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炒股沒有賣的鐵律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永遠記住,買股票要慢,賣股票要快,簡單高效! ——巴菲特
坤鵬論:炒股沒有賣的鐵律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許多投資的圖書和文章總把大部分筆墨放在瞭如何挑選股票,但卻對如何賣緘默三口,或者乾脆以巴菲特的名言“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來停止討論。

但是,巴菲特還說過“如果你不打算持有某隻股票達十年,則十分鐘也不要持有。”這說明即使長期持有,也一樣會有期限。

另外,股神喜歡的是遇到好公司就儘量收歸所有,比如:喜詩糖果,巴菲特將這類公司稱為偉大的公司,而偉大的標準就是能夠源源不斷為其投資提供最低成本的現金流,還不需要投入太多資本。

自然,這樣的公司巴菲特是不可能賣掉的,除非它們再難擔當大任。

所以,學巴菲特沒錯,但不能教條,要因地制宜,要因人而異,否則就是學個四不像,還不如做回你自己。

在如何賣這方面,技術分析就要直接了當得多,有特定的技術圖表、成交量、波動性指標以及其他技術指標,不管對不對,但因為能給出確定的答案,讓喜歡刨根問底的人們頗為喜愛。

人類有個天生的心理頑疾,那就是尊重理由,具有追根究底的天性,如果他人給出理由,就會相信,答應要求,有時候甚至會相信沒有意義的理由。

比如:在一個實驗中,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對排隊等候使用複印機的人說:“對不起,我有5頁紙要複印。我可以先用下複印機嗎?”幾乎每個人都同意了她的要求。

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技術分析會有那麼多人篤信不疑,它確實一直在回答著人們對於因果的痴迷。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買入的絕大多數股票都是為了賣出,否則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最大的利潤回報。

坤鵬論:炒股沒有賣的鐵律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俗話說得好,買的沒有賣得精,用在股票投資上也頗為貼切。

股市還有句俗語: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

今天坤鵬論就來聊聊賣這個話題。

正像布魯斯·柯凡納所說:“在我進入之前,我就知道何時該退出。”

所有投資大師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源於他們都有自己事先確定的退出法則,只要條件成立,果斷賣出,毫不猶豫,因為這是他們的鐵律。

而且,即使是巴菲特,他確實一直堅持長期持股,但事實是他認為只有極少數的股票才值得長期持股,大多數股票也是在獲利後賣出。

但是,失敗的投資者很少事先確定什麼退出法則,所以常常會因為擔心小利潤會轉變成損失而匆匆脫手,造成經常錯失大利潤。

可以說,不管你在一筆投資中投入了多少時間、心血、精力和金錢,如果沒有事先確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不過,何時賣出確實比較困難。

原因呢?

因為我們都很難精確地知道股票的價值,包括股神巴菲特。

當股票價格上漲時,安全邊際就開始下降,潛在回報開始減少,下跌的風險開始增加,但是,因為不知道該股票的確切價值,投資者自然無法像作出買入決定時那樣自信地作出賣出決定。

為了應對這樣的難題,有些投資者會根據價格與賬面價值比或價格與收益比(也就是市盈率)制定一些賣出規則,一旦這些比率達到某個水平,他們就會賣出。

所以,在股價遠遠超出了其內在價值時,這些投資者會選擇賣出,收割超高利潤,他們相信股價必然會迴歸正常,甚至在中國這樣牛短熊長的股市,肯定不斷會有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的重新買回的好機會。

還有人會在買入的時候就設定好了賣出價格,他們這麼做完全是一種保守的策略,到達自己的期望收益率,收割利潤走人,絕不拖泥帶水。

坤鵬論:炒股沒有賣的鐵律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些規則毫無道理,他們認為,只存在一個有效的賣出規則:所有的投資都應當在合適的價位賣出。

而賣出決定就和買入決定一樣,必須以企業價值為基礎,而究竟什麼時候賣出或者買入依賴於是否可以獲得其他投資機會。

也就是說,如果市場出現了比你手中股票更好的便宜貨,而所持有股票的價格與潛在價值已經不再那麼誘人時,就應該賣掉手裡的,而將錢投資到更好的便宜貨上。

比如:你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該公司的利潤增長率為10%,ROE為15%,估值是30倍,這時另一家公司的利潤增長率為20%,ROE為40%,估值只有10倍,那麼換股是相當明智的。

相反,如果市場沒有比你持有的股票更好的,並且它依然大幅被低估,賣出是相當愚蠢的事。

巴菲特在職業生涯的早期經常會賣掉手頭的一些資產,為更好的投資機會籌資,因為那時候他的主意比錢多。

但現在,他已經不這麼做了,在伯克希爾的保險融資給他帶來充足的資金之後,他面臨的是一個截然相反的問題:錢比主意多。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巴菲特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換股,只有在認為要買入的股票具有更好價值(或者成長性)的時候,才考慮買入新的股票。

