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體檢 動脈硬化 遺傳 藥品 神經內科宋璞醫生 2019-07-21
"

#青雲計劃#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裡的斑塊是什麼東西?

體檢過程中,彩超查及的頸動脈斑塊,其本質就是頸動脈血管上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常見形式之一,也是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早在1951年,C Miller Fisher教授最早闡述了頸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症狀和病理學基礎。隨著醫療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頸動脈狹窄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已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簡單說來,正常的動脈血管分為內、中、外三層膜。其中內膜是與血液直接接觸的關鍵,內表面像小孩玩的拼圖,如下圖由一個個內皮細胞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光滑的內壁,可以使血液不易凝固,維持血流通暢,避免造成阻塞,同時,也保證了血管內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血液滲出造成出血。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構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到破壞不再完整,血液中的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炎症因子/細胞等趁機經破口滲入內膜下並沉積下來,漸漸與血管壁長在一起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我們體檢時彩超提示的“動脈斑塊”。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裡的斑塊是什麼東西?

體檢過程中,彩超查及的頸動脈斑塊,其本質就是頸動脈血管上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常見形式之一,也是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早在1951年,C Miller Fisher教授最早闡述了頸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症狀和病理學基礎。隨著醫療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頸動脈狹窄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已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簡單說來,正常的動脈血管分為內、中、外三層膜。其中內膜是與血液直接接觸的關鍵,內表面像小孩玩的拼圖,如下圖由一個個內皮細胞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光滑的內壁,可以使血液不易凝固,維持血流通暢,避免造成阻塞,同時,也保證了血管內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血液滲出造成出血。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構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到破壞不再完整,血液中的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炎症因子/細胞等趁機經破口滲入內膜下並沉積下來,漸漸與血管壁長在一起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我們體檢時彩超提示的“動脈斑塊”。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病的詳細科普介紹可以點擊以下藍字部分直接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各種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動脈斑塊就是血管壁上“長血栓”了嗎?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不是塊簡單的“血疙瘩”。不是像咱那裡破皮出血後形成的“血疙疤”。而是比較複雜的病理性組織結構,甚至有它自己的滋養血管。

如上文所說,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內膜損傷,局部增厚,增厚的部分不再是像拼圖般的完整且菲薄的內皮細胞結構,而是伴有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甚至是T淋巴細胞等其他本不該在此處出現的細胞。其中一些細胞會大量吞噬脂質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吃了一肚子“油”的細胞被“撐死”(調亡)。在顯微鏡下就像是一個個“泡沫”,稱之為泡沫細胞)在動脈內壁局部形成富含脂質的“脂紋”。脂紋通過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如下圖,分別向血管壁深處生長,使血管壁局部變厚、硬化;向血管的內表面凸出佔據了正常的血管通道,從而導致了血管內的局部“狹窄”。最終形成“纖維斑塊”。為什麼叫做“纖維”斑塊?因為斑塊逐漸長大變厚,僅僅是膽固醇和細胞聚在一起肯定早被血流衝跑了,它也需要“骨架”的支撐和外表面的保護性覆蓋。特別是在斑塊的外表面,可能由緻密的膠原纖維或者是一層平滑肌細胞覆蓋形成一層較為穩固的“保護層”,稱之為“纖維帽”。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裡的斑塊是什麼東西?

體檢過程中,彩超查及的頸動脈斑塊,其本質就是頸動脈血管上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常見形式之一,也是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早在1951年,C Miller Fisher教授最早闡述了頸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症狀和病理學基礎。隨著醫療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頸動脈狹窄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已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簡單說來,正常的動脈血管分為內、中、外三層膜。其中內膜是與血液直接接觸的關鍵,內表面像小孩玩的拼圖,如下圖由一個個內皮細胞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光滑的內壁,可以使血液不易凝固,維持血流通暢,避免造成阻塞,同時,也保證了血管內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血液滲出造成出血。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構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到破壞不再完整,血液中的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炎症因子/細胞等趁機經破口滲入內膜下並沉積下來,漸漸與血管壁長在一起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我們體檢時彩超提示的“動脈斑塊”。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病的詳細科普介紹可以點擊以下藍字部分直接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各種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動脈斑塊就是血管壁上“長血栓”了嗎?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不是塊簡單的“血疙瘩”。不是像咱那裡破皮出血後形成的“血疙疤”。而是比較複雜的病理性組織結構,甚至有它自己的滋養血管。

如上文所說,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內膜損傷,局部增厚,增厚的部分不再是像拼圖般的完整且菲薄的內皮細胞結構,而是伴有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甚至是T淋巴細胞等其他本不該在此處出現的細胞。其中一些細胞會大量吞噬脂質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吃了一肚子“油”的細胞被“撐死”(調亡)。在顯微鏡下就像是一個個“泡沫”,稱之為泡沫細胞)在動脈內壁局部形成富含脂質的“脂紋”。脂紋通過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如下圖,分別向血管壁深處生長,使血管壁局部變厚、硬化;向血管的內表面凸出佔據了正常的血管通道,從而導致了血管內的局部“狹窄”。最終形成“纖維斑塊”。為什麼叫做“纖維”斑塊?因為斑塊逐漸長大變厚,僅僅是膽固醇和細胞聚在一起肯定早被血流衝跑了,它也需要“骨架”的支撐和外表面的保護性覆蓋。特別是在斑塊的外表面,可能由緻密的膠原纖維或者是一層平滑肌細胞覆蓋形成一層較為穩固的“保護層”,稱之為“纖維帽”。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斑塊越長越大,其中的細胞也需要營養和氧氣的供應,它們就會在血管壁內“私接電線”,利用血管壁外膜層給血管壁供血的微血管網來給自己供血供氧,以利於自己“做大做強”。即便如此,隨著越來越大的斑塊中心區域仍難以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就會出現壞死,隨後會有鈣質的沉積,就會出現體檢報告上做描述的“斑塊形成伴鈣化”。

所以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是簡單的血疙瘩附在血管壁上,而是深深“紮根於”血管壁上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這也解釋了大家以下幾個常見的疑問:

  1. 斑塊是不是容易脫落?很多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因擔心斑塊“掉下來堵血管”而不敢正常的活動。首先,斑塊可能會脫落,但由於它的整體結構還是比較緊密的,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
  2. 掛水“衝血管”把斑塊衝開。瞭解了斑塊使什麼東西以後,您覺得打打點滴就能把斑塊衝開的嗎?動脈壓力如此高都衝不開,從靜脈裡滴點藥物就能“衝開”?
  3. 通過“洗血”、“換血”等方式治療斑塊?由於斑塊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血脂異常、遺傳因素、炎症反應、血壓血糖影響、吸菸、感染等因素均參與其中,單純的靠血液更換來治療顯然難以達到目的,再說,血脂是每天經過飲食和身體合成產生的,洗上一次能管上多久?費時費力且體外處理血液在回輸的方法本身存在著很大的感染風險。除非是極緊迫極嚴重的極個別病例外,其他人根本不考慮也必要使用這種方法。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會導致哪些危害?

