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東麗—泥窩村

泥窩村

村情簡介:泥窩村,明永樂二年(1404年)建村,曾用名楊臺,“文革”時曾更名文革村。有685戶,2200人,除漢族外有回族66人,耕地2167畝。東至城上村,西至西河,南至海河,北至津塘公路。

村名的由來

明朝永樂年間,劉、王、賈、宋四姓跟隨燕王掃北,北上來到泥窩村所在地。四姓人家在此定居,以養牛為生,將村子稱為“牛窩村”或“牛臥村”,也有人稱之為“老牛圈”。因村中土質黏性大,雨後道路泥濘不堪,行人往往腳陷泥窩,所以後來改稱“泥窩村”。但是“老牛圈”的名稱也保留了下來,現在具體指村西邊地段。到了民國時期,村內姓氏已有幾十個之多。

講述人:劉印華,74歲 整理人:李 芸

村中來了解放軍

1948年12月,正是隆冬,人們都在家中取暖,大雪過後的泥窩村十分寧靜。突然,村裡傳來幾聲小販的吆喝,清脆又響亮,孩子們聽了,也不顧寒冷的天氣,紛紛跑到街上去看熱鬧。不一會兒,孩子們便高興地帶回一些糖果,家裡大人甚是奇怪,也去一探究竟。只見村口來了幾個小販,賣的東西雖尋常,可面孔卻生得很,而且賣價也低。“我們是從外地來探親戚的,順便做點小買賣。”小販們解釋道。村民見他們年齡不大,長相又樸實,便相信了。

一週後,這幾個小販就不再來了,村民們也沒當回事兒,當他們回老家了。可某天晚上,村民們剛要睡下,遠遠傳來斷斷續續的軍號聲。村民們非常驚慌,以為國民黨兵又來了,青壯年男子皆趁夜逃跑,藏在蘆葦蕩裡,生怕自己被當成壯丁抓走;婦女則抓一把爐灰抹在臉上,穿上黑衣服,紮上老太太的髮髻,把燈關了,藏在屋中的角落裡。

就這樣過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後,大家紛紛跑到路上查看情況,只見村裡的空地上駐紮著一支軍隊,他們牽著馬,拉著小鋼炮,扛著長槍,頭戴大皮帽,腳蹬厚皮靴,與國民黨兵的裝扮甚是不同。有些膽大的村民雖然害怕,還是上前詢問。“我們是從東北過來的第四野戰軍,是來解放天津的,鄉親們別害怕!有我們在,國民黨就不敢欺負大家了!”一個領頭的戰士說。後來,村民才知道,之前來的幾個小販,正是解放軍喬裝打扮的,負責先來村裡打探情況。

如果說一開始村民對解放軍還不太瞭解,感到陌生,那接下來的日子裡,解放軍的表現則讓村民把心嚥到了肚子裡,開始像家人一樣與他們相處。這些戰士不像國民黨那樣搶吃搶喝,他們吃自己帶的糧食,還經常分給村民高粱米飯。雖說住在村民家裡,但他們的腳步都放得很輕,生怕打擾主人家休息。村民老劉家住了五個解放軍戰士,其中一個是排長,姓王,是個20出頭的俊小夥兒,東北人。他經常幫老劉挑水、掃地,晚上還和他聊天。漸漸地,老劉家與王排長培養了深厚的感情,彼此都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對方。攻打天津城前,老劉家特地給王排長和他的戰友用家裡留著過年的肉包餃子送行。他們翹首以盼,望著城裡的炮火,終於等到解放軍勝利歸來。

這次解放軍的歸來,恰好嚇走了一批企圖來村裡搶奪財物的國民黨敗兵,人們歡呼雀躍,夾道歡迎,非要留戰士們多住些時日,休養生息後再出發。可戰事緊急,解放軍沒住幾天便又要整裝出發了,老劉家和王排長難捨難分。“大爺,您放心,我每個月都會給您寫信報平安的!”王排長臨行前握著劉大爺的手激動地說。自此,幾乎每隔一個月,老劉家都會收到王排長的平安信。“劉大爺,我們的隊伍今天駐紮在熱河,一路取得勝利,相信不久,全中國就能解放了!”老劉家接到這封信後十分欣喜,盼望著王排長能早日歸來重聚。

誰知,又一個月過去了,王排長的信沒有如期而至,大家開始有些不安,但又自我安慰,或許是戰事吃緊,通信不便。可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天,王排長也沒有再來一封信,從此銷聲匿跡。至今,老劉家人還保存著一張王排長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輕人英俊清秀。

講述人:劉印華,74歲 整理人:聶文斐

劉 九 官

劉九官(約1884—1967年)從小酷愛書法,在村裡的私塾上學時,常常向老先生借書帖看。夜深人靜,家人都已熟睡,劉九官還在觀摩書帖,毫無睏意。因為家中條件所限,買不起筆墨紙硯,劉九官常用手指比劃憑空練字,或者拿根小棍在地上寫寫畫畫。私塾先生看劉九官頗有天賦,又極為刻苦,便送給他一套筆墨紙硯,劉九官欣喜萬分,但一直捨不得使用,只有練習得足夠滿意時,才會在紙上寫字。

劉九官學的是王羲之體,筆鋒勁秀,獨具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天津市區很多商號都請劉九官題匾。一日,劉九官在南市一家鞋帽店買鞋子,左挑右選,老闆都格外耐心。最後終於選定了一雙鞋子,結果一摸口袋,忘記帶錢了。劉九官感到困窘萬分,老闆豪爽地擺擺手說:“拿去穿吧,下次送來就好。”劉九官說:“老闆,我送你一幅字可好?鞋錢下次一定送來。”老闆拿出筆墨紙硯,劉九官展紙濡墨,揮毫寫下“謙光鞋帽店”五個大字,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老闆看了喜不自勝,直說:“賺了賺了!”

