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0年前後,雜誌上這類圖片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

然而,在那場如今看起來相對缺乏先進國產裝備的閱兵式上,連技術狀態尚不完備的9910主戰坦克都能受閱;而63A作為63式水陸坦克的最終發展型號,卻再次錯過了大閱兵。而且隨著真·第二代水陸坦克——05式的開始研發,63A也註定不可能在200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了。

63式水陸坦克對於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建設,不僅僅自己這個車族兢兢業業,更是為後來更好的專用兩棲裝甲車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研製63系列得出的經驗、積累的技術,我軍08式8輪車族也具備相當優秀的浮渡及作戰能力——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0年前後,雜誌上這類圖片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

然而,在那場如今看起來相對缺乏先進國產裝備的閱兵式上,連技術狀態尚不完備的9910主戰坦克都能受閱;而63A作為63式水陸坦克的最終發展型號,卻再次錯過了大閱兵。而且隨著真·第二代水陸坦克——05式的開始研發,63A也註定不可能在200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了。

63式水陸坦克對於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建設,不僅僅自己這個車族兢兢業業,更是為後來更好的專用兩棲裝甲車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研製63系列得出的經驗、積累的技術,我軍08式8輪車族也具備相當優秀的浮渡及作戰能力——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使用98A式105mm坦克炮的11式突擊炮在浮渡過程中進行主炮射擊

更不要說,新的“212”也就是大家熟悉的05式兩棲車族,其滑行板的研製,就是在一輛老63式水陸坦克上改裝進行的——之前山貓的文裡也寫過,就不囉嗦了。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0年前後,雜誌上這類圖片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

然而,在那場如今看起來相對缺乏先進國產裝備的閱兵式上,連技術狀態尚不完備的9910主戰坦克都能受閱;而63A作為63式水陸坦克的最終發展型號,卻再次錯過了大閱兵。而且隨著真·第二代水陸坦克——05式的開始研發,63A也註定不可能在200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了。

63式水陸坦克對於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建設,不僅僅自己這個車族兢兢業業,更是為後來更好的專用兩棲裝甲車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研製63系列得出的經驗、積累的技術,我軍08式8輪車族也具備相當優秀的浮渡及作戰能力——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使用98A式105mm坦克炮的11式突擊炮在浮渡過程中進行主炮射擊

更不要說,新的“212”也就是大家熟悉的05式兩棲車族,其滑行板的研製,就是在一輛老63式水陸坦克上改裝進行的——之前山貓的文裡也寫過,就不囉嗦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9年的“盛世大閱兵”上,繼承了63系列水陸坦克角色的05式,終於登上了大閱兵的舞臺,成就了當今獨一無二的現役水上高速兩棲車族。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0年前後,雜誌上這類圖片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

然而,在那場如今看起來相對缺乏先進國產裝備的閱兵式上,連技術狀態尚不完備的9910主戰坦克都能受閱;而63A作為63式水陸坦克的最終發展型號,卻再次錯過了大閱兵。而且隨著真·第二代水陸坦克——05式的開始研發,63A也註定不可能在200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了。

63式水陸坦克對於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建設,不僅僅自己這個車族兢兢業業,更是為後來更好的專用兩棲裝甲車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研製63系列得出的經驗、積累的技術,我軍08式8輪車族也具備相當優秀的浮渡及作戰能力——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使用98A式105mm坦克炮的11式突擊炮在浮渡過程中進行主炮射擊

更不要說,新的“212”也就是大家熟悉的05式兩棲車族,其滑行板的研製,就是在一輛老63式水陸坦克上改裝進行的——之前山貓的文裡也寫過,就不囉嗦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9年的“盛世大閱兵”上,繼承了63系列水陸坦克角色的05式,終於登上了大閱兵的舞臺,成就了當今獨一無二的現役水上高速兩棲車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陸軍兩棲部隊的05式兩棲突擊車——就是63式水陸坦克的後繼者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0年前後,雜誌上這類圖片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

然而,在那場如今看起來相對缺乏先進國產裝備的閱兵式上,連技術狀態尚不完備的9910主戰坦克都能受閱;而63A作為63式水陸坦克的最終發展型號,卻再次錯過了大閱兵。而且隨著真·第二代水陸坦克——05式的開始研發,63A也註定不可能在200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了。

