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汀江 詩歌 中國近代史 政治 上杭新聞網 2017-06-13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上杭,位於福建西部,宋淳化五年(994年)置縣。舊時縣誌序稱:“杭川於汀為著邑,其土以曠,其俗樸以易,其民願以淳,其士好讀書而敦禮,其山有紫金插笏、普陀之瑰異,其水有檀溪、蛟湖、九曲之清折而容與”。在這一幅優美平和的畫卷裡,百姓滋潤於這片清新肥沃之地,歷代文人雅士眾多,詩書文集頗為壯觀,先有客家祖地、千年古邑,後為紅色聖地、著名蘇區。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古田:思想的光芒

“道法一紅線,治軍兩古田。”古田,上杭的一個小鎮。1929年12月,年青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一支紅色的青春之旅,在這裡點燃星星之火,終於在20年後改變中國的命運。今天,我們走進古田會議會址,走進鬆蔭堂、協成店,仍然可以感受到滿目蔥蘢中永不褪色的紅色光芒。

有人說,古田是一本大書,需要用漫長的時光去解讀。至今留在青史裡的兩篇著作——《古田會議決議案》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古田一下走到世人面前,這裡成為我們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地方,是我軍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軍隊定型的地方。

古田會議會址是古田的中心,所有來朝聖的人必定前往此處瞻仰。一座樸實無華的客家宗祠,因了1929年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而舉世矚目。在《古田會議決議案》中,我們讀到了被稱為人民軍隊的紅軍怎樣建築起人民與軍隊之間的這座橋,我們讀到了這支紅軍部隊與舊式一切軍隊完全不同的制度與作風。南昌起義使黨擁有了軍隊,但軍隊僅僅是作為打擊敵人的一個武器,與人民並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聯繫。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在認真反思黨和軍隊建設的古田會議中,才把黨、軍隊、人民擺在了一個恰當的位置。那些深至人性內心的關懷,使得抽象的思想放射出溫情的光芒。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協成店與古田會議會址相距1公里,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坐西朝東,佔地面積180平方米。1930年元旦過後,紅四軍進行戰略轉移,負責斷後的毛澤東則由鬆蔭堂搬到這裡,住在樓下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廂房裡。1月5日晚上,剛打完勝仗的毛澤東坐在昏暗的油燈下,針對“紅旗能扛多久”的悲觀論調,從革命的實踐出發,深刻地洞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明前景。在這篇7000多字的文章結尾,毛澤東以詩一般的語言預測中國革命的未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形成的標誌。它與古田會議決議雙峰並峙,成為古田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才溪:實踐的結晶

上杭才溪是毛澤東心中的溫暖。在上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歲月裡,他常常在熱火朝天的蘇區鄉村尋找革命的動力與源泉。在才溪,他去了又來,前後三次親手培育了這個蘇區的“樣板”,再一次用行動證明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真理。

1933年11月,毛澤東第三次來到才溪。這次到才溪,主要是為即將召開的全國第二次工農代表大會(即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作準備,調查瞭解才溪在粉碎敵人經濟封鎖、組建農業耕田隊和勞動互助社、擴大紅軍、優待紅屬、生產支前、查田運動等方面的做法。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在這裡,毛澤東傾聽了區鄉幹部的情況彙報,關心才溪工會的組織情況和工人的生活情況,瞭解貧僱農的生產生活狀況,並向工作在第一線的區鄉幹部和耕田隊長探討農業耕田隊和勞動合作社的情況。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同時,毛澤東還見縫插針,利用空閒時間訪問和慰問紅軍家屬、貧苦農民等。經過十多天的調查,他撰寫出著名的《才溪鄉調查》。1934年1月,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紅都瑞金召開,臨時中央政府將《鄉蘇工作的模範(二)——才溪鄉》(即《才溪鄉調查》)刻板油印單行本作為大會材料發給到會的全體代表,後來在1934年2月出版的《鬥爭》雜誌上連續刊載了《上杭才溪鄉的蘇維埃工作》(即《才溪鄉調查》)。這篇文章正式刊行以後,對蘇區各縣、區起到極大的指導和借鑑作用。時隔80多年,如今重新翻開這篇雄文鉅著,仍然對我們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具有極大的啟示和幫助。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杭城:詩意的飛翔

古代抒懷重陽佳節的詩詞不少,而一代偉人毛澤東則以浪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重新賦予了重陽佳節更深厚的內涵。他的《採桑子·重陽》以其豪情激盪、樂觀高昂,成為歷代重陽詩詞中最傑出的一首: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寫於1929年重陽節,當時毛澤東正居住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這座面向汀江黃花搖曳的小樓,在詩人戎馬倥傯的小憩中定格成文學的永恆,也成為一代代人追尋緬懷的詩意朝聖地。

中國紀檢監察報幫我們講好上杭故事——《紅色之城》

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一位澀澀的女知青曾在臨江樓旁陽明門外的大榕樹下流連忘返並由此寫下了著名的《寄杭城》:“……江水一定還是那麼湛藍湛藍/杭城的倒影在漣漪中搖盪/那江邊默默的小亭子喲/可還記得我們的心願和嚮往//榕樹下,大橋旁/是誰還坐在那個老地方/他的心是否同漁火一起/漂泊在茫茫的天上……”這位女知青,就是後來著名的朦朧詩代表詩人舒婷。

現在看舒婷的《寄杭城》這首詩,很顯然借用了《採桑子·重陽》的意境,但卻表達了一種迥然不同的思想感情。《採桑子·重陽》使臨江樓成為上杭城詩意的中心,解構了人們心中革命舊址剛性有餘柔情不足的印象,為閩西乃至整個中央蘇區貢獻了一片詩情畫意氣象宏大的文學天空。上杭是一塊適宜文學生長的土地,且不說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吟詠纏綿,僅毛澤東就在上杭寫作了至少4篇(首)文章(比如《清平樂·蔣桂戰爭》),這些均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採桑子·重陽》不僅得到了公認的稱頌,就連毛澤東本人也情有獨鍾,1962年他重新手書交《詩刊》正式發表。這幅行草字體大小交錯,點畫粗細相間,是典型的毛體傑作。1968年這幅作品設計成郵票發行,流行全世界。

有些房子老了就被人遺棄了,或者乾脆拆掉重建。而有些房子越老越顯得珍貴,越老越令人回味,臨江樓就是這樣的老房子。80多年過去,臨江樓的歷史厚重感越來越強烈,文學魅力也越發迷人而持久。臨江樓之於文學是不朽的,因為有《採桑子·重陽》這樣不朽的詩篇。(中國紀檢監察報6月12日刊發 作者 李迎春)

編輯:鍾毅康 編審:吳禎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