說來也奇,這鞋帽店的生意原本冷清得很,自從掛上劉九官題寫的牌匾以後,生意竟興隆起來,門庭若市。過了幾日,劉九官過來送鞋錢,老闆非但不收,還一定要給劉九官重金酬謝他。劉九官執意不肯收,最後老闆送給他一頂帽子以表心意。後來許多商號聽說劉九官的字有祥瑞之氣,都紛紛出重金請劉九官題字。劉九官從來不收重金,實在盛情難卻,便收下一些洋麵粉作為報酬。

早年,劉九官在海關做事,後來回到村裡定居。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村民都喜歡請劉九官題字,他都有求必應,而且從不收取任何報酬。在劉九官的薰陶下,他的妻子、兒子都寫得一手好字。

講述人:劉印華,74歲

整理人:李 芸

劉 九 官

劉九官(約1884—1967年)從小酷愛書法,在村裡的私塾上學時,常常向老先生借書帖看。夜深人靜,家人都已熟睡,劉九官還在觀摩書帖,毫無睏意。因為家中條件所限,買不起筆墨紙硯,劉九官常用手指比劃憑空練字,或者拿根小棍在地上寫寫畫畫。私塾先生看劉九官頗有天賦,又極為刻苦,便送給他一套筆墨紙硯,劉九官欣喜萬分,但一直捨不得使用,只有練習得足夠滿意時,才會在紙上寫字。

劉九官學的是王羲之體,筆鋒勁秀,獨具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天津市區很多商號都請劉九官題匾。一日,劉九官在南市一家鞋帽店買鞋子,左挑右選,老闆都格外耐心。最後終於選定了一雙鞋子,結果一摸口袋,忘記帶錢了。劉九官感到困窘萬分,老闆豪爽地擺擺手說:“拿去穿吧,下次送來就好。”劉九官說:“老闆,我送你一幅字可好?鞋錢下次一定送來。”老闆拿出筆墨紙硯,劉九官展紙濡墨,揮毫寫下“謙光鞋帽店”五個大字,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老闆看了喜不自勝,直說:“賺了賺了!”

說來也奇,這鞋帽店的生意原本冷清得很,自從掛上劉九官題寫的牌匾以後,生意竟興隆起來,門庭若市。過了幾日,劉九官過來送鞋錢,老闆非但不收,還一定要給劉九官重金酬謝他。劉九官執意不肯收,最後老闆送給他一頂帽子以表心意。後來許多商號聽說劉九官的字有祥瑞之氣,都紛紛出重金請劉九官題字。劉九官從來不收重金,實在盛情難卻,便收下一些洋麵粉作為報酬。

早年,劉九官在海關做事,後來回到村裡定居。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村民都喜歡請劉九官題字,他都有求必應,而且從不收取任何報酬。在劉九官的薰陶下,他的妻子、兒子都寫得一手好字。

講述人:劉印華,74歲

整理人:李 芸

抗美援朝的泥窩戰士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很快戰火蔓延到中國鴨綠江邊。為了擊敗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挑釁,保衛國家,保衛世界和平,中國政府做出軍事部署,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抵抗侵略。

1950年10月,第一批志願軍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下,進入朝鮮境內。中方在技術裝備方面明顯處於劣勢,很快出現補給困難、兵力不足等問題。孫紀元(1927年—至今),泥窩村人。當時他正在第一批入朝部隊中做汽車運輸兵,運送炮彈。前線傷亡慘重,於是剩餘人員退出朝鮮,孫紀元也在倖存之列。很快志願軍在丹東進行第二次組編入朝,孫紀元又主動報名參加,跟隨部隊二入朝鮮。1953年,戰爭結束,榮歸鄉里。

呂永彩(1930年—1953年1月)也是泥窩村人。當時剛剛20出頭的呂永彩在志願軍部隊中已經擔任副班長職務。入朝之前要進行汽車駕駛技能的訓練,由於前線戰事吃緊,運輸兵緊缺,原本一個月的訓練被縮減成7天。很多戰士都抱怨訓練時間太短,這不是上去送死麼?呂永彩以身作則,帶領大家沒日沒夜地加緊訓練,很快就掌握了駕駛技巧和遭遇敵情的應變措施。7天后,部隊如期奔赴朝鮮戰場。呂永彩所在部隊主要負責前線的糧食、服裝及彈藥補給。

為了防止美軍飛機空襲,只能深夜運送物資。由於道路崎嶇,又不允許開燈,汽車只能藉著月色摸黑前進。戰士們習慣夜戰,但對於運輸兵來說,不能開車燈,簡直就是蒙著眼睛走路。呂永彩雖然也害怕,但仍然故作鎮定,以免軍中其他人員慌了陣腳。就在部隊接近前線目的地不足30里路時,忽然聽到空中傳來“嗡嗡嗡”的轟鳴聲。接著,一枚枚照明彈將夜空照得亮如白晝,一架架飛機在汽車上空盤旋。緊接著,一枚枚炸彈在路邊爆炸,彈片把玻璃震得粉碎,運輸兵的耳朵都要被震聾了。呂永彩一邊掩護其他戰士迅速撤離,一邊開著汽車左躲右閃,突然汽車不幸被敵機炸彈擊中,迅速化作一片火海,23歲的呂永彩葬身在了朝鮮戰場。

除了孫紀元、呂永彩,還有宋永祥、張雲祿、王洪山……泥窩村的無數英雄兒女為抗美援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講述人:牛洪文,71歲 整理人:李 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