63式水陸坦克對於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建設,不僅僅自己這個車族兢兢業業,更是為後來更好的專用兩棲裝甲車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研製63系列得出的經驗、積累的技術,我軍08式8輪車族也具備相當優秀的浮渡及作戰能力——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使用98A式105mm坦克炮的11式突擊炮在浮渡過程中進行主炮射擊

更不要說,新的“212”也就是大家熟悉的05式兩棲車族,其滑行板的研製,就是在一輛老63式水陸坦克上改裝進行的——之前山貓的文裡也寫過,就不囉嗦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9年的“盛世大閱兵”上,繼承了63系列水陸坦克角色的05式,終於登上了大閱兵的舞臺,成就了當今獨一無二的現役水上高速兩棲車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陸軍兩棲部隊的05式兩棲突擊車——就是63式水陸坦克的後繼者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在“勝利大閱兵”上,海軍陸戰隊的05更是作為車輛方隊的第二種坦克,緊接在99A之後接受檢閱

謹以本文,獻給勤勤懇懇40多年,卻屢次錯過大閱兵的63式水陸坦克。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0年前後,雜誌上這類圖片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

然而,在那場如今看起來相對缺乏先進國產裝備的閱兵式上,連技術狀態尚不完備的9910主戰坦克都能受閱;而63A作為63式水陸坦克的最終發展型號,卻再次錯過了大閱兵。而且隨著真·第二代水陸坦克——05式的開始研發,63A也註定不可能在200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了。

63式水陸坦克對於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建設,不僅僅自己這個車族兢兢業業,更是為後來更好的專用兩棲裝甲車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研製63系列得出的經驗、積累的技術,我軍08式8輪車族也具備相當優秀的浮渡及作戰能力——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使用98A式105mm坦克炮的11式突擊炮在浮渡過程中進行主炮射擊

更不要說,新的“212”也就是大家熟悉的05式兩棲車族,其滑行板的研製,就是在一輛老63式水陸坦克上改裝進行的——之前山貓的文裡也寫過,就不囉嗦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9年的“盛世大閱兵”上,繼承了63系列水陸坦克角色的05式,終於登上了大閱兵的舞臺,成就了當今獨一無二的現役水上高速兩棲車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陸軍兩棲部隊的05式兩棲突擊車——就是63式水陸坦克的後繼者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在“勝利大閱兵”上,海軍陸戰隊的05更是作為車輛方隊的第二種坦克,緊接在99A之後接受檢閱

謹以本文,獻給勤勤懇懇40多年,卻屢次錯過大閱兵的63式水陸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

正如之前說的,由於過去我們的大閱兵時間間隔較長,導致一些廣泛裝備的主力武器裝備,錯過了光榮受閱,向全世界展示的機會。今天的主角——63系列水陸坦克,就是一例。

它們顯然不會再有受閱的機會了,因為時至今日,即使是改進型的63A式水陸坦克,大部分也已經退役。它們甚至出現在一則有些滑稽的社會新聞中——也算是承接山貓昨天提到的那些“越野愛好者”吧:2013年時,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位熱愛越野的老闆,買了一臺退役的63A並自行修復,甚至想參加越野比賽——結局是,坦克被沒收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言歸正傳——坦克、裝甲車輛具有優越的通過性,能夠克服各種糟糕的地形。但是,一旦遇上水,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起來。如果水不深,可以涉水通過(蹚水);如果水深超過了車輛型號的最大涉水深度,又沒有合適的渡船可用,就得采取額外的手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坦克的游泳技法》

而在63式水陸坦克出現以前,最強的專業兩棲坦克是蘇聯的PT-76,這種專精於浮渡的水陸坦克,擁有相當不俗的火力與浮渡性能。基於南方稻田水網區域以及渡海登島作戰的需要,我國曾於1958年11月引進了1輛PT-76坦克用於測試,並隨後以此為基礎著手進行63式水陸坦克的研發工作。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由於引進數量不多,這一時期我軍東南沿海兩棲登陸作戰的主力,仍然是架上57炮或者76炮的LVT(下)