頸動脈左右各一條,是由心臟發出的供應頭面部及腦部前2/3甚至更多的重要血管,是頭頸部的“貨運幹線”。它在喉頭水平(甲狀軟骨上緣)一分為二,變成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前者進入顱內,供應全腦前2/3,後者供應面部即頭皮,兩者在腦殼內外還會產生交叉聯繫,共同供應局部的組織。大家都知道,在水管的分叉位置,對於水管的內壁的衝擊力最大,這個位置最容易出問題。血管也是一樣。如下圖,頸動脈粥樣硬化最嚴重的部位通常為頸總動脈分叉2釐米以內,且主要累及血管後壁。粥樣斑塊侵佔頸內動脈管腔,且通常會向下延伸進入頸總動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狹窄處形成沙漏樣結構。血管出現瞭如此情況,必然會影響正常的血液供應。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裡的斑塊是什麼東西?

體檢過程中,彩超查及的頸動脈斑塊,其本質就是頸動脈血管上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常見形式之一,也是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早在1951年,C Miller Fisher教授最早闡述了頸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症狀和病理學基礎。隨著醫療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頸動脈狹窄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已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簡單說來,正常的動脈血管分為內、中、外三層膜。其中內膜是與血液直接接觸的關鍵,內表面像小孩玩的拼圖,如下圖由一個個內皮細胞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光滑的內壁,可以使血液不易凝固,維持血流通暢,避免造成阻塞,同時,也保證了血管內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血液滲出造成出血。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構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到破壞不再完整,血液中的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炎症因子/細胞等趁機經破口滲入內膜下並沉積下來,漸漸與血管壁長在一起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我們體檢時彩超提示的“動脈斑塊”。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病的詳細科普介紹可以點擊以下藍字部分直接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各種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動脈斑塊就是血管壁上“長血栓”了嗎?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不是塊簡單的“血疙瘩”。不是像咱那裡破皮出血後形成的“血疙疤”。而是比較複雜的病理性組織結構,甚至有它自己的滋養血管。

如上文所說,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內膜損傷,局部增厚,增厚的部分不再是像拼圖般的完整且菲薄的內皮細胞結構,而是伴有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甚至是T淋巴細胞等其他本不該在此處出現的細胞。其中一些細胞會大量吞噬脂質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吃了一肚子“油”的細胞被“撐死”(調亡)。在顯微鏡下就像是一個個“泡沫”,稱之為泡沫細胞)在動脈內壁局部形成富含脂質的“脂紋”。脂紋通過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如下圖,分別向血管壁深處生長,使血管壁局部變厚、硬化;向血管的內表面凸出佔據了正常的血管通道,從而導致了血管內的局部“狹窄”。最終形成“纖維斑塊”。為什麼叫做“纖維”斑塊?因為斑塊逐漸長大變厚,僅僅是膽固醇和細胞聚在一起肯定早被血流衝跑了,它也需要“骨架”的支撐和外表面的保護性覆蓋。特別是在斑塊的外表面,可能由緻密的膠原纖維或者是一層平滑肌細胞覆蓋形成一層較為穩固的“保護層”,稱之為“纖維帽”。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斑塊越長越大,其中的細胞也需要營養和氧氣的供應,它們就會在血管壁內“私接電線”,利用血管壁外膜層給血管壁供血的微血管網來給自己供血供氧,以利於自己“做大做強”。即便如此,隨著越來越大的斑塊中心區域仍難以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就會出現壞死,隨後會有鈣質的沉積,就會出現體檢報告上做描述的“斑塊形成伴鈣化”。

所以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是簡單的血疙瘩附在血管壁上,而是深深“紮根於”血管壁上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這也解釋了大家以下幾個常見的疑問:

  1. 斑塊是不是容易脫落?很多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因擔心斑塊“掉下來堵血管”而不敢正常的活動。首先,斑塊可能會脫落,但由於它的整體結構還是比較緊密的,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
  2. 掛水“衝血管”把斑塊衝開。瞭解了斑塊使什麼東西以後,您覺得打打點滴就能把斑塊衝開的嗎?動脈壓力如此高都衝不開,從靜脈裡滴點藥物就能“衝開”?
  3. 通過“洗血”、“換血”等方式治療斑塊?由於斑塊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血脂異常、遺傳因素、炎症反應、血壓血糖影響、吸菸、感染等因素均參與其中,單純的靠血液更換來治療顯然難以達到目的,再說,血脂是每天經過飲食和身體合成產生的,洗上一次能管上多久?費時費力且體外處理血液在回輸的方法本身存在著很大的感染風險。除非是極緊迫極嚴重的極個別病例外,其他人根本不考慮也必要使用這種方法。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會導致哪些危害?

