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何針對和虐待同治皇后,逼她絕食身亡,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慈禧為何針對和虐待同治皇后,逼她絕食身亡,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說起清朝的帝后大婚,應以同治年間為最盛。只有在即位之前沒有結婚的皇帝才能舉行大婚典禮。故而從順治、康熙算起,到同治年間,大清王室至少有200年沒舉行過這樣大規模的典禮了。

無論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還是因為當時統治者的虛榮心需要,這場婚禮,都是一個必要的儀式。雖然它的奢華繁縟形同一個帝國的迴光返照,但是在那個內憂外患的艱難時代,無論王室、朝野還是平民,都需要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沖沖喜,鼓鼓勁兒,以面對生活中隨時可能到來的,如泰坦尼克號沉沒般的覆滅。

古代的婚俗有“三書六禮”,縱使是平民,這一路禮俗逶迤行來,耗費精力也不少,而皇帝大婚尤為豪華,極其繁瑣隆重。而清朝宮廷是選秀制度,從同治七年(1868年)開始的初選,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最後一次選秀確立後位和幾位嬪妃,用了五年。皇后阿魯特氏力壓群芳,走上中宮之位,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然而慈禧對這位兒媳卻極其不滿,以至於後來愈演愈烈,直至最後釀成了她和同治帝母子不和、同治帝英年早逝的大悲劇。

阿魯特氏是蒙古族正藍旗出身。她的祖父是大學士塞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父親崇綺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狀元。這位皇后品貌端莊,氣質嫻雅,舉手投足自有一股大家閨秀的尊貴氣質,才華也尤為突出。《清宮詞》裡有一首詠同治皇后的詩:“慧智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意思就是專門讚美這位中宮皇后的家學淵源深厚,尤其擅長用左手寫大字,為時人所稱道,因此勝過了同治皇帝原先屬意的,最終被封為瑜嬪的知府崇齡之女赫舍里氏,和被封為珣嬪的大學士塞尚阿之女阿魯特氏(皇后阿魯特氏的姑姑)這兩位美貌女子。

慈禧為何針對和虐待同治皇后,逼她絕食身亡,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起初慈禧對這位兒媳的不滿也有一定道理。一來,慈禧原本屬意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這位富察氏年僅14歲,系出名門,與乾隆朝的皇后富察氏是同一家族的,堪稱歷史悠久的椒房勛戚。與之相比,皇后的家世又稍遜一籌,只不過是近世稍得榮寵而已;二來,富察氏美貌活潑,與年輕時候的慈禧性情上有幾分相似,第一印象就比較容易親近。而阿魯特氏已經19歲了,比同治皇帝還大2歲,不苟言笑,端莊穩重,讓慈禧感到明顯的不好駕馭;三來,阿魯特氏的外祖父鄭親王端華是當年咸豐皇帝的顧命大臣之一,與慈禧是政敵,辛酉政變時,被慈禧處死,現在政敵的外孫女成了兒媳婦,她難免對此心懷芥蒂,非常沒有安全感;四來選秀定局之前她和慈安太后都明白向同治皇帝示意了各自心中的皇后人選,而自己的親兒子居然和慈安一致,與她這個生母反倒離心離德,不能不讓爭強好勝的她憤怒傷心。

此時因有慈安太后壓制,慈禧不便像後來一樣明目張膽,在光緒皇帝的選秀大典上一聲斷喝,強命他將玉如意交給隆裕,只得將不滿壓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後。慈安和同治也給她面子,同時立富察氏為慧妃。

悲劇的導火索就此埋下。大婚之後的皇帝就要親政,這就意味著兩宮同治、垂簾聽政的時代必將過去。婚後的同治帝和阿魯特是皇后關係融洽,兩人恩愛甚篤。阿魯特氏溫柔體貼,禮敬夫君,又像個懂事的大姐姐一般照顧皇帝,讓他感受到了成熟女性的溫存。而同治帝自幼喪父,接掌下這片殘破不以的江山,卻迫於嚴母的威懾,從未真正的當家作主過。此時有賢妻相伴,正想施展少年抱負,有一番作為。歸政後百無聊賴帶來的失落感本已讓慈禧難以接受。何況,二十六七歲開始守寡的她,看著兒子媳婦如此和睦,觸景傷情,難免更加怨懟。