水陸坦克之難,難在於它是一種矛盾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坦克,平衡其火力、防護、速度已經夠複雜了;而在水上行駛時,它又是一艘動力船艇,需要獲得足夠的浮力與重心的平衡。更難的是,水陸坦克有水上作戰需求,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浮航就行,還得能開炮;火炮強大且突然的後坐力往往會對浮航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其傾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此時,我們除了PT-76之外,唯一的研發試驗平臺就是一輛英制維克斯兩棲戰車,哈軍工在該車上加裝了新中國第一款車用單噴管水上推進裝置

因此,在我們研製63式水陸坦克時,蘇聯專家曾經建議,不要使用85mm線膛坦克炮,因為他們認為85mm火炮後坐力過大,對車輛整體設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後來,當他們發現我們的“211”水陸坦克,不僅使用85炮,而且還沒有炮口制退器時,更是大為吃驚。

其實在1958年8月,“211”水陸坦克的設計任務書得到確認時,確實是使用和PT-76相同的76mm坦克炮。從1959年4月1日,陝西寶雞615廠完成了第一輛“211”樣車開始,到1959年6月,工廠試製的3輛樣車在虢鎮-寶雞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庫、廣州、武昌等地開始了一系列陸上和水上性能試驗和演示性試驗。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一代神炮也終有落幕的時候

然而國防科委認為,76mm坦克炮屬於即將被陸軍徹底淘汰的口徑(仿蘇ZIS-3的54式76mm加農炮已經停產),不合乎系列化原則,未來彈藥和器材難以供應,因此否決了廠家生產定型樣車的請求,同時被否決的還有“131”輕型坦克。此時裝甲兵技術部副部長麻志皓大校(1964年晉升少將)向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請示,請求調撥2門帶搖架的85mm坦克炮改裝兩型新裝備。

正如前文所說,儘管蘇聯顧問對此提出了質疑,但許光達大將拍板決定同意進行這項實驗。首先更換85炮的“131”輕坦進行了平地、坡地的縱向和橫向(車外拉火遙控)射擊,之後進行了人車結合的行進間射擊,證明除了車首擺動角稍大(但不影響射擊精度)之外,完全可行。1962年國家批准“131”定型,就是後來的62式輕型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作為“小59”,62輕坦後來的發展之路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更換85炮的“211”水陸坦克,在進行了與“131”完全相同的試射之後,還進行了水上橫向和縱向射擊試驗。由於水陸坦克在浮航狀態下,橫向抗傾覆力矩小,蘇聯專家所擔心的85mm坦克炮後坐力過大問題,也被我們解決了——該車在水上射擊試中,僅橫向晃了幾下便恢復了平穩,特別是最大仰角縱/橫射向試射的完成,標誌著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試驗中橫渡瓊州海峽的照片——翻拍問題,顯得炮管都彎了

不過,這事兒並不能說明咱們當時的水平就比“老大哥”厲害。畢竟當年的蘇聯有著譜系龐大而完全的裝甲車輛體系,除非特殊用途,否則火力按照噸位論資排輩很正常,不需要過多挖潛——“小車扛大炮”這種情況,更容易在窮國(比如我們)被逼出來。雖然為了獲得足夠的浮力,63式水陸坦克尺寸上一點都不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軍博早年的布展中,與同樣使用85mm線膛炮、炮塔大小相似的62式輕型坦克(藍箭頭)對比,63式水陸坦克(紅箭頭)大整整一圈

從1958年到1962年的4年時間裡,經歷了一年多的水上實驗和6000千米的跑車試驗(期間還經歷了2次沉車事故),“211”水陸坦克終於滿足了原定技術指標要求。1963年4月13日,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該車設計定型,並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隨之投入批量生產。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水陸坦克樣車

早在研製期間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元帥、賀龍元帥、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陳賡大將在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的陪同下,參觀了“211”水陸坦克等新型裝備的彙報表演——作為非常重要的主力裝備,其所獲得的重視與青睞從來不少。

