時沒有影視劇,要不他的出鏡率得多高啊,會成為多少思春少女的夢中偶像啊。

公元885年,藉著黃巢起義的餘威,來自安徽的一支由屠戶王緒領導的義軍攻陷了固始縣。王家三兄弟平靜的小日子就此終結了。王屠戶聽說王氏三龍是固始人傑,就強行將他們拉入軍中。王氏三兄弟此時也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帶起了節奏,遂半推半就地加入到義軍之中。

哪知好景不長,吃人狂魔秦宗權將光州一帶視為自己的禁臠,不容他人染指。秦軍張著血盆大口氣勢洶洶地殺來,王屠戶一見就慌了,決定撒丫子跑路。他覺得河南一帶戰事頻煩,強人太多,實在不好混,於是決定調頭南下,向著彼時尚未充分開發的福建挺進。王緒的軍隊渡江南下,經過江西南昌、贛州,進入福建,連陷長汀、漳州等地,部眾達到數萬人。

那個年代的義軍有黃巢長期流動作戰的珠玉在前,經常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走,滿腦子流寇作風。但不是每個義軍首領都能在充滿危險的長途轉戰中帶好隊伍的。王緒顯然不是一個好領導,他在長途流動中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第一個是為了節約糧食,王緒讓人把軍中將士的父母殺掉。這個有違國人孝道的命令瞬間讓他大失眾心。王氏三兄弟是母親含辛茹苦養大的,他們一直以孝順聞名當地,怎忍心讓母親白白受死。王潮兄弟和其他將領一再苦勸,王母董氏才從屠刀下僥倖逃生,但是,王氏三兄弟從此對王緒失望不已,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將士更是懷恨在心。

第二個是為了樹立權威,王緒總是想方設法殺掉那些有才能的將領。這種武大郎開店的做法自古就是取禍之道。頻頻得手的王緒也準備找機會殺掉王氏兄弟,感受到王緒的磨刀霍霍,大哥王潮決定先發制人。

王氏三兄弟分頭行動,遊說前鋒諸將。正為生路擔憂的眾將一致擁護王潮。王潮讓數十名壯士在位於必經之路的竹林中設伏,待王緒進入林中,壯士突起,將其拿下囚禁。在王潮被擁為首領後,王緒隨之被殺。

王氏兄弟著手規劃義軍的前進方向。剛好有位泉州人張延魯到軍前控訴泉州刺史橫暴不法的劣跡,王審知建議大哥:“古人講究弔民伐罪,今天張先生講了泉州刺史的滔天罪惡,我們正好可以堂堂正正地前往討伐,相信一定會獲得百姓支持的。泉州是天下聞名的通商口岸,財貨彙集,佔領此地,我們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王潮愉快地接受了三弟的建議。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886年八月,王氏三兄弟攻下泉州,為紮根福建、一統八閩、鼎建閩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統一福建,嗣兄自立

就在王潮兄弟佔據泉州後不久,福建觀察使陳巖看好王潮,就表奏其為泉州刺史。亂世裡,造反往往只是手段,決非目的,很多人最後會選擇借造反之勢得到朝廷認可,重回體制之內的。王潮兄弟就此立足泉州。

時勢造英雄。公元891年,就在王潮兄弟苦心恢復泉州經濟的時候。陳巖病重,臨終他讓人召王潮入福州,想把福建託附給他。這是彼時典型的政權交接形式,那些擁兵自重的節帥都是自己選定接班人,然後再向朝廷報備,朝廷只能捏著鼻子蓋章認可。

然而,陳巖慧眼識人,效法三國陶謙讓徐州的做法卻讓他的妻弟範暉大為惱怒。時任福州護軍的範舅爺二話不說,就自稱留後,發兵拒絕王潮。

此時的王潮,經過數年發展,業已鳥槍換炮,吞併福建的野心早如野草般瘋長。加上範暉上臺後,一改陳巖的做法,驕狂奢侈,令福州將士大失所望,一些與王潮交好的將領跑到泉州鼓動王潮,這就更加助長了王潮的討範之心。

