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文 | 記者 張進雙

停!白雪公主接過了陌生人的蘋果,這樣對嗎?

停!海的女兒為了王子化成了泡沫,值得嗎?

停!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地死掉了,這樣的故事適合給寶寶講嗎?

停!獵人和小紅帽把狼的肚子剖開,裝進去許多大石頭,算血腥嗎?

停!小馬過河要自己試試深淺才知道,娃娃啥都想試試怎麼辦?

停!孔融讓犁的那套說辭是不是顯得有些世故?

這不是虛擬場景,而是一位成都媽媽的真實困擾——

經典的童話如今看起來“三觀盡毀”: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完全沒有獨立女性的影子,只是在等著王子拯救,不符合對女孩的教育觀;孔融為什麼要讓犁?這完全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很多國外繪本倡導父母要給予孩子愛與包容,會不會助長娃娃調皮搗蛋的囂張氣焰?

事實上,經過記者走訪,有著類似困擾的可不止一位成都媽媽。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那麼,這些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而流傳下來的經典寓言和童話在“三觀”上屢遭質疑,是它們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還是媽媽們太槓精,總擔心寶寶受到影響?

要不要去審查刪減娃娃的繪本內容?要不要回避一些“血腥暴力”情節?要不要回避那些“不正”的三觀?我們來看看家長們的做法,再聽聽老師和專家的說法吧。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平時給兒子看的書多是一些小動物之間和諧有愛的書或是小汽車之類的書,像《小小自然書》和《汽車嘟嘟嘟》。有一些書在挑選的時候會盡量避免,混到其他書裡買回來也會把一些故事跳過去。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後死掉了,這樣的結局就不想讓他知道。

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也不太喜歡講給他聽,總覺得孔融這個孩子太傳統太懂事了,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還有《狼和七隻小羊》的故事裡,把狼的肚子剖開感覺也很血腥,只好換成其他的說辭。

還有還有,奶奶經常會指著書說:“看吧,不聽話的孩子就像壞蛋大灰狼一樣被抓走了。”我聽了覺得不妥,但老人幫著帶孩子本身很辛苦,也不好再苛求什麼。

最近還看到一本書叫《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書裡的小朋友抓著家裡的吊燈盪鞦韆,書裡的媽媽說:“你調皮搗蛋時,我也愛你。”總擔心這樣的畫面會助長他變得更淘氣。這時候就不按照書上的字面意思講,改成跟他說“你不能這樣做,很危險。”

但有時候兒子還是會給我一些驚喜回報。我帶他看過一本很多小動物的書,有天在外面玩他認出了蜘蛛還指給我看,還挺意外的。奶奶給他講過《農夫和蛇》的故事,說蛇這種行為是恩將仇報。有一次他給爺爺拿了一個橘子,奶奶問:“爺爺說謝謝了嗎?”他說:“沒有。他恩將仇報。”雖然成語用得一塌糊塗,根本不合適,但他竟然能記住這個詞,還是令我有點驚訝。所以,我認為他一直都在學習,沒準兒會記住什麼,非常有必要幫他審查過濾掉一些不適合的內容。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 寶媽提供的圖片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我女兒小時候比較喜歡看公主、童話類的書籍,其次是成語故事。現在帶兒子看的較多的是科學、機械、汽車類的書籍。有很多翻翻書、洞洞書之類,又好玩又有趣。

通常情況下,我都是根據書上的故事講,不會專門聯繫實際生活講一些大道理。像什麼白雪公主吃陌生人的蘋果、豌豆公主睡那麼多層床墊還顯硌是不是矯情這種,就有點太脫離故事本身,關注點實在是有點奇怪。所以,我給女兒講白雪公主的時候也沒有強調過讓她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我覺著這樣說弊大於利,會導致她覺得陌生人十有八九是壞人,不敢大方地和別人講話了。