如今,他買入新的股票可能更多的是使用自有現金,而不是靠出售原本持有的股票。

賣出時機這個概念,在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中有一個根本性的邏輯,那就是如果一家企業一直保持著不錯的競爭優勢,那你沒有必要賣出。

大部分投資者在買入持有後,就不再對股票那麼上心了,而巴菲特則不斷用他投資時所使用的標準來審視已經入股企業的質量,這可以算是一種投後管理。

儘管他最推崇的持有期是“永遠”,但如果他的一隻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某個投資標準,比如:企業的估值嚴重高估,企業的經濟特徵發生了變化,管理層迷失了主要方向,或公司失去了它的護城河,他會把它賣掉。

2003年4月,巴菲特以4.88億美元買入中石油H股23.4億股,買入均價為1.6港元。

5年後的2007年,巴菲特將中石油股票全部賣出,每股賣出價約為13.5港元。

這筆交易為他帶來了35.5億美元的稅前投資收益和約2.4億美元的稅後分紅。

為什麼要賣出中石油的股票?

巴菲特後來在給股東的信中說,在買入中石油時,公司總市值是370億。

而他測算的公司價值是1000億美元。

2007年下半年,中石油的市值上升至2750億美元,於是他全部賣出。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的價值被市場嚴重高估,那麼根據迴歸均值的法則,它必然會跌回正常值,奢望永遠漲的天方夜譚是不成熟的表現,是拿自己的金錢做白日夢。

2000年,巴菲特還選擇將持有的迪斯尼的股份賣掉了一大部分。

在2002年伯克希爾年會上,有股東問他為什麼要賣這隻股票。

巴菲特的回答比較模糊:“我們對這家公司的競爭力特徵有一種看法,現在這個看法變了。”

那麼,迪斯尼怎麼了?

那時候,迪斯尼的CEO邁克爾·艾斯納也中了互聯網的毒,在互聯網繁榮中揮金如土,將大把資金投入到像Goto.com這樣的搜索網站中,還購買了一些像搜信這樣虧損的公司。

坤鵬論:炒股沒有賣的鐵律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下面,坤鵬論就把巴菲特、索羅斯、彼得·林奇等投資大師的賣出策略總結一下,這樣會讓老鐵看得更加清晰。

1.當投資對象不再符合買入標準時,比如:巴菲特出售迪斯尼的股票。

這需要投資者即使是在投資後還要不斷研究公司基本面,不能把孩子領進門,然後就不管不顧了。

借用創投的一句話,投後管理甚至比投資前的調研更重要。

現實中,企業每時每刻都在面臨著挑戰,比如市場迭代、技術更新、國家動盪等,更為嚴重的問題則是內部,比如管理層不行。

彼得·林奇給的賣出提示更加具體,比如:

公司連續兩年失去市場份額並且僱傭另外一家廣告代理商;

公司沒有開發新產品,開始縮減研發經費,並且公司開始滿足現狀,不求進取;

佔公司利潤25%的一個重要部門易受正在發生的經濟蕭條的衝擊;

公司增長率已經開始減慢,儘管公司通過削減成本可以保持盈利,但未來成本削減的機會有限;

公司兩位高層管理人員和許多重要的員工辭職加盟競爭公司中;

公司負債率突然提升;

如果40個華爾街的分析家們對某隻股票盛讚,公司60%的股票在機構投資者手中,並且有三種國家級雜誌在讚譽公司的CEO;

……

你可能覺得彼得·林奇講得太過具體,但往往細節決定成敗,坤鵬論在這裡插一個小故事,是一個和利弗莫爾同時代的女投資家的故事。

她是當時華爾街第一女富豪——海蒂·格林。

她是一位獨行俠,600萬的遺產增值到了1億美元。

但她是名副其實的小氣,總穿著一身黑,衣服散發送不太好聞的氣味,髒兮兮、樣式老舊,股票就縫在衣縫裡。

每天就像個黑幽靈一樣,一會飄到貧民窟的平房要債,一會飄到美國化學銀行的金庫裡清點資產。

她一屁股坐下來,蹺著二郎腿,把利息單剪下來縫在衣縫裡,又從口袋裡拿出三明治和餅乾,邊吃邊縫。

她的投資策略非常簡單明瞭,大手筆投資,但要保證獲得約6%的穩定收益,消費方面則是能省則省。

她說:“我一發現無人問津的好東西貶了值,就大量買入,然後就能飽餐一頓。”

“比如你投資600萬,以6%的收益率計算,一毛不花的話,51年後就成了1億1700萬。我算錯了嗎?”

