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鐵騎:外強中乾,二戰日本89式坦克解密

二戰期間,日本算不上是坦克大國,只相當於蘇聯坦克的年產量,雖然日本坦克的性能也不算先進。但是,在遠東戰區日本89式坦克卻可以持強凌弱,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號稱“東亞無敵手”,成為肆虐東亞各國的急先鋒。

東瀛鐵騎:外強中乾,二戰日本89式坦克解密

1927年12月,日軍陸軍技術本部計劃同時開發輕型和重型坦克,在1928年4月的技術本部會議上,決定研製重量不超過10噸的輕型坦克。

1929年4月,大阪陸軍兵工廠接受了樣車生產任務。作為輕型坦克,弟二輛樣車在技術層面上完全得到認可。這一年是日本皇室紀元的2589年,所以在當年10月該樣車被命名為“89式輕型坦克”。

89式輕型坦克試生產後主要裝備千葉的陸軍步兵學校的坦克教導隊和久留米的第一坦克大隊。部隊根據使用情況,提出了對主要部位予以強化,提高越壕能力的意見。但滿足這些要求使坦克的自重超過了11.5噸,89式坦克進入到中型坦克的行列(當時日本的標準),名稱也相應改為89式中型坦克。

完善後的89式中型坦克的全重12.7噸,全長4.5米,寬2.15米,高2.2米、車底距地高35釐米,裝甲厚度為10—17毫米,採用日本鋼鐵公司室蘭鋼鐵廠生產的17毫米鎳鉻鋼板。根據設計要求,89式坦克主要用於替換法國的雷諾甲和雷諾乙坦克,所以最初為其配備的火力是57毫米的坦克炮。後來為了有效支援步兵作戰,改裝90式57毫米短炮管坦克炮。這種火炮由陸軍步兵在1926年5月設計,當年4月由大阪陸軍兵工廠試製,同年10月完成後又經過修改和重新試製,1950年4月才正式定型。其炮彈的裝藥量為2580克,初速為每秒550米,最大射程為5700米。坦克的輔助火力則是兩挺91式6.5毫米車載機槍。

裝甲採用室蘭鋼鐵廠生產的鎳鉻防彈鋼板。當時,室蘭鋼鐵廠還沒有大型軋鋼設備,都是將鋼錠從海上運至北九州工業區,在東海鋼鐵公司軋製後再運回室蘭,通過特殊的熱處理工藝。炮塔和車身的防彈鋼板力柳接、炮塔部位和車身的裝甲厚度在10-17毫米之間。

東瀛鐵騎:外強中乾,二戰日本89式坦克解密

坦克的動力則是在奔馳航空發動機的基礎上改進的輪輸出功率為118馬力的串聯式6汽缸液冷汽,由發動機、動力艙位於坦克後部。

1935年7月氣冷式柴,由發動機開始安裝在坦克上以後、原先採用液冷式汽油發動機的坦克就被稱為89甲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仍然由大阪陸軍兵工廠試製。主要製造工作由三菱重工的大井製作所(後改為東京製作所)的丸子工廠承擔。在1930-1935年期間共生產了220輛。

日本陸軍不久就意識到,汽油發動機有不少缺,隨著日本陸軍不斷推進機械化,對缺乏石油資源的日本來說,節約燃料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日本陸軍遂決定採用熱效率高、省油、燃點也較高的柴油發動機。

1933年陸軍技術本部委託三菱重工研製柴油發動機,次年,裝備A-66120VD柴油發動機的89式坦克,並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了耐寒試驗。1934年裝各該發動機的同年7月在千葉坦克2團訓練部進行最終試驗後,便被命名力89式乙中型坦克。

東瀛鐵騎:外強中乾,二戰日本89式坦克解密

89式乙中型坦克其最大特徵是三菱公司提供的額定輸出功率為120馬力的A6120VD氣冷柴油發動機,轉速1200轉/分,當轉速力2000轉/分時,其最大輸出功率可達135馬力。其主燃料箱的儲由量100升,輔助燃料箱也有70升,最大行程可達170公里。

此外,89式乙型坦克與甲型坦克在外觀上有一些區別。首先,旋轉炮塔的圓柱形車頂蓋帶有鉸鏈並且前後開口;坦克前首上裝甲由兩大塊改為帶傾角的整塊平面結構;坦克的駕駛室從左側改到了右側,同時車載機槍也改到了左面。另外在前裝甲的右側駕駛員艙口處裝了一個帶了望孔的單開口防彈遮板。

乙型坦克的主炮與甲型坦克一樣。其輔助機槍是2挺東京陸軍兵工廠生產的7.5毫米車載機槍,採用30發底卸式彈夾,射速為每分鐘500發。該坦克一共生產了184輛,直到1938年3月97式中型坦克配各部隊以前,它始終是日本陸軍的主力坦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