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破局之道:一文看懂中產的最佳資產配比'

"


"


財富破局之道:一文看懂中產的最佳資產配比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編者按:對新錢的獲取才是超越階層的核心,一定不能為任何低流動性的投資放棄所有探索新錢獲取的渠道。

文:蔡壘磊,原載於請辯(ID:luojiyingshang),原題《【生財之術】中產的破局之道》

上一次我們說到“年入10W以下”,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標準並不嚴格,不存在11W就要怎麼做,9W就要區別對待的情況,我們指的是一種人:還沒多少積蓄,資源尚淺,事業剛起步的年輕人。

為了避免大家把自己的收入嚴格地對號入座,這次我用一個比較模糊的標籤:中產。

有人說中產要年入百萬以上,有人說年入20萬就是了,這都不打緊,可能都對,這受你所在的城市和你身邊人的圈層影響,重點是你認為自己達到中產了。那麼接下去,該如何再上一層樓?

我會分成三類人來說,除這三類以外,都不是中產。

01

流動資產多,賺錢能力弱

通常來講,這類人的高額流動資產往往是由於某一次運氣好抓住了一波風口,及時套現獲得的。他們是中產嗎?當然能算。

這類中產的心理往往是:之前讓我翻了這麼多倍,我只要再抓住一次,就有幾千萬資產,到時候躺著吃利息也能“年薪百萬”。

於是他們的選擇大體有兩種:

1.創業

2.再去投資市場搏一把

只不過對這類人來說,創業絕對是一個敗家的選擇。

我之前說過,一個人選擇創業不能是為了“逃避工作”、“想管人”、“想當老闆”,這樣基本都會完蛋,因為創業以後你就知道你會幹得更多,更沒有工作和生活的界線。

而如果你現實中賺錢能力就弱,通常你就不是公司的管理層,幾乎沒管過人,這樣去創業就是災難,你要準備好在處理上下級關係和員工激勵等事情上花很多錢交學費。

所以這就是一個最壞的選擇。為什麼大公司高管出來創業往往很招投資人喜歡?因為他已經證明了自己可以獨立帶隊做好一個項目。

弱雞的人在職場中混水摸魚上去的也有,因為有功勞可搶,有鍋可甩,有馬屁可拍,有心機可耍,但創業會把你弱雞的一面無限放大,因為本質上所有的決定都是你下的,你的水準直接決定了成敗。

此路不通,那再搏一把呢?

我見過再次贏了且上岸的人,真的有,並不像雞湯裡說的“你這麼幹一定會失敗”之類的,不是。

但首先人數極少;其次,他們有強大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錢是怎麼來的,知道自己沒多少能力,知道是運氣成分佔99%,要有這種自知之明不容易。

知道自己沒能力,就不會到處敗;知道運氣成分佔99%,達到自己心裡目標後就不會選擇繼續押寶。一個人最怕把運氣當成實力,運氣再好的人也禁不住連續押注,總有一天這些錢都會如夢幻泡影。

創業行不通,再搏一把要你以“赤貧”作為賭注,那有什麼更為正確的做法?

守住這些錢,用槓鈴法則,將90%投到無比安全的地方,10%可以做極大風險投資,然後再也不管,埋頭在工作能力、投資認知的修行上。

只有這樣,“老天給你贏一把”這件事才可能成為你的初始臺階,而不僅僅是“曾經被老天爺照顧過一次”。

人生該賭一定要賭,王健林說的“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不是沒有道理,他自己肯定嘗過甜頭,但一定要正確地賭,一個好的賭徒從不輕易下場。

02

固定資產多,賺錢能力弱

這類往往以中年人居多,如果是年輕人,固定資產往往也是父母給的。他們能不能算中產?按身家的話,也能算。

這些人往往是前20年抓住了中國城市發展的大紅利,不管是眼光也好,運氣也好,跟風也好,反正是擁有了一二線城市的房子。

這裡還得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擁有核心區的大房子,但只有自住,未有其餘投資;另一種是有多套房子,可能是拆遷所得,也可能是投資所得。

對第一種來說,身家很高,但往往過得很拮据,而由於賺錢能力弱,就算抵押房產去做點什麼事,連利息都還不起,更有甚者,把錢放到P2P裡,以為可以賺存貸利差,這都是妄念。

所以我十分不建議這類人抵押房子去做什麼,很可能最後連房子都沒了。

對於第二種來說,可操作空間會稍微大一些,例如賣掉一兩套做點無風險的事,或者當地租售比還不錯,就可以選擇出租。

第二種比第一種好的點在於它的固定資產價值可以部分獲得收益,而第一種除了盼望房價上漲以外,沒什麼能做的,固定資產並不能給主人帶來“高流動的利息”。

所以如果你的情況屬於第一種,也可以往第二種的方向去拆分,一套1000萬的房子拆成兩套地段也不錯但面積小一些的500萬房子,一套出租……以此類推,也並不影響你在固定資產上的增值獲益。