翌年二月,經過一番準備的王潮派堂弟王彥復為都統、親弟王審知為都監,統兵攻打福州。福州畢竟是重鎮,加上陳巖主政期間的修繕,城高池深,王審知兄弟苦戰一年也未能攻下。

攻城辛苦,守城也不輕鬆。範暉派人向盤踞兩浙的軍閥董昌求援。董昌派了五千兵馬前往救援。

王審知等人久戰力疲,就想班師,哪知卻被王潮一口拒絕。王審知又請求王潮親自前來督戰,王潮回信稱:“軍隊打光了,我再給你們招兵買馬;大將戰死了,我再提拔新將領;新將領再陣亡了,我就親自上陣攻城。”這等於是給王審知下了死命令。

素知兄長賞罰分明、自己犯事照打不誤的王審知收到命令,知道沒有迴旋餘地,索性拼力攻城。

893年,王審知攻克福州。範暉棄城逃跑,最終被部將殺死。

進入福州的王氏兄弟為了籠絡人心,下令厚葬陳巖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陳巖的兒子,終於使一大批陳巖舊部安下心來。

福建境內最有實力的福州、泉州都落入了王氏兄弟手中,其他各州刺史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紛紛舉州來降,由此王潮全部佔有閩、嶺五州的地盤。

不久,唐廷正式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王氏兄弟從此合理合法地佔有了福建全境。

897年冬,王潮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王潮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眾望所歸的決定,自己的大業既不傳給四個兒子,也不傳給二弟王審邽,而是傳給三弟王審知。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潮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傳位決定,是需要付出勇氣與智慧的,而他恰恰是個沉勇而有智略的政治家,更兼有識人的遠見,才能使自己開創的基業繁榮昌盛。

當然,這其中也與王審知的努力與表現是分不開的。王審知除了有個白馬王子的好賣相外,更是一位秀外慧中的軍政能人。

首先,王審知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他在領軍作戰時,平易近人,關心士卒,與將士們打成一片,士兵沒吃飯,他絕不動筷子;士兵未喝水,他絕不端杯子。同時,王審知強調軍紀,注意搞好軍民關係,他帶領的軍隊所過州縣,往往秋毫無犯,贏得了當地軍民的真心擁護。那支王緒創建的軍紀渙散的流寇隊伍,在王審知的言傳身教之下,逐漸成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王者之師。因此王審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一點是他的二哥與諸侄無可比擬的。

其次,王審知治理地方的能力也超強,屬於軍政雙優的高素質人才。這點我們在後文中再講。

第三,王審知的政治手腕也比較高明,讓他的二哥與諸侄望而卻步。據傳,王潮曾經讓人給兩個弟弟算命,得到的結論是“一人勝一人”,雖然王審知當時嚇得渾身冒汗,但王潮卻篤定三弟要比二弟強。

不過,王審邽也是個能吏,他治理泉州期間大興文教,遺澤深遠,如何讓他拱手讓權,王審知還是要有些手段的。當時,王審知一面聲稱要將大位讓給二哥,一面讓人散佈童謠:“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意思是當年王潮入閩,陳巖讓位;如今王潮辭世,審知(矢口)當立。就在眾人因為童謠而困惑的時候,又一位僧托兒突然指著眾人中的王審知高呼“金輪王第三子降人間,專主殺柄”。如此假借神佛製造輿論,對於尚未開化的福建百姓無異於大殺器。

第四,彼時王氏兄弟的母親董氏尚在,三人素來孝順,不忍在母親面前反目,當然要將兄友弟恭的劇情演繹到底。而以董氏為首的元老派大多傾向於王審知,這也給王審知越過二哥承繼大位提供了強力支持。

