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所有人,工齡竟然如此重要,千萬別拿自己的工齡不當回事

工齡有多重要,你真的知道嗎?千萬別拿自己的工齡不當回事!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工資、休假,還與養老金等福利掛鉤,不瞭解清楚你就虧大了!

什麼是工齡?

工齡是指幹部職工以工資收入為全部或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時間。工齡可以分為社會工齡和連續工齡。社會工齡,也稱一般工齡,指職工從事生產、工作總的工作時間。連續工齡,既包括本企業工齡,即職工在一個工作單位連續工作的時間,也包括前後兩個工作單位可以合併計算的工作時間,中間不能中斷。

事關所有人,工齡竟然如此重要,千萬別拿自己的工齡不當回事

工齡對我們的勞動權益有哪些影響?

工資收入。在職工工資收入結構中,工齡工資、部分津貼、補貼等都會受工齡長短影響。同時,在職稱評定中,一般都會對工作時間作出一定要求,而職稱又會間接影響工資收入。

養老金待遇。《社會保險法》第十五條規定,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按照“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越長,職工退休後享受的待遇水平越高,而繳費年限一般與社會工齡有關。

醫療期。醫療期是指企業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時限。依據工齡的長短,勞動者可以享受三個月到二十四個月的醫療期。注意:對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癱瘓等)的職工,在24個月內尚不能痊癒的,經企業和勞動主管部門批准,可以適當延長醫療期。

事關所有人,工齡竟然如此重要,千萬別拿自己的工齡不當回事

帶薪年休假。《勞動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職工累計工作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注意:職工在同一或不同單位工作期間,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規定視同工作期間,應計為累計工作時間。

病假工資。《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規定,職工疾病或非因工負傷連續休假在6個月以內的,企業應按下列標準支付疾病休假工資:連續工齡不滿2年的,按本人工資的60%計發;連續工齡滿2年不滿4年的,按本人工資70%計發;連續工齡滿4年不滿6年的,按本人工資的80%計發;連續工齡滿6年不滿8年的,按本人工資的90%計發;連續工齡滿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資的100%計發;職工疾病或非因工負傷連續休假超過6個月的,病傷假期工資停發,改由勞動保險基金項下,按月付給疾病或非因工負傷救濟費;連續工齡不滿1年的,按本人工資的40%計發;連續工齡滿1年不滿3年的,按本人工資的50%計發連續工齡滿3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資的60%計發,所以病假工資和工齡也有關係。

事關所有人,工齡竟然如此重要,千萬別拿自己的工齡不當回事

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是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後,用人單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給勞動者的經濟上的補助。《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出境地定居離職費。《關於歸僑、僑眷職工因私事出境的假期、工資等問題的規定》指出,凡不符合國家規定的退休、退職條件的在職職工,獲准出境定居的,可以發給一次性離職費,其標準如下:連續工齡不滿一年的,發給一個月的本人標準工資;連續工齡滿一至十年的,每滿一年發給一個月的本人標準工資;連續工齡在十年以上的,從第十一年起,每滿一年發給一個半月的本人標準工資。注意:滿一年的尾數,不足六個月的,按半年計算;超過六個月的,按一年計算。離職費的總額,最高以本人24個月的標準工資為限。由此可見,出境地定居離職費也與工齡相關。

事關所有人,工齡竟然如此重要,千萬別拿自己的工齡不當回事

溫馨提示:太多的待遇與工齡息息相關,大家要充分重視自己的工齡問題,千萬不要讓工齡受到損失。

1、要保存好有關工作經歷的記錄。勞動合同是工作經歷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千萬要保存好。2、注意人事檔案。這個檔案一般都是由工作單位或者人才、職介等部門保存,員工個人是不能自持檔案的。雖然檔案不在自己手裡,但在工作有變動的時候,員工也要注意這個問題,有必要時可以跟單位的人事專員確認一下,以免將來遇到麻煩。3、社保不要中斷。很多員工在工作變動時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斷檔期,上家和下家之間沒有做到“無縫銜接”,還有人因為個人靈活就業等問題,都會出現很長時間沒有工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這段時間就沒有“工齡”了。

如果不想影響到社保繳費年限的計算,可以將檔案存到人才或職介機構,以靈活就業人員的身份通過這些機構繼續參加職工社保。等找到新工作時,再將社保關係轉移過去。這樣,社保就不會中斷了。

文 來源:工人日報、勞動午報 編輯:宋曉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