然而此時1959年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了,儘管在1960年閱兵方案中,曾有讓“131”和“211”的樣車登場的想法,但隨著1960年之後國慶大閱兵的暫停,和62式輕型坦克同步裝備的63式水陸坦克,自然也沒有參加大閱兵的機會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看似鑄造炮塔的,其實是6片焊接成鑄造形狀的炮塔——原因很簡單,水陸兩棲作戰對其重量有嚴格的限制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曾一度開始第二代水陸坦克(老“212”工程)的研製,後來又下馬。63式水陸坦克只好繼續勤勤懇懇地作為我軍南方部隊的重要兩棲裝備,繼續服役,還參加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隨著時光推移而越發平淡無奇的63式,也錯過了1981年、1984年的2次大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的變形車有77系列兩棲裝甲輸送車和岸艦導彈發射車,以及之前提過的兩棲122榴彈炮等

等到1990年,海軍陸戰隊提出了63式水陸坦克的改進需求,才有了63海改。總計47項改進,其中10項是加強車體密封性——很多老兵都抱怨過老63漏水的問題。而當年的反裝甲作戰需求,又讓古老的85mm坦克炮難當大用,部隊強烈要求換裝新型坦克炮——就有了其外形上最大的識別特徵之一,105mm坦克炮。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家族的合影——左起63A、63海改、原版63

小車扛大炮的故事再次開始,一如當年63式在設計時就面臨過的問題那樣,更強的坦克炮意味著整體系統的高度複雜,更大的後坐力,對需要在水上浮航並射擊的水陸坦克而言,換炮並非易事。而因為63海改炮塔空間不足,更換105mm火炮後,造成成員舒適性變差;體積更大的彈藥,又使得彈藥基數大幅度下降。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式、63海改到63A,其水上航速穩步提升,可以大致記為11kmph、12kmph、13kmph

最終63海改停止發展,但是63海改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術里程碑——其催生了我軍21世紀初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兩棲部隊的名片式裝備:63A水陸坦克。63A雖然仍然帶著63這個名字,但已經是20世紀末定型的裝備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63A側視圖,其前後浮箱的配置,讓它比老63更像一艘船

根據63海改的經驗,63A的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帶尾艙的框架式焊接結構炮塔,有更優的傾斜角度,滿足了防護需求,解決了彈藥基數和重量配平的問題,彈藥基數提升到了45發。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測試中的63A水陸坦克

1997年春,63A通過了定型審查,其配用的105mm火炮也在1998年定型,截止2000年底,共交付部隊300輛63A。現在想來,在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上,作為當時“反分裂”軍事鬥爭準備的重點裝備之一,嶄新的63A水陸坦克登上大閱兵的舞臺,本該是理所應當的。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0年前後,雜誌上這類圖片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來一次

然而,在那場如今看起來相對缺乏先進國產裝備的閱兵式上,連技術狀態尚不完備的9910主戰坦克都能受閱;而63A作為63式水陸坦克的最終發展型號,卻再次錯過了大閱兵。而且隨著真·第二代水陸坦克——05式的開始研發,63A也註定不可能在2009年國慶閱兵中亮相了。

63式水陸坦克對於我軍兩棲作戰能力的建設,不僅僅自己這個車族兢兢業業,更是為後來更好的專用兩棲裝甲車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研製63系列得出的經驗、積累的技術,我軍08式8輪車族也具備相當優秀的浮渡及作戰能力——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使用98A式105mm坦克炮的11式突擊炮在浮渡過程中進行主炮射擊

更不要說,新的“212”也就是大家熟悉的05式兩棲車族,其滑行板的研製,就是在一輛老63式水陸坦克上改裝進行的——之前山貓的文裡也寫過,就不囉嗦了。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在2009年的“盛世大閱兵”上,繼承了63系列水陸坦克角色的05式,終於登上了大閱兵的舞臺,成就了當今獨一無二的現役水上高速兩棲車族。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陸軍兩棲部隊的05式兩棲突擊車——就是63式水陸坦克的後繼者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而在“勝利大閱兵”上,海軍陸戰隊的05更是作為車輛方隊的第二種坦克,緊接在99A之後接受檢閱

謹以本文,獻給勤勤懇懇40多年,卻屢次錯過大閱兵的63式水陸坦克。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我軍最重要的坦克,曾被五位元帥視察過,卻始終無緣閱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