王審知雖然表面上敦請二哥順序承位,但王審邽心知肚明,自己爭不過三弟。他在主持王潮葬禮後,特意把大哥的墓建在晉江盤龍山,遠離當時的福州城,以此儘量減少大哥的影響力,對此,王審知是非常滿意的。王審知對於大哥的四個兒子也很照顧,不過只給他們高官厚祿,而無多少實權。他還特別任命大侄子王延興為威武軍節度副使,暗示以後可能讓其當接班人,這個權宜之計王延興坦然受之。王審知和二哥與諸侄的親情互動,使得新興的王氏家族避免了自相殘殺的內亂,同時也極大安定了福建的民心。這在五代十國的權力交接大戲中是很少上演的。

很快,唐廷的正式任免書下達了,王審知擔任了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再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此時,王氏在福建才算根基穩固。

文治武功,開閩成聖

王審知要想真正坐穩福建的頭把交椅,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文治武功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王審知的治閩善政可以從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在政治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緩和家族內部矛盾以外,他更加註重緩和階級矛盾。王氏兄弟千里轉戰,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間慘劇,所以他比任何人都能體會農民戰爭的威力,在其執政後,他特別注意吸取農民起義的教訓,千方百計緩和階級矛盾。他曾經說過:“大丈夫不能安民濟世,豈不虛度此生?”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當時,位於閩西的黃連洞一帶發生了饑民暴動,數以萬計的饑民包圍了長汀縣城。對此,王審知不像其他政權那樣單純武力解決,而是親統大軍到達長汀,一面下令嚴禁濫殺激化矛盾,一面在調查清楚暴動的原因後派人安撫饑民說:“吏實為禍,你們有什麼罪?”在王審知恩威並重的真誠撫卹下,深受感動的饑民無條件放下了武器。王審知不殺一人而止息干戈,不僅贏得了軍民之心,還保住了亂世中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

王審知還十分重視整頓吏治,他堅持任人唯賢,注意改進官場作風,進一步理順了吏民關係,使官吏們大多能夠盡心盡力地為百姓做事,從而營造出較為良好的發展氛圍。

在經濟方面,由於福建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不利於大規模發展農業,王審知就在宜農地區,招懷離散,勵精為理,抑制豪強,安集百姓,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迅速恢復了因為戰爭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王審知還親自主持興建或擴建沿海大堤,開挖疏浚了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同時,他帶人圍海造田,極力擴大耕地面積,並大力推廣雙季稻,開墾茶園,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生產。

王審知發揮福建沿海的地理優勢,大力扶植對外貿易。905年,他下令鑿去位於福州之北黃崎(岐)海道中梗舟的巨石,開闢出專事對外貿易的“甘棠港”。這個天賜良港,北通日本、高麗,南聯南洋諸島,甚至遠達阿拉伯地區,成為王氏政權取之不盡的聚寶盆。為了招商,王審知儘量簡省通關手續,盡去繁苛,縱其交易,收穫巨豐。福建產的陶器、鐵器大量銷於國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藥等也返銷中國,共同見證了泉州商貿的繁盛,讓人重睹盛唐泉州的輝煌。對外貿易的發達反哺了當地造船、陶瓷、冶金、鑄造等行業,使福建在醫治戰爭創傷、發展民生經濟方面走在了前列。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在文化教育方面,王審知設立招賢院,吸納大批賢能之士,即使是山野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他也折節延攬。對於投效的賢士,他關懷備至,因其所長加以重用。這些客居福建的文人學士,大多來自中原,如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宰相楊涉之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等,因不肯留在中原向朱溫稱臣,也不肯北上河東充當李克用的幕僚,故此不避艱險、千里來奔,足見王審知的所作所為深得賢士之心。

有了眾多名士的加盟,王審知教育底蘊日漸深厚,於是他建學四門,延聘名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悉心教授閩中優秀學子。在他的倡導下,福建全境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村設有私塾,不僅擴大了知識傳授面,而且大大提高了福建的文化水平,使福建在進入北宋之後出現人才井噴,成為著名的科舉之鄉。