頸動脈左右各一條,是由心臟發出的供應頭面部及腦部前2/3甚至更多的重要血管,是頭頸部的“貨運幹線”。它在喉頭水平(甲狀軟骨上緣)一分為二,變成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前者進入顱內,供應全腦前2/3,後者供應面部即頭皮,兩者在腦殼內外還會產生交叉聯繫,共同供應局部的組織。大家都知道,在水管的分叉位置,對於水管的內壁的衝擊力最大,這個位置最容易出問題。血管也是一樣。如下圖,頸動脈粥樣硬化最嚴重的部位通常為頸總動脈分叉2釐米以內,且主要累及血管後壁。粥樣斑塊侵佔頸內動脈管腔,且通常會向下延伸進入頸總動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狹窄處形成沙漏樣結構。血管出現瞭如此情況,必然會影響正常的血液供應。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 斑塊潰瘍形成與破裂。從上文可知,斑塊是“紮根”於血管壁,向外膨出伸向血管管腔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雖然相對穩固,但也有破裂的風險。特別是當斑塊內的脂質成分相對較多,纖維帽較薄的時候。斑塊就容易破裂,掉下來的小碎片就容易隨著血流堵塞遠端的血管,造成動脈到動脈的腦栓塞。破口處暴露出來的是極易出現血小板等成分聚集、粘附的物質,在這個潰瘍面破口處,又會很快形成真正的血疙瘩——血栓(阿司匹林等藥物的作用就是在這個時候起作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之不容易形成血栓),這個血栓也是不穩定的,可以隨時破裂衝向遠端造成血管的堵塞。另外,血栓也可以不脫落,繼續迅速長大而將問題血管大部分或完全堵死造成腦梗塞(具體看下文)。這些掉下來的小碎片/小血栓流向遠端,造成小血管的堵塞,不過,血管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自清”能力,如果短時間內被清除,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內)緩解甚至消失,這種情況就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老百姓有的也叫它“腦梗先兆”。未能清除的就是腦栓塞。
  • 斑塊內出血。由上文可知,斑塊內由於“私接電線”會形成屬於自己的滋養血管,但這些私接電線畢竟不夠靠譜,血管壁薄弱,血管結構也不健全。很容易出現破裂出血的情況。而斑塊內的出血,直接會造成斑塊的迅速擴大,造成相應的問題(具體見下文)。
  • 斑塊逐漸長大將管腔大部分,甚至完全堵死。隨著斑塊的逐漸長大,其勢必會逐漸向管腔內生長,直至將整個管腔堵死。如果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出現的,會給整個大腦的血液供應的整體調整留出時間,使得原本需要問題動脈供應的血流可以逐漸“趟出路來”,通過“側支循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其下游的血液供應,不至於出現大的問題。這也就是有些病人,來醫院一做血管檢查,發現一側的頸動脈都完全閉掉了,但是卻沒有什麼偏癱、失語的症狀。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這個過程是由於上面說的斑塊內出血,或者是斑塊破裂後的急性血栓形成,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的閉塞,那麼病人肯定會出現很嚴重的腦梗塞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因為這種情況下,側支循環根本來不及建立,相當部分的腦子急性缺血,會立刻出現症狀,如果不在短時間內(4.5小時內)開通,大片的腦區會死亡,後果很嚴重。如果管腔沒有完全堵死,而是很大程度上的狹窄,平時可能沒有症狀,當血壓下降或者活動後需要向腦提供更多血液的時候,由於管腔過於狹窄而無法提供更多的血液,造成的相對性的供血障礙,也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當血壓恢復上來或活動停止後,症狀在短時間內也會緩解。
  • 動脈瘤形成。如果斑塊破裂,潰瘍面比較大且深,此處的血管壁就會變得相對薄弱,如果病人的血壓較高,此時,很可能就會將這片薄弱的血管像吹氣球似的給膨脹起來,形成“血管瘤”後“瘤樣擴張”,如果吹爆了,血管將破裂出血,後果可想而知。

關於急性腦梗塞超早期(4.5小時內)的急救處理的相關科普詳述,感興趣的可以點擊藍字部分查閱:時間就是大腦!腦科醫生告訴您急性腦梗塞超早期的應對策略。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裡的斑塊是什麼東西?

體檢過程中,彩超查及的頸動脈斑塊,其本質就是頸動脈血管上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常見形式之一,也是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早在1951年,C Miller Fisher教授最早闡述了頸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症狀和病理學基礎。隨著醫療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頸動脈狹窄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已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簡單說來,正常的動脈血管分為內、中、外三層膜。其中內膜是與血液直接接觸的關鍵,內表面像小孩玩的拼圖,如下圖由一個個內皮細胞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光滑的內壁,可以使血液不易凝固,維持血流通暢,避免造成阻塞,同時,也保證了血管內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血液滲出造成出血。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構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到破壞不再完整,血液中的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炎症因子/細胞等趁機經破口滲入內膜下並沉積下來,漸漸與血管壁長在一起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我們體檢時彩超提示的“動脈斑塊”。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病的詳細科普介紹可以點擊以下藍字部分直接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各種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動脈斑塊就是血管壁上“長血栓”了嗎?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不是塊簡單的“血疙瘩”。不是像咱那裡破皮出血後形成的“血疙疤”。而是比較複雜的病理性組織結構,甚至有它自己的滋養血管。

如上文所說,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內膜損傷,局部增厚,增厚的部分不再是像拼圖般的完整且菲薄的內皮細胞結構,而是伴有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甚至是T淋巴細胞等其他本不該在此處出現的細胞。其中一些細胞會大量吞噬脂質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吃了一肚子“油”的細胞被“撐死”(調亡)。在顯微鏡下就像是一個個“泡沫”,稱之為泡沫細胞)在動脈內壁局部形成富含脂質的“脂紋”。脂紋通過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如下圖,分別向血管壁深處生長,使血管壁局部變厚、硬化;向血管的內表面凸出佔據了正常的血管通道,從而導致了血管內的局部“狹窄”。最終形成“纖維斑塊”。為什麼叫做“纖維”斑塊?因為斑塊逐漸長大變厚,僅僅是膽固醇和細胞聚在一起肯定早被血流衝跑了,它也需要“骨架”的支撐和外表面的保護性覆蓋。特別是在斑塊的外表面,可能由緻密的膠原纖維或者是一層平滑肌細胞覆蓋形成一層較為穩固的“保護層”,稱之為“纖維帽”。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斑塊越長越大,其中的細胞也需要營養和氧氣的供應,它們就會在血管壁內“私接電線”,利用血管壁外膜層給血管壁供血的微血管網來給自己供血供氧,以利於自己“做大做強”。即便如此,隨著越來越大的斑塊中心區域仍難以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就會出現壞死,隨後會有鈣質的沉積,就會出現體檢報告上做描述的“斑塊形成伴鈣化”。

所以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是簡單的血疙瘩附在血管壁上,而是深深“紮根於”血管壁上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這也解釋了大家以下幾個常見的疑問:

  1. 斑塊是不是容易脫落?很多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因擔心斑塊“掉下來堵血管”而不敢正常的活動。首先,斑塊可能會脫落,但由於它的整體結構還是比較緊密的,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
  2. 掛水“衝血管”把斑塊衝開。瞭解了斑塊使什麼東西以後,您覺得打打點滴就能把斑塊衝開的嗎?動脈壓力如此高都衝不開,從靜脈裡滴點藥物就能“衝開”?
  3. 通過“洗血”、“換血”等方式治療斑塊?由於斑塊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血脂異常、遺傳因素、炎症反應、血壓血糖影響、吸菸、感染等因素均參與其中,單純的靠血液更換來治療顯然難以達到目的,再說,血脂是每天經過飲食和身體合成產生的,洗上一次能管上多久?費時費力且體外處理血液在回輸的方法本身存在著很大的感染風險。除非是極緊迫極嚴重的極個別病例外,其他人根本不考慮也必要使用這種方法。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會導致哪些危害?

