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


"


《人民日報》刊發: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天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天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2976元和23065元,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位居前列,分別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110倍和150倍,年均分別增長12.5%、13.4%。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天津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於民生。2018年,全市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超過75%,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13至2018年,全市新增就業293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5%和9.3%,社會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持續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5年,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69歲。

天津大力實施市區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計劃,今年將全面完成147萬平方米改造任務;著力提升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全市16個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評估,今明兩年將新增幼兒園學位10.8萬個;分級診療格局初步形成,群眾看病越來越方便;2018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52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5.8%,創監測以來最好水平。

養老護理上檔次

酷暑中的天津康寧津園養老院,由於靠近團泊湖,比其它地方清涼。“90後”的天津職業大學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黎露露一大早就趕到養老院,她在這裡已經工作了6個年頭。

2010年,天津職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開設了新專業——老年服務與管理,黎露露是這個專業的第一屆學生。“學生入校時就與學校、天津市福老基金會簽訂了三方協議,上學期間接受天津市福老基金會資助,畢業後至少在市養老機構工作兩年。”天津職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丁健石介紹說。

“在校知識沒少學,營養膳食、康復訓練、老年社工、心理學等,但那都是理論。真正理解自己的專業,立志紮根這一行,還是從養老院的實踐課開始的。”黎露露說。2012年,黎露露和同學們跟著老師第一次走進養老院。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她打心眼裡覺得自己學的專業很有意義。

來到養老院上班,黎露露一開始做的是文字性工作。半年後,她主動申請調換崗位,到難度最大的半自理老人護理部。“他們更需要照顧,我的專業知識更能得到發揮。”

黎露露照顧的第一位老人有80多歲,體重近200斤,她要給老人翻身、清洗、餵飯、喂藥、泡腳……面對患有不同的疾病的老人,黎露露總能用“哄騙”的辦法,讓他們開心。“我們的專業面對的是人,人是有感情的,這項工作需要愛。”黎露露說。

天津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區。在25所高職院校中,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有3所。天津職業大學在全市第一個設置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後進入養老機構工作,兩年後仍留在養老行業的比率達到80%。

群眾看病更方便

走進天津河西區陳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大門,就看見一個獨特的“玻璃小屋”。小屋門口有一臺自助報到機,只要刷一下醫保卡或者身份證就能完成報到;進入“玻璃小屋”,患者還能做免費的基本檢查,如量血壓、測血糖、身高、體重等。“居民在候診的時候,就可以做這些基本檢查,數據會直接傳輸到醫生工作站和公共衛生平臺,方便家庭醫生進行健康諮詢,指導患者用藥,也強化了診前服務。”中心主任張榮慧說。

上午10點,這裡掛號、收費、取藥窗口和診室前雖然都排起了隊,卻非常安靜有序。“每次來醫院前,我都會和簽約的家庭醫生約定時間。”69歲的季巍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有40年,以前得倒兩趟公交車、花一個多小時去大醫院開藥。

2017年天津推廣家庭醫生簽約後,陳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成立了18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每個團隊由醫生、護士、公共衛生人員等各類醫護人員組成,覆蓋周邊6.3萬居民,季大爺馬上籤訂了家庭醫生協議。

針對季大爺的病情,家庭醫生祁潔專門填寫了臨床用藥登記表,由藥房採購。“我只要提前和醫生約定時間來拿藥就行了,有什麼情況也能電話溝通,特別方便。現在我的病情也很穩定,走路、說話也都好多了。”季大爺說。

今年69歲的何麗娟,2015年被確診患了糖尿病,血糖起起伏伏,心情也不好。簽約後,家庭醫生幫她調整了用藥和生活習慣,鼓勵她堅持運動,健康飲食。“除了定期去醫院拿藥,我覺得自己就是健康人。”何麗娟說。

“我們採用團隊管理的方式,每個團隊覆蓋一個片區的居民,為簽約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對有慢性病的患者做好隨訪,同時做好體檢。”張榮慧說,“現在每天的門診量能達到800—1500人次,比簽約家庭醫生前有了很大的增長。”

