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投失敗案例“真功夫”,想一想,投資人到底能給你帶來什麼?

投資 中式快餐 風投 創業 麥當勞 陸小宇 2018-11-27

我的一個做孵化器的朋友跟我說了這麼一件事:在他基地那邊來了兩個93年的年輕小夥子,想創業做知識產權服務這一塊的,打算在他那租辦公室,後來場地看著還不錯,押金也就交了,可是後來遲遲沒有去入駐辦公,一打聽,原來這兩個小夥子其中之一還在上班,並沒有辭職,朋友就說,既然他不願意做了,那就你自己做唄,創業這件事想那麼多幹嘛,可是再一深入溝通,才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倆人已經把公司註冊好了,營業執照也都下來了,而且最關鍵的是兩人的股份佔比是一人50%,現在其中一人不願意辭職做,所以就卡在這裡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種問題在初創公司可以說是很常見的了,前段時間我有個朋友也從山東特意飛到上海來跟我談了談他的項目,在交談的過程當中,同樣也是碰到了這種問題,股權劃分的不清晰,都是年輕人,都覺得不好意思開口,都想著先幹,幹起來了再說。

讓我想到了行業內非常經典的案例——真功夫:

真功夫是中國快餐行業的本土知名品牌,它堅持“營養還是蒸的好”的品牌定位,主營以蒸品為特色的中式快餐。

“真功夫”的創始人潘宇海於1990年開始創業,在東莞市長安鎮107國道邊上開辦“168甜品屋”,經營甜品及快餐生意,由於經營有方及對美食的天賦,小店在當地很快就有了名氣,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1994年,潘宇海的姐姐潘敏峰與姐夫蔡達標投資了4萬元,潘宇海自己也出資4萬元,把168甜品店改為168蒸品店。股份結構是潘宇海佔50%,姐姐潘敏峰與姐夫蔡達標各佔25%。初期,企業經營以潘宇海為主,姐姐潘敏峰管收銀,姐夫蔡達標負責店面擴張。潘宇海掌握著企業完全的主導權。

1997年,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潘宇海提出蒸櫃的整體設計思路,並委託大學教授進行電路設計,最終成功研製出“電腦程控蒸汽設備”,一舉解決了中餐標準化的歷史性難題,使中式快餐連鎖化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168蒸品店”改組為“東莞市雙種子飲食有限公司”,開始在東莞市快速擴張,潘宇海任雙種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

2003年,“真功夫”品牌正式確立,並於2004年開了第一家真功夫餐廳,定位於“蒸”文化,開始面向全國快速發展。當時潘宇海佔雙種子股權50%,蔡達標、潘敏峰夫婦佔50%,大家商定潘宇海負責企業內部管理、蔡達標負責外勤事物、潘敏峰負責資金管理。

但是在“真功夫”進入市場快速成長的這個階段,負責店面擴張的蔡達標對企業的貢獻越來越大。2003年,企業的主導權漸漸從潘宇海的手中轉到了蔡達標的手中。

2006年,“真功夫”的門店已經從華南開到了華東和華北,完成了全國的佈局,並經營良好,很快就使企業成為本土中式快餐企業的第一品牌。2006年6月,“真功夫”進入“2005年度中國快餐企業20強”,排名第六,位居本土快餐品牌第一。10月真功夫當選中國快餐十佳品牌企業。

風投失敗案例“真功夫”,想一想,投資人到底能給你帶來什麼?

創意配圖:真功夫

2006年9月,蔡達標、潘敏峰夫婦離婚,潘敏峰所持有的25%的股權歸蔡達標所有。

2007年10月,“真功夫”獲得了今日資本和中山聯動兩家投資機構的投資,兩家PE對“真功夫”估值高達50億元,各投1.5億元,各佔3%的股權,蔡達標和潘宇海的股權比例都由50%攤薄到47%。

投資機構投資“真功夫”,主要看中的是蔡達標的能力,因此,無論在股東會還是董事會,投資人都支持蔡達標,力圖在企業經營上確立蔡達標的核心地位,這樣一來,本來平衡的天平,倒向了蔡達標,而潘宇海則逐步被邊緣化。

在投資機構的建議下,蔡達標開始著手“去家族化”改革,從肯德基、麥當勞等餐飲連鎖企業挖來眾多職業經理人,而在此過程中,真功夫多為與潘宇海關係密切的中高層離職或者被辭退,這使得潘宇海被進一步邊緣化。

從2008年開始,潘宇海與蔡達標就開始產生隔閡,起因是潘宇海提出由公司出資5000萬元獨立重新創建一個新品牌“哈大師”,董事會形成書面決議。然而,當潘宇海剛剛完成新項目後勤基地建設和開設兩家門店後,在新項目還未來得及完成首期布點,蔡達標就採取了“斷糧”的措施,在首期投入1600萬之後,把持公司財務並置董事會的決議於不顧,任憑股東們如何催促也不再投入一分錢,新項目因此中途夭折,股東衝突由此引爆。