頸動脈左右各一條,是由心臟發出的供應頭面部及腦部前2/3甚至更多的重要血管,是頭頸部的“貨運幹線”。它在喉頭水平(甲狀軟骨上緣)一分為二,變成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前者進入顱內,供應全腦前2/3,後者供應面部即頭皮,兩者在腦殼內外還會產生交叉聯繫,共同供應局部的組織。大家都知道,在水管的分叉位置,對於水管的內壁的衝擊力最大,這個位置最容易出問題。血管也是一樣。如下圖,頸動脈粥樣硬化最嚴重的部位通常為頸總動脈分叉2釐米以內,且主要累及血管後壁。粥樣斑塊侵佔頸內動脈管腔,且通常會向下延伸進入頸總動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狹窄處形成沙漏樣結構。血管出現瞭如此情況,必然會影響正常的血液供應。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 斑塊潰瘍形成與破裂。從上文可知,斑塊是“紮根”於血管壁,向外膨出伸向血管管腔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雖然相對穩固,但也有破裂的風險。特別是當斑塊內的脂質成分相對較多,纖維帽較薄的時候。斑塊就容易破裂,掉下來的小碎片就容易隨著血流堵塞遠端的血管,造成動脈到動脈的腦栓塞。破口處暴露出來的是極易出現血小板等成分聚集、粘附的物質,在這個潰瘍面破口處,又會很快形成真正的血疙瘩——血栓(阿司匹林等藥物的作用就是在這個時候起作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之不容易形成血栓),這個血栓也是不穩定的,可以隨時破裂衝向遠端造成血管的堵塞。另外,血栓也可以不脫落,繼續迅速長大而將問題血管大部分或完全堵死造成腦梗塞(具體看下文)。這些掉下來的小碎片/小血栓流向遠端,造成小血管的堵塞,不過,血管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自清”能力,如果短時間內被清除,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內)緩解甚至消失,這種情況就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老百姓有的也叫它“腦梗先兆”。未能清除的就是腦栓塞。
  • 斑塊內出血。由上文可知,斑塊內由於“私接電線”會形成屬於自己的滋養血管,但這些私接電線畢竟不夠靠譜,血管壁薄弱,血管結構也不健全。很容易出現破裂出血的情況。而斑塊內的出血,直接會造成斑塊的迅速擴大,造成相應的問題(具體見下文)。
  • 斑塊逐漸長大將管腔大部分,甚至完全堵死。隨著斑塊的逐漸長大,其勢必會逐漸向管腔內生長,直至將整個管腔堵死。如果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出現的,會給整個大腦的血液供應的整體調整留出時間,使得原本需要問題動脈供應的血流可以逐漸“趟出路來”,通過“側支循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其下游的血液供應,不至於出現大的問題。這也就是有些病人,來醫院一做血管檢查,發現一側的頸動脈都完全閉掉了,但是卻沒有什麼偏癱、失語的症狀。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這個過程是由於上面說的斑塊內出血,或者是斑塊破裂後的急性血栓形成,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的閉塞,那麼病人肯定會出現很嚴重的腦梗塞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因為這種情況下,側支循環根本來不及建立,相當部分的腦子急性缺血,會立刻出現症狀,如果不在短時間內(4.5小時內)開通,大片的腦區會死亡,後果很嚴重。如果管腔沒有完全堵死,而是很大程度上的狹窄,平時可能沒有症狀,當血壓下降或者活動後需要向腦提供更多血液的時候,由於管腔過於狹窄而無法提供更多的血液,造成的相對性的供血障礙,也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當血壓恢復上來或活動停止後,症狀在短時間內也會緩解。
  • 動脈瘤形成。如果斑塊破裂,潰瘍面比較大且深,此處的血管壁就會變得相對薄弱,如果病人的血壓較高,此時,很可能就會將這片薄弱的血管像吹氣球似的給膨脹起來,形成“血管瘤”後“瘤樣擴張”,如果吹爆了,血管將破裂出血,後果可想而知。

關於急性腦梗塞超早期(4.5小時內)的急救處理的相關科普詳述,感興趣的可以點擊藍字部分查閱:時間就是大腦!腦科醫生告訴您急性腦梗塞超早期的應對策略。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斑塊會引發哪些症狀?

  • 持續存在的偏癱、偏身麻木、說話含糊、單眼部分或完全失明等症狀。其原因就是上文說的動脈到動脈的腦栓塞或急性腦梗塞等原因。
  • 打陣兒出現的偏癱、偏身麻木、說話含糊、單眼部分或完全失明等症狀。其原因就是上文中說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IA病人可出現腦梗塞的症狀,但這些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最多不超過24小時)消退。TIA病人發生真正腦梗塞的風險非常高。因為此時病人的血管要麼狹窄的非常嚴重或斑塊已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了。
  • 突發暈厥或昏迷,癲癇發作等。如果是上文所說的,某側的頸動脈急性閉塞,導致的大面積的腦梗塞,病人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昏迷,甚至是出現肢體抽搐等癲癇發作情況。雙側的頸動脈閉塞還可能會造成暈厥,但這種情況很罕見。如果閉塞是急性出現的且未在短時間內再通,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 大部分頸動脈斑塊的人沒有症狀。雖然上述3種情況都可能會發生。不過,大部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病人並沒有明確的症狀。特別是頸動脈狹窄率低於50%的病人。出現上述症狀的可能性更低,有研究提示其出現腦缺血事件的可能性低於0.5%。所以,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也不必過於擔心,及時到神經內科或心內科就醫即可,專業的醫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贏多措施。

除了彩超檢查外,還有哪些檢查可以查出頸動脈斑塊?

  1. 聽診器聽診。有經驗的醫生可用聽診器對每條頸動脈進行聽診。其目的是檢查是否有動脈部分堵塞時會出現的颼颼聲。然而,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專家也很難根據聽診來準確的判斷狹窄的程度,更加無法判斷斑塊的具體狀況。
  2.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該檢查利用磁共振進行血管的掃描,可以在不注射造影劑的前提下進行血管成像,但為了最終形成圖像的效果,大多數病人需注射造影劑,以使動脈顯影更清晰。
  3. CT血管造影(CTA)。該檢查使用的是叫做CT掃描的特殊X線。在進行掃描前,患者需注射造影劑。這個檢查類似於CT增強檢查,但是他們的成像目的不同。
  4. DSA腦血管造影。醫生有時會使用另外一種叫做“腦血管造影”的檢查,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器(DSA)進行的動態的血管成像檢查,因為這個檢查需要在介入手術室完成,並需要通過病人的動脈血管穿刺,將導管植入體內進行,即使有創且費用高昂,所以不會作為常規檢查的手段。不過,由於其因動態的血管顯影優勢可以評估整個頸動脈系統,能最為清晰、直觀、完整的反應血管信息,是血管檢查的“金標準”。它一般應用於一般檢查方法難以判斷的複雜情況,或是在血管支架植入手術前進行全面性評估。對於大多數人的健康體檢,顯然是“殺雞無需用牛刀”。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裡的斑塊是什麼東西?