雖然這樣日子可以過得不錯,但要更上一層樓,還遠遠不夠。

手上僅留著高額固定資產的,本質上是相信自己拿它的價值去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跑贏這個固定資產的增值幅度。

所以如果你在正現金流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還想從中產跑到小富甚至富裕階層,只能在以上的前提下清空自己,把自己當上一篇文章中的主角去執行。

不同的是,你有充足的後路,還有持有資產帶來的流動利息加入到你的可支配資金中,起點高了很多,成的概率也會更大。

03

資產少,賺錢能力強

如果一個人沒有高額的固定資產,也沒什麼存款,但賺錢能力特別強,能不能算中產呢?當然也可以。上一篇我就說了,一年收入10W,就可以在國內擠進前10%,中產中產,你要怎樣才算“中”?只要你講道理,怎麼算都能進。

這類往往是年輕人,城市新貴,開銷大,存款又沒攢到足夠的年頭,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這類人該如何進階到下一層級呢?

和上面不同,這類人有一定能力,他們的進階可以有兩條途徑:

1.創業

2.負債

他們已經被證明能掙到錢,但一旦涉及創業,也有要注意的點。

首先有行業資源、有管理經驗的,再加上一技之長,碰到一個好機會,嘗試走創業這條路就會好一些,如果你僅僅是個超級士兵,就未必適合創業。

其次是這個層級的人暫時還不適合前期虧損的創業模式,要做就是你在把它當副業的時候它已經幫你賺到了和正職相當甚至更多的錢,這份事業給你持續地帶來了好的正現金流,才能去嘗試。

那些自有資金緊巴巴的人一旦參與一個前期虧損的創業,哪怕他拿到了第一輪的天使投資,很容易就會發展到第二輪拿不到,歇業又捨不得,然後背一身債去試圖救公司,最後落的個名利雙輸的結局。

如果你有了一門開業就賺錢的生意,那麼評估一下適不適合ALL IN,一旦覺得自己適合,又想突破中產繼續進階,別猶豫了,就是幹。

那麼第二條路徑呢?負債是什麼意思?

你有較好的賺錢能力,適度負債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負債不是讓你拿錢去消費,是讓你去擁有大額資產。

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買了房以後,自動就節了不必要的開支?還房貸的過程等於幫你存了原本存不下來的錢。

對於正現金流充裕的人來說,有一個縮減慾望的推力非常重要。

只是這種投入要有度,不要把現金流全綁死在這種大額資產裡,還是需要保留對其他機會的捕捉,否則工作幾十年一共就搞了幾套房子,要實現階層晉升是別想了。

晉升一個階層一定不會是靠一兩個固定資產,它們只能保值,只能跟住通脹的腳步,並不能在第一時間拿到更多增發出來的新錢——對新錢的獲取才是超越階層的核心,一定不能為任何低流動性的投資放棄所有探索新錢獲取的渠道。

目前我國獲取新錢的渠道大約有三個:互聯網、金融、科技,年輕人在那裡面鑽到機會,那麼老人無論怎麼存錢都存不過,無論持有什麼固定資產都跑不贏,因為印出來的錢會先到那些地方,然後才傳導到其他地方。

這也是“新貴”的由來。

04

中產比較健康的資產配比

那麼,作為已經稍稍脫離了底層的中產,應該把財富做怎樣的配比?

有人說,階層晉升不容易,但下滑很容易。這是對的,因為興需要智慧,而敗誰都會,做王多魚誰不會?

所以在配比中,我們首先要護好自己的當下階層,這不像我們上一篇中的建議,上一篇已是退無可退,失敗也損失不了多少,馬上就能靠工作收入回到失敗之前的狀態,而這裡是有退的空間的。

因此無論你看起來做某事的贏面有多高,只要是有可能掉階層的事兒,涉及到可能會掉階層的錢,這個錢以你當下的能力需要賺很久的,都不考慮。

鑑於保值、節慾、安全、收益的多方考慮,除去日常開銷以外,中產的一半左右資產還是應該以房產的形式存在。

剩下的一半里,20%可以以現金流的形式存在,無論存放在餘額寶還是哪裡,30%可以以“銀行間同業拆解”類型的穩健型理財的形式存在(年息約4.3%左右),25%可以投資到股票等傳統金融市場,剩下的25%用來買比特幣。

是的,我建議你買一點比特幣,從2016年開始我就不斷在這裡建議,今天繼續建議,如果你不是富豪且還想有更多往上爬的機會,那就買一點,哪怕是0.幾個,它死不死對你的生活影響不大,但你不參與,可能造成的損失會很大。

所以中產的最佳資產配比是“房產、理財、股票、比特幣、現金”的比例為:

5:1.5:1.25:1.25:1

這裡面的數字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微調,但大體這樣的比例是最健康的,它保證了你老老實實工作就不會掉出中產的隊伍,同時保留了就算你一直無法升職加薪,也有階層躍升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中產,去對號入座,不會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