她在金融危機時也是個大買家,買房地產抵押、買政府債券、買鐵路股票。

她對市場瞭如指掌,但也會按常識買股。

她逃過了尼克博克信託在1907年經濟恐慌中的一敗塗地,用的方法在許多專家來看,相當小兒科。

她去了一次銀行,回來說:“這些傢伙看起來富得流油,從頭到腳一身新,我可看不慣。”

在崩盤前幾周她就全身而退了。

坤鵬論曾多次說過,金融從業者就是替人管理錢財,如果把錢花來包裝公司、包裝自己,顯然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信賴,他可以把你的錢花在這些方面,就有可能還會花在了其他你看不到的地方。

當然,投資者也不能聽風就是雨,要冷靜判斷,是暫時性的風險還是持續性的風險,公司是否可以扛過去。

坤鵬論:炒股沒有賣的鐵律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2.如果在買入後認識到犯了錯誤,認知到最初完全就不該這麼投資,那就毫不猶豫地退出,這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3.投資對象的價值是不是嚴重被市場高估了。

就像中石油,即使是一家企業非常優秀,但股價短時間翻倍或者更多,那必然是被市場高估了,其股價很可能已經過分透支了內在價值,再持有下去就是眼看著其股價跌跌跌,不如早些將超高的收益落袋為安。

但是,如果一家公司的股價在上漲,估值卻還在不斷下降,前提是這家公司的效益在不斷提升,那你就沒有必要賣出了,持有得越多越久,獲得的回報就越大。

巴菲特認為判斷賣出的最佳時機有一個簡單法則,也就是當股票達到40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時,就到了該賣出的時候,因為這已經嚴重高估了,它的增長率不支持這樣的高估值,只是因為市場過於亢奮才給了他這麼高的估值,所以此時可以拋售股票。

4.當他們的投資系統所預料的某個事件發生時。

投資大師的一些投資是以特定事件將會發生為前提假設的,比如當年索羅斯假設英鎊會貶值,而英鎊被踢出歐洲匯率機制的時候,就是他退出的時候。

再比如你之前因為某種利好消息才買進股票,而此時這個利沒了,或者說已經兌現了,就該賣出了,比如像去年的人工智能概念股,因為國家大力扶持,很多企業受益,並體現在了股價上,但今年該市場熱點逐漸淹沒,那就該賣出了,因為人工智能到現在到底頂多還是個嬰兒,連牙牙學語都挺費勁。

當然,坤鵬論一直不太贊同追概念股,特別是科技概念股,這基本屬於投機,並且,投資於機會這樣的事,實在不是我們普通人能Hold得住的。

5.當他們的投資系統所設定的目標到達時。

有些投資者會設定投資的目標價格,也就是退出價格,這是格雷厄姆法的特徵。

格雷厄姆的方法是購買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然後在它們的價格迴歸價值的時候,或兩三年後依然沒有迴歸價值的時候,賣掉它們。

6.機械法則。

這就是前些天坤鵬論在《是不是炒股高手 關鍵看止損》提到的止損點。

比如:設定比買價低10%的止損點或使用跟蹤止損點,也就是在價格上漲時相應調高,在價格下跌時卻保持不變,來鎖定利潤。

這種法則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資者或交易者採用,它們源自於投資者的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策略。

據說,曾經有人就是因為採用了這樣的策略,而幸運地躲過了1929年的股災。

坤鵬論:炒股沒有賣的鐵律 一切都可能化為烏有

7.賣出不分牛市和熊市。

有許多投資者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投資哲學,但卻總是糾結於牛市和熊市,投機大師利弗莫爾從來不說牛市或熊市,他認為這種說法會讓人形成心理暗示,進而形成思維慣勢。

習慣等待牛市或熊市的投資者,他們其實陷入了一種誤區,那就是牛市所有股票都漲,熊市所有股票都跌。

而真實的情況是,牛市時,總是三分之一股漲,三分之一股跌,三分之一股橫盤,這樣才能不斷推動指數創新高。

所以,不要在意什麼牛市或熊市,看住你的股票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在股市中如果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往往會贏!

坤鵬論總結一下,其實這幾大退出策略的中心思想就——企業不行了,該放則放!

人生就是這樣,沒有什麼比你的時間更珍貴,企業就和人一樣,如果是根上出了問題,那基本很難扭轉。

就像人的本性有缺陷,根本不要奢望他能改正,你最好的選擇是,趕緊離開,不要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別人身上,因為這根本就是三輸困境。

一輸時間,二輸金錢,三輸了投資到更好股票的機會。

窮人的時間往往不值錢,富人的時間卻很值錢,你要想變富,就得像富人一樣惜時如金。

人生和市場就是這樣的血淋淋的,不要讓自己的時間被別人偷走,而爭取贏得別人的時間。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