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侗族刺繡

一個侗族家庭的百年執著


文 | 許偉明

27層的三江鼓樓,佇立在三江縣城,望著安靜的潯江河。在不遠處,一座尺寸同樣巨大的風雨橋,橫跨潯江。

鼓樓、風雨橋,這是侗族村寨裡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建築。在三江,這種建築被放大,搬到縣城裡來,似乎在提醒外來者,這裡是一個侗族自治縣。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侗族鼓樓和風雨橋,是侗族村寨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攝影@這和那

90後繡女

覃桂珍的繡坊,就在風雨橋的附近,從繡坊往外走幾步,就能來到潯江邊。她是一名90後的侗族女孩,沒有人來的時候,她會在一個長桌臺邊上安靜地刺繡。

現在整個三江縣,這麼年輕還在繡花的侗族女孩已極為罕見。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覃桂珍大學畢業後,在外地短暫地工作了一段時間,就回到三江縣城接母親的班,專職做侗族刺繡。攝影@這和那

三江縣位於廣西的北部,它一邊和貴州的黔東南接壤,另一邊又和湖南西南的懷化接壤。而位於湘桂黔三省交界的山區,正是中國侗族人分佈最為密集的地方。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由於長久以來的交通不便,和以農為主的產業結構,三江縣成為國家級貧困縣。攝影@這和那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故土,前往城市。而覃桂珍卻反向而行,她離開了熱鬧的城市,回到了三江縣,一頭扎入寂寞的刺繡。

這很大程度上是受覃桂珍的生長家庭所影響。她的老家在三江縣的同樂鄉,那是一個侗族刺繡至今仍頗流行的地方。她的奶奶是當地有名的剪紙藝人,專門給繡娘們提供用於刺繡的剪紙底稿。她的媽媽和伯母,則是侗族刺繡的自治區級傳承人。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在三江的普通侗族家庭裡,婦女刺繡一直都是很常見的手藝,在母女之間代代相傳。攝影@這和那

因為有奶奶的剪紙做底稿,又有母親的教導,她的姐妹們很小都開始拿針繡花。但隨著年紀漸長,讀書、工作,她們和多數少女一樣,和傳統的繡花也漸行漸遠。

“有一次,我媽媽有些傷感地和我說,如果將來她老了繡不動了,她的手藝就沒有人來接了,她真的很遺憾。”

所以從2017年起,覃桂珍也成了一名專職的繡娘,她和母親合作的繡品曾多次獲獎。

去年,她們一家人在縣城裡租了一個地方,計劃把這個地方作為展示侗族刺繡的場所。這個店,就是目前我們所在的“清花繡坊”,名字也是以她母親韋清花的名字來取的。

清花繡坊裡,擺放著傳統的織機、染缸、剪紙、繡片、服飾、花鞋等等,都是從老家同樂鄉一帶收來的。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侗族人的織染繡頗為獨特,共同組成侗族的服飾工藝,侗繡常用於衣物服飾上的裝飾和點綴。攝影@這和那

從繡坊裡的老物件可以看出,三江的侗族刺繡往往是先繡一個方塊、圓片、三角或長布條,然後再縫在一塊更大的布料上,組成元素豐富的圖案。這些圖案用來裝飾女子上衣的對襟、衣衩、衣袖、腰帶、胸兜、褲腳,以及繡花鞋、給嬰兒的背蓋,等等。

因為侗繡中藏著作為底稿的剪紙,所以會讓圖案有些凸顯,增加了一種立體感。但也正因此,刺繡的服飾就不經洗,一旦洗的話,裡面的剪紙底稿就會爛掉。因為侗族刺繡使用的是絲線,講究平整,所以刺繡成品的表面看起來,會有啞光的光澤。

這個面積不大的繡坊,承載著一個侗族家庭對刺繡的百年執著。我也決定到同樂鄉去,拜訪覃桂珍的長輩們。

媽媽的執著

從三江縣城到同樂鄉,相距約50公里。路況並不好,一路塵土飛揚。當車子駛入一個房屋密集的小鄉鎮時,就來到同樂鄉了。

覃桂珍的媽媽韋清花下樓來迎接我們,她是一名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穿著侗族的樸素服飾,頭上戴著一條此處婦女們常戴的白色細頭巾,她笑容可掬,滿臉的善意。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覃桂珍的媽媽韋清花,她是侗族刺繡的自治區級傳承人。攝影@這和那

這段時間,同樂鄉正忙於採茶,韋清花天天上山採茶,每天採幾斤茶青,賣給村裡的做茶戶,換得一百元左右的回報。我們到來的這天,韋清花也去採茶了。從粗糙的農活,到精細的針線活,韋清花可以快速地切換。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三江縣的茶葉種植面積約17.5萬畝,大概有6.5萬戶的農民將茶葉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攝影@這和那

