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聯手萬達院線 說好的互聯網拯救中國電影呢?

5月15日晚,萬達院線宣佈與博納影業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其關鍵信息為:1.萬達院線以3億元入股博納影業,佔有後者1.875%的股份;2.博納影業旗下新增影院將加盟萬達院線,萬達院線影院總數將超過400座,佔全國院線總數的5%;3.萬達與博納將互相開放未來擬主投主控影片片單,共同承擔成本並共享收益。

博納聯手萬達院線 說好的互聯網拯救中國電影呢?

此次合作基本涵蓋資本到業務的多個環節,也是博納私有化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行動。

在此之前,於冬多次對外表達要向互聯網公司靠攏,並在2015年接受阿里影業8600萬美元投資,佔股10%,其後的2016年阿里影業和騰訊領投,博納完成了25億元的A輪融資。

不僅是博納,傳統電影企業的背後多有互聯網公司的身影,2015年阿里巴巴以24億入局光線傳媒,持股8.8%,2015年華誼兄弟完成36億元定增,騰訊和阿里均有參與,其中騰訊持股8.06%,阿里創投佔股4.47%。

在2015年以來,互聯網企業一直是影視行業重點拉攏對象,手握資金、用戶以及諸多營銷產品的互聯網企業成為影視行業的新寵,互聯網公司也紛紛組建影視公司來加快娛樂產業佈局,阿里影業、騰訊影業紛紛崛起。

但如今,博納與萬達卻進行了更為密切的合作,由院線到資本面面俱到。

於冬不是說影視行業未來要靠BAT的麼,互聯網不是說要拯救中國電影的麼?

互聯網企業拯救電影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

自2014年以來,互聯網與影視行業的深度接觸大致可分為:1.資本層面合作,國內知名影視公司背後均有互聯網公司的身影;2.以售票平臺強化互聯網宣發,貓眼、淘票票、微票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線下院線在發行方面的權重;3.諸多衍生品的合作,如互聯網金融在影視融資方面的支持,以娛樂寶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方面的價值。

其中,在線售票對影視行業的衝擊比較明顯,在強大的票補攻勢之下,在線售票平臺成為用戶選擇影片的最重要入口,互聯網公司也藉此開始向影視行業上游發展,2014年貓眼以獨家預售形式成為當年熱門電影《心花路放》的發行方,在“19.9元票補”和強大的營銷攻勢下,預售票房達1億。

但隨後,在線售票平臺開始進入了“票補大戰”,9塊9看電影成為常見的營銷手段,也基於此,在線售票平臺開始由早期的用戶體驗和營銷競爭升級為資本大戰,行業發生了重大調整:格瓦拉賣身微票,貓眼易主光線傳媒。

市場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票補大戰退出,互聯網公司開始投資影視上游與影視行業進行更深度的綁定。

在此期間,阿里影業與斯皮爾伯格的安培林影業進行戰略合作,騰訊影業投資了2016年現象級電影《魔獸》,即,通過向內容方面進行延伸來加大對整個影視行業的控制力,不再把進軍影視的籌碼全押在售票平臺之上。

當然,在此階段,部分企業在戰略層面也進行了一定調整,如俞永福接任阿里影業董事長之後,要強化阿里影業與阿里大文娛集團的聯動作用,阿里影業要作為大文娛生態一份子的角色來重新定位。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互聯網公司與影視行業的融合的第一階段也基本結束,轉而進入發展的瓶頸期。

瓶頸期:線下院線障礙難以攻破

在上一階段,售票平臺對院線在宣發權重的稀釋引起了院線方面的極大警惕,如UME一直在推自己的售票工具,萬達也通過收購時光網強化在流量端的控制力。

線下院線開始成為互聯網公司最難啃的骨頭。

2016年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雖然各大在線售票平臺均在營銷方面投入大手筆,但由於萬達和華誼兄弟在人事方面的矛盾,萬達院線始終壓制《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引發馮小剛與王思聰的一場論戰。

華誼兄弟出品和宣發的電影在萬達院線均遭遇“二等公民”待遇,文章的《陸垚知馬俐》以及最近正在熱映的《摔跤吧爸爸》(華誼兄弟旗下公司發行)在萬達院線均未有良好的排片,直接影響票房收入。

另一方面,院線方也遭遇了內容製作方面的種種困難,2016年萬達主投的《長城》在國內外均未取得理想成績,王建林坦言:票房和內容均未達到預期。換言之,即便有強大的院線支持,也未必能真正取得商業上的勝利。

院線方成為互聯網企業的最大障礙,但院線方在內容方面並不具有絕對的勝算。

基於此,我們可以看到,院線和影視製作方開始進行分工更為明確的合作,如博納將院線直接交由萬達院線負責,萬達要加大對博納主控電影的投資力度。

由此,互聯網公司負責流量和營銷,院線方開始加大內容產出方面的控制力,以往一直表示要加大院線投入的電影製作方開始收縮戰略。

新的行業分工正在形成,互聯網公司在此階段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互聯網還能拯救影視行業嗎?

至此我們發現互聯網的流量和資本優勢已經很難突破行業的壁壘,萬達院線以資本和資源優勢短時間內也不會輕易為互聯網所用,甚至萬達院線還希望通過收購在線收購售票平臺來重新獲得行業的絕對中心位置。

那麼,互聯網還能夠如願拯救中國電影嗎?

鐵哥認為我們不應該因為暫時的困難就對互聯網失去信心,相反其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仍將繼續。

華誼兄弟王中磊最近在接受騰訊採訪時認為,未來中國電影的內容創作模式將會沿著美國道路前進,即大銀幕負責對感官刺激有一定要求的大製作電影,而燒腦作品則主要在美劇中體現,大銀幕和周播劇從不同層面滿足用戶觀看需求。

事實上,中國影視行業已經在沿著此方向發展,其中的關鍵乃是視頻網站。鐵哥盤點了近期熱門網絡劇的投入,《老九門》1.68億,《鬼吹燈精絕古城》單集500萬,《盜墓筆記》單集500萬……

當大銀幕被院線方壟斷無法推進時,互聯網企業開始轉而在網劇方面進行突破,以精緻化網劇從大銀幕中分得用戶,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 年約有 755 部網劇上線,同比增長60.6%,網劇總播放量則達到約 892 億次,同比增長 225.5%,與電影行業的蕭條相比,網劇的發展則充滿生機。

此外,騰訊以企鵝影業全力開拓網劇市場,而俞永福掌管阿里大文娛之後,也明確表示優酷、阿里影業、阿里文學三方要加強內容方面的互通,阿里影業和阿里文學將為優酷提供優質的內容孵化。

隨著視頻網站在網劇方面投入的加大以及網劇品質的提升,網劇將開始從大銀幕市場逐漸分流人群,與傳統電影產業重新分割市場。

而到那時,互聯網將重新坐下與院線和製作企業確定新的市場格局,互聯網也將重新回來拯救中國電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