這是慈禧一生中第三次感到巨大的挫敗和危機感。第一次是在熱河行宮,行將就木的咸豐皇帝差一點聽肅順的挑唆仿效漢武帝殺勾弋夫人要了她的命,後來雖說是心軟罷手,但卻留給慈安太后一道詔書,待她搶班奪權心懷不軌便可隨時制裁她,這無異於時時懸在她頭頂上一柄利劍,算是讓自己的丈夫傷透了心。第二次是同治八年(1869年),皇帝聯合慈安殺了她的心腹太監安得海,算是被親兒子和政治夥伴傷透了心。這第三次,她再也不想處於既被動又無可奈何的位置了。

慈禧為何針對和虐待同治皇后,逼她絕食身亡,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慈禧認為現在皇帝在皇后的鼓勵下預備勵精圖治,宮中又有慈安太后做後盾,難保有一日不會大權旁落,屬於自己的政治生命即將結束,甚至真的生命也難說。她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是以她一方面抬舉慧妃,另一方面壓制皇后,並明裡暗裡放任慧妃挑戰皇后的權威。

同治皇帝對慈禧這種行為很是不滿,為表示對抗,他很少往慧妃宮中去,慈禧訓誡同治:“鳳秀之女,屈為慧妃,宜加眷遇。皇后年少,不嫻宮中禮節。勿常往其宮,致妨政務。”她這麼說,就等同挑明瞭皇后成為自己眼中釘肉中刺的原因,對於謹言慎行、審時度勢的皇后而言,這樣嚴厲的申飭已是不能怠慢的明確警告了。為了顧全大局,也是緩和婆媳之間的矛盾,阿魯特氏委曲求全,經常以身體不適為由勸皇上多去慧妃的鹹福宮,少來自己的承乾宮。她知道雖然身為皇后,但是與太后關係惡劣,又獨擅專寵,遭人妒忌會有多麼不利。更何況,她自知與皇帝情深,抱定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信念。

同治皇帝心知皇后如此委屈是何緣故,但一想到貴為天子,如今大婚親政後還是個傀儡,連後宮私生活都被母親橫加干預,不禁怒從中來。他故意酒醉後去到慧妃宮中,在榻上獨眠。害得慧妃在孤燈下苦坐流淚了一夜,早晨起來又感染了風寒。慈禧得知,一邊派御醫為慧妃診治,一邊在後妃例行請安的時候當眾給皇后難堪,指責她無才無德,挑唆皇帝虐待慧妃,不配統御六宮。

矛盾變得越發尖銳,同治皇帝夾在母親和妻妾中間,感到無顏以對。他既不想衝撞母親撕破臉,又無力保護心愛的妻子,索性搬到乾清宮獨居,以示抗議。如果換作一般的太后,僵持不下,多半也會退一步妥協了。奈何慈禧不是一般人,在她心中,骨肉親情也遠不及她對權欲的渴望,即使同治是她的獨子。皇帝的反抗,更增添了她對皇后的反感。

慈禧為何針對和虐待同治皇后,逼她絕食身亡,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同治帝親政後,仍然有著稚氣未脫的一面。一方面他急於建功立業樹立帝王權威,另一方面他不解民間疾苦,國事艱辛。他居然提出兩大方案,其一是每年將孝敬兩宮太后的“交進銀”由14萬兩增加到18萬兩,其二是重修圓明園,此事遭到重臣強烈反對。情急之下,恭親王苦口婆心勸阻,可能是話說得重了,駁了皇帝的面子,同治居然把恭親王和武英殿大學士文祥一干老臣都給罷免了。這下可不好了,慈禧一石二鳥,既用朝臣挫了皇帝威風,事後再假意出來調停,安撫眾臣,收買人心。

如今看來,同治帝的所作所為固然有不切實際、好大喜功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為了討好慈禧,緩和母子婆媳矛盾。可是結果呢?竹籃打水一場空,裡外不討好,還在朝臣那裡丟盡了臉,在宮內,又不得自由。

也不知是否受了父親咸豐的遺傳,這位內外交困的少年皇帝抑鬱之下開始怠惰政務。並且在恭親王長子載澄的引誘下微服出巡,眠花宿柳。事態的發展越來越偏離軌道。公平的來說,幾方面都很失望。最受傷的還是皇后,年輕的她從躊躇滿志,到無能為力,深感和婆婆慈禧的矛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卻無力面對這深宮的艱險和慈禧的心機。然而還沒等到痛苦難當的她謀出良策,大禍已至——同治帝駕崩,年僅19歲。同治帝的駕崩,是清宮著名的疑案之一。官方說法為天花致死,民間卻是梅毒而亡,想來也並非空穴來風。