但是,涉及到死亡的故事,我會直接跳過去。我還記得我自己4、5歲的時候,問我媽媽“死是啥子?”我媽說:“死了就像睡覺一樣,但是醒不過來了。”我就被嚇到了,簡直讓我有死亡恐懼症,有時候甚至會嚇到吼出來。所以,我現在不想讓娃兒過早地瞭解死亡這個概念。女兒還問過我:“媽媽,我會不會死?”我馬上回答:“不會。”不過會跟她講如果從樓上摔下去或者遇到車禍,那個人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強調的是安全的重要性,並不是死亡本身。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 寶媽提供的買書記錄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雖然我只有這一個娃兒,但我完全是那種“按豬養”的媽媽,完全沒有其他家長那麼多的焦慮。我心特別大,少吃一頓飯,摔一跤完全無所謂。我想讓我女兒野蠻生長,她想瘋玩就跟到她瘋。給她買書也是一樣的,類型很豐富,童話、汽車、恐龍、科學、魔法、裝扮等等。

她兩三歲的時候,看的繪本里有小紅帽被狼吃掉了、狼把羊吃掉了、狼被打死了之類的故事,結尾經常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朋友不能咋子咋子”巴拉巴拉一大堆,我就只給她把故事講完,從來不給她灌輸啥子道理。最近在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狐狸經常去偷農場主的糧食,我老公有時候會說“這本書會不會把孩子教壞了”之類的話,我就反問他:“你小時候聽牛郎織女,難道還學著牛郎偷女孩子衣服嗎?擔心娃娃看繪本都能學壞,真是想太多了。”所以我堅持認為,給孩子的繪本以有趣為主,不添加過多說教。

有時候她在看書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疑問,我也在學習如何能通俗易懂地向她解釋。如果我也不懂就只能實話實說:“對不起,我也不知道,我們一起去查資料吧。”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以前的許多童話其實不是寫給小朋友看的,只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映。另外,在不同的年齡經典童話和繪本會有不同的感悟,其實是跟自己的生活經驗相關聯的。

家長要根據自己的目標給孩子選故事書。如果要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那就邊看書邊與孩子討論,比如:海的女兒是不是可以想辦法讓王子知道她的付出而不一定要死呢?有沒有其他新的可能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和孩子一起得出這樣的結論:許多童話故事的結局“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單一和不現實。

許多童話和寓言都比較傳統,家長在選書的時候應該有所側重。如果家長選擇《紙袋公主》、《冰雪女王》這樣的故事,就和《白雪公主》、《睡美人》等童話故事完全不同,前者自立自強,後者需要王子拯救,就是很好的對比閱讀的範本。所以,家長要做的不僅僅是陪讀,更要與孩子交流,這個過程就可以修正故事裡可能不太正面的地方。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Q 孩子會受到這些繪本/故事書的影響嗎?

A 我認為不會。平時我們給孩子講繪本,孩子們還是能get到書裡要表達的主旨,同時家長也能夠起到引導的作用。比如說,海的女兒付出生命這一點,不能割裂地看結果,要讓孩子看到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同時也向孩子說明這不是愛情唯一的表現形式。

Q 怎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家長擔心孩子受繪本影響的行為?

A 我認為這是一種過度保護,從心理學上說是一種投射,將自己對內容的擔心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實孩子的關注點和家長是不一樣的。能夠理解家長在儘可能地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不過,再怎麼安全也不能是絕對真空的狀態,有些負面的影響孩子難免是會收到的,而這些也是必經的,關鍵是遇到之後家長怎麼引導。

Q 有些家長就很擔心娃娃問到死亡這個話題。

A 我們很少跟孩子談論死亡,家長都很迴避這個話題,越迴避反而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困擾。家長可以通過一些不錯的繪本引導孩子理解這個話題,比如:《當鴨子遇見了死神》、《爺爺變成了幽靈》、動畫片《尋夢環遊記》等等,比較溫馨有愛,不會令人產生恐懼心理。

經典童話“三觀不正”?是童話過時了還是媽媽們太槓精?

那麼,各位寶爸寶媽,你是否遇到過類似困擾呢?你又是如何化解的呢?把你的成功經驗,跟我們分享一下吧,留言區等你哦。

排版丨Jiay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