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海外資產、推遲A股上市、瘋狂買入文旅,萬達動作背後的真相

最近一段時間,萬達的資本遊戲好像又從賣家版切換回了買家版。

昨天,萬達集團和四川省政府續簽戰略合作協議,再投1100億建設在文旅、醫療、體育、萬達廣場上,加上之前已經落實的1600億,萬達已累計在四川投資2700億,超過了2018年的總營收2142.8億元。

其實不只是對四川,去年10月至今,萬達新宣佈的投資額已經達到了3320億(不包括土地拍賣),遍佈西北、西南、東北、京津。

在這些大手筆的投資當中,文旅方面的投資佔了大頭。

在2018年,萬達公佈的業績中,文化集團已經以692億的營收,超過540億的地產、379的商管、433億的金融,佔了集團營收的近三分之一。

最近的投資也證明了萬達從地產轉型的決心。

等等,前兩年萬達狂賣文旅產業的時候,不是也說要轉型嗎?

王健林曾經解釋過萬達把13個文旅項目賣給融創的交易:

“每個大型文化旅遊項目需要七年、八年有息負債才能往下走,十幾年才能收回投資。萬達十幾個文旅項目疊加在一起,雖然通過銷售物業能回收大部分現金,但至少5到6年內,每年淨增1000億負債,壓力相當大。”

當時還被人懷疑號稱發展文旅產業,只是以這個名義從地方上拿低價地,轉手只是缺錢了,純屬為了套現。王健林怒斥:

“什麼叫做生意?做生意用老百姓俗話說,叫做買賣。生意就是買和賣構成的,世上沒有隻買的生意,也沒有隻賣的生意。買就說這個公司好,賣就說這個公司不好,這是根本不懂商業思維。”

怎麼現在又重新開始佈局文旅產業了?

解釋這個問題,可以先看看當時的萬達為什麼要出售那些看起來還很優質的資產。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王健林解釋的,為了降低槓桿

2016年,萬達的資產負債率是70.61%,還是要低於國內房地產行業約80%的平均水平的。但王健林依然覺得高了,在16年開始了向輕資產轉型的步伐,並在之後售出多項“重”資產減“負”。

在一系列的賣賣賣操作下,萬達的負債率在2018年降到了60%以下。

那麼現在又開始重新買入同類型資產,萬達打算怎麼繼續保持低負債呢?文章後面將會給出我的猜測。

第二個原因,上市計劃有變

16年9月20日,萬達從港股退市,開始A股IPO排隊。按照退市時對投資者的承諾,萬達需要在18年8月31日前完成上交所上市。在這期間售出這些負債率高的產業,一方面可以回籠資金,降低負債,一方面也能剝離地產相關資產,獲得更好的資產評估,加快上市。

然而18年過去了,萬達IPO並無進展。而王健林也早在18年上半年拉來了騰訊、蘇寧、融創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計劃340億收購港股退市時投資人持有的股份,並將A股上市期限推遲到2023年。至此,萬達的上市計劃從容了很多,出售資產的腳步也漸漸停了下來。

到了今年5月,萬達被中止上市審查,可能也索性放開了投資了。

5月宣佈要在瀋陽投資800億,6月又宣佈要在四川投資1100億,高調宣示著超級買家的重新上線。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第三個原因,出售海外資產

王健林曾表示,萬達正在向跨國企業轉型。當海外利潤達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時候,這就是萬達成為跨國企業的標誌。在國內開啟瘋狂賣家模式的同時,也加大了海外投資力度。僅在我們看到的公開資料中,2012年到2016年就有超過2300億人民幣的海外投資和收購。2017年7月,媒體估算萬達的海外資產可能高達2500億元。

就在這時,國家開始強調,關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防範對外投資風險,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國內的房地產行業看到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底線,王健林也表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我們決定把主要投資放在國內。”

不得不說萬達的每次決策和轉型都很果斷,在2017年7月24日中央明確提出加強房地產和金融監管的同時,萬達開始清倉海外資產。

在半年後發佈的經營報告中顯示,萬達的海外資產只剩下約500億元。也就是說,萬達半年就拋售了大約2000億元的海外資產。

加上在此之前出售的國內資產,萬達手上還真是握著不少錢。這不,2018年下半年,萬達就開始密集落實在國內的投資了。

那麼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重新開始佈局文旅產業和商業地產的萬達,如何能繼續輕資產轉型呢?

也許前幾天萬達計劃在新加坡尋求REIT的新聞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如果REIT順利,將意味著萬達可以通過設立房地產信託的方式,吸納公眾投資者的資金,運用萬達的品牌和管理能力,去實現房地產的輕資產運營。

畢竟REIT能提供的資金,萬達現在應該是不缺的。選擇複雜的海外上市,可能還真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有一些深層次的考量。

萬達體育前段時間也赴美提交IPO了,如果文旅項目也複製這種思路,倒是有可能實現首富給自己設立的轉型大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