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投資運營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園區招商項目

40年輪迴,中國經濟這個龐然大物再次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縱觀當前經濟形勢,貿易戰如火如荼,資產價格上漲勢頭被堅決遏制,實體經濟面臨轉型與復興挑戰,這些內外部因素共同決定了,中國特色產業園區將再次從幕後走向舞臺中央,承擔起其本應承擔的歷史重任。

從早期單純借鑑新加坡招商引資模式,再到之後隨著產業梯度轉移、各地GDP競爭、不斷的政策變遷,以規劃、投融資、建設、招商、運營為節點的一整套中國特色產業園區模式逐漸形成。園區已經成為全面高效進行資源配置,推動中國經濟脫虛就實、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保障。

但在現實中,許多園區開發商在招商、運營、投資三個關鍵點上,始終面臨著方向不明、算賬不清、體系混沌的困惑,如何搭建一套商業邏輯清晰、盈利模式合理、運營架構高效的商業模式頂層設計,不但是產業園區江湖新兵們的訴求,也是許多浸淫行業多年的老戲骨們汲汲摸索的。

10月19日-21日,第三站來到“產業地產麥加”武漢,學員們通過實地調研與深度觀摩,共同尋求園區運營與產業投資的內在商業邏輯。

在產業地產界,武漢始終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其雄踞江漢,洋洋九派,坐九省通衢之便,攬江河縱橫之勝,產業匯聚,人才穿梭,天時地利人和融揉匯雜,令武漢產業地產既有北派的大開大闔,也有南派的精耕細作,各種創新思維與創新模式層出不窮,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孵化器,擁有大名鼎鼎的中部園區高地——中國光谷,多年孕育造化的園區風格自成一派,成為中國產業地產江湖獨樹一幟的“先行者與實驗田”。

作為產業地產界最年輕的“80後”少帥,楊濤是東湖高新近年來市場化轉型的掌舵人,其提出的“以園區建設為平臺,以產業研究為基礎,以園區服務為紐帶,以產業投資為抓手”的總體戰略,可謂深諳產業地產核心邏輯。曾經的東湖高新,既有身為“東湖高新區拓荒者”,1998年即被科技部推薦登陸資本市場的光輝歷程,也有“起大早趕晚集”,在行業市場化轉型大潮中的一度彷徨無措。如今在楊濤主導下的市場化轉型,其代表性意義不僅在於東湖高新尋求新形勢下的重新自我定位,更在於地方政府平臺類園區國企的市場化突圍嘗試。

在與總裁班學員的溝通中,楊濤以《“園區平臺+運營服務+產業投資”內生循環商業模式分享與探討》為主題,毫無保留的坦誠分享了東湖高新在政企合作、產品創新、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的差異化探索等方面進行的系統性思考與變革,如何通過產業運營與投資為抓手搭建園區生態圈,以及“三核聯動”的精細化良性內生閉環邏輯——共榮共生,共贏共享。


在產業投資層面,東湖高新與政府引導基金、各類專業社會資本組建了數支產業投資基金,包括項目渠道選擇、所投項目與園區載體的內在關聯邏輯、產業投資與招商運營的聯動關係、投資風險防控體系搭建等實踐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與經驗教訓,也是楊濤與學員們討論的重點。

另一位導師則是武漢產業地產界的代表性操盤手,其職業生涯從國有園區開發平臺到民營二級園區運營商,再到更加綜合的片區綜合開發商,幾乎全週期經歷了武漢的產業地產發展各階段,操盤過不同業態、不同地域(包括難度超高的內地三線城市)的產業園區。看來,其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真正能夠從頂層設計到最終具體操盤的各個環節,把產業地產的商業邏輯和操作路徑捋清晰的業內人士之一。

在本期課程中,他結合自身經歷與感悟,從理論層面解析了政府主導型園區與企業主導型園區在開發思路與發展模式上的異同,並就一個三線城市進行市場化園區開發的案例,闡述瞭如何在三四線城市通過政企關係重新構建,撬動政府產業扶持政策與資金等資源,從產業定位制定到招商體系梳理,再到盈利模型搭建以及資產證券化領域嘗試在內的全方位實踐與思考。

產業園區投資運營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園區招商項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