體檢過程中,彩超查及的頸動脈斑塊,其本質就是頸動脈血管上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常見形式之一,也是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早在1951年,C Miller Fisher教授最早闡述了頸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症狀和病理學基礎。隨著醫療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頸動脈狹窄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已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簡單說來,正常的動脈血管分為內、中、外三層膜。其中內膜是與血液直接接觸的關鍵,內表面像小孩玩的拼圖,如下圖由一個個內皮細胞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光滑的內壁,可以使血液不易凝固,維持血流通暢,避免造成阻塞,同時,也保證了血管內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血液滲出造成出血。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構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到破壞不再完整,血液中的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炎症因子/細胞等趁機經破口滲入內膜下並沉積下來,漸漸與血管壁長在一起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我們體檢時彩超提示的“動脈斑塊”。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病的詳細科普介紹可以點擊以下藍字部分直接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各種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動脈斑塊就是血管壁上“長血栓”了嗎?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不是塊簡單的“血疙瘩”。不是像咱那裡破皮出血後形成的“血疙疤”。而是比較複雜的病理性組織結構,甚至有它自己的滋養血管。

如上文所說,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內膜損傷,局部增厚,增厚的部分不再是像拼圖般的完整且菲薄的內皮細胞結構,而是伴有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甚至是T淋巴細胞等其他本不該在此處出現的細胞。其中一些細胞會大量吞噬脂質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吃了一肚子“油”的細胞被“撐死”(調亡)。在顯微鏡下就像是一個個“泡沫”,稱之為泡沫細胞)在動脈內壁局部形成富含脂質的“脂紋”。脂紋通過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如下圖,分別向血管壁深處生長,使血管壁局部變厚、硬化;向血管的內表面凸出佔據了正常的血管通道,從而導致了血管內的局部“狹窄”。最終形成“纖維斑塊”。為什麼叫做“纖維”斑塊?因為斑塊逐漸長大變厚,僅僅是膽固醇和細胞聚在一起肯定早被血流衝跑了,它也需要“骨架”的支撐和外表面的保護性覆蓋。特別是在斑塊的外表面,可能由緻密的膠原纖維或者是一層平滑肌細胞覆蓋形成一層較為穩固的“保護層”,稱之為“纖維帽”。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斑塊越長越大,其中的細胞也需要營養和氧氣的供應,它們就會在血管壁內“私接電線”,利用血管壁外膜層給血管壁供血的微血管網來給自己供血供氧,以利於自己“做大做強”。即便如此,隨著越來越大的斑塊中心區域仍難以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就會出現壞死,隨後會有鈣質的沉積,就會出現體檢報告上做描述的“斑塊形成伴鈣化”。

所以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是簡單的血疙瘩附在血管壁上,而是深深“紮根於”血管壁上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這也解釋了大家以下幾個常見的疑問:

  1. 斑塊是不是容易脫落?很多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因擔心斑塊“掉下來堵血管”而不敢正常的活動。首先,斑塊可能會脫落,但由於它的整體結構還是比較緊密的,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
  2. 掛水“衝血管”把斑塊衝開。瞭解了斑塊使什麼東西以後,您覺得打打點滴就能把斑塊衝開的嗎?動脈壓力如此高都衝不開,從靜脈裡滴點藥物就能“衝開”?
  3. 通過“洗血”、“換血”等方式治療斑塊?由於斑塊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血脂異常、遺傳因素、炎症反應、血壓血糖影響、吸菸、感染等因素均參與其中,單純的靠血液更換來治療顯然難以達到目的,再說,血脂是每天經過飲食和身體合成產生的,洗上一次能管上多久?費時費力且體外處理血液在回輸的方法本身存在著很大的感染風險。除非是極緊迫極嚴重的極個別病例外,其他人根本不考慮也必要使用這種方法。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會導致哪些危害?

頸動脈左右各一條,是由心臟發出的供應頭面部及腦部前2/3甚至更多的重要血管,是頭頸部的“貨運幹線”。它在喉頭水平(甲狀軟骨上緣)一分為二,變成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前者進入顱內,供應全腦前2/3,後者供應面部即頭皮,兩者在腦殼內外還會產生交叉聯繫,共同供應局部的組織。大家都知道,在水管的分叉位置,對於水管的內壁的衝擊力最大,這個位置最容易出問題。血管也是一樣。如下圖,頸動脈粥樣硬化最嚴重的部位通常為頸總動脈分叉2釐米以內,且主要累及血管後壁。粥樣斑塊侵佔頸內動脈管腔,且通常會向下延伸進入頸總動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狹窄處形成沙漏樣結構。血管出現瞭如此情況,必然會影響正常的血液供應。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 斑塊潰瘍形成與破裂。從上文可知,斑塊是“紮根”於血管壁,向外膨出伸向血管管腔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雖然相對穩固,但也有破裂的風險。特別是當斑塊內的脂質成分相對較多,纖維帽較薄的時候。斑塊就容易破裂,掉下來的小碎片就容易隨著血流堵塞遠端的血管,造成動脈到動脈的腦栓塞。破口處暴露出來的是極易出現血小板等成分聚集、粘附的物質,在這個潰瘍面破口處,又會很快形成真正的血疙瘩——血栓(阿司匹林等藥物的作用就是在這個時候起作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之不容易形成血栓),這個血栓也是不穩定的,可以隨時破裂衝向遠端造成血管的堵塞。另外,血栓也可以不脫落,繼續迅速長大而將問題血管大部分或完全堵死造成腦梗塞(具體看下文)。這些掉下來的小碎片/小血栓流向遠端,造成小血管的堵塞,不過,血管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自清”能力,如果短時間內被清除,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內)緩解甚至消失,這種情況就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老百姓有的也叫它“腦梗先兆”。未能清除的就是腦栓塞。
  • 斑塊內出血。由上文可知,斑塊內由於“私接電線”會形成屬於自己的滋養血管,但這些私接電線畢竟不夠靠譜,血管壁薄弱,血管結構也不健全。很容易出現破裂出血的情況。而斑塊內的出血,直接會造成斑塊的迅速擴大,造成相應的問題(具體見下文)。
  • 斑塊逐漸長大將管腔大部分,甚至完全堵死。隨著斑塊的逐漸長大,其勢必會逐漸向管腔內生長,直至將整個管腔堵死。如果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出現的,會給整個大腦的血液供應的整體調整留出時間,使得原本需要問題動脈供應的血流可以逐漸“趟出路來”,通過“側支循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其下游的血液供應,不至於出現大的問題。這也就是有些病人,來醫院一做血管檢查,發現一側的頸動脈都完全閉掉了,但是卻沒有什麼偏癱、失語的症狀。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這個過程是由於上面說的斑塊內出血,或者是斑塊破裂後的急性血栓形成,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的閉塞,那麼病人肯定會出現很嚴重的腦梗塞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因為這種情況下,側支循環根本來不及建立,相當部分的腦子急性缺血,會立刻出現症狀,如果不在短時間內(4.5小時內)開通,大片的腦區會死亡,後果很嚴重。如果管腔沒有完全堵死,而是很大程度上的狹窄,平時可能沒有症狀,當血壓下降或者活動後需要向腦提供更多血液的時候,由於管腔過於狹窄而無法提供更多的血液,造成的相對性的供血障礙,也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當血壓恢復上來或活動停止後,症狀在短時間內也會緩解。
  • 動脈瘤形成。如果斑塊破裂,潰瘍面比較大且深,此處的血管壁就會變得相對薄弱,如果病人的血壓較高,此時,很可能就會將這片薄弱的血管像吹氣球似的給膨脹起來,形成“血管瘤”後“瘤樣擴張”,如果吹爆了,血管將破裂出血,後果可想而知。

關於急性腦梗塞超早期(4.5小時內)的急救處理的相關科普詳述,感興趣的可以點擊藍字部分查閱:時間就是大腦!腦科醫生告訴您急性腦梗塞超早期的應對策略。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斑塊會引發哪些症狀?