王審知還特地組織大批文人學士,開展了一場“蒐集古籍”的活動。不管是“魯壁之殘編”,還是“周陵之墜簡”,學士們都廣泛徵集、校讎和繕寫。王審知甚至親自參與其中,為蒐集到的書簡“次第籤題”,並整理歸類。王審知為保全亂世文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城市建設方面,王審知力主擴建福州城,全力打造地區中心城市。902年,王審知築福州外羅城四十里,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1.7公里,呈不規則圓弧形,設有8個城門。城區面積擴大後,他又把城外的部分居民區、商業區括入城中,最終形成內外兩重城垣:內重是政治中心及貴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這些平民居住區後來逐漸形成了當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和閩都古街。 三年後,王審知又築南北夾城,稱“南北月城”。又過了三年,王審知仍不滿足,再次在羅城南北兩端擴建夾城,並開浚溝渠,與城外的河湖相通。夾城建成後,福州的制高點盡括城中,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防禦力,也使福州成為“人煙繡錯、舟楫雲排”的嶺外大城。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王審知主政一方,以福建為家,精心地營造著屬於自己的亂世樂土。

睦鄰自守,共尊閩祖

樹欲靜而風不止。王審知的小日子也不是那麼好過的。周邊勢力對福建的覬覦讓他不得不在搞好內政的同時,全力做好外交工作。他謹事四鄰,儘量避免戰爭,想方設法維護福建一隅的太平。

王審知在位期間,始終奉中原王朝的正朔,每年都遣使自登萊海上入貢後梁,雖然在來去途中經常遭遇狂風巨濤傾覆之禍,哪怕損失船隻達十之四五也在所不惜。及至後唐李存勖滅樑後,王審知又一如既往地遣使朝貢,讓李存勖頗為感動。

對於周邊政權,王審知也儘量交好。917年,他與吳越結為婚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吳越王錢鏐之子錢傳珦。不久,他又為自己的兒子劉延鈞禮聘南漢主劉隱的女兒清遠公主,這些政治婚姻改善了與周邊勢力的關係,使閩境更加安定。

當然,王審知也不是隻知道和親的老好人,對於外部勢力的霸凌,他也從不手軟。909年,楊吳政權派使者張知遠到福建與王審知結盟共同對付後梁。哪知,張知遠驕橫傲慢,根本不把王審知放在眼裡。王審知遂藉故把他殺掉,同時把楊氏的書信進呈後梁,以示忠心,朱溫下令褒獎王審知,並與楊吳絕交。

王審知雄據福建,坐看天下雲起雲落。福建在他苦心孤詣的治理下日新月異、實力大增,不少人都動了勸王審知稱帝的念頭。對此,王審知看得很清楚,他深知福建偏居一隅,戰略空間有限,一旦冒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力排眾議道:“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這個見識遠遠超過那位自號“大越羅平國”的鳥皇帝董昌。不過,在公元925年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孫們經不住誘惑,在擅作威福的皇權之路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當然,王審知也被不成器的兒孫們追尊為閩太祖。

王審知的知趣贏得了中原皇朝的點贊,公元907年,朱溫任命王審知為中書令,晉爵閩王。哪怕是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對這位保靖一方、善政惠民的亂世英傑也不吝封賞。公元974年,趙匡胤下詔重修王審知的忠懿王祠(閩王祠),並親題“八閩人祖”廟額。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王審知的開閩功業更是讓戰爭孑遺的福建人民感同身受,他們非常懷念這位令吏民悅服、人心歸向的開閩聖王,紛紛為他立廟祭祀,奉為神靈,香火不絕。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一個嚴肅的問題:印度的疾病與醫療發展史

歷史課沒告訴你的:孝文帝遷都前,發生了什麼?

江浙滬曾經的老大揚州,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八閩人祖白馬三郎王審知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