同樂鄉是三江縣侗繡的一個重要的傳承地,全鄉約有80%的婦女會製作侗繡。

韋清花從小在同樂鄉長大,從小她就和母親一起學做刺繡。起初的時候,針腳總是不齊,繡面不夠平整,導致繡面的反光不夠亮,就沒法用了。記得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母親的繡片弄壞,還把母親給惹生氣了,因為繡線用的是當時比較珍貴的絲線。

到20歲左右,她就穿著繡花的衣服出門了。後來她嫁到婆家,婆婆姚培錢是整個同樂鄉公認的剪紙高手,在新的家庭裡,她的刺繡手藝也日漸提升。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侗族傳統盛裝。攝影@這和那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未婚女子往往要為自己的嫁衣做準備,中年婦女要為將來的外甥準備衣服做禮物,這些東西一般需要大量的刺繡來做裝飾,用一針一線來表達愛意,也用一些特殊的圖案,來傳達各種美好的願望。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侗族刺繡中常見的圖案,蜘蛛花,是傳說中侗族的創世女神“薩天巴”在陸地的化身。攝影@這和那

侗族刺繡大量用於揹帶蓋,這是一種四方形的布片,用來背幼兒的時候蓋在幼兒的頭上,防止幼兒被風吹或日晒。揹帶蓋的繡花圖紋也很豐富,其中很常見一種是由九個圓形圖紋組成的“九個太陽紋”。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侗繡中經常用到的圖案,九個太陽。攝影@這和那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侗繡中經常用到的圖案,九個太陽。攝影@這和那

奶奶的剪紙

吃午飯的時候,韋清花的婆婆姚培錢老人出現了。她今年已經92歲了,因為年紀大的緣故,她身體有些佝僂,走路有點緩慢,但精神矍鑠,並很熱情用侗語和我們打招呼。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姚培錢老人是同樂鄉老一輩的剪紙能手中僅存的一位。攝影@這和那

記得在縣城見到覃桂珍的時候,她就說,她的奶奶是全家人的寶貝。因為她的奶奶的剪紙手藝非同尋常,在過去,同樂鄉很多婦女的在刺繡以前都要來找奶奶買剪紙做刺繡底稿。一個鄉村裡,會做刺繡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會做剪紙的往往也只有一兩個人。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三江的侗族人將剪紙貼在布面上,然後用針線把剪紙一點一點地覆蓋住。攝影@這和那

覃奶時清從7歲開始學剪紙,到現在已經過去了85年。更令人驚歎和敬佩的是,她至今還在剪紙。會剪紙的人本來不多,加上年華易逝,很多會剪紙的老人漸漸離開人世,到如今,覃奶時清是同樂鄉里老一輩的剪紙能手中僅存的一位了。

吃完午飯後,覃奶時清便為我們示範剪紙。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覃奶時清剛剛完成的一個動物圖樣的剪紙。攝影@這和那

她用大剪刀將香菸紙殼剪成中意的尺寸,然後用小剪刀剪出圖紋。讓人深感驚訝的是,她雖已年邁,但剪紙的雙手卻非常地沉穩。或許漫長的時間積累,練就了雙手的肌肉記憶,她很快就剪出了一隻老虎、一隻兔子、一朵蜘蛛花。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覃奶時清不需要藉助任何預畫的線條,便能直接剪出各種圖案的紋樣,線條順暢精準。攝影@這和那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覃奶時清之前的一些剪紙作品,主要是各種動物。除此以外,侗族剪紙中,還大量出現植物和一些幾何的圖樣。

由於侗族刺繡主要是用來裝飾服飾的,因此樣式要很小巧,使用的剪子也要非常小巧。覃奶時清剪圖紋時用的剪子,是一種比較奇特的工具,它的刀柄佔比很長,而刀身佔比很小,根據槓桿原理,她可以用很小的力氣就可以很輕易地剪開較厚較硬的煙盒。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韋清花說,婆婆用的這種小剪子是當地的鐵匠特別定做的。攝影@這和那


996算什麼,廣西這個家族為了侗族刺繡堅守了上百年

之前,覃奶時清用的是普通的剪刀來剪紙。一年復一年,誰也數不清她用壞了多少把剪子。攝影@這和那

用來剪紙的材料,之所以用香菸盒,是因為它的厚度和硬度合適,而且經濟實惠,很容易獲得。韋清花說,在以前還沒有香菸盒的時候,剪紙用的材料是報紙,但是報紙比較薄、比較軟,所以一般要把三層報紙貼在一起,這樣才能讓硬度、厚度都比較合宜。

剪紙和刺繡,雖然處在侗族“剪紙繡”的上下環節,但兩者有較大區別,善於剪紙的人不見得就善於刺繡,而善於刺繡的人也不見得善於剪紙。韋清花善於刺繡,但她也說自己在剪紙上還遠比不上婆婆。婆婆的這個剪紙手藝,主要的繼承人是她的小姑,也就是覃奶時清的女兒覃林青。在韋清花的這個家庭內,侗族剪紙和刺繡都得到了傳承。

算下來,從覃奶時清到韋清花,再到覃桂珍,他們這個家庭對於侗繡的傳承和執著,早已超過一百年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