  • 持續存在的偏癱、偏身麻木、說話含糊、單眼部分或完全失明等症狀。其原因就是上文說的動脈到動脈的腦栓塞或急性腦梗塞等原因。
  • 打陣兒出現的偏癱、偏身麻木、說話含糊、單眼部分或完全失明等症狀。其原因就是上文中說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IA病人可出現腦梗塞的症狀,但這些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最多不超過24小時)消退。TIA病人發生真正腦梗塞的風險非常高。因為此時病人的血管要麼狹窄的非常嚴重或斑塊已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了。
  • 突發暈厥或昏迷,癲癇發作等。如果是上文所說的,某側的頸動脈急性閉塞,導致的大面積的腦梗塞,病人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昏迷,甚至是出現肢體抽搐等癲癇發作情況。雙側的頸動脈閉塞還可能會造成暈厥,但這種情況很罕見。如果閉塞是急性出現的且未在短時間內再通,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 大部分頸動脈斑塊的人沒有症狀。雖然上述3種情況都可能會發生。不過,大部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病人並沒有明確的症狀。特別是頸動脈狹窄率低於50%的病人。出現上述症狀的可能性更低,有研究提示其出現腦缺血事件的可能性低於0.5%。所以,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也不必過於擔心,及時到神經內科或心內科就醫即可,專業的醫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贏多措施。

除了彩超檢查外,還有哪些檢查可以查出頸動脈斑塊?

  1. 聽診器聽診。有經驗的醫生可用聽診器對每條頸動脈進行聽診。其目的是檢查是否有動脈部分堵塞時會出現的颼颼聲。然而,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專家也很難根據聽診來準確的判斷狹窄的程度,更加無法判斷斑塊的具體狀況。
  2.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該檢查利用磁共振進行血管的掃描,可以在不注射造影劑的前提下進行血管成像,但為了最終形成圖像的效果,大多數病人需注射造影劑,以使動脈顯影更清晰。
  3. CT血管造影(CTA)。該檢查使用的是叫做CT掃描的特殊X線。在進行掃描前,患者需注射造影劑。這個檢查類似於CT增強檢查,但是他們的成像目的不同。
  4. DSA腦血管造影。醫生有時會使用另外一種叫做“腦血管造影”的檢查,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器(DSA)進行的動態的血管成像檢查,因為這個檢查需要在介入手術室完成,並需要通過病人的動脈血管穿刺,將導管植入體內進行,即使有創且費用高昂,所以不會作為常規檢查的手段。不過,由於其因動態的血管顯影優勢可以評估整個頸動脈系統,能最為清晰、直觀、完整的反應血管信息,是血管檢查的“金標準”。它一般應用於一般檢查方法難以判斷的複雜情況,或是在血管支架植入手術前進行全面性評估。對於大多數人的健康體檢,顯然是“殺雞無需用牛刀”。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查動脈粥樣硬化,醫生為什麼喜歡通過“彩超”?

對於普通的健康體檢或者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篩查,一般情況下,還是使用頸動脈雙功能超聲(CDUS)。即採用B型超聲成像及多普勒超聲聯合檢查(目前醫院使用的“彩超”多是這種設備),以檢測提示頸動脈高度狹窄的血流速度局部增加。這是一種無創、安全且相對價廉的方法。與“金標準”DSA腦血管造影相比,對於檢測頸內動脈顯著狹窄(>70%),CDUS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1%-98%和82%-89%。

相對於較高程度的狹窄檢測,CDUS在確定小於50%狹窄方面準確性相對較低。然而,這很少影響其臨床實用性,因為所有頸動脈分叉處狹窄程度小於50%的病例都不需要干預。與確定大於等於70%顯著狹窄相比,CDUS在確定50%-69%狹窄方面的準確性也可能稍差。但這也步態影響其臨床實用,因大多數考慮進行手術治療的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病人的狹窄程度要≥70%才算有手術指徵。且大多數有症狀的ICA狹窄患者的狹窄程度大於等於70%。而這個階段的動脈硬化性血管狹窄,CDUS的準確性是很高的。除常規CDUS外,還有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功能的對比增強超聲、三維超聲和複合超聲在研發或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所以說,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篩查,頸動脈雙功能超聲(CDUS)即無創,又準確。既便宜,又方便。醫生何樂不為呢?

不過,超聲檢查也有它的缺點。如頸動脈鈣化病變、頸動脈迂曲或扭結以及受檢者體型都可能會對檢查產生干擾。此外,CDUS對於檢查醫生的要求較高,對於經驗不足的檢查者來說,誤判血管狹窄程度也是相對較為容易出現的問題。

"

#青雲計劃#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常常會在做頸部血管彩超時被查出“頸動脈斑塊形成”或者是“頸動脈斑塊聲像”等結果。拿到檢查報告,很多人會問:“這個'斑塊'是什麼東西?”、“查出斑塊嚴重嗎?需要治療嗎?”、“該怎麼治療才好呢?”等諸多問題。作者就常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就在寫科普的過程中,還被朋友諮詢他岳父的體檢報告中的類似問題。可見,此類問題很常見。作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和解答一下關於什麼是“動脈斑塊”、該如何對待這個“斑塊”,什麼人容易得“斑塊”?為什麼“斑塊”只是在頸部血管生成?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裡的斑塊是什麼東西?

