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近期發生在國際體壇關於聯合申辦或舉辦世界大賽的消息接踵而至。先是上週東盟輪值主席國泰國總理巴育表示,東盟各國領導人同意共同申辦2034年世界盃足球賽。緊接著,在24日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134次全會上,意大利的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擊敗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奧勒,成為2026年冬奧會的舉辦地。聯合辦賽似乎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多國聯合申辦體育大賽 漸成主流

2026年世界盃將首次由三國聯合承辦。

世界盃奧運會概莫能外

自2002年韓日世界盃後,多國辦賽已不新鮮。其中,2026年世界盃足球賽主辦權花落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這是世界盃有史以來首次由三個國家聯合舉辦。此外,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有意聯合申辦2030年世界盃足球賽,它們在追夢之路上可能會遭遇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英國/愛爾蘭等幾個由不同國家所組成的“申辦小組”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東南亞地區聯合申辦世界盃的提議並非前幾天才有。馬來西亞的國際足聯執委阿都拉早在2017年就表示,馬來西亞可以和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一起申辦2034年世界盃。在泰國總理巴育表態的前1天,泰國外長就表示,從現在起的15年內,東盟10國有機會打敗亞洲最大的潛在競爭者中國,贏得2034年世界盃主辦權是“能夠做到的事”。

奧運會層面,有的國家也是“照方抓藥”,韓國與朝鮮共同申辦2032年夏季奧運會已被兩國政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韓國《東亞日報》曾直言,國際奧委會向來注重通過體育增進和平,因此對於在韓朝兩國同時舉行奧運會,國際奧委會一定會全力支持。

米蘭勝出是典型

造成聯合辦賽風流行的原因多種多樣,這包括適應擴大的賽事規模、降低辦賽成本、某些政治考量等。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汪大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世界盃來說,2026年世界盃擴軍到48支球隊,比賽場次增加至80場,這基本不是單獨一個國家能夠承受的,因為這不僅是多建幾塊場地的問題,而且還包括更多的球迷和參賽球隊更多的奔波。這些麻煩使得國際足聯向會員協會明確提出,提倡多國合辦。

汪大昭表示,對冬季奧運會來說,從來都要考慮冰雪之間的“矛盾”問題。室內冰場通常要建在發達城市,滑雪項目則需要安排在有山有雪但又不是太冷的地方,而這周邊不見得有適合修建冰場的城市。所以兩地合辦冬奧並不新鮮。

這些年,經濟因素越發成為申辦國面臨的一道門檻。在此推動下,申辦國資金支持度和民眾支持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此次,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能笑到最後,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法新社25日撰文稱,在2026年冬奧申辦的道路上,加拿大卡爾加里、奧地利格拉茨、日本札幌和瑞士錫永等城市陸續棄權,主要是擔心成本或缺乏民眾支持。斯德哥爾摩/奧勒在投票的幾個月前似乎已經失去競爭力,原因是政府缺乏資金承諾。相比之下,在羅馬試圖拿到2024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未果後,意大利奧委會主席喬瓦尼·馬拉戈設法取得政治和經濟支持。意大利此次申辦聯合該國最富有的兩個地區——倫巴第(米蘭)和威尼託(科爾蒂納丹佩佐)。

硬幣都有正反面

聯合辦賽能帶來一些“單打獨鬥”不具備的好處。汪大昭表示,2007年的亞洲盃足球賽首次由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四國合辦。這種由一定區域內相鄰國家聯合辦賽,積極作用還是很大的。除了這四個東道主取得相比以往不錯的成績,更大的影響在於該項賽事為推動當地足球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正如每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聯合申辦也會衍生出一些問題。以2002年韓日世界盃為例,國際足聯起初把2002年世界盃的名稱定為“2002年日本/韓國世界盃”,後在韓國的交涉下,改為最終的“2002年韓國/日本世界盃”。籌辦和舉辦過程中,國際足聯雖然極盡折中之能事,但囿於當時韓日之間的關係,雙方在辦賽的某些環節未能達成合意。

對於美加墨世界盃,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稱,三國16個主辦城市中最北邊的埃德蒙頓和最南邊的墨西哥城之間相距近4820公里,參賽球員的奔波之苦在2026年時將難以避免。

不過,相比衡量聯合辦賽的利弊,維護好各國的申辦意願更為重要,這點在奧運會申辦上尤為明顯。最近兩次冬奧申辦,都是兩個候選者之間的對決。汪大昭表示,申辦意願的降低,有經濟方面的原因。賽事贊助商希望在什麼地方開拓自己的市場有明顯傾向,這會影響國際體育組織選擇辦賽地點。以後若是一些國家有申辦意願但面臨困難,不妨讓它們提出來,看國際體育組織能否發動各方給予一定幫助。畢竟奧運等大型賽事不僅僅是誰拿冠軍誰奪金牌那麼簡單,它還是很重要的文化交流,奧林匹克理想還要傳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