2009年,潘宇海發現真功夫公司利潤嚴重下滑,公司經營狀況每況愈下,財務反映經常有大額異常資金撥付。此時,蔡達標以運營資金缺乏為由要求董事會通過同意向銀行貸款的決議,潘宇海對此提出要先審計看賬,然後再看是否需要申請貸款。蔡達標堅決不同意查賬,董事會因此不歡而散。

2009年初,真功夫向銀行申請1億元貸款,但潘宇海卻向銀行稱“兩大股東有矛盾,貸款有風險”,銀行只能停止貸款,最後還是真功夫的兩名來自PE的董事擔保,貸款才得以放行。

2009年7月,潘宇海將真功夫告上法庭,要求履行公司股東知情權,並請求法院查封該公司2007年至2008年12月的財務報告、財務賬冊以及會計憑證。

隨後,潘宇海又向公安機關報案,司法機關於2011年開始對蔡達標立案偵查,2011年3月,真功夫多名涉案高管被審查,蔡達標逃跑,同年4月蔡達標被公安機關在廈門抓獲,至此在真功夫上演的股權諜戰劇才告一段落。

真功夫的股權結構非常簡單,潘宇海佔50%,蔡達標及其妻子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佔25%,2006年9月,蔡達標和潘敏峰協議離婚,潘敏峰放棄了自己25%的股權換得子女撫養權,這樣潘宇海與蔡達標兩人的股權也變成了50%:50%。

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兩家風險投資基金:內資的中山聯動和外資的今日資本,共注入資金3億元,各佔3%的股份,這樣,融資之後,真功夫的股權結構變成蔡、潘各佔47%,VC各佔3%,董事會共5席,構成為蔡達標、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派出董事各1名。

隨後兩位創始人之間的矛盾爆發,對管理權的爭奪讓今日資本頂不住股東的壓力而選擇退出。

真功夫的這個案例,可以說是很經典的一個讓風投失敗的案例了,前幾年很多P2P、O2O、直播平臺項目的投資失敗都與股權問題有關。在這些“血淋淋”的教訓面前,投資人對股權融資的態度發上了轉變,變得更加小心翼翼,更加對風險提高了警覺。

不過在這裡,關於公司內部股權如何分配這個問題我不打算多講,我想說的是關於投資機構進入到創業公司之後,對於項目本身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說白了,如果你的企業做股權融資,投資人佔你的股份之後,企業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風投失敗案例“真功夫”,想一想,投資人到底能給你帶來什麼?

在股權融資的常規條款中,投資人會設置很多保護自身利益的條款,但這些條款對於創始人而言,卻起著牽制作用。例如,對於財務業績,一般說是約束條款的核心,它是指倍投公司在約定期間能否實現承諾的財務業績。因為業績是估值的直接依據,被投公司想獲得高估值,就必須以高業績作為保障,通常是以“淨利潤”作為條款的約束單位,一旦被投公司沒有實現承諾的業績利潤,就會啟動業績賠償機制。業績賠償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賠股份,另一種是賠錢,後者較為普遍。

再如上市時間,在約束條款裡關於“上市時間”的約定一般包含被投公司在約定時間內能否上市,公司一旦進入上市程序,那麼協議中影響公司股權穩定和經營業績等方面的協議就要解除。但是解除協議對投資人來說不保險,被投公司萬一不能通過上市審核怎麼辦?因此很多投資人都會在一方面解除從前協議的基礎上,又會和公司再籤一份“有條件恢復”協議,比如說將來沒有成功上市,那之前的約束協議就要繼續完成。

除業績指標以外,投資人還可能對非財務業績,包括KPI、用戶人數、產量、產品銷售量、技術研發等進行監控與約束。一般來說,業績標準過於精確缺乏一定的彈性空間,容易導致公司為達成業績做一些短視行為,因此投資人會與公司吸上要求在約束協議中加入更多的柔性條款,而多方面的非財務業績指標可以讓協議更加均衡可控,如財務績效、企業行為、管理層等多方面指標。

還有關於股權轉讓限制的約束,它是指對約定任一方的股權轉讓設置一定的條件,僅當條件達到時方可進行股權轉讓,如果大股東要賣股份,這是很敏感的事情,要麼不看好公司,或者轉移某些利益,這是很嚴重的事情。因此投資人必須要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還有一種情況是公司要被收購了,出價很高,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很滿意,但創始人有好幾個人,其中有一個就是不想賣,這個時候就涉及領售權條款,這個條款會約定大部分股東如果同意賣是可以賣的。

除了以上幾點外,限制條款還可能包括對分紅權的規定、對引進新投資人的限制等一系列內容。

所以,現在,你應該可以感覺到,企業做股權融資實際上是創始人的被投公司要求非常高的融資方式,投資人會通過限制條款來捆綁企業,因此,做股權融資之前,創始人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