體檢過程中,彩超查及的頸動脈斑塊,其本質就是頸動脈血管上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常見形式之一,也是腦梗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病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早在1951年,C Miller Fisher教授最早闡述了頸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的症狀和病理學基礎。隨著醫療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頸動脈狹窄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已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簡單說來,正常的動脈血管分為內、中、外三層膜。其中內膜是與血液直接接觸的關鍵,內表面像小孩玩的拼圖,如下圖由一個個內皮細胞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光滑的內壁,可以使血液不易凝固,維持血流通暢,避免造成阻塞,同時,也保證了血管內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血液滲出造成出血。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構成血管內膜的內皮細胞受到破壞不再完整,血液中的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炎症因子/細胞等趁機經破口滲入內膜下並沉積下來,漸漸與血管壁長在一起且越積越多,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我們體檢時彩超提示的“動脈斑塊”。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動脈硬化和腦血管病的詳細科普介紹可以點擊以下藍字部分直接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各種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動脈斑塊就是血管壁上“長血栓”了嗎?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並不是塊簡單的“血疙瘩”。不是像咱那裡破皮出血後形成的“血疙疤”。而是比較複雜的病理性組織結構,甚至有它自己的滋養血管。

如上文所說,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內膜損傷,局部增厚,增厚的部分不再是像拼圖般的完整且菲薄的內皮細胞結構,而是伴有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甚至是T淋巴細胞等其他本不該在此處出現的細胞。其中一些細胞會大量吞噬脂質成分(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吃了一肚子“油”的細胞被“撐死”(調亡)。在顯微鏡下就像是一個個“泡沫”,稱之為泡沫細胞)在動脈內壁局部形成富含脂質的“脂紋”。脂紋通過進一步的發展進一步擴大,如下圖,分別向血管壁深處生長,使血管壁局部變厚、硬化;向血管的內表面凸出佔據了正常的血管通道,從而導致了血管內的局部“狹窄”。最終形成“纖維斑塊”。為什麼叫做“纖維”斑塊?因為斑塊逐漸長大變厚,僅僅是膽固醇和細胞聚在一起肯定早被血流衝跑了,它也需要“骨架”的支撐和外表面的保護性覆蓋。特別是在斑塊的外表面,可能由緻密的膠原纖維或者是一層平滑肌細胞覆蓋形成一層較為穩固的“保護層”,稱之為“纖維帽”。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斑塊越長越大,其中的細胞也需要營養和氧氣的供應,它們就會在血管壁內“私接電線”,利用血管壁外膜層給血管壁供血的微血管網來給自己供血供氧,以利於自己“做大做強”。即便如此,隨著越來越大的斑塊中心區域仍難以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就會出現壞死,隨後會有鈣質的沉積,就會出現體檢報告上做描述的“斑塊形成伴鈣化”。

所以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是簡單的血疙瘩附在血管壁上,而是深深“紮根於”血管壁上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這也解釋了大家以下幾個常見的疑問:

  1. 斑塊是不是容易脫落?很多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因擔心斑塊“掉下來堵血管”而不敢正常的活動。首先,斑塊可能會脫落,但由於它的整體結構還是比較緊密的,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
  2. 掛水“衝血管”把斑塊衝開。瞭解了斑塊使什麼東西以後,您覺得打打點滴就能把斑塊衝開的嗎?動脈壓力如此高都衝不開,從靜脈裡滴點藥物就能“衝開”?
  3. 通過“洗血”、“換血”等方式治療斑塊?由於斑塊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血脂異常、遺傳因素、炎症反應、血壓血糖影響、吸菸、感染等因素均參與其中,單純的靠血液更換來治療顯然難以達到目的,再說,血脂是每天經過飲食和身體合成產生的,洗上一次能管上多久?費時費力且體外處理血液在回輸的方法本身存在著很大的感染風險。除非是極緊迫極嚴重的極個別病例外,其他人根本不考慮也必要使用這種方法。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會導致哪些危害?

頸動脈左右各一條,是由心臟發出的供應頭面部及腦部前2/3甚至更多的重要血管,是頭頸部的“貨運幹線”。它在喉頭水平(甲狀軟骨上緣)一分為二,變成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前者進入顱內,供應全腦前2/3,後者供應面部即頭皮,兩者在腦殼內外還會產生交叉聯繫,共同供應局部的組織。大家都知道,在水管的分叉位置,對於水管的內壁的衝擊力最大,這個位置最容易出問題。血管也是一樣。如下圖,頸動脈粥樣硬化最嚴重的部位通常為頸總動脈分叉2釐米以內,且主要累及血管後壁。粥樣斑塊侵佔頸內動脈管腔,且通常會向下延伸進入頸總動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狹窄處形成沙漏樣結構。血管出現瞭如此情況,必然會影響正常的血液供應。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 斑塊潰瘍形成與破裂。從上文可知,斑塊是“紮根”於血管壁,向外膨出伸向血管管腔的一團異常組織結構。雖然相對穩固,但也有破裂的風險。特別是當斑塊內的脂質成分相對較多,纖維帽較薄的時候。斑塊就容易破裂,掉下來的小碎片就容易隨著血流堵塞遠端的血管,造成動脈到動脈的腦栓塞。破口處暴露出來的是極易出現血小板等成分聚集、粘附的物質,在這個潰瘍面破口處,又會很快形成真正的血疙瘩——血栓(阿司匹林等藥物的作用就是在這個時候起作用,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之不容易形成血栓),這個血栓也是不穩定的,可以隨時破裂衝向遠端造成血管的堵塞。另外,血栓也可以不脫落,繼續迅速長大而將問題血管大部分或完全堵死造成腦梗塞(具體看下文)。這些掉下來的小碎片/小血栓流向遠端,造成小血管的堵塞,不過,血管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自清”能力,如果短時間內被清除,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內)緩解甚至消失,這種情況就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老百姓有的也叫它“腦梗先兆”。未能清除的就是腦栓塞。
  • 斑塊內出血。由上文可知,斑塊內由於“私接電線”會形成屬於自己的滋養血管,但這些私接電線畢竟不夠靠譜,血管壁薄弱,血管結構也不健全。很容易出現破裂出血的情況。而斑塊內的出血,直接會造成斑塊的迅速擴大,造成相應的問題(具體見下文)。
  • 斑塊逐漸長大將管腔大部分,甚至完全堵死。隨著斑塊的逐漸長大,其勢必會逐漸向管腔內生長,直至將整個管腔堵死。如果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出現的,會給整個大腦的血液供應的整體調整留出時間,使得原本需要問題動脈供應的血流可以逐漸“趟出路來”,通過“側支循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其下游的血液供應,不至於出現大的問題。這也就是有些病人,來醫院一做血管檢查,發現一側的頸動脈都完全閉掉了,但是卻沒有什麼偏癱、失語的症狀。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這個過程是由於上面說的斑塊內出血,或者是斑塊破裂後的急性血栓形成,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的閉塞,那麼病人肯定會出現很嚴重的腦梗塞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因為這種情況下,側支循環根本來不及建立,相當部分的腦子急性缺血,會立刻出現症狀,如果不在短時間內(4.5小時內)開通,大片的腦區會死亡,後果很嚴重。如果管腔沒有完全堵死,而是很大程度上的狹窄,平時可能沒有症狀,當血壓下降或者活動後需要向腦提供更多血液的時候,由於管腔過於狹窄而無法提供更多的血液,造成的相對性的供血障礙,也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當血壓恢復上來或活動停止後,症狀在短時間內也會緩解。
  • 動脈瘤形成。如果斑塊破裂,潰瘍面比較大且深,此處的血管壁就會變得相對薄弱,如果病人的血壓較高,此時,很可能就會將這片薄弱的血管像吹氣球似的給膨脹起來,形成“血管瘤”後“瘤樣擴張”,如果吹爆了,血管將破裂出血,後果可想而知。

關於急性腦梗塞超早期(4.5小時內)的急救處理的相關科普詳述,感興趣的可以點擊藍字部分查閱:時間就是大腦!腦科醫生告訴您急性腦梗塞超早期的應對策略。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頸動脈斑塊會引發哪些症狀?