綠水青山富百姓

薊州九山頂海拔1078.5米,是天津的最高峰。位於山腳下的常州村,是天津海拔最高的旅遊村。

沿著風景如畫的津圍公路二線前行,遠處山腳下的一片別墅格外顯眼,這就是常州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寶義告訴記者,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14分區指揮部設在這裡,常州村的名字就源自八路軍通信電臺的呼號“常州”。

常州村全村有80多戶、200多口人。“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常州村靠天吃飯,僅能溫飽。”王寶義回憶,為了拔窮根,改革開放後,村裡曾經辦過採石場。快錢掙了一些,但是環境都破壞了,加上人才和管理欠缺,採石場很快就賠本倒閉了。

上世紀90年代初,在縣裡工作的王寶義扔掉鐵飯碗,回到常州村擔任村支書。“當時我看報紙上有一篇關於旅遊的文章,突然想到常州村的九山頂山清水秀,植被茂密,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剖面的起點也在這裡,搞鄉村旅遊一定有前途!”王寶義帶著村兩委班子,發動村民們搞起鄉村旅遊。

由於一沒經驗,二沒信心,一開始村民們並不認可。於是,村裡的黨員們帶頭幹。1994年,村支委高翠蓮將家裡的5間瓦房進行了改造,辦起了天津市第一家鄉村民宿,當年就接待遊客500多人、收入1萬多元,相當於過去5年收入的總和。

看到高翠蓮掙了錢,村民們都轉變了觀念,常州村也逐漸有了發展旅遊的整體規劃。除了打造九山頂景區、發展鄉村民宿,紅色景點也陸續被納入其中。“如今只要在村裡的,絕大多數村民都在從事農家院生意或與此相關的行業。”王寶義說。

經過20多年的奮鬥,常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全村接待遊客4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常州村20多年發展的經驗證明,只有保護好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我們始終遵循一個原則,不砍一棵樹,不挖一塊石,在保護中開發。”王寶義說。

老舊樓房裝電梯

“解決了出行大問題,再也不用為上下樓發愁了!”7月29日,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學府街的天大六村社區25號樓4門加裝電梯工程開始施工,標誌著天津市首個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試點項目正式啟動。

2019年,天津60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接近250萬人,而中心城區尚有大量老舊樓房沒有配建電梯,老舊樓房加裝電梯成了民生大課題。

老舊小區設施陳舊、建築老化,不同小區不同單元情況條件各不相同,加裝電梯不僅是投入問題,更是體現社會治理能力的“繡花”功夫。為此,天津市建委等單位幾次到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登門問計。

政府的誠意讓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宋昆教授非常感動,“搞科研要接地氣,關注老百姓的民生問題。”2015年,宋昆教授通過市政協向政府提交了《關於政府助力老舊社區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改善養老環境的建議》。在他的倡議下,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把多層老舊樓房加裝電梯列為研究生課程,師生們還成立了調查小組開展社會調查,回收了數千份調查問卷。

2018年10月,由宋昆主筆起草的《天津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設計導則》由市建委批准發佈,成為全市開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的第一份地方標準,為後續相關政策的落地開了一個好頭。

天津市建委、天津市南開區住建委、區加裝電梯辦公室作為此項工作的牽頭單位,組織多個部門、協調市級機構,經過10餘次討論修改,明確部門職責、簡化審批流程,加快啟動加裝電梯試點工作。南開區學府街作為試點街道之一,選擇以天大六村作為首個試點項目,並將該項工程列入南開區民生重點工程。

“我們走訪時發現,天大六村社區25號樓4門總共12戶居民,其中80歲以上的11人,最大的86歲,最小的也有69歲,大家迫切希望加裝電梯。在推進過程中,居民意見統一度達到100%。” 南開區學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周鵬介紹說,“在後續工作中,我們要和居民一起把問題想深、想細、想實,把方案做到最優,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實處。”

來源:人民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