慈禧為何針對和虐待同治皇后,逼她絕食身亡,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同治皇帝病危之初,皇后不敢前去探望,被慈禧太后指責為“無夫婦情義”,病情垂危之後,皇后偷偷潛去探望,親手幫同治帝擦拭膿血,又被慈禧辱罵成“此時狐媚,想害死你丈夫麼?”傳說同治皇帝曾與皇后探討過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皇后建議“古有明訓,國賴長君”,於是同治命老師李鴻藻當面草擬詔書立成年的貝勒載澍為儲君。李鴻藻跪地叩頭後轉身離開了同治帝寢宮,可是轉頭一想,審時度勢,只覺得脖頸後一陣陣發涼——這事一旦讓慈禧知道,自己腦袋八成都不保了。於是他主動將遺詔的底稿交給了慈禧。慈禧一見,勃然大怒,瞬間將遺詔扯得粉碎。

與此同時,李蓮英的耳目又密報了皇后探病的消息,“這妖婦莫不是想效仿我垂簾麼?“這念頭一起,頓時惡從膽邊生。慈禧怒氣衝衝地衝過去,當著同治皇帝的面,揪住皇后的頭髮,當眾打她耳光。情急之下,皇后叫道:“臣媳是大清門抬進來的中宮皇后,請太后留一些顏面!“這一句話慈禧聽到更是怒不可遏:”你是大清門中宮進來的!那就是諷刺我是旁門左道進來的妃子咯?“慈禧正要呼召太監對皇后用刑,此時又聽得寢殿內傳來呼聲,原來同治皇帝已經在病榻上連氣帶嚇暈了過去,這才放過皇后一馬。

試想這一對苦命鴛鴦,若不生在帝王家,則可吟詩、作畫、飲酒、品茶,生兒育女,享天倫之樂。即便是布衣平民,荊釵布裙,簡衣陋食,也可寒溫相慰,起碼不失夫婦之樂。如今卻落得如此淒涼,不能不感嘆一句“無情最是帝王家“啊!

轉而同治帝駕崩。慈禧太后違背同治遺詔,另立醇親王之子載湉(同治的堂弟,自己妹妹生的外甥)為光緒皇帝,而孀居的同治皇后卻僅被冊封為“嘉順皇后“,而不是皇太后,讓她處在一個不倫不類的位置。雖然於理於法她都沒有廢黜皇后位份的權力,但是畢竟慈禧太后權傾朝野,滿朝文武莫不懾服在她的淫威之下,即便是慈安太后加上恭親王也不是她的對手。而年輕的阿魯特氏皇后在宮中無權無勢,如今又守了寡,面對水火不容,將一切憤怒都傾瀉在自己身上的婆婆,這如履薄冰的日子又要怎麼過下去?

慈禧為何針對和虐待同治皇后,逼她絕食身亡,她到底做錯了什麼?

皇后的父親崇綺已經敏銳地感知到了慈禧太后的意思,於是暗示女兒殉葬。可是清宮有規,嬪妃自戕是重罪,自己要被曝屍荒野,褫奪封號,家中父母親朋則女為奴僕男丁流放。於是可憐的皇后只有絕食而亡。此時距離同治帝過世只有75天。皇后既然薨逝,慈禧去了心腹大患,下令諡號“孝哲毅皇后“,與同治帝同葬惠陵。

歷史的悲劇時常以壯麗輝煌開始,卻在冰冷悽愴中謝幕。這一切的發生,偶然中又帶著些許必然。慈禧太后若非野心勃勃、老奸巨猾,也不可能發動辛酉政變,力挽狂瀾,權傾朝野40多年,成為歷史上僅次於武則天的女強人。也正因為性情如此,她得不到丈夫真心相待,連親生兒子也和自己不親近,甚至失去生命,成為她和兒媳博弈的犧牲品。她逼死了兒媳,卻並非這場鬥爭最後的贏家。因為一個女人縱使再有超越男兒的雄韜偉略,內心也渴望柔軟和溫情。她冷漠蒼涼的孤心,也只有在深宮的漫漫長夜裡,獨自望著清冷月光,如泣如訴苦求歲月的垂聽吧!

作者:白居不易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