  • 持續存在的偏癱、偏身麻木、說話含糊、單眼部分或完全失明等症狀。其原因就是上文說的動脈到動脈的腦栓塞或急性腦梗塞等原因。
  • 打陣兒出現的偏癱、偏身麻木、說話含糊、單眼部分或完全失明等症狀。其原因就是上文中說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IA病人可出現腦梗塞的症狀,但這些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最多不超過24小時)消退。TIA病人發生真正腦梗塞的風險非常高。因為此時病人的血管要麼狹窄的非常嚴重或斑塊已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了。
  • 突發暈厥或昏迷,癲癇發作等。如果是上文所說的,某側的頸動脈急性閉塞,導致的大面積的腦梗塞,病人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昏迷,甚至是出現肢體抽搐等癲癇發作情況。雙側的頸動脈閉塞還可能會造成暈厥,但這種情況很罕見。如果閉塞是急性出現的且未在短時間內再通,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 大部分頸動脈斑塊的人沒有症狀。雖然上述3種情況都可能會發生。不過,大部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病人並沒有明確的症狀。特別是頸動脈狹窄率低於50%的病人。出現上述症狀的可能性更低,有研究提示其出現腦缺血事件的可能性低於0.5%。所以,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也不必過於擔心,及時到神經內科或心內科就醫即可,專業的醫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贏多措施。

除了彩超檢查外,還有哪些檢查可以查出頸動脈斑塊?

  1. 聽診器聽診。有經驗的醫生可用聽診器對每條頸動脈進行聽診。其目的是檢查是否有動脈部分堵塞時會出現的颼颼聲。然而,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專家也很難根據聽診來準確的判斷狹窄的程度,更加無法判斷斑塊的具體狀況。
  2.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該檢查利用磁共振進行血管的掃描,可以在不注射造影劑的前提下進行血管成像,但為了最終形成圖像的效果,大多數病人需注射造影劑,以使動脈顯影更清晰。
  3. CT血管造影(CTA)。該檢查使用的是叫做CT掃描的特殊X線。在進行掃描前,患者需注射造影劑。這個檢查類似於CT增強檢查,但是他們的成像目的不同。
  4. DSA腦血管造影。醫生有時會使用另外一種叫做“腦血管造影”的檢查,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器(DSA)進行的動態的血管成像檢查,因為這個檢查需要在介入手術室完成,並需要通過病人的動脈血管穿刺,將導管植入體內進行,即使有創且費用高昂,所以不會作為常規檢查的手段。不過,由於其因動態的血管顯影優勢可以評估整個頸動脈系統,能最為清晰、直觀、完整的反應血管信息,是血管檢查的“金標準”。它一般應用於一般檢查方法難以判斷的複雜情況,或是在血管支架植入手術前進行全面性評估。對於大多數人的健康體檢,顯然是“殺雞無需用牛刀”。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查動脈粥樣硬化,醫生為什麼喜歡通過“彩超”?

對於普通的健康體檢或者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篩查,一般情況下,還是使用頸動脈雙功能超聲(CDUS)。即採用B型超聲成像及多普勒超聲聯合檢查(目前醫院使用的“彩超”多是這種設備),以檢測提示頸動脈高度狹窄的血流速度局部增加。這是一種無創、安全且相對價廉的方法。與“金標準”DSA腦血管造影相比,對於檢測頸內動脈顯著狹窄(>70%),CDUS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1%-98%和82%-89%。

相對於較高程度的狹窄檢測,CDUS在確定小於50%狹窄方面準確性相對較低。然而,這很少影響其臨床實用性,因為所有頸動脈分叉處狹窄程度小於50%的病例都不需要干預。與確定大於等於70%顯著狹窄相比,CDUS在確定50%-69%狹窄方面的準確性也可能稍差。但這也步態影響其臨床實用,因大多數考慮進行手術治療的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病人的狹窄程度要≥70%才算有手術指徵。且大多數有症狀的ICA狹窄患者的狹窄程度大於等於70%。而這個階段的動脈硬化性血管狹窄,CDUS的準確性是很高的。除常規CDUS外,還有再次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功能的對比增強超聲、三維超聲和複合超聲在研發或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所以說,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篩查,頸動脈雙功能超聲(CDUS)即無創,又準確。既便宜,又方便。醫生何樂不為呢?

不過,超聲檢查也有它的缺點。如頸動脈鈣化病變、頸動脈迂曲或扭結以及受檢者體型都可能會對檢查產生干擾。此外,CDUS對於檢查醫生的要求較高,對於經驗不足的檢查者來說,誤判血管狹窄程度也是相對較為容易出現的問題。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腦科醫生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圖片來自網絡

看完本文的朋友可能會有感覺:看似簡單的“頸動脈斑塊”,原來還有那麼多說道。對於“斑塊”,相信更多的朋友會更感興趣於如何去預防和治療,斑塊如何消除?是不是發現斑塊形成都得吃藥?除了吃藥,還有什麼辦法?不吃藥,不手術,通過飲食、運動來調節可行嗎?查動脈硬化為什麼醫生總是願意去查頸動脈,它和其他的動脈有差別嗎?等問題,限於篇幅,作者會在今後科普中為您詳細介紹。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診治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誌,2017,50(8):572-578.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8.003.

2.Gupta A, Kesavabhotla K, Baradaran H, et al. Plaque echolucency and stroke risk in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roke 2015; 46:91.

3.Yilmaz A, Lipfert B, Cicha I, et al. Accumulation of immune cells and high expression of chemokines/chemokine receptors in the upstream shoulder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Exp Mol Pathol 2007; 82:245.

4.Hosseini AA, Kandiyil N, Macsweeney ST, et al. Carotid plaque hemorrhage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rongly predicts recurrent ischemia and stroke. Ann Neurol 2013; 73:774.

5.Gupta A, Baradaran H, Schweitzer AD, et al. Carotid plaque MRI and stroke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troke 2013; 44:307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