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爸爸,我這樣來應對小屁孩兒說怪話

作為爸爸,我這樣來應對小屁孩兒說怪話

我兒子正處在七歲八歲討狗嫌的年紀,所以會經常不斷地說一些怪話,這些怪話大多是和同齡人交流中得來。他其實也知道有些怪話不該說,但依然忍不住要說,說的過程中充滿了愉悅感。

你能關注到他在說怪話時很注意觀察大人的表情,如果大人表現出很不悅的狀態,他就立刻閉嘴不說了。當然,對這樣一些情況,一味地阻止也不行,還是需要一些疏導,於是我就動用專業能力,發揮我這個語文老師的職業優勢,想了一些小辦法。

作為爸爸,我這樣來應對小屁孩兒說怪話

“爸爸,我改編了一首詩,你聽聽,‘李白乘舟去拉屎,一摸手裡沒帶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紙。’

“你說你是改編的,這首詩原詩你會背誦嗎?改編可以,但原來的詩歌要會背誦才行。”我每次都這樣要求他。為了把他的怪話能“名正言順”地說出來,他就要想辦法把原詩背誦下來了,而且這時完全不需要催促,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些詩背下來。

“我覺得你改的這個詩比較LOW,反正無非就是圍繞著屎尿屁來說,其實古人也有改詩的傳統,人家玩兒的比你高級多了。”我嘗試著轉移一下話題。

“比如,王安石曾經看過別人寫過這樣兩句詩,‘明月鬆間叫,黃犬臥花心’,他看了之後覺得太荒唐,不合理,你知道哪裡不合理嗎?

“月亮不能叫啊,狗那麼大怎麼能躺在花心上呢?”他很快能找出其中的問題來。

“王安石也是這麼想的,於是他大筆一揮,把這兩句詩改成了‘明月鬆間照,黃犬臥花陰’,他覺得這樣一動就合理了,他自己也很得意,你覺得他改得怎麼樣?”我有意識讓他評價。不讓他發現我是在評價他的改動,而是讓他評價別人的改動。

“我覺得王安石改得挺好。”我估計他內心也覺得人家王安石比他玩兒得高級多了。哪怕是要有這樣一閃念,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但是,忽然有一天,王安石發現他改錯了。”我一邊開著車一邊和他說,雖然看不到他的表情,但能想象到他一定有一點兒吃驚。

“因為王安石發現,原來某個地方有一種叫‘明月’的小鳥,還有一種蟲子叫‘黃犬’,於是,人家原來這個‘明月鬆間叫,黃犬臥花心’就合理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雖然看起來出人意料,但卻合情合理。

這次是隨手想出來這麼一個轉移話題的辦法,下次就不能再講這個了,可以換一個。不過我已經提前想好了,下次可以講一講古人“集句”的問題,我需要提前準備一下,因為要找到適合給七八歲孩子講明白,他又覺得有趣味的“集句”並不容易。

作為爸爸,我這樣來應對小屁孩兒說怪話


“半夜三更,某人起床,打掃衛生,為了省錢,沒有開燈,一不小心,掉進茅坑,人們叫他廁所英雄。”兒子一邊說一邊自己都忍不住樂起來。

小孩子就對這樣的屎尿屁一類的事兒感興趣,你讓他老老實實背誦一首詩歌,他扭來扭去,半天背誦不下來,可是小朋友間傳播這種“歌謠”,那是分分鐘就能記得住。

“你知道你為啥能這麼快記住這個內容嗎?注意,‘更’、‘生’、‘燈’、‘坑’等字的韻母都是同一個,都是eng,這就是押韻。”兒子媽媽這樣提醒他。

“押韻就容易朗朗上口,就容易背誦,這是漢語的特點。”我補充說。

“比如,有這樣的兒歌,‘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很短,一下子就能記住,因為這裡面的‘長’和‘娘’都是ang這個韻母,是押韻的。”。

“又比如,你們背誦的《聲律啟蒙》:‘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這其中的尾字也是押韻的,一東這章就押‘ong’這個韻。”

“再比如,你們背誦《春曉》這首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其中的‘曉’、‘鳥’‘少’就是押韻的。”

作為語文老師,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但是有時候這些例子不能一下子都舉出來,因為一次舉太多了就會讓他厭煩。於是,每次換個不同的例子舉出來,但都圍繞著“押韻”這個事兒來說,在潛移默化中他就對“押韻”這個概念有了非常具體的感覺了。

作為爸爸,我這樣來應對小屁孩兒說怪話

“爸爸,我說一句話,然後你倒著說出來,‘我的圓珠筆’。”兒子一邊說一邊笑。

“比豬圓的你(筆珠圓的我)。”我故意把“我”換成了“你”,這樣的小兒科,我是不會掉到坑裡去的。

“來,我也給你一句話,你也試著來讀一讀。”我忽然想起了常常在茶杯上見到的五個字。為了形象起見,我把這五個字等距離寫下來,然後捲成圓筒,讓他來讀。

“可以清心也。”這幾個字很簡單,二年級的孩子能很容易讀出來。再接著從第二個字讀起,“以清心也可”;再從第三個字讀起,“清心也可以”;從第四個字讀起,“心也可以清”;從第五個字讀起,“也可以清心”。

因為涉及到一些文言句式的問題,我需要稍稍解釋一下是什麼意思,然後再告訴他這是茶杯上常常印上的五個字,和喝茶時的情形有關,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我接著把“我的圓珠筆”對應著寫在“可以清心也”這五個字的下面,讓他試著用我剛剛要求的順序讀一讀,結果發現有一些根本讀不了,有一些雖然可以讀,但是需要換成諧音的字才能理解。

“怎麼樣,我這個句子玩兒得比你的高級吧,你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辭嗎?”

“迴文。”這回輪到我吃驚了,二年級小朋友真的不得了,原來之前班上有同學在做“課前精彩兩分鐘”時,講了“迴文詩”,他能夠憑感覺來判斷出這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

作為爸爸,我這樣來應對小屁孩兒說怪話


類似的應對小屁孩兒說怪話的情形還有很多,以上我只是揀了比較好玩兒的記錄了幾個。時間一長,我自己也做一點兒思考和總結。對付小屁孩說怪話,有這麼十二個字的應對技巧:“抓住趣味,轉移話題,潛移默化。”

當然,轉移話題並不總是很成功,有時候也會遭遇失敗,剛想轉移話題,立刻就被發現了。 “你又要轉移話題。”他馬上就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來。這種失敗,更多是因為沒有抓住真正的趣味,一旦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就立刻閉嘴不說了,因為“險惡用心”已經被發現